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窃听系统 > 423 贷款之意外

崇祯窃听系统 423 贷款之意外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3:14:11 来源:笔趣阁

虽然崇祯皇帝在之前的时候已经有交代过,凯旋乃是常事,不需要劳师动众地迎接。但是,周皇后和监国太子还是带着文武百官迎出城去。

京师的百姓,当然也愿意去凑这种喜庆的热闹,最终就又和上一次从辽东凯旋一般,京师这边,大部分人都出城去迎接王师凯旋了。

他们在皇帝出征的时候,感觉草原上的敌人太难对付了。虽然觉得以皇上的英明神武,肯定能击败他们,但是要想全歼他们,就连开国的那些名将,后来的成祖皇帝,也是没有做到的事情,那皇上能做到么?

如今他们当然知道结果,皇上做到了!

这个时候,朝中文武官员,京师百姓都觉得,皇上如今在领军打仗上,真是已经无所不能,什么样的仗都能赢!古往今来,估计没几个皇帝有当今皇上在统兵打仗方面更厉害的了!

得到这样的结论,作为皇上的子民,他们当然也是无比地自豪。不但没有因为见多了凯旋而麻木,反而更是热情高涨,情绪激动。

当崇祯皇帝领军出现在京师百姓的视野中时,就已经先一步跪下,齐声山呼万岁。这声音之响,再次回荡在京师上空。

这么盛大规模的迎接仪式,御马监辖下三大营的将士们,已经有点习惯了。只要跟着皇帝出征,都能享受这份荣誉。

不过,刚从秦晋两地边关重镇入选京营的六万将士,那是第一次见。不要说普通将士了,就连援剿总兵吴三桂,面对如此隆重的迎接仪式,那也是热血沸腾,就感觉自己在外拼杀,归来有此荣誉,已经是值了!

万众瞩目啊!这就是好男儿该要有的荣耀!

不过在队伍的最前面,御驾的后面,却是一千多名明军将士,手中都捧着一个骨灰盒。面对皇后、监国太子以及群臣的恭贺,崇祯皇帝并无多少高兴之意,只是转头看着那些骨灰盒,肃穆地说道:“能够全歼河套的建虏,拔除为虎作伥的乌拉特部和察哈尔部,多亏了将士们的拼死厮杀。看看,他们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大明西北的安宁,战死在了疆场上。”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很多人听了,对此有点不以为然,正想说话劝慰下皇上时,崇祯皇帝便又接着说道:“每个将士战死的背后,都有一户百姓家失去了他们的儿子、哥哥、弟弟,甚至是父亲;朝廷虽有一点抚恤,却绝对不能抚平他们的伤痛。他们都是大明的好男儿,没有他们的付出,其他百姓就要承受兵灾之苦,多少百姓会为此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都不知道!”

京畿之地,在前些年来,每隔几年,就会被建虏入寇几次,因此,兵灾之疼,京师百姓也都是感同身受的。

此时,听到皇帝这么一说,对于明将士战死的这个事情,很多人就看得更重一些了,心中赞同皇上的这个说法,如果所有的明军将士都能和建虏拼死厮杀的话,建虏又如何还能在京畿之地肆虐?这些战死的将士,确实值得表彰、肯定。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的表情变化,心中有底,便点名了大明首辅和工部尚书,当场就吩咐他们两人道:“朕意已决,在太庙边上再建一座大明忠烈祠,凡所有为大明而死,包括死节之官员,战死之将士,还包括百姓,都能得忠烈之名,入祠享大明百姓之香火,与国同存!逢节之时,太子领百官祭奠,无有太子时首辅领百官祭奠。”

薛国观等文武官员一听,都是大吃一惊,这等于是小一号的太庙了。甚至入此忠烈祠的,还得忠烈之名,由太子或首辅领文武百官祭奠,这是多大的待遇!

不过皇上有言明,所有为大明而死的,都能进祠享香火,这对所有大明人而言,就多了一份可能的荣誉。虽然他们觉得文官死节,要和战死的大头兵一样的待遇,就觉得有点**份,这怎么能一样呢?

但是,崇祯皇帝在一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强调了“朕意已决”,他的威望是前所未有的高,让这些臣子也不敢违背皇帝的意思,特别是此时开始凯旋之际,面对战死将士的骨灰之前,真要敢这么说了,他们感觉皇帝铁血,一个不小心,就会引发皇上震怒,那就倒大霉了。

因此,崇祯皇帝说完之后,文武官员,就都没有敢在这里提出异议。

当然了,事后他们在细节上做些心思,衬托下文人死节要比武人战死更难得,地位更高,那也是必然的事情。

比如,在这忠烈祠中的供奉位置,就有讲究吧,谁在最显眼的位置什么的,谁在犄角旮旯之地,他们就能花心思了。

崇祯皇帝当然也不会固执到什么都按自己的意思来,能走出这一步,相对以前来说,已经是进步不少了。文贵武贱这种事情,已经深入人心,不是自己一道旨意,就能真正改变过来的。在小事上做一些适当地让步,也是一个帝王管理手下应该要掌握的诀窍。

当然,忠烈祠的建立,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比如,如何才能评定为忠烈,可以入忠烈祠,这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细则出来才可以,而不是靠一个模糊的为大明而死;光是这个细节的讨论,就会耗费君臣不少的精力。

还有,修筑忠烈祠,要钱吧!忠烈的待遇,和其他要区别开来,肯定也要更多的钱,还有地位名誉上的区别。这些细节,也是要君臣讨论的。

对于这些事情,文武百官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经验。

但是,崇祯皇帝的灵魂好歹来自后世,有可以参考的地方;比如烈士的评定和待遇,还有军中发放标记大明将士的铭牌,这样就算大明将士战死,也不至于混淆,将士该有的荣誉就能有。

