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国江山 > 第五百五十六章议和?

南国江山 第五百五十六章议和?

作者:四国军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2 21:53:37 来源:笔趣阁

北方局势的变化如今尚未传到南方来,朱温之死更是被严格保密,连梁国内部知道的都不多,杨渥更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

从襄州撤军以后,杨渥并没有直接返回金陵,而是暂时停在了江陵城中,因为蜀主王建派来的使者张格到了。

张格乃是当初的江淮宣谕使李俨的兄长,前唐朝宰相张浚之子;在张浚被朱温所杀后逃入蜀中,如今得到王建重用,官拜宰相。

这次张格前来出使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代表王建与吴国议和。

江陵一战的结果已经让王建意识到自己无法阻止吴国的崛起,更不可能单独依靠蜀国的力量就将江陵夺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与吴国为敌无疑是不明智的,所以王建决定与吴国暂时罢兵停战,改以防守为主。

听张格说完自己的来意后,杨渥并没有直接答应下来,同时也没有当场拒绝,而是将其打发下去后,召集众将前来商议此事。

荆南节度使府中,当初高季昌用来议事的厅堂如今稍加改造后就成了临时会场。

除了留守襄州的柴再用和重伤在身的王茂章外,其他将领基本上都到齐了。

简单向众将介绍情况后,杨渥问道:“诸位将军,情况便是如此,诸位觉得孤是不是要和王建议和,还请诸位各抒己见!”

“大王,蜀国与我吴国向来相安无事,但那王建却无故出兵江陵与我军为难,如今兵败之后却又派人来求和。天下岂有如此好事?所以末将以为不能答应议和!”首先站出来表示反对的却是吕师周。

杨渥点了点头,不置可否的看向其他将领。

从本心上讲,杨渥其实是打算接受议和提议的。

毕竟现在要灭掉蜀国那是不可能的。

在王建还没死之前,蜀国的实力足以名列当世前列,连燕国和岐国都有所不如,也就是晋国、吴国和梁国这三个大国可以压其一筹。

但要灭掉蜀国,便是吴国倾尽全力只怕都未必能行。

别看历史上的后唐灭前蜀一战似乎轻而易举就取得了成功,但那是因为前蜀后主王衍太过无能,将整个蜀国搞得一团糟;再加上蜀国那些开国老将不是老死,就是被杀,剩下的要么在家养老,要么和王衍不是一条心。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后唐领兵将领郭崇韬指挥得当,这才轻易取得胜利。

若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在王建还活着的时候,想要灭掉蜀国那就困难了何止百倍?

从峡州西进蜀中的话,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岭,遍地都是地势险要之处,蜀军只要以少量精兵扼守住要道,就足以阻止吴军入蜀。

即便吴军能将蜀国拿下,也会元气大伤,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反过来,若是等王建死后,让王衍折腾几年,等到蜀国被折腾得元气大伤之后,再出兵伐蜀就会轻松得多。

杨渥的算盘打得很好,不过众将却不这么看。

除了吕师周外,朱虔佑和秦裴等将领同样主张不与蜀国议和;他们觉得蜀军新败,内部必定人心惶惶,吴国应该趁此机会讨伐蜀国,以报蜀军救援江陵的一箭之仇。

见众将都反对议和,杨渥又看向朱瑾和郭崇韬二人,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意见。

朱瑾却是在心中寻思开了。

“看大王这个神情,似乎是倾向于与蜀国议和?”

他沉吟了一会,这才开口道:“大王,如今眼看着南方除了一个岭南之外,其余地区已经一统了。在消灭刘龑后,接下来到底是该休养生息等待北伐时机的到来,还是应该趁着晋梁对峙的时机将蜀国消灭,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大王打算休养生息,直接等待北伐时机的到来,那就和蜀国议和;反之,则不要议和!”

杨渥听了顿时面露喜色,接着问道:“那么将军以为孤应该休养生息等待时机,还是应该先将蜀国消灭?”

朱瑾笑道:“大王,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蜀国有山川之险,又兼兵多将广,而且王建也不是什么好惹的,所以末将以为,暂时还不是消灭蜀国的时机,不妨等过上几年,等王建死了之后再做打算!”

杨渥笑着点了点头,虽然没有直言赞同,但他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众将听了后也若有所思,反对议和的声音也没有之前那么强烈了。

的确,王建的年纪比朱温还要大上几岁,连朱温如今都到了病重将死的时候,王建又能活多久?

