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第一百零七章 民政改革

海上长城 第一百零七章 民政改革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1:05 来源:笔趣阁

由于石像岛上现在人口渐渐多了起来,而李广又在乌拉圭有着大量的土地(接手拉普拉斯银行的副产品)。拉普拉斯当初破产的时候,所有财产被李广接收。不动产中李广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庄园作为自己的居所。其他的被全部变卖。而拉普拉斯最大的一笔财富--六十万亩农田却被李广保留了下来。

再加上现在海抗军弱小,李广对于石像岛能否抵御rì军舰队可能的袭击心存疑虑。在和袁教授联系之后,李广任命了张淳--袁晔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为乌拉圭的华人社区主任。按照李广和袁教授的约定,这都是民政范围内的事情。

当李广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张淳丝毫没有感觉到惊讶,当时就拿出了一个安置方案。李广对此除了表示佩服,还是佩服。袁教授,这位准岳父眼光之长远,令李广惊叹。自此海抗军形成了一个新局面,除了工厂和军队留在石像岛,百姓开始向乌拉圭迁移。

从国内连续到达石像岛的百姓已经不再是此前所讲的两万人,而是连绵不断。人口已经不再局限于河南安徽,国内生活在生死线边缘的民众如同找到了一个活命的出口,纷纷向缅甸涌来。

这个比例对于庞大的中国人口来说,几乎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李广来说就是非常庞大的数量了。

根据商船的报告,拉一船人回来,等再次到达,缅甸等着上船的人口仍然不见减少。现在已经有一条万吨货轮和PJP号以及一艘改装的干散货轮专门运输人员到石像岛。而运力还远远不够。一艘船一个来回需要三个月,这种节奏根本难以满足需要。

李广虽然指示给那些中国百姓留下压缩饼干度rì,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依靠在缅甸乞讨或者摘野果度rì,情形惨不忍睹。

根本不能想象,事情是如何演变到这一步的。如果有活路,这些百姓无论如何是不会背井离乡。百姓们并不熟悉海抗军,甚至徐战和李广也不算非常熟悉。但是无论是徐战还是百姓现在都是怀着一种憧憬远赴海外,不是相信李广能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而是无奈。

最先转移到乌拉圭的是最早到达石像岛的一群百姓,这些百姓大都是徐战的族人,部下的家人,从河南来的三百新兵的家人,以及广西士兵的家人,忠诚度不用担心。

这些家属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有不少人还在陆续从缅甸来石像岛。决定把手头的六十万亩土地分发给这些战士,让这些战士家属有个基础保障。李广定下的标准是每个战士二十亩农田,家人每人分五亩。军官按照级别增加。

根据李广目前所有的土地规模,安置个几万人不算困难。这些人大多不是小孩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种地问题不大,自卫武力可就有些欠缺了.

乌拉圭可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蒙得维的亚市治安好些,其他地区可是土匪海盗成群。杨维武的特种小队练兵全是拿着山贼海盗真枪实弹的练手的。另一个顾虑就是民族矛盾,白人对李广那是不敢歧视,但是对于普通华人来说可是非常歧视的,现在只有一千多的华人在乌拉圭,而且都在李广的产业中工作,矛盾并不明显,但是将来人口一多,势必会引发诸多矛盾。

乌拉圭这里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只要说服zhèng fǔ允许百姓垦荒,别说是几万人,就是养活几百万人也不困难。

乌拉圭现在总人口还不到一百万,大多居住在蒙得维的亚以及拉普拉塔河沿岸。境内未开发的荒地极多,根本不愁农田。

即使不能说服zhèng fǔ销售荒地,购买的话一平方公里也不过几十美元,以李广目前的财力完全能够支持几万百姓。

出于安全考虑,李广决定把经过三个月基础军事训练,但是没有及格的一百多人组成保安队,全部装备步枪也派到乌拉圭。保安队的队长是一个原德械师伤残老兵--郭威。

郭威即使在德械师也是老兵,战场经验和练兵水平相当不错,只是断了一臂,腿上也有老伤无法进入主力部队。但是带兵能力却是没的说,原来瑙鲁岛上的一百士兵就是郭威负责训练的。

这些士兵现在在海抗军已经全是骨干,郭威练兵和苏青不同,苏青是喜欢把战士训练成全能,而郭威主抓的是shè击和白刃格斗。拼刺刀水平,他所训练的战士明显高出一筹。

而李广为海抗军的拼刺刀训练增加了一个项目,使得老兵郭威大为佩服。对于拼刺刀李广实际上也不懂,但是他在网络上曾经看到过美军的拼刺刀训练。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在任意地形上树立一些人形草靶子,而这个草靶子有一根伸出的木棍表示对手的刺刀。训练过程中,战士们在崎岖的各种地形冲刺一百米,任意选取目标,但是必须刺出七刀。

