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404章 其事灼然

大唐朝请郎 第404章 其事灼然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皇二舅爷的年纪也不算小了,五十七了。他出生的那年,章敬皇后病薨。

他其实是哥哥吴溆养大的,虽为兄弟,实为父子一样。这个人从小就比较聪明,情商很高,代宗很喜欢他。

到了德宗朝,也是德守最信任依重的人之一,一直亲赖有嘉。

因为张军的出现,吴凑的生平也受到了影响,没有出京,而是直接委任了右金吾卫大将军。

这老头性子很刚,德宗李适这个人有点任性,有些时候的诏意老头就敢直接顶回来,拒不执行,也不让别人执行。

之所以这样,除了二舅爷的身份,他本身的能力和忠诚,也是原因之一。

“陛下。”老头身着绢甲,进来先给李适施礼,冲李勉拱了拱手,就看向张军:“这位,就是凤翔郡王阁下了吧?”

郡王,可以称呼阁下了。

“凤翔张增,见过大将军。”张军给老头行了礼。

“当街施暴,该当何罪?”

“某只是恰逢其会,以暴止暴,疏导交通罢了,大将军有所误会。”

“徼巡街典,例例在目。”

“那大将军当知原委,何必为难晚辈?”

李适了李勉也不插话,就在边上看这一老一小交锋。就差一把瓜子了。

“若是禁止,些许顽仆恶侍也就罢了,某也不当真,却当众破轿,殴打当朝四品少尹以断其腿,文武百官在旁围伺,若不正法,置徼巡于何地?”

其实老头还是蛮讲道理的,说的也有道理。

对方蛮横,你着人把他的家仆随从打一顿驱散,那也就算了,就当这事没发生。

可是你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在大街上,把坐在轿车里的京兆少尹揪出来打了一顿,还打断了双腿,这就是赤祼祼的施暴了。

而且也太不把金吾卫徼巡放在眼里,太不把国法放在眼里。

如果这事不处理,不给文武百官一个合理的解释,以后金吾卫还要存在吗?还要不要工作?朝庭的威信还要不要了?

其实这事吧,张军也郁闷。他让带刀去把窦申的人打散,是真没有连窦申一起打的意思,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嘛。

其实就是随口一句打断对方所有人的腿,让带刀领会错了。

不过打都打了,事也出了,张军肯定不会说这不是我的错,是带刀理解错了。手下执行自己的命令,那肯定是要护着的,这事没得说。

“那个,国舅啊,”张军就差凑上去顶烟了:“这事儿某给国舅道个歉,某切实没有枉顾徼巡的意思,凡军旅,某一向是视为袍泽的。

这事只是当时窦家随侍太过嚣张,打了我的侍卫,当时某一时激愤,其实打完我就后悔了,这不,我就来找陛下认罪,正巧国舅你就来了。”

“即然以身试法,便需依法行事。”

“这个,那什么,”张军看了看一脸与我无关我只是看个热闹表情的皇帝和首相:“国舅,此事是某所为,某认罪认罚,如何?

只是,某出征在即,可否暂时寄存,待某回转之时再来国舅处领罚?”

老头挑了挑眉毛:“你要出征?”他扭头看向皇帝和首相。

虽然吴凑和张军没见过面,但是并不陌生,在老头心里对张军那也是相当认可的,必竟实打实的战绩摆在那里,而且金吾卫本身就是受益方。

这个就没办法装看不见听不着了,李适和李勉都点头,表示确实是要出征。这是真事儿。

“此去何地?”

