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温之死

南国江山 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温之死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虽然说已经决定了奋起一搏,但要如何去搏,这却是一个难题。

朱友珪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控鹤军统领,而控鹤军就是朱温的天子亲军,直接负责皇宫的守卫。

如今朱友珪虽然已经不是控鹤军统领了,但凭借当初的职务关系和人脉,他自信自己可以将一部分军士混在控鹤军中,送进皇宫之内。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他当年的亲信部下,如今依旧在控鹤军中任职的冯延谔。

可惜冯延谔虽然在控鹤军中担任职务,但他的手下之人却未必会听从他的命令去发动兵变杀死朱温。

毕竟朱温这么多年的积威摆在那,只要他一日不死,下面的那些将领们就一日不敢轻举妄动。

冯延谔自己虽然愿意帮朱友珪发动兵变,但他的手下却不可用;所以要发动兵变,朱友珪还需要找到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才行。

很快,他就想到了如今的左龙虎军统领韩勍。

韩勍本来就是梁国的老将,在朱温麾下效力多年,虽然因为才能相对平庸的缘故,这么多年下来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功劳,反而在许多重要战事中都表现低劣,最终导致大军的战败。

不过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韩勍这么多年四处征战,如今的官位还是比较高的,如今统领左龙虎军,驻守洛阳。

当朱友珪找到此人时,此人一开始还是犹豫的,毕竟他在朱温麾下这么多年,虽然经常打败仗,但依旧能够得到重用,首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对朱温忠心。

除了忠心以外,韩勍心中还有着畏惧。

朱温三十多年的威压,即便是如今已经年老,但依旧压得韩勍不敢起什么异心。

所以,若是朱友珪让他暗中帮点小忙也就罢了,但让他起兵造反,弑杀皇帝,这种大事他却是不敢去做。

“韩将军,你一心忠于陛下,这一点谁人不知?可是陛下对你们这些功勋老将又是如何对待的?”

“当初你和李思安将军交好,李思安将军的功劳和职务都在你之上,但高邑之败后,李思安就被贬到相州担任刺史,后来仅仅因为一点小事情就被赐死,将军难道不感到心寒吗?”

韩勍的府上,朱友珪情绪有些激动的劝说着。

李思安和韩勍两人的经历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两人都是追随朱温多年的老将,但两人或者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时运不济,总之两人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显著功劳,反而打了不少败仗。

李思安被贬斥为相州刺史以后,去年年底朱温统领大军北上魏州,原本的打算是去救援燕国,但后来听说晋军并没有出兵,所以朱温最后也率军退回去休整了。

而在这期间,因为朱温一开始行军神速,比计划的时间提前了几天就抵达了相州,结果李思安匆忙之间一点迎驾的准备都没有。

朱温大怒之下,觉得李思安行事恣意妄为,而且还怠慢自己,于是进一步将其贬为柳州刺史。

不久之后,又下令将其赐死。

一位追随多年的老将,最后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情而被杀,韩勍等老将听了之后都感到寒心不已。

反而是怀州刺史段凝,没有什么真本事,更没有什么功劳和资历,但因为擅长逢迎,在接驾的事情上做得非常好,又将自己的妹妹送到朱温的身边,所以得到了朱温的重用,短短时间内就升迁为郑州刺史。

朱温行事如此,让韩勍等老将一个个都离心离德。

要不是朱温多年积威镇压着,再加上外部吴国和晋国的威胁尚存,只怕梁国早就有人起来造反了。

此时,听朱友珪提起李思安的事情,韩勍心中不由得动了心思。

朱友珪见其神色,不由得大喜。

他接着道:“将军,小王听说你与博王之间有些不睦,而左龙虎军又是驻守洛阳重地,即便陛下看在将军过往的功劳份上不动你,但将军怎么保证将来呢?”

韩勍听了更加意动,但他沉吟片刻后,还是说道:“此事风险太大,容本将想想!”

