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405章 延英奏对

大唐朝请郎 第405章 延英奏对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张军一时冲动在殿上说了一些话,奏劾了几个人,但他是真没想到李适和宰相们会全盘照接,还这么快的就出了结果。

说实话,一时之间,张军有些茫然,心里发虚,周身不安。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自己只是站在第三方,手中算有个天神视角而已,实际上的能力也就那样,敢说超得过谁?

而且,历史滔滔,千百年浩浩荡荡,后世看到的就肯定是真相么?虽然大唐的史实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张军感觉也是未必。

唯结果论其实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方式。人和事和物之间,存在着时时的变化影响,哪里有绝对的好人坏人?

他今天就着这事儿提出这些话,其实也只是想给皇帝和首相打打预防针,让他们在心里有点印像,扎根针,是真没想到会处理的这么干脆。

所以难免他就有点怀疑自我,感觉太不真实。其实是他错误的估计了他这会儿在李适和李勉诸人心中的份量。

虽然大败吐蕃,复威州及羁糜诸州,擒尚结赞与论悉颊藏此事说好了不加传播,让李适和朝中便做不知道,但这功劳是实打实的。

这消息传过来的时候,李适直接就在李勉面前哭了,又到祖庙里哭了一场。

张军为了大局,不居功,主动提出把这件事压下来消化处理,其实挺出乎李适和李勉的意料的,即使是他们,也是心有触动。

而且马上就要南征,要收复云南故土。这都在给张军加分,不断的加分。事实上,在李适嘴里,已经拿张军和尚父相提并论了。

而这次,张军说的话也是句句公心,推荐的人都是李适和李勉熟悉也能信任的人,又是加分。

相对于这一切,就像李勉说的那样,窦参等人算什么呢?真的只是小事。

哪怕这里面有一点张军的私心,李适和李勉也不会挑拣,但偏偏并没有,甚至张军和他们都没打过交道,没有任何瓜葛。

这个是做不得假的,官员都有详细的履历,甚至会被备注很多细节,大家族的嫡子从小就有人每天记录。

甚至每个大家族的谱系,姻亲,宫内都有详细案录。

“泌若度支,谁为副贰?”张军正在那胡思乱想,突然被拍了一下,就听到李适的声音传了过来。

“泌若入朝,陕虢可由谁替观察?”这是李晟的声音。

大唐施行的是州县二级行政,道是虚设,但在实际中,又任命了很多观察处置使,营田转运使,军使和节度等等。

这些使者不在正统秩官之内,但权责很大,往往兼领数州甚至一道的行政军事税赋转运监察等实权。

实际上就是在州府和中央之间,形成了一个省级的行政层,权限实际超过了省级。像边疆地区,甚至还兼着外交权。

这就有点像诸候封地一样了,政军财税贡运一把抓,还能判外交。所以才能说不搭理中央就不搭理,说造反就造反。

大唐实际上,在李世民朝,是搞过分封的,李世民打算像周汉一样分封诸候,后来被长孙无忌,魏征等人给搅活黄了。

他可能没想到,他的这个想法,被子孙们以节度使,观察处置使等等的方式给实现了,搞的大唐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张军眉头一皱。他有点搞不懂这些重臣宰辅们的脑回路。

这是什么思维方式?老子拼命在帮朝庭收回地方处置权,你们这边还在琢磨怎么增加立设观察使?

“张卿可有疑惑?”

在场的宰相们,李适比较重视的也就是李勉,张军和李晟三人,看到张军皱眉,直接就问了出来。

大家的目光刷的聚集在张军脸上。

张军拱了拱手,说:“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请诸相解惑。”

“张卿讲来就是。”

“陛下,臣去岁出金商,先下山南东道,再驱平卢魏博,北上幽州取卢龙,南下河东,并义武昭义平定河中,一役而决。

臣现在疑惑,为什么还要在已经平定的地方加设诸使,是因为地方上还有驻军么?

