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428章 东西两川

大唐朝请郎 第428章 东西两川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动静如何?”

“回郎君,凤翔军马已过梓州,正向益州而来。探马回报,凤翊正在修缮褒斜故道,并已接管梁州呃,兴元府。

东川梓州方面并无骚乱,东川兵马除戎州部均已归附凤翔,诸将亦并无反抗。”

戎州大都督府的兵马虽然是在剑南东川的地盘上,但却是独立的辖区和部队,和东西两川算是平级单位。

大唐这样类似的大都督,大都护府有不少,有些是和节度使合二为一的,有的是独立存在的国家军事机构。

但到了唐末这个时候,很多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像泸州大都督,扬州大都督,益州大都督,并州大都督等等,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会儿只是一个封号。

一般重臣死了,皇帝就会根据他的原籍,赐赠一个某某大都督的封号,以示阴荣,而还存在着的都督府,无一不是军事要地。

“沿途可有异动?”

“……回郎君,并未发现。”

“再去探吧。”问话的大胡子向后靠到墙壁上,皱了皱眉头:“吩咐下去,各地诸营不得轻易得罪,不得阻拦。”

“诺。”

这是在成都府,城内牧守府,三堂虎衙,偏室。

问话的人是当朝检校户部尚书,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韦皋韦城武。

这哥们本来是左金吾卫大将军,是接了张延赏的班过来西川的。

结果过来还没等他大展拳脚,敕旨下,剑南东西两川和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一起打包归了凤翔了。

行,你朝庭换节度使没毛病,可是,就没信了,没安排他韦皋的去处,也没说撤职。

这特么就有点尴尬了。老韦感觉手下的人看自己的眼神都特么在变化,可是又毫无办法。

实际上不只是他西川,东川和山南西道原节度观察使,包括戎州都督也都没有做任何安排,李适的意思是看张军安排。

反正诏旨一下,张军成为新的节度使,原节度使也就是自动离职了,不过朝中没给安排职务,目前只能留在原地待诏。

这数位节度使,都督其实都不是野生节镇,属于国家武装,是李适选择自己信任的人出来担任一方镇守,是皇帝的人。

他们手里的部队都是国家建制,不是地方私军。李豫和李适就是在用这种办法来防御,威摄地方野生节镇。

所谓地方野生节镇,就是指安史同期的那一批节度使,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已经基本上军阀化,军队私有化,掌控着数州之地的财政吏户运大权。

基本上就可以理解为国中之国,和皇帝画清界线,调宣看心情,办事讲条件。这些节度使死后,他们的儿子强制上位,或者被原来的手下篡权夺位。

这里面有造过反的,也有没造过反的,但并没有什么差异,都是极其不稳定分子,祸乱一方的枭雄。

从肃宗朝开始,经过肃代两朝的努力,到李适这会儿,已经将原来的节度使地盘一再分割分化,任命朝中大将出任节度使,军使,观察使。

这些使者属于中官系统,在地方上没有攀附势力,拿着国家的钱组建军队,和野生节镇们争夺空间,包围交错,拱卫地方和平。

虽然,这些势力也会慢慢壮大,但总的来说,改善了大唐的内部环境,对停止兵乱恢复秩序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韦皋出身于当朝两大阀门之一的万年县南城韦氏,祖上是大隋郿城公韦范,中宗韦皇后的家族,族序二十三郎。

他在代宗朝以建陵挽郎入仕,就是给肃宗皇帝牵引灵柩唱挽歌,后入军中任参军佐官。

泾源兵变,他起兵举义,被李适欣赏,先授奉义节度使,后入朝拜左金吾大将军。大将军板凳还没坐热,又跑到剑南西川来接替张延赏。

要说剑南西川,乃大唐之要地,西接吐蕃,南顶南诏,临江威摄黔州,韦皋意气风发的接任成都尹,也是要做出一番事业的。

结果都别说坐热,还没等坐稳,敕诏到,他被无过免职了。免职就免职吧,还不给安排去处,只能在成都坐卧不安的等消息。

然后,朝中消息没等来,等来的是凤翔的部队。

这倒霉催的。韦皋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哇凉哇凉的,偏偏还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敢做。

说起来,东川兵马归顺的这么平静顺利,并没有出乎韦皋的预料。

东川无战事,几十年的兵乱都没有打扰到这边来,东川的部队说起来是军队,其实就是团练,干的是保安税警的活,没什么战斗力。

最关健是,东川节度使病了,已经要不行了。

东川节度使复姓鲜于,单名一个晋字,字叔明。因家族被皇帝赐姓李,又称李叔明,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明经科进士及第。