这种训练比起目前华军普遍使用的训练方式更加贴近战场。郭威把这种训练方式发扬光大,由单兵刺杀变成双人配合刺杀,甚至三人配合刺杀。为海抗军的刺杀水平提高出力不少。

对于接手保安队,郭威欣然接受,并表示,没有练不好的兵,这些没有通过考试的士兵,他会努力训练成jīng锐战士。

李广的这项举措立刻在岛上引起了轰动。农民,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农民,把土地看的如同xìng命。为了土地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乌拉圭的田地并不值钱,还没国内的田地值钱,一亩土地仅仅不到五个美元。李广也没有想到效果是如此之好,最近到达石像岛的人已经超过一万,其中有五千是徐战提供的新兵,其他的都是这些人的家属。

这次徐战为李广招收的新兵,素质远不如上次的三百少年。那些少年虽然年龄上有些不足,但是身体条件还好。这次所谓的新兵,根本就没有挑拣,从十四岁到四十岁全有,而其家属也大都是女人孩子。现在还留在缅甸和在旅途中的也全是女人孩子老人。

而这些所谓的新兵,身体状况明显极差,大多数人干瘦的如同麻杆一般,实际上这些人在登上货轮之前,已经在饥饿中渡过了相当长时间。如果不是船上的食品充足,这些人能不能抗动步枪都是问题。根据李广此前的标准,这五千新兵,最多能有一千五百能通过训练。

李广的这个政策一出,这五千新兵在训练场上的表现另李广目瞪口呆。这五千新兵为了能够通过训练考核,简直是拿着生命在训练。林谋中带来的两百多南洋青年,现在也在新兵训练的行列中。林谋中打了多年的游击战,但是部下从未有经历过如此残酷的训练。

每天都有人昏迷在训练场上,但是无论是十四岁的孩子,还是四十岁的中老年,全部要紧牙关苦苦支撑。

男人,要为自己的女人孩子挣一分田产,哪怕是付出xìng命也在所不惜。这几乎是每个人的信念。

李广被这些新兵拼命架势吓呆了,立刻调整了训练强度,已经出现了训练场上累死人的现象。

每月都有商船到达石像岛,每月都有新兵加入训练,但是新兵人数却从未超过五千。长期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不少三四十岁的壮年男人身体已经遭受到损伤,即使李广把训练方式稍微缓和,也有很多人支撑不下去。

这些被筛选出来的青壮年,被李广全部安排到乌拉圭船厂工作。这些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不怕吃苦,一边干活,一边跟着洋人师傅学习。在工厂中,有些cāo作工种,只要接手练习,实际上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正式工作。比如电焊工,气焊工,铆工等工种,但是要想达到高技术水平就需要一两年甚至七八年的时间。

这些人的加入大大的壮大了船厂的实力,到了四零年中,李广的船厂人数就增加到三千五百多人,其中七成是中国人。

对于十四岁到十六岁的少年,李广大部分都打发到了渔船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就被组织起来学习,或者军事训练。还挑拣出三十多个少年担任传令兵,归参谋部直属。

人口转移根本就不用李广cāo心,进行的井井有条。所有的孩子妇女和老人被全部送到乌拉圭,连幼儿园和小学也转移到乌拉圭。随着难民前去乌拉圭的也有不少岛上的土著。短短一年,已经有不少中国人和土著结婚。战乱四起的年代,难民中有不少寡妇儿童,在苏夫人的牵线搭桥之下,嫁给土着的女人足足三四十个。

异族通婚这件事情,在岛上并没有什么议论,这里的土著人不是白人,和汉族近似,还是相当容易被接受的。而土著女子嫁给华人的也不少,中国人勤劳善良,很受当地女人的欢迎。不过当地人总数太少,这种情况不很多。

苏夫人没有离开石像岛,用她的话来说是苏家这么多的产业需要他指点江山。但是李广却是对这个准岳母时刻心存jǐng惕,太可怕了。尤其是在和苏紫紫以及袁然发生了青年男女之间常见的那种关系之后。

此后石像岛逐步形成了制度,老人女人和孩子被送到乌拉圭。十四岁到十六岁的少年被安排去捕鱼,能通过三个月新兵训练的青壮年加入军队,而不能加入军队的青壮被转入工厂,或者到乌拉圭务农。

海抗军的民政体系逐渐的完善,石像岛逐步变成了一个军事和工业的基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