张军还是看向李适和李勉。这事儿大军没出征就是军事秘密,他不能说。

“国舅,是云南故地。”

老头皱了皱眉头:“云南故地,一去数千里,万重山峦瘴毒密布,林密涧深交通难行,化外土夷纵横难通,并非必争之地呀。”

那边就是穷山恶水和教化不了的土人,交通不便人马难行,去打他干什么呢?明显得不偿失。

这也是这个时代,或者说,从汉隋以来战争的主体思路就是,打仗能带来什么。

就像大唐放弃小海和蒙池、昆陵等都护府,只是敷衍的封了一些都督国王就不再管了,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太穷,太落后,没有价值。

包括安南经略,播州都护,都差不多,云南也可以算进来。

和吐蕃为什么一打几百年?是真打不过吗?不是,就是这仗打到最后就是干赔,那边要啥没啥,打下来也没用。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国舅,”李适接过话头:“张卿刚刚起复了威州与长乐诸羁糜,恢复了萧关故道与大河津渡,将吐蕃回陷于乌兰会州。”

“哦?”吴凑眼睛瞬间瞪得老大,扭头看向张军,拱了拱手:“容某失敬,太保乃我大唐中流砥柱矣。

可是,此事却与云南何关?”

“国舅有所不知,”张军给国舅爷解释了一下:“凡吐国出疆之道,即此四路,只需将云南故地寻回,便可迫其西出。

彼时,某当取陇右十四州复故,再断其足。”

“只是,”吴凑琢磨了一下:“只怕伤亡太重。西南诸地连番失败,老朽多有研磨,实是非战之过。”

大唐在西南失败过有那么几次了。

总结下来,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战斗力和装备的问题,而是地形地势的问题。发挥不出来。

在北方唐军士卒往往能够以一敌百,但到了那边这种优势就会被地形地势自然条件给稀释掉,输给天时地利。

“国舅,此事无需再问。”李适开口给张军打圆场:“张卿此事,便暂时压下吧,余端还劳请国舅操累一番。”

“臣奉敕。”吴凑答应了下来。这事儿就算这么翻过去了。

国舅爷告退,皇帝和李勉张军两个再次回到原来的话题。

延英门外诸殿中,宰相们,待制的王官大臣们都等的有点焦,三五一伙的凑到各处低声说话,窦申被打的事情也越传越广越活灵活见。

窦参也听说了。他打发了人去窦申府上慰问,察看情况,自己在办公室里琢磨事儿。

窦参是个胸有大志的人。

这个大志,不是说他有什么家国情怀,准备带领大唐如何前进,而是,他要当人上人。

窦参是荫蒙入仕,在学问上没什么作为,管理能力也没什么突出的地方。

为了升迁,他给自己立了一个直臣的人设,不畏权势,不避权贵,竖直敢言,不但结交了大量的中下层官员,交好了禁军,也坐稳了御使台的位置。

现在,他的目标是拜相。他相信自己已经一只脚迈进了政事堂,只等皇帝点头一锤定音了。

他有众多的中层耳目,手中握有参劾大权,有直臣的形像,他不相信谁敢设阻相拦和他鱼死网破。

大家都是做官的,都是从众多竞争中挣扎上来的,谁屁股底下没有点屎?尤其大唐的高级官员大多都掌过兵,都有旧帐可翻。

就比如行军抢掠这事儿,就没有哪个部队没干过,但就律法上来讲,这就是罪,是不允许的,可以说纵兵掠掳这个罪名一劾一个准儿。

虚报军功,逾矩,科举不端,荐人不明,私授官爵,这些事儿他手里有一堆小报告。

就像张军说的,御使台一旦脱离了监察职责要涉入刑政,那真的就是在做弊一样,优势太大了,然后就是导致监察机构的腐烂。

大唐前期三省并举,六部分立,大家职权分明互不干扰。

但到了德宗朝这会儿,在玄宗晚年的努力之下,在兵乱的推动下,刑,察,政三条线正在混淆,三省六部也在模糊边界。

所谓前因必有后果,玄宗朝后百来年的前因,就要在德宗朝开花结果了。这也是张军最担心的地方。

这也是后面大唐糜乱衰败的原因。强大者,往往死于内疾。

窦参主要是在分析,这事儿是意外,还是有人在针对他。虽然官途通畅,他也自认为有把握掌控一切,但这些年必竟也是没少得罪人。

居安思危嘛,这也是他的致胜法宝,从来都不会麻痹大意,事事谨慎小心。

虢王李则之觐见,首宰李勉觐见,然后张增被召入,紧随其后国舅爷吴凑也气乎乎的来了,但是事情的发展好像有些奇怪。

小半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先是虢王灰头土脸的从宫内出来,一声不响的走了,然后国舅爷也是眉头紧锁的出来,看不出一点得胜的意思。

