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422 皇太极的懊悔

崇祯窃听系统 422 皇太极的懊悔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过完年之后,大雪的原因,崇祯皇帝一直到二月份,才凯旋回京,随驾的除原本的御马监辖下三大营之后,还有归化城之战立下军功的新京营军卒。

大明京营的兵力,在开国之后的几个时期,是有四十来万人马的。但土木堡之变,四十万京营精锐全军覆没。新设京营为十五万人,在英宗复辟之后,又增为二十三万人。

等到明武宗继位时,京营兵力又只剩下了六万多人而已。于是,正德皇帝召边军入京,在册共达三十八万人,实际上只有十四万,而精锐就只有两万人马。

等到嘉靖朝俺答汗入寇京畿之地时,京营人马是五六万人。嘉靖皇帝因此整军,从各地选了四万精锐入京。

崇祯年间,京营已经完全不能打仗,平时出操的,就只有一两百人而已,就这,没到黄昏人就散完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十八年李自成进攻京师的时候,能守城的京营兵卒就只有三千人左右,这又如何能守得住这么大的京师!

而如今,崇祯皇帝从秦晋两地的边军中,抽调了有功将士共六万人进京。不是说,选不出精锐来了,而是崇祯皇帝口袋里的钱不多,这个人数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军队,要想是精锐之军,训练不可少,精良军械不可少,凡是和精锐军队有关的帐要是算起来,那绝对是花钱如流水。

“养不起啊!”崇祯皇帝心中感慨地说道。

这还是走精兵路线,不要看好像花费很多。但一旦用了,能打胜仗,那就是赚的。否则的话,养再多的兵又有何用?派出去打仗,打个败仗的话,养兵的花费都是打了水漂不说,还会丧权辱国。

在回京师的路上,崇祯皇帝又自己算了下这次出征的成本。

虽然战事打赢了,有不少战利品,比如几万匹马,还有无数地牛羊肉等等,但还是没法弥补这次出征的钱粮消耗,至少在崇祯皇帝看来,他以为会赚或者持平的,到头来还是差了点。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次离京师远,又没法速战速决,消耗就特别大。万历三大征,耗空了国库,也不是随便说说的。打仗,特别是明军依赖火器的,就更是耗钱。

不过,要是算上这次胜仗所带来的其他东西,那绝对是赚的。

秦晋两地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再受兵灾,那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就会远超以前。

还有河套平原这块肥地,可以说大明已经吃下了一半。要不了几年,就会是大明的了。

还有歼灭了一万多建虏,对辽东建虏又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么削弱几次下来,辽东建虏的军事实力就会被大大削弱,等到他日收复辽东的时候,就会省很多力气了。

另外,就更不用说崇祯皇帝自己的威望,随着战事的胜利,也是越来越高;大明的民心、军心在胜仗的滋润下,也都往好的方面发展;而建虏那边,必然也会受到影响;草原上的蒙古部族,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如此种种,这一仗就不能只看钱粮来衡量了。

想完了这些事情,崇祯皇帝便又开始关注起窃听系统中的消息。他发现,去年被济尔哈朗派回辽东的那个西林觉罗已经到了沈阳,正在面见皇太极。

“什么?”皇太极听完了西林觉罗的禀告,不由得诧异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盯着他问道,“明国皇帝亲自领军正在榆林镇,想要讨伐归化城?”

没有了晋商的消息来源,又有山海关扼守住通往辽东的陆路,建虏的水师又全军覆没,海上都是大明水师的天下,因此,崇祯皇帝御驾亲征去了秦地,这么大的事情,皇太极却无从得知。

西林觉罗一听,便再次择重要的消息又说了一遍。

皇太极在问出来之后,其实已经明白,西林觉罗是不可能拿这种事情骗自己的。于是,在西林觉罗再次说话的当口,他心中就犹如有猴子挠痒一般,心急,心慌,心痒,一时想不好,就索性绕过御案,就在崇政殿内来回走动了起来。

明国皇帝竟然领着他最精锐的御林军去了秦地,那自己这边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大清收获最大的好处?

第一时间,皇太极想到的念头,是立刻派出精锐,赶赴归化城,把明国皇帝和他的精锐御林军都歼灭在草原上,此乃上策,对大清也是最有利的。

只要明国皇帝和他的精锐御林军被大清消灭,那明国就还是以前那个明国,可以随便大清军队纵横驰骋,获取想要的人口物资,壮大大清的实力。

但是,归化城离辽东太远了,如果派军赶过去的话,战事估计都已经打完了吧?就算没有打完,皇太极心中也还有另外一个隐忧。

就是他不知道大清国内还有多少锦衣卫密探,或者心向明国的。出兵归化城,兵少了,没用;兵多了,消息肯定会走漏;明国皇帝要是知道大清军队增援了,绝对会缩回去的,搞不好,还会传令关宁军和东江军侵袭辽东腹地。真要这样的话,大清根基搞不好就会危险。

想着这些,皇太极就排除了这个想法。

那就按照济尔哈朗的建议,立刻出兵京畿之地。如今的京畿之地,没有了明国那精锐的御林军,留守的兵力肯定不敢和大清交战,也就能和以前一样开始掠夺人口物资?

