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58.藏酒洞窟

庚辰年正月 58.藏酒洞窟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00:30:29 来源:笔趣阁

前两年因筹建烧坊和忙于酿酒,王秉正平日里很少过问王法天的事。对王法天的管束,都由左钧代劳。几年时间,王法天已经长成快和自己齐肩的大小伙子了。

少年时几经生死,王法天和学馆其他同龄孩子相比,明显要懂事得多。聪慧的王法天在读书这件事上,遗传了亲生父亲李有德,不管左钧怎样开小灶,学业就是不温不火。好在左钧父子也无意要他考取功名。读书,仅为明理知事,将来做事时能知轻重,晓进退,守规矩而已。

见王法天已到该学着做事的年纪,王秉正和左钧商量,决定从新的酿酒季开始,让他上半天在学馆继续读书,下半天跟着王秉正到烧坊学着酿酒和做买卖。左钧同意了这个提议。耕读传家是中国乡绅人家传承千年的古训,王法天是该学着怎样谋生了。

王法天对王秉正的提议也很是欢喜,与整日待在学馆面对枯燥的书本相比,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更加充满诱惑力。

转眼,又到中元节。从七月十一开始,涪江两岸的河滩上,每到夜幕降临时都可以看见祭奠先人的纸钱烛火。学馆也按旧例,从十三到十五散学三天,让学子们回家参与祭祀。

学馆放假,王秉正有闲。左钧和王秉正合计,带上王法天,回左家大院参与祭祀,然后到绵州城好好转转。

十三清晨,三人饭后到镇上的纸货铺子里买了祭奠亡灵用的纸钱香烛,乘船过江回到左家大院。傍晚,一大家人在河滩上找了块空地,由左钧领着完成了祭祀。几人在左家大院过了一夜,十四一大早,三人沿涪江右岸的旱路,奔绵州城而去。

从左家大院向上往绵州城的旱路,有三十多里,穿过小枧沟和五里坝的涪江冲积小平原后,就绕上了山。

山叫富乐山,山头在绵州城旁的芙蓉溪边,山尾一直逶迤到潼川府属的永明坝子。三人从左家大院出发走到富乐山中间的白云洞,用了一个多时辰。

时近午时,太阳**。三人感觉累困,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左钧,已有点喘息。照涪江边赶路人的习惯,三人打算在白云洞暂做歇息,躲会阴凉,喘口气再走。

白云洞是一座规模不大的禅寺,不知建于何年,庙里亦无僧侣,只有一居士在做日常打理。因处在往来绵州的道路旁,周围又无人家,往往成为赶路人休息打尖的一个处所。

白云禅寺里没有宏伟建筑,几间半截的建筑依山面江一字排开,由一条石板小路相连。庙前就是悬崖,崖下是奔腾的涪江。

说几间殿宇只有半截,是因为这些殿宇除前部有一道墙和造型的檐宇外,殿内空间,都是嵌入山体的洞穴。这些山洞由什么人开凿,连守庙的居士也说不清楚。只晓得这种洞穴被当地人世世代代称为蛮子洞,小的一室,大的几室带厅,开凿在沙岩山体上,像嵌入山体的民居。有人说,这些洞是千年之前蛮子的住所,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古人仿人生前住所建的一种墓葬,叫崖墓。

三人进了白云禅寺大门。

见有人进寺,驻寺居士迎出,双手合十见过礼,将他们带到寺内最大的观音殿内,安排几人在佛像前的蒲团上坐了休息。居士拎了茶壶,给三人各倒上一碗冬桑叶熬的茶水,问明一行人不在寺里用素斋后,自顾忙别的事去了。

从炎热的阳光下走进殿内,燥热感瞬间退去,周身清凉舒坦。那佛殿内,除了殿门之外,也没有通风透气的窗户,但是与外面相比,气温却明显低了很多。稍微久坐,王秉正甚至感到胸背有丝丝凉意。这种凉,在洞的深处更加明显。

“外面那么热,殿内咋就如此清凉呢?”王秉正若有所思。

“山体厚实,夏天外面的热,冬天外面的冷都穿不透山体,所以这大殿就冬暖夏凉啊。”左钧回答得很不经意。

“铜牟镇后的山上有这样的洞穴没?”王秉正沿着自己的思路,继续问。

“肯定有啊。这种蛮子洞在整个涪江两岸都有,你烧坊后面的放羊山上也有,早年读书的时候,我就和同伴们在里面躲过猫猫。”

“找到解决办法了!”王秉正喜形于色。

“啥子事哦?那么高兴。”左钧还没明白王秉正的意思。

“藏酒,挖洞穴藏酒。再也不用担心这热天的高温了!”