臣以前常常听闻,宣武军自忠臣起便骄纵,时有割据之心,幸有玄佐从中矫正,忠勇无贰,时有建功。

臣也听闻,玄佐有子,忍暴**,烝父之妓妾,强取人之妇女,好倮观妇人,杀人于杯案间,性暴残虐,诸军苦之。

以臣所知,其他诸节镇军使署地也相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

臣对此事多有不解,在安静的时候常常就会琢磨这是因为什么。

后来臣想通了,不过就是因为节度观察等使权禀太重,独断专横,地方诸事往往一言而定,岁积日累,亲眷自然横行。

现在天下间的各地使者,哪一个不是赤袍遍地银鱼乱眼?以臣看来,这是当今大唐最大的隐患,也是诸乱之源。

所以臣自本官诸镇及至塞北卢龙,一路行来,都把地方上的财政赋税各项管理交还了吏部和户部,以求恢复国家正统。

臣以为,恢复政治才是巨唐安定的基础,政令通达才是巨唐昌盛的理由,也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可是,今天臣在这里,听到的是诸相还在讨论观察诸使,所以臣很迷惑。

是州府的治理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必须还要设置一个独断的官位在州府之上吗?

或者是地方上必须还要保留独立于朝秩之外,侵食地方财赋的军队,再或者,需要这样的职位来满足有功官员,使他们可以惠泽亲故?

臣常持仁厚的想法,对那些往日为吾巨唐立过功勋的人,哪怕他做过一些错事,臣也能容忍,希望他们可以自己反省发现,有所改进。

这也是为什么去年臣只惩忤逆,没有去动沿途诸军诸镇的原因,必竟他们还是巨唐的将领,还能服从陛下你的旨意。

虽有诸端不足,或有骄纵亲故,负累地方,尚可改造。

臣闻韩相入京,曾邀劝玄佐觐见,玄佐以物资难备为由推托,韩相把酒相劝,赠二十万缗,以孝义相解。”

张军看了看满脸惊诧之色的韩滉,冲他点了点头:“玄佐坐征数州之地,却言物资难备,一手厚赏军士,一手重赋黎元,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他一家如此,还是天下的使者都是这样呢?某不知诸位宰相知不知道,但某不知,也想不通畅。”

张军冲脸色不太好看的李晟拱了拱手:“某之所言或有轻重冒犯,只是举例,并无他意,所述也尽是真实,出于公意。

某只是疑问,即是如此,为何还要增置使者?为何还需置诸权于一人统驾地方,是嫌藩镇不多,还是忤逆不够?

此番反复,臣所作所为还有什么意义呢?就是为了给新任的使者清扫障碍吗?”

一屋子宰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有所思。

李适也和李勉交换了几个眼神儿。

“那以小郎君之意呢?”李勉向前倾了倾身体,看着张军问。

“某……以某之意,自然是还政治于户吏诸部,恢复秩官律序,解散诸军诸使,清查税赋,疏通地方,平息民怨。

陛下,诸相,黎元才是一国之本,那些如蝼蚁一样的良贱之民种五谷,缴赋税,持军械,通商路,方有巨唐盛世。

若无人丁,那就什么都不存在了,诸相可能去耕地犁田织布?诸氏家可能养天下官员胥吏保疆卫国?

不能,如果没有了黎元贱户,一切就都是镜花水月,都会消失不见。

这些其实不用某来多言,贞观户丁多少,税赋多少?现存户丁多少,税赋多少?

不能再这样继续了呀,巨唐需要将养生息,黎元民户也需要将养生息,即除旧革,当施新政。”

“张卿,若泌度支,卿以为何人可贰?”李适打断张军的话。

张军想了想:“若强要臣推举,臣荐左司郎中巽,只是某与之不相熟,还需诸相考核。”

“那……张卿以为何人可置台左中丞?”

张军看着李适笑起来:“陛下是欲诸相对臣群起而攻之么?况臣对朝中诸臣真不熟知,只是道听途闻,或有意见也必有偏颇。”

“你只管说来,最终当由诸相商定。”李勉插了一句。

“这样……某以为,做生不如做熟,台右中丞自可充之,或者……”张军看着李适想了想:“参赞机要贽如何?”