想到这里,皇太极忽然懊恼地一拍自己的脑门,显然很是头疼。

真要是这样的话,他肯定肯定,卢象升的东江军绝对会侵袭辽东腹地。之前的消息已经证实,东江军有两千骑军,有战马的代步,来去如风,整个辽东腹地都不安全了。

平壤之战,已经证明了这支新东江军的战力,绝对是非常彪悍的,可以和大清的精锐相抗衡的。如果大清主力离开辽东,只靠一小部分精锐留守的话,辽东那么大,皇太极都难以想象被这支东江骑军肆虐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此时的皇太极,真得是非常地恨当初为什么不把平壤打下来,灭掉那支东江军再回师辽东呢!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还是八百里加急,都是被那些不知轻重的东西给催得!

要是没有了那支东江军,那大清也不会如此被动,几乎就没有多余的选择。

这两个策略,看来都不可行。那么,要想好好地利用明国皇帝和他的精锐御林军远离京师的机会,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

朝鲜那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上一次没能灭了它,这一次就一定要灭了它,顺便,看看能不能还有机会,把东江军这个祸害给除了!反正明国皇帝和他的精锐御林军不在,光靠现在的关宁军,根本就不可能怎么样大清这边。

这么想着,皇太极便有了决定,立刻召集群臣商议讨伐朝鲜一事。

上一次出兵朝鲜,虽然最终被骗回了辽东,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至少有一半的朝鲜国土,也就是朝鲜北部已经沦为焦土。这一次出兵朝鲜的话,这些地方也没有必要浪费大清兵力。

一番决策下来,皇太极决定出动两万骑兵,对朝鲜汉城发动突袭,直接灭了朝鲜。

之前认为的顺便看还能不能灭了东江军,在范文程等人的分析下,觉得卢象升已经上了一次当,再上当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要是为了吸引卢象升领着东江军去救援,那朝鲜战事肯定不能速战速决,那会拖到什么时候去就不知道了!

皇太极一直认为,国内还有锦衣卫密探的,要是时间拖长了,给了明国反应的机会,指不定还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因此,他还是做了突袭汉城,速战速决的决定。

还在山西的时候,崇祯皇帝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不是他不想救朝鲜,而是以大明目前的情况,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真得,不是不救,要有可能,崇祯皇帝还是会救的。

虽然凯旋之师都有近十万人马,如果不回京师,直接从山西去宁锦一线,也不是不可以。这么做的话,从时间上来算,应该能敢在建虏军队从朝鲜返回之前发动对辽东的攻势。

但是,大军已经出征半年,虽然是打了胜仗,可都已经成了疲惫之师,并且骠骑营也损失不少,如果不尽心休整直接又去攻打大明最强大的敌人,崇祯皇帝就没把握了。

还有,虽然有十万之众,可有一半多是从各地边镇挑选出来的精锐,还没有经过训练磨合,又不是去打乌合之众,可以就这么一拥而上。

另外,十万大军,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应的粮草筹集怎么办?上一次五万大军不带什么粮草,突然而至宁锦一线,就已经把那边的存粮耗得七七八八了。这一次要是直接去宁锦那边的话,就必须从其他地方筹集十万大军所需的粮草才行。

最后,明军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兵力是用火器的。甚至可以说,不管是火药铅弹这些,就连其他消耗性军需,也是需要补充的。并不是说,人过去了就可以的。

辽东建虏那边,就算派出两万骑军了,可留在辽东的军力,却还是不可忽视的。想要轻松打赢,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崇祯皇帝才决定,这一次按兵不动,让朝鲜独自面对了。

不过经过这次的事情,还有以往的情况,崇祯皇帝感觉,和东江军的联络实在太耽搁时间,必须改进措施才行。

反正在路上闲着也是闲着,他便传来各路总兵、监军等,商议一下对策。

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这些总兵、监军,都认为要想快捷联络的话,可以利用飞鸽传书。

不过在陆路上,还是八百里加急最为安全稳妥。从京师到登州这一段,就用八百里加急,然后从登州到旅顺这种需要跨海的地方,就用飞鸽传书。另外一个提议,就是京师这边,八百里加急到天津,然后天津和旅顺之间,就用飞鸽传书。

这个飞鸽传书,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也开始用于军事上,不过这种方式并不稳妥。

首先,这种飞鸽必须要先经过训练,并不是所有信鸽都有这本事。当然,在这个时候,这一点倒是不用担心,因为大明用信鸽的人,就有不少,自然都是会训练的。

其次,信鸽飞天上,遇到老鹰之类的,万一被抓了,或者是被猎人猎杀了,那样都无法把消息送回去。这种情况,对于军事上来说,却是致命的。一个重要的消息传出去,结果半路没了,而这边却不知道,那就傻眼了。也因此,飞鸽传书这种,一般也是有钱人家传递家书之类玩玩的。军事上,也没法进行普及。

不过,信鸽的这个缺陷,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却是很好克服的。因为他有窃听系统,能知道卢象升那边到底有没有收到消息。

由此,崇祯皇帝便拍板决定,调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还组建这个通讯网络。当然,为了以防万一,老式的用船来传递消息,也还是要的。

崇祯皇帝不知道,信鸽通常为家鸽的一种,它的极限距离为3500公里归巢,虽然它的平均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48公里,但是它每天只能飞大约5到8小时。这样算下来的话信鸽每天最多只能飞384公里。

不过也算是误打误撞,天津到旅顺的直线距离,差不多就是384公里左右,一天就能飞到了。这比用船来传递消息,都不知道快了多少倍。

当然了,这个通讯网络的组建,还是需要一定时间,并不是一想就能有的。但崇祯皇帝用他的最大目的,也是为了以后光复辽东,而不是这一次去救朝鲜。

崇祯十五年二月二十五,崇祯皇帝领着军队,终于回到了京师。

在之前的时候,归化之战大捷的消息,就已经先派了信使回京师报捷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