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一百六十章印度洋上的风

活在原始时代 第一百六十章印度洋上的风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听到阚石的调侃,黎巧对阚石款款施了一礼,笑眯眯的说道:“呀,难得夫君如此谦虚,妾身可不敢当。其实我能想到这一点,还是夫君打下的底子。“

“我?”阚石有些疑惑。

”是啊,为了融合那些部落,我一直想不出好法子。有一天我偶尔去国家图书馆时,发现藏书真不少。不过我发现大多数是理科类书籍。什么物理学、化学、微积分学、三角函数、植物学、动物学、力学等等……“

”……人文类的东西很少。这就提醒了我。为什么我不用文化来融合他们呢?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从小我就学了不少四书五经,我也花时间把它们编篡出来,现在各个学校也开始教授四书五经……“

”……这一次大典之中,你没有注意到里面还融入了不少周礼吗。我想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反过来融合这些原始人应该不是问题。左右都是一脉相承。今天一看效果还不错。”

阚石点点头,他拉住黎巧的手认真的说道:“嗯,黎巧,你做的很好。前段日子我也在发愁,地盘大了这么多,人口也多了这么多。如何管理,我心里真的没有底。幸亏有了你,我发现你比我更适合当这个国王。”

“哼”黎巧白了他一眼,揶揄道:“哎呦喂,王上,臣妾可不敢!内宫不得干政。”

阚石噗嗤一声笑了,他摆摆手:“夫人,这些封建的糟粕就不要提了。你这个政干得好啊,要继续干下去。在这个世界,我除了你还能相信谁。过一阵子,我要去一趟印度。国内的事还要拜托夫人了。”

“啊!这么快你就要出去?上次你去西藏差点把我吓死。这个时代航海实在太危险了。阚大哥,要不然算了吧!别去了。”

“呵呵,不要紧的。老婆,你难道不想找到回家的路?”

“哎,阚大哥,我现在也想通了。真要是找不到就算了!在哪里也是过一辈子。我可不想失去你。”

“呵呵,老婆,有你这句话我心里踏实多了。放心吧!我没有那么容易死。”

……

中华元年的开国大典是史无前例的,效果那是杠杠的。随后的日子里,黎巧花了很多心事在各乡各村开始推广乡规民约,完善了华夏的道德体系。到了中华二年,在北方,学校也开始办到了各个屯寨,建立了国家的三级教育体系。

因为各种新型粮食作物的高产量,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从中华元年开始,整个王国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

中华二年三月十三日,春分,南海。

从广州到新加坡港,四千公里不到,五艘飞剪船用了七天就走完。风向一直不错,一路顺风。这五条帆船是最新的飞剪船,他的龙骨和船肋使用了大量的镍钢,船体强度提升了不少。再加上最新的棉帆布。平均航速可以达到十五节,在这个时代,这速度就如同在飞翔。

在新加坡小港口没做过多的停留,舰队就继续启航。他们穿过了马六甲海峡,直接前往印度洋。后面的路是从来没有走过的海域,阚石现在无暇他顾,他只关心前面的海况,再往前走四五天,就该进入安达曼海了,从安达曼海向西,就是印度洋,真正的跨洋航行即将开始,前面等待着自己的到底是什么,阚石心里也没底。

别看阚石对黎巧和大臣们说得很满,好像很有把握的样子。其实驾驶五艘木质大帆船,玩这种跨洋航行,还是很危险的。哪怕在后世,远洋的货轮,那种钢铁的巨兽都时不时发生海难,航海的危险性可想而知。

印度洋,在这个时代连印度这个名字还没有,连印度所在这块南亚大陆恐怕还处在蛮荒时代。印度洋要到十六世纪以后才有这个正式名称。历史上这片海域最早的记录是古希腊人,他们曾把这里叫做厄立特里亚海,翻译过来就是红海。这其实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来过印度洋,可能只是到了阿拉伯半岛就回去了。

最早来往于印度洋的应该是阿拉伯人,这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最早的记录是隋唐,发展到顶峰应该是宋朝。

公元六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把这片海域就叫阿拉伯海,唐宋时期阿拉伯人向东的扩张很厉害,***教和佛教一直在东南亚这一片争斗不止。由此可见,阿拉伯人是这片大海最早的航行者。

阚石在上辈子从来就没去过印度,更不要说横穿印度洋。但这不代表他对这里一无所知,因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印边境作战中,解放军采用经典的山地穿插战术,以少胜多,以劣势兵器胜优势兵器,几乎全歼印军。这在军事院校中是重点的教案,当年阚石上军校的时候,他专门研究过印度,也特意关注过印度洋,对印度洋的气候有过研究。

印度洋是季风性气候,夏天横渡印度洋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从东往西走。在北部海域,夏季的季风是西南风,还多雨,由东往西航行等于是一路侧顶风。冬季风向就变成东北风了,同时又过了雨季,降水量很低,大部分时间都是晴空万里。

