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二章 高勇认祖归宗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二章 高勇认祖归宗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22:43:28 来源:笔趣阁

当皇帝.曹丕跟高勇讲完之后,并没有让他即刻做出决定,反而是让他先行回去思考几日。曹丕并且当着他的面,诚恳的跟他说道,无论是做出何种决定,都不会怪他。就那样,高勇像丢了魂似的离开了皇宫,只留下了身后长叹一声的皇帝。

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高勇便顶着一双熊猫眼进宫朝见了。皇帝.曹丕以为,他这么快就做了决定,肯定是拒绝了他的建议,不想回归张家,可后来事情所发展的结果,却出乎了他的意料。

进了昭阳殿后,高勇随即开门见山的向曹丕表露了自己的心意。高勇表示,自己愿意回归张家,接受振军大将军.张郃鄚[mào]侯的爵位,并认祖归宗。不过这不是因为自己贪恋张家的爵位,或者在乎功名利禄,而是觉得像张郃将军这样的国家名将和民族英雄,不能让其断了后。但是,自己却不想因此而接受朝廷对自己的进封,最终留在帝都安享荣华和太平。

再怎么说自己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又是名震天下的张郃老将军的后人。如果自己就这样接受了父辈的余荫,别说天下人了,就算自己也会看不起自己的。自己的祖辈们打了一辈子仗,自己的爷爷最终更是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自己作为一个军人,也决然不能丢他们的脸。自己愿意再次回到瀚海城去,为帝国为朝廷北上戍边,止到马革裹尸,或者无力再上马了,到时在返回洛阳来。

皇帝.曹丕被眼前这个,仅仅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震惊了,就好似当年张郃给他的震撼一样。最终,曹丕并没有强行要求他什么,反而同意了他的请求。其亲自下诏,并让江陵王.太傅.曹植,亲自为他主持了认祖归宗的仪式。从此,人间再无高勇,而是有了一个张勇。那尘封多年的鄚[mào]侯府,也得以重见天日。

由于当初张郃死后还没一年,张氏五子便跟着自尽而去了。因此,张勇回归张家以后,并没有直接北上,而是主动提出要去张氏一族的坟前,为自己的父亲、叔叔以及爷爷守孝一年。后来,皇帝曹丕更是以长辈的身份,为张勇亲自指定了一门婚事,女方乃是河南邑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子。

再后来,张勇便又舍下了新婚燕尔的妻子,再次北上瀚海城了。皇帝因为答应了他,所以并没有给他太大的上次,而是按照他的功劳,将他的护鲜卑校尉加官半级,进封为了护鲜卑中郎将。

就这样,张勇的事情,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

......

多年后,他接替曹真担任了北庭都护镇守瀚海城,成为了北庭都护府名副其实的瀚海柱石。

当初的三位黑马,如今要说最低调的,当然便是那位不要功名利禄,一心只想回家务农的骁骑游击将军.盧[lú]奴侯.詹台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魏黄初五年的秋天,时任冀州刺史的崔昶[g],亲自北上,最终成功说服了这位,连皇帝诏命都敢违抗的年轻人。后来,詹台率领着全家老小,举家离开了赵家屯,来到了信都书院,担任书院兵家教瑜一职。

这个消息自然瞒不住的,不久之后相邻的州郡,以及远在帝都洛阳的皇帝.曹丕也就知道了。有人趁机进言,说詹台不奉皇命,不听征召,反而听从了崔昶,去到一个书院里面当教瑜,这是对朝廷和皇帝的亵渎。应当将詹台和崔昶二人押解进京,治他们两个的大不敬之罪。

皇帝.曹丕听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太过激的动作来。反而悄然一笑,对着众人说道,“詹骁骑的性情朕是知道的,他这个人不爱功名,不喜利禄。他去信都书院也不过是另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罢了,又不是受了冀州刺史府的征召。再者说,信都书院乃是朕亲自提匾的书院,他在信都书院做事,不也就相当于为朕做事嘛。好了,好了,这件事到此打住,诸位休要再提。”