朱友珪不由得急了,如今朱温已经下达诏令,贬斥他为莱州刺史,更是命令他即日成行。

朱友珪虽然找了个借口暂时拖延,但最多也就拖延个一两天而已,若是在这一两天内不能将大势扭转,那他就只能去莱州坐以待毙了。

他大声喝道:“将军难道就打算将身家性命完全寄托于陛下的仁德和博王的宽厚吗?将军难道觉得这两人都是那种宽以待人的性子吗?”

韩勍身子一震,脸上的犹豫更加多了。

指望朱温和朱友文的仁慈,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当然,韩勍也不会这么容易就被朱友珪给忽悠了。

他虽然担心朱温和博王将来不会放过自己,但这也仅仅是一点点担心而已,如今毕竟还没有任何兆头。

朱温虽然残暴好杀,但他也只是对那些不怎么重要的小官才敢随便杀掉,对于那些统兵大将他还是非常谨慎的,不会随意动手。

毕竟梁国如今的根基就是那些统领大军的将军们,若是他真敢乱杀人,只怕很快就会有人站出来造反了。

在如今这个局势动荡的时代,朱温是不可能傻到乱杀人的。

至于博王朱友文,此人即便是登上了帝位,但也未必就会对自己动手,毕竟他也是资历深厚的老将,在军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想来朱友文也不会随便动手的。

所以韩勍相信,只要自己小心谨慎一些,也未必就不能得到善终。

所以他犹豫了许久之后,最终叹了口气,没有答应朱友珪的提议。

“将军,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你若是助我登上大位,事成之后小王便封你为忠武节度使,镇守豫南,独领一方!”威逼不成,朱友珪最后一咬牙,只好用利诱这一招。

“此言当真?”不想,之前还死不松口的韩勍,这一下便动容了。

朱友珪大喜,连忙答道:“当然当真,小王可以起誓,只要你助我登上大位,事成之后便封你为忠武节度使,如违此誓,天诛之!”

韩勍这下没有丝毫犹豫便道:“好,陛下行事恣意,多诛戮功臣,却置外敌于不顾;如今又打算传位于博王,那博王何德何能,也敢登上大位?本将这便随殿下起事,定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朱友珪大喜过望,“将军能有此决心,小王不甚欣喜!”

同时,他的心中却是骂了起来:“要是早知道只要答应册封你为一方节度使就能让你动心,那本王之前又何必费那么多口舌?”

他却不知道,对于这个时代的将军来说,能够成为节度使,独自统领一方,其中的诱.惑力就如同他们这些皇子登上皇位一般。

那些皇子为了能够登上皇位,往往无所不用其极;而那些将军们为了成为节度使,同样是无所不用其极。

而韩勍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追随朱温东征西讨这么多年,却始终没有建立显著的功劳,所以至今不能被封为节度使,镇守一方。

眼看着自己垂垂老矣,原本以为此生已经与节度使无望,不想如今竟然又有了希望,他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

当然,韩勍之所以答应下来,与朱友珪之前劝说的那些话也有很大的关系,若不是担心朱温或者朱友文会杀掉自己,他也不会这么轻易的就被一个忠武节度使的位置所打动。

与朱友珪达成协定之后,韩勍不再犹豫,当即从自己的部下中选出来五百名亲信牙兵。

当天晚上,让这五百牙兵穿上控鹤军的军服,在冯延谔的协助下混进宫中。

夜里三更,韩勍下令动手,随即领兵攻打万春门。

这五百名亲兵都是左龙虎军中的精锐士兵,又经过战场的历练,都是些骁勇敢战之士。

而那些控鹤军的将士虽然肩负着保卫皇宫的重任,但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洛阳城中的富贵子弟,养尊处优惯了,又很少经历战场厮杀,所以战力远远比不上那些左龙虎军的精锐。

再加上韩勍是突然发动,打了控鹤军一个措手不及,所以没过多长时间,万春门就被攻破。

随即,乱兵突入至寝宫,在宫中侍奉的人当即都被吓跑了。

躺在病床上的朱温吓得坐起大喊说:“到底是谁造反了?是谁?”