因此,可以说有关忠烈祠的一切,都是在崇祯皇帝的主导下进行的,这也是崇祯皇帝凯旋回到京师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

忙着这个事情,崇祯皇帝自然也就要关注和这个事情有关的其他事情了。比如朝廷财政收入的问题。

其他方面,都是符合他的预期,但是有一件事,还是出乎了崇祯皇帝的预料。

大明皇家银行的各省分行,经过这几年的推广,都已经设立完毕。但是,在存贷款方面,却不是很理想,哪怕是在江南商业气息比较浓的地方,也是如此。

为此,崇祯皇帝仔细地翻看了有关信息,最终他发现,贷款的条件限定,因为怕贷款收不回来成为死帐,就定得比较高,抵押之物的价值要高于贷款本金才可以。这让很多民间商人都比较犹豫,就怕贷款做事亏了之后,抵押物就没了。

连江南这边都是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集群臣议事,针对这个事情,要他们想想看怎么应对才好?

开场白,崇祯皇帝就直接是简单明了地说道:“银行里的钱,决不能躺着不动。只有让他流动起来,让钱去创造更多的钱,才符合朕设立银行的初衷。但是如今连江南一带,贷款的人都是极少,诸卿可有何看法?”

他说这个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要赚更多的利差,而是百姓贷款去做生意,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来议事的这些官员,自然是事先得到通知,知道要说这事,因此也有准备,首辅薛国观就首先出列奏道:“陛下,民间不敢向银行贷款,实乃担心还不起的时候,担保物被官府没收,因此畏手畏脚。微臣以为,要是担保物不是那么贵重,或许有百姓会试试?”

其实,还有一个理由,他们都没敢说。

如果没有地方都察院的督查,厂卫的督查,那地方官绅绝对乐得去贷款,凭他们的身份地位,这钱到了他们的口袋,再还给银行,都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没有了这些有实力的地方官绅去贷款,普通百姓面对朝廷所开的银行,天然就有一种畏惧感。而且他们的眼光有限,承受的风险有限,种种原因加起来,出现如今这种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东厂提督王承恩也紧跟着出列,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东厂收到一些省份的消息,说有地方官绅在暗地里也在阻扰民间向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贷款。只是他们通过私下的合规手段影响,因此当地番役并没有采取措施。要不,奴婢让他们去敲打一番,或者抓几个出来杀鸡骇猴?”

在东厂提督的位置上坐了快两年了,王承恩的话语中,不自觉间也带了点狠辣之意。

崇祯皇帝一听,便皱着眉头问道:“何种合规手段?”

王承恩一听,立刻把手下报上来的那些消息,当众说了一遍。

事实上,他已经单独给崇祯皇帝上奏过了,不过崇祯皇帝觉得这个事情,有必要在正式场合再说一次,就是给这些朝臣说得。

在如今这个年代,存钱到钱庄,那是要给保管费的,很少有说,还会有利息给存款人。另外,钱庄的贷款,包括民间私自的贷款,那利息都是高利贷来的。

可是,自从大明皇家银行的各省分行设立以来,存钱不但不要保管费,还会给利息;而贷款的利息,虽然比存款的利息要高,却绝对远远低于以前的钱庄贷款利息,更不用说那些私自贷款的利息了。

如此一来,大明皇家银行各省分行的设立,就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而这些钱庄和民间放贷人,又基本上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官绅背景。因此他们自然不想生意被抢,就想搞手段来阻止了。

如果是以前的话,明末乱世,朝廷的威严,早已荡然无存,他们想搞垮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有的是手段,行事也不会有顾忌。

但是,这几年来,大明乱世的局势得到了根本的遏制。先是皇帝御驾亲征,把流贼一网打尽,平定了流贼之乱;而后,皇上下旨,把全国的抗灾救灾,拔高了最为重视的程度,救活百姓无数。自然而然地,百姓对朝廷感恩,官府的威信,又开始重新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

另外,朝廷不断取得大捷,皇上又雷霆严惩违法乱纪的官吏,单单只是常熟之乱之后的那一次,当今皇上就一口气罢免或者治罪了一百多地方主官。由此可见,皇上对地方的态度,那是非常严厉的。敢要闹事的,哪怕携民意对抗朝廷的,都不会有好下场。

如此种种,让这些利益受损者,不敢轻易去挑衅朝廷威严。但是,他们肯定不甘心啊,就又想了别的招数。

比如,一个宗族里,有人想去银行贷款,族里就发话了,贷款可以,不拦,但以后就不是宗族的人,或者宗族内的利益就会被削弱,那又有几个人敢去银行贷款?

还有,平日里有生意往来的,他们又可以通过这种生意往来来拿捏,阻止别人去银行贷款。

只要有心,类似这种合规的手段,绝对是能找出不少的。能突破种种限制而去银行贷款的,绝对是非常少的。

王承恩把这个情况一说之后,又立刻杀气腾腾地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这些刁民敢和朝廷作对,奴婢教他们做人,绝对有用!有的人,就是欠收拾!”

听到这话,薛国观和其他文官一听,顿时一惊,要是皇上同意,厂卫不按规矩来的话,后果就严重了。

他们这么想着,正想上奏阻止时,崇祯皇帝就已经开口说道:“不可,任何人,都得按朕,按大明定下的规矩做事。这一点,朕再重申,包括厂卫在内,也不可违背!”

薛国观等人一听,心中大喜,看来皇上还是英明的,正待说话时,就听王承恩回应崇祯皇帝道:“奴婢遵旨,只是这样的话,如何奈何那些人,银行贷款之事又如何推行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