于是这样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就这样被曹丕给化解了。

其实从某纵横程度上来讲,曹丕对詹台出人信都书院兵家教瑜一职,打心眼里还是挺高兴的。这样最起码说明这个人并不是无欲无求,或者说没有家国情怀。相反这反而已经能够说明,此时的詹台其实已经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外来的匈奴人,而是将自己当做了一个真正的魏国人来看待了。

当然,詹台举家南下信都城之后,崔昶也确实遵守了他自己的诺言。只让詹台担任书院的兵家教瑜,顺手管理一些书院的事情,而决不参与其它州郡内的任何政事。

因此,五年过去了,如今的詹台,也只不过是书院的一个副院长罢了。只不过他这个副院长,似乎有点儿特殊,他不必像其它的教瑜和副院长一样,见到了州郡内的官吏们点头哈腰,相反那些官员们见了他,一个个的对他都尊敬不已。而詹台本人在书院里,也很受学生和其它教瑜们的喜欢和爱戴。

虽然他们在詹台来书院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他这个人了,可是当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还是被震住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正四品的实权将军竟然可以那个的年轻,而且没有一丝的官架子,亲民的很。

一个正四品的大员,在冀州完全可以做到一郡的太守了,而那些个官老爷们,哪一个不是三四十岁,甚至更大的年龄了。而且除了少数几个外,其它个个儿出门都是清水泼街,黄土垫道的,而且还有一堆的随从和卫士,那架子可大的很。可詹台,却偏偏出乎了他们的意料,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竟然在当年解救了北征十数万将士的性命,更是在不久前生擒活捉了叛乱的魁首辽东.公孙渊,还拒绝了皇帝陛下的征召。

(本章未完,请翻页)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詹台的大部分本领,都是在战场上学到的,所以在跟学生们讲起课来,更是能够深入浅出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兵书之中一些晦涩难懂的道理讲出来。再加上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因此学生们也特别喜欢听他的课,他每次授课的时候,都能够座无虚席,甚至窗外都挤满了人。这也使得,詹台在冀州更加的声名远扬了。

......

当然,自五胡乱华的叛乱被平息后的七八年里,帝国中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时到如今,帝国最让人称赞,也最拿得出手的成绩,自然也还是在黄初元年,皇帝.曹丕刚刚继位之后便下诏推行的兴学令了。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同理,得民心的政令,自然也就能更受老百姓的爱戴。

现如今已经是黄初十年了,那也意味着这兴学的诏令,已经推行了十年。天下一十四州,无论是中原之地的司隶、冀州、豫州、兖州,还是偏远一些的交州、并州、幽州以及雍凉二州,如今十年过去,都已经颇有成效了。

虽然在黄初元年,辽东公孙渊率众叛乱,使得北方各州的脚步满了那么一些,可是如今北方也早已经恢复元气,各地的州立校馆也好,还是私立书院也罢,早已经是遍布天下了。

如今的帝国之内,就像当初交州番禺城外,满宠和谯周、郤正他们几人所看到的那样,即便是在农忙时节,也很难看到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在田间帮家里做农事了,他们都已经进入了帝国的校馆,和那些氏族们的书院当中读书去了,好一片其乐融融的太平盛世。

当然,无论到什么时候,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时候,它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情况,任何组织,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时代。

天下纷争将近五十年,最终被大魏太祖武皇帝.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天下得以再次归一。任何时候,一个人即便再圣贤,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利益和要求,只能说是满足大部分人的。

而天下的再次一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然是好的,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也才有了不久后的西蜀王平叛乱,以及曹丕继位登基之后,以辽东公孙渊为首的五胡叛乱。

因为对于北方的这群人来说,只有中原大乱,他们才能够趁火打劫,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利益。后来,皇帝.曹丕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在北方大漠设立北庭都护府,并且兴建了两座大城,用来给北方的胡人们通商贸市。也正是因为他们生存和吃喝的问题被解决了,胡人们才不再南下掳掠了。当然,在边境之地还有零星的抢夺,但那都是一些想要不劳而获的人,这种人无论你做的再好,都不会认可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