后世唐宋时期,大食(阿拉伯)商人都是借着夏季的西南风,沿着海岸线一路被吹到当时的大唐或大宋,有时候不小心会吹到日本去。他们在中国住几个月,返程时再买上合适的货物,借着冬季的东北风,又一路顺风,被吹回阿拉伯半岛。

听起来这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实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使是在唐宋,也不是所有阿拉伯人船能抵达中国,借着风向也不是想吹过来,就能吹过来的。这一路上艰难险阻,有多少船沉没不得而知。

如此漫长的旅行,阿拉伯人还需要沿着海岸线不时停靠补给,和当地的土著打交道,没有强大的武力做保障,活着回去都是个问题。在唐宋时,阿拉伯人还没有精确的海图,测量技术也很落后。

因此唐宋时,阿拉伯人的海船前往中国时往往是一个船队,单独一艘的几乎没有;即使是这样,能够安全抵达中国的也少之又少。一路上不确定因素实在是太多,所以航海是一个冒险者的游戏,一般人是玩不起的。

阚石经过了这么多年,也算是有了丰富的经验。阚石的海军还没有来过这片海域,更别说在印度洋沿岸有补给点。不过,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阚石不是沿着曲折的海岸线绕路探索,他是直接的跨洋航行。速度和定位是他这个穿越者优势,舰队走的是直线,不需要再多绕上万里的路。

舰队到了安达曼海,刚刚拐过苏门答腊岛北端,阚石就直接接手了领航工作。中华号担任旗舰,阚石向另外四艘船打出了旗语,命令重新编组舰队,在海面上形成一字纵队,由旗舰中华号领航,秣陵号断后。舰队航渡中保持一海里船距。如果途中遇到风暴,舰队失联,失散的船只在海图上汇合点集合。

当其它四艘船都发来确认的信息后,收到旗语的暸望手立刻报告了阚石,阚石再一次下达命令:“右舵十,全桅满帆!大副,把我的命令告诉后面的船!”

“是!”大副黎贡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走上了艉楼,站在舵轮旁边,对着他的两个副手发出了进一步指令。

阚石站在驾驶舱左侧,用望远镜观察前面的海况。他时不时走出船舱用六分仪定位,然后在航海图上写写画画,计算出一些数据。现在他需要全力以赴,确保航线的正确。

之前的航程阚石都没有插手,都是由其他舰长自主指挥的,这些年海军对之前的航线都很熟悉,有的船长一年要跑二三十趟。阚石基本就没怎么操心从广州到马六甲的航向问题。

“右舵八,全桅满帆!”阚石再次下达命令。

大副黎贡听到命令后,立刻对着通讯管道扯着嗓子喊起来。通讯管是新帆船上的新玩意儿,有点和水管相似,两头都有喇叭状的开口。这玩意儿虽然比不上后世的电话,但在船上使用还是挺方便的,至少不用跑来跑去的传达命令。

舰队的五条船上都是老水手了,都是驾着帆船在广州和马六甲之间来来回回跑了几年的船员。而且每条船的船长也是一样,至少有十年的航海经验。甚至长得比阚石呆在海上的时间更久。

五艘帆船在旗舰中华号的带领下,慢慢的升起了全帆,航向略微偏向西北,让侧顶风变成了侧风,航速立刻提了起来,刀刃般船头劈开海浪,微微向右倾斜着船体,向着茫茫大海深处驶去。

横跨印度洋图上坐标的距离约一千五百公里。在春末夏初这个时间段,这条海路恐怕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段,主要是风浪太大。在这个季节,印度洋上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大风,风速等级差不多有十米每秒以上,风力六七级的样子。

这种风速如果是在陆地上,那就是飞沙走石,树干会被吹得来回乱晃,枝条会发出呜呜的怪叫,走在路上打伞是根本不用想。这种风速到了海上,那就是巨浪滔天,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海浪反复不断地拍打着船体,一**扑向甲板。

多亏现在有了玻璃,驾驶舱还能够保持干燥,桅杆和甲板上的水手就遭了大罪了。浪高能够达到三四米左右,几十米长的飞剪船前后摆动幅度能达到四十度。一个大浪过来,船头刚刚抬起到最高点,又迅速的一头扎向了无底深渊,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这种海况特别容易晕船,老海员都不敢吹牛,说自己不会晕船。飞剪式帆船最大的缺点就是颠簸,乘坐起来舒适度很差。任何人只要你盯着船头看几分钟,肯定立马得吐。没有办法,为了速度也只能牺牲舒适性。

风实在太大了,航海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驾驶帆船,也不是风越大越好。因为桅杆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不管是顶风、侧风还是顺风,风力越大、风速越高,桅杆承受的压力就更大。

一旦超过了限度,桅杆肯定会咔嚓一声断掉,到那个时候,就是喊天天不灵,喊地地不灵了。那你只能够祈祷着老天爷保佑,让你早日看到海岸。船只失去动力,船员无异于慢性自杀,十八世纪很多幽灵船就是这样诞生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