鲜于晋的哥哥就是那个私下率军攻打南诏,在西洱河大败,导致南诏西附吐蕃的鲜于向。

老头四朝为官,四次出使回纥,先后担任过五十四州节度采访使,一十四州节度观察使,洛阳令,南八州都防观察御史等职。

德宗即位,鲜于晋镇守东川,御赐锦辇,出入宫闱可以乘车。李适跑到梁州,老头卖了家产往梁州送物资金银,封太子太博,蓟国公。

不过毕竟年纪太大了,身体不行了,此时已经是弥留之际。九十多了呀。而且老头没什么后人,他儿孙都已经被他给熬死了。太能活了。

韦皋在知道鲜于晋身体不行了的时候,还想过把东川兼并过来,只是还没有实施,自己就被免职了。

……

同一时间,各路节度使,军使也先后到达长安。

自张军出金商破卢龙,覆灭河中以后,天下还有三十六个节度使,包括防御使,军使。其余观察团练等使十四个。

除去张军,马燧,京畿道和关内都防御,还有节度使、军使十九个,观察团练十一个。

这次诏召入京的有二十六人,实到了二十三人。

这二十三人连长安都没进去,都是在城外两里驿亭便被专门等在这里的内侍告之,转赴凤翔。

于是这些人脸上笑嘻嘻,心里骂咧咧的又重新上路,风赴尘尘的转路凤翔。同时心中也是忐忑不解,不知道皇帝这是在搞毛子事情。

眼下大唐的形式大变,大半年的时间,朝庭就已经以压倒式的胜利覆灭了关内与河北河中诸地的判乱,彻底结束了几十年的兵乱,恢复了吏治。

张军以一己之力重新树立了节度使的形像和功绩,威震八荒,以军功入超品,身兼十镇,达到了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有人达到过的高度。

偏偏他这个节度使一点自觉性没有,屁股坐的相当歪,心甘情愿的充当皇帝的打手,站在天下节度等使的对立面,还特麻无往不利。

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节度使以来,大唐皇帝的敕诏下行从来没有这么顺利,这么痛快过,诏到奉行,都不带犹豫的。

棒子太特么粗了呀,完全扛不住。

而且这事儿还不是皇帝自己的事情,和张军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查清是谁搞的刺杀。那还用说?谁犹豫谁的可疑性就最大,谁敢怠慢?

凤翔府南征军事会议开了两天,各部门飞速的运转起来,大批的物资开始南运,整训的各部部队也开始编排准备出发。

同时,大量官员也会随同物资一起出发,这些人将到山南西道和剑南两川赴任,接手地方吏户财政。

这里有凤翔府的选官,也有今年的科举进士,还有各部门推举荐送上来的人才,统一经过了吏部的考核委任。

第三天,张军才来到李适的行宫,陪李适聊聊天,和诸位宰相吹吹牛逼,听听各部官员的报告什么的。

“小郎君,诸坊豪绅之事,果然不得放松么?”李皋低声向张军问询。

这段时间李勉在尽量把事情交给李皋,准备让他接手首相职务,自己好抽身致仕。

当了一辈了的官,他对权势已经没有什么留恋,只想回家含饴弄孙,操心操心自己的家族事务,劝导后人。

这事儿他和李适,张军都直言商讨过。

李勉认为世家阀族并不等同于败坏,虽然确实对皇权,对吏治有这样那样的制约和抵触,但并不是不可调和。

他感觉这事儿主要的矛盾还是在于后人的教育培养,在于君,国,家,族,天下之间的理念上的冲突。

这是他看了张军关于氏族和吏治,法治以及民生各个方面写的几本论经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得出来的想法。

张军认为短时间内想消融氏族是不太可能的,现在只能是引导分化和利用,李勉正是认可这个观点,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老头这里也是有些私心的,张军只作看不懂。谁又能真的没有一点私心呢?那就不现实,他自己就没有?

“曹王,你我不屑于顾的此类豪强劣绅,却是黎元眼中的天,关系彼等一言一行,身家性命之人。即谈民生,怎可放松?”

“民生在于此类等众?”

“民生在于底层官吏,在于下层环境,而此类豪强便是下层之天气雨雾,遮下瞒上。某借此机整治豪强,不过是欲还万民青天。”

“县治有疾?”

“到也不是,只是县治仍是高了些。凤翔吏治已入乡村邻里街坊,到是可请曹王一观。”

在行宫偏殿的休息室,张军和李皋低声闲聊。

“曹王,节镇,陛下相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