一旦王建死去,众将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王衍会将前蜀弄得那般乌烟瘴气,但他们却能肯定蜀国的实力将比王建时代要衰落许多。

更何况,吴军固然难以攻入蜀国,但蜀国同样难以攻入荆襄,更难以对吴国造成什么重大威胁。

既然如此,那吴国还不如坐等北伐时机的到来,同时也是坐等王建病死。

等到北伐成功,吴国的实力必然大涨;而那时候王建应该也死去多年,蜀国的实力必然会下降许多,那时候再伐蜀国必然容易许多。

此外,在杨渥的心中还有另一个担忧,那就是如何保证不出现另一个孟知祥。

历史上后唐消灭前蜀后,郭崇韬随即就被杀,后唐以孟知祥出任新的西川节度使。

不过后唐李存勖不久之后又死于内乱,后唐虽然经过明宗李嗣源的治理,一度出现兴盛,但孟知祥却再次在蜀中割据,从而建立了后蜀。

如果吴国在北伐之前就将前蜀消灭的话,且不说如何消灭前蜀,以及消灭前蜀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便是消灭了前蜀,又该如何保证蜀地不出新的乱子?

若是在蜀中驻军过多的话,一来会牵制大量吴军,不利于北伐;二来那么多的吴军驻守在蜀地,若是那些领兵将领生出异心,仗着天高皇帝远,再次在蜀地拉起割据大旗,到时候谁能将其制服?

而若是在蜀地驻军过少的话,蜀中当地的势力说不定就会群情而起,若是再出现一个强力人物出头领导,那就是历史上南唐消灭楚国和闽国的翻版:虽然消灭了当地政权,却不能守住当地,最终被当地势力赶出来。

所以不管是多驻军还是少驻军,都有着较大的风险。

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北伐成功之后,到时候吴国的大势已成,有了统一天下的气象,再发兵伐蜀的话,当地势力就不敢轻易乱动,吴国派去的领兵将领也不敢生出异心。

否则他们就将面临整个吴国的绝对实力的碾压。

理清楚了这些条理后,杨渥自然更加不会选择现在就伐蜀,在吞并岭南之后,等待时机北伐中原这才是吴国最好的选择。

经过朱瑾的一番话,众将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开始倾向于与蜀国议和。

然而就在这时候,郭崇韬站出来道:“大王,臣以为此时不应该与蜀国议和!”

杨渥顿时楞了一下,众将脸上同样露出惊讶之色。

“郭参军难道觉得孤应该在北伐之前就先消灭蜀国吗?”杨渥有些惊讶的问道。

郭崇韬道:“并非如此,臣的主张同样是先北伐,等北伐成功之后再寻机伐蜀,这个总体策略臣并没有意见。不过臣以为与蜀国议和却是没有必要。”

杨渥皱眉沉吟,过了片刻才问道:“郭参军的意思是想借助蜀国的手来练兵吗?”

除了借助蜀军之手来达到实战练兵的目的,防止在等待北伐时机的那几年里,吴军因为长久没有经过战事考验而腐化外,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理由不与蜀国议和。

既然不打算现在就消灭蜀国,那么一些小打小闹的战事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而若是为了防备蜀军东出荆襄,或者为将来伐蜀寻找一个合适的前进基地的话,有峡州在,基本就能达到这些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吴军并没有与蜀军继续交战的理由,除非是想要借助蜀军之手来练兵。

但要练兵的话,也没必要非要盯着蜀军,其他势力同样可以用来练兵。

而且经过这几年的战争磨炼,当初吴国建国时,禁军曾经一度大肆扩张,短短时间内禁军的规模就扩大了近一倍。

如此大规模扩张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禁军的战力下降,新兵过多。

所以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渥有意识的将各军分批送到战场上去接受实战的磨炼。

经过这几年的战事考验,如今那些新招募的将士基本上都上过战场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再加上军校之中培养的学员源源不断的进入禁军,在基层上吴军的实力已经有了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实战练兵的需求似乎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杨渥面带疑惑的看向郭崇韬,众将脸上同样面带疑问。

郭崇韬笑道:“大王一猜就中,臣钦佩不已!”

“你到底有什么打算,不妨详细说说看!”杨渥接着问道。

郭崇韬神色肃然,郑重问道:“敢问大王,若要北伐中原的话,吴军到底需要多少兵力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