话音刚落,便有人答道:“不是别人,正是孩儿!”

原来是朱友珪在乱兵的护卫下赶到此地。

朱温大怒道:“我怀疑你这个逆贼很久了,恨没早点将你杀掉,你这个逆贼忍心杀父吗?”

说完他又看向左右那些乱兵以及他们的统领韩勍:“你们这些贼子,朕待你们不薄,难道你们想要弑君吗?”

“韩勍,你追随朕多年,如今位高权重,原本可享一世富贵,如今你难道想要被抄家灭族吗?”

……

不得不说,朱温多年积威深重,被他这么一番喝斥,上到朱友珪、韩勍,下到那些普通乱兵,一个个都心惊胆战,犹豫不敢上前。

过了片刻之后,众人这才反应过来,他们现在已经造反了,开弓没有回头箭,而且如今看来他们也已经成功了,朱温已经落入了他们的手中,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什么可畏惧的?

“不过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老家伙罢了!”朱友珪冷笑一声,随即向亲信冯延谔示意。

冯延谔点了点头,提起手中还在滴血的佩剑就上前走去,准备将朱温击杀。

朱温虽然病重,但在如今危急时刻,竟然撑着病体起来,围着柱子躲避。

冯延谔手中的佩剑三次击在柱上,始终未能将朱温击杀。

可惜的是,朱温如此逃命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没过多久,他便感到身体疲乏,最终扑倒床上,再也起不了身。

冯廷谔这才走上前以剑将其刺中,剑身穿过朱温腹部,拔出来后,连带着肠胃都流出来了,引得在场众人一阵反胃。

此时朱温尚未断气,在惨嚎声中挣扎了许久,这才最终毙命。

可怜一代枭雄,威震天下三十年,最终却是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叹!

不过当年朱温派人去弑杀唐昭宗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最终的结局也是被人所弑,而且还是被他的亲生儿子所弑。

这真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朱温死后,朱友珪命人用蚊帐被褥将其尸体包裹起来,就安放在寝室里,秘不发丧,开始筹谋下一步的行动。

虽说朱温已经死了,但要掌控朝局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当初朱温已经下令召博王朱友文前来,准备托付后事;而朱友珪又被贬斥为莱州刺史,可见朱温传位给朱友文的心意已经十分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突然传出消息说朱温已经死了,而朱友珪上位了,这其中的猫腻只怕连傻子都瞒不过。

那些朝中臣子们虽然对朱温传位养子而不是传位亲子感到不满,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接受一个弑君之人,而且还是弑父之人登上皇位。

所以朱友珪在兵变之后,立即下令关闭宫城,隔断内外消息。

不久之后,朱友珪以朱温的名义下达诏令,遣供奉官丁昭溥飞速赶往东都开封,命均王朱友贞杀掉博王朱友文。

朱友贞也是朱温的亲生儿子,对于朱温将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同样感到不满。

所以此时接到诏令之后,虽然明知道诏令有问题,但他依旧按照诏令行事,将朱友文杀死。

乾化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朱温被杀之后的第四天,得到朱友文已死的消息后,朱友珪感到大局差不多定下来了,这才以朱温的名义下达遗诏。

“……博王友文谋逆,遣兵突入殿中,赖郢王友珪忠孝,将兵诛之,保全朕躬。然疾因震惊,弥致危殆,宜令友珪权主军国之务。”

在遗诏中,朱友珪将弑君的罪行完全推给了已经死去的朱友文,而自己这个真正的主谋,却被描述成了危急中救驾的功臣,并且朱温还在死前命他继位。

如此一来,在名义上他倒是有了继承皇位的理由。

可惜的是,朝中文武们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被他欺瞒过去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