参赞机要,就是参掌机密,所谓的三级宰相。是翰林学士陆贽的加衔。

德宗李适其实很喜欢,也很信任陆贽,但感觉陆贽有点刚直,直言谏诤,担心他为相会把自己气死。

所以李适什么事都会和陆贽商量,很多机密要事都会经由陆贽的手进行,但就是给了陆贽一个中书舍人的职官,参掌机密。

这会儿陆贽的母亲去世了,正在丁忧,就是辞官守孝,寄住在东都河南府嵩山丰乐寺。守孝是大唐的重礼,孝期三年。

除了皇帝下诏示谕,表示国家需要你,批准缩短忧期以外,宰相也不能免除。

听到张军推荐陆贽,李适愣了一下,李勉皱眉捋须思考起来,其他宰相也都开始琢磨,或者低声的讨论。

前面张军和李适李勉说过,御使台需要独立,不能拜相涉入行政,又说希望恢复翰林院蓄养艺能才人的旧制。

而陆贽就是出身翰林,是翰林院大学士,兼中书舍人,知制诰,又充给事中人。是一个因为被皇帝喜爱信赖横跨中外的重要官员。

他的职务全部和诏旨有关,也就是说,皇帝不管想干什么,都会经过他的手,内外白黄一肩挑了。

白麻诏书为内诏,由翰林学士中出,黄麻诏书为外诏,由中书舍人制诰,而不管白麻黄麻,都需要给事中判审。

李适是真的信任陆贽,信赖他,但也是真的头疼他。

但张军就感觉,陆贽的这个性格禀性,是真的比较适合坐镇御使台。

关键是李适信任他,什么事都要和他商量,但又不想让他拜相,到是正好可以和宰相们达成一定的平衡,不使某方专权。

最怕的就是宰相们和御使台混成一气,施政监察不分彼此,那就没个好,哪怕是增设再多的部门也没卵用。

即监察又反腐还有行政发言权,自己定规则来管理监察自己……

……

宫外。

三省五房诸部司的官员今天都小心谨慎的,大气都不敢乱出,都闻到了那股子大事将至风雨欲来的味道。

待制的官员和宗室们心如猫挠,就想去打听仔细或者出宫传讯,可是不敢。你知道皇帝会不会突然召见?

御使台内更是人人自危,一片惶然。

志得意满的左中丞突然就翻了车,直接被内侍监押着回府收拾东西去了,马上出发端州,不得延缓。

右中丞跑去中书门下打探消息,只有知杂事强压内心的惶恐勉强坐镇,也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闭不见人。

左中丞这一去,一场大清洗是避不可免的,知杂事首当其冲。可是这玩艺儿又不能自己主动辞职走人,只能这么焦灼的等着被审判。

不过,这位知杂事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抓紧时间写状诉,把窦参数年来的行事一桩桩一件件记录,把窦参安插的体己人列出名单。

他相信,只要这东西递上去,不管谁来接任,自己都有了回环的空间。了不得就降为普通御使嘛,也比丢官好的多。

知杂事本来也就是资历比较深的御使官充任的临时性职务,并不在秩官序列。

宫城外,内侍和禁军已经编组出发,去执行敕旨。

窦申,窦荣,窦参,全部家产都会没收充公,家奴侍婢也一样,三个人和家人会由禁军监押着马上上路。申荣二人押返原籍,窦参发往端州。

州司马这个官职,在这会儿其实已经是个虚衔,已经不实授了,成为了贬谪官员的专用职务,其实就是送到那里监押起来,并没有什么权力。

这个其实就是罪不至死,先养着以观后效。有一些后面会重新起复任用,但也有一些会就地赐死。命运待定。

如果起复重新任用,家产奴仆侍婢都会发还。

裴家那边要好一些,暂时只是监察,没有抄没,禁军已经去沿途拿人。这哥们正往京城来呢,在半路上。

他家就是长安的,还没来得及往河南府搬,崔造任命他判东都度支院,韩滉又把他调了回来,总共间隔也没多久的事儿。

而且他事实上是‘私入京府’,调任的诏书还没到东都呢,他得到消息就迫不及待的往回跑了,打算在途中迎诏。

这也说明了,在这个时代,私人之间传递消息,要远远快于官府机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