外面的所有的官员都看在眼里,相互交流眼神。这凤翔郡王,好像挺硬啊。

国舅他走后又等了一会儿,大监出来把次相辅相召了进去。

然后一等就是将近一个时辰,终于有了动静。

窦参的人就在延英门外中书门下五房和集贤殿内守着的,但有任何风吹草动马上就会出现在窦参的办公桌上。

这就是御使台的方便之处了,光明正大的窥探监视,你还拿他没有办法。

今天也是一样,各部门各办公室,待制官员的一举一动不时的传到窦参手上,包括虢王和国舅爷出宫后的一举一动。

窦参很迷恋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可惜的是,除了朝参时间,他的人还进不去延英殿,无法随时掌握皇帝和首辅宰们的消息。

不过他不急。自己马上就会拜相,会亲自参与到其中,与皇帝诸相一起参谋大事并左右政计。他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

他坐在办公桌后面看着窗外,想着得着人去控查一下窦申近些天的行为,看看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或者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

他总感觉这里面是有什么事儿,心中有一种冥冥的不安。

“中丞,内使到。”

窦参一惊,站了起来。随即警醒过来,低头看了看身上服饰,正了正幞头,向门口迎去。

内使,就是宫中代表皇帝来宣读诏书,或者传达皇帝指示的内侍。

这是个临时差使,把诏书一读或者指示下达就结束了,并不存在什么特殊身份地位。

唐代内使出动的次数相当少,平时送达诏书宣读旨意都是由尚书省各部司主事,甚至是脚力,不存在什么专职人员。

内使一般都是对亲王,公主,嗣王,宗室这些身份的人比较多一些,算是皇帝的家务事。

“御使左中丞,参,见过内使。”

“验明正身。”

这是发布敕书的正常程序,得证明是不是本人。

有人过来查验窦参的鱼符,不过合同之后,并没有把鱼符还给窦参,只是向内使点了点头。是本人。

内使打量了窦参几眼,这是在看他的着装衣帽,行为举止合不合规范,然后才打开手中的白麻敕书宣读。

前面说过,大唐接旨不用跪,就是拱手躬身以示礼敬就行了,别乱动乱看别出声,等敕旨读完了再施礼,双手过头接过来。

敕旨这东西也不是接完就完事了,还得仔细保管好,不能脏了烂了被虫蛀了。

不过如果发生了也没事儿,可以去尚书省申请换一份新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惩罚。人为的不行,那就是重罪。

窦参保持着礼节姿势,眼角从几人身上扫过,总感觉有点不太对味儿,可是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对。内使已经展开了敕书。

‘中书门下……参无学术,多引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任情好恶,骄纵亲腻,恃权贪利,招权受赂,不知纪极,朕寻情状,其事灼然……’

窦参脑袋里嗡的一声,腿一软就跪到了地上。完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为什么侄子被人打了,最后就成了自己被诏斥。

窦申窦荣夺官,遣回原籍,永不录用,窦参贬端州司马,裴延龄罢职,着有司缉查。

敕曹王李皋入京,敕曹王所部迁驻兴平。

敕太子太师,鲁郡公颜真卿掌备禁中诸衙都司官,整肃禁中诸衙戎军事。

一封一封敕旨从延英殿制出,由尚书省录制符行,瞬间就传遍了宣政殿周边诸馆。各省部司以及待制官员都被炸了一下,偏偏不敢议论。

这个结局就太意外了,根本没有人想得到。

只有张军有点不太是心思。这不是他想要的,他不想表现的这么明目张胆,不想掺合皇帝和宰相们的工作。

可是偏偏事赶事话赶话的,就走到了这一步。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儿。

“陛下……臣……此时心内惶恐,周身不安。”

李适看都没看张军,正和一众宰相商量着出差呢,就当没听见。

李勉笑着拍了拍张军的臂膀:“小郎君勿燥,些许小事尔。此番等到了凤翔,曹王也能追上来,到时还需小郎君共议。”

“首相,增于政事,实非所长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