左钧恍然大悟:“对啊,烧坊就是傍着放羊山建的。放羊山也是这样的沙岩山,开挖方便,又隔水滤湿,不易坍塌。在山里挖一个深一点大一点的洞,冬暖夏凉,不就把存酒的问题解决了!”他的心情也同样兴奋起来。

大口灌下几口茶,王秉正叫上左钧和王法天,将庙里的佛殿挨个仔细查看一遍,心中对要建的储酒洞窟也就有了个大致的构想。

因为兴奋,祖孙三人决定在寺里多待些时间,找守寺居士了解一下洞穴日常维护事宜。这回,他们找到守寺居士,让其为三人安排一顿素斋。

用斋时,王秉正从守寺居士处了解到,这种洞穴,日常无须刻意维护。

用过素斋,三人又在白云洞凉爽舒适的洞殿内同居士一起闲话,直至未时末,才告辞离开。王秉正兴致颇高,给了守寺居士一块近二两银子的斋饭钱。

从白云洞出发,约半个时辰的距离就是芙蓉溪。

芙蓉溪畔,有一家叫治平书院的古老书院。千多年来,被众多文人骚客在诗文中称为左绵公馆的治平书院,历经数番毁建,早已不复当年风光,只遗一座白墙青瓦的院落,矗立在富乐山和芙蓉溪之间。

此时,治平书院依然开馆授课。坐馆的老先生姓沈,是左钧少年时的同窗学兄。到书院探访老友,是左钧此行绵州的目的之一。

一行人到达书院时,见门半掩着,一只黄狗蜷在门前荫下。许是见惯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那狗对路人都懒得搭理。

“有人在吗?”确认门口的黄狗没有敌意,左钧先叩了叩门环,推开院门走了进去。书院内,满是青翠的木芙蓉和桂树,那种木芙蓉树,书院门前的溪边也尽栽着,溪也缘此得名。

“是哪位贵客?”一老叟迎出,长须和头发皆已花白。

“左钧前来拜望学兄。”几十年未见,二老都已无当年风采,但左钧还是一眼认出了当年的同窗。

“是左钧学弟?”老人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友相见,物是人非,不仅江山社稷易主,就是服饰发肤,也早已不是旧时模样,两人难免浊泪对流。

泡来一壶香茗,沈老夫子招呼左钧和王秉正父子在院内芙蓉树下石桌石凳上坐了,四人一起纳凉,听两位老人深叙过往。

话多时短。不知不觉间,茶淡味寡,日头西沉。因计划当天夜宿绵州,左钧起身告辞。沈老夫子再三挽留不成,执手送左钧过了仙鱼古桥,目睹三人消失在往绵州的大路尽头,才掩面回了书院。

三人从东城门进入绵州城,找到一家客栈住下。

这绵州城兴于西汉,因城依涪江而建,初时唤涪县。千多年来几经兴废,其城廓为前朝所遗,被一长约十里的巨型条石筑成的城墙环围。

隔天,三人早起,在绵州城游览一圈,从南门出了城,到东津渡口寻得一艘顺流江船,回了铜牟镇。

节后,王秉正请风水先生在烧坊后面的山崖上定了点位,择了吉日,找来匠人小工,动手开挖储酒的洞窟。

考虑洞内储物防潮等方面需求,王秉正把藏酒洞窟的位置设置得较烧坊地面高出许多,由一个斜坡和烧坊连通。库门只留可容一辆马车进出的宽度,往内挖约三尺余,留墙后,再往深处和左右扩展。

中秋之后,秋粮收储开始,新一轮的酿酒作业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第一间储酒洞窟也已挖好,宽有八丈,深约十丈。窟内除留有一可供马车通行的铺砖通道外,分了四排,可放置口阔四尺半的大酒缸八十余只,存酒量可逾三万斤。

修好第一个洞窟后,王秉正又紧傍其左右,各开挖一间洞窟。照他的规划,以平均五年为一个酿销周期,至少也需三间洞窟,才能有空间倒腾得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