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十五章 朱元璋留下的烂摊子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四十五章 朱元璋留下的烂摊子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平心而论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其实不重要,他因为出身性格等原因而缔造的大明帝国的内核能正常运转这才是他后半辈子的意义所在。

常言道人无完人,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难为他老朱了。即使最初他只是想混口饭吃而已,然而历史选择了他,知道自己是泥腿子没文化,善于广纳人才,虚怀纳谏,团结愿意归附的地主阶级,严惩鱼肉百姓的地主豪强,赢得了民心。

当了皇帝也是兢兢业业,

老朱的奋斗史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是心魔所致人人都多多少少无法逃脱的梦魇。就是往往立了大目标,不能踏踏实实的做做下去。

只有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人,那些真的办实事的人才能真的受人尊重,获得真的成功。

不信可以问一下身边那些真的成功的人,最初的时候想过自己能干到领导吗?投机取巧,走门路固然是一条捷径,但是并不稳固,现在的人都不是傻子。

当皇帝,如果不是天生的福气,开国君主没有两把刷子,早就被人干掉了,看一看王莽就知道了,他有什么话说。

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设立的番王制度会翻车吗?按逻辑推测朱元璋他心知肚明,只是他有他自己的小九九,就是国内无论如何闹,矛盾都是朱家自己人闹,无论谁当皇帝都是朱家子孙,只要没有大的变化,朱家的江山永固。不得不说,这是那个时代,唯一不出乱子能治理偌大的国家的一个好办法,世事无常,龙生龙再生龙,结果生了只惹事的绵阳,生了一只要成仙的狐狸,生了一只懒猪。

一代不如一代,最后各种因素让满清捡了一个大便宜,国运这个东西玄而又玄,今天的解释自然是科学的,但是那个时代不知道呀。此为后话。

说回朱元璋,弥留之时,皇长孙朱允炆,抚面痛哭泣不成声,他心里知道他爷爷是真的爱他呀。

朱允炆立志要当一个好皇帝,爱民如子像汉文帝那样的明君。

朱元璋恍惚看见老哥们来找他了,一生仿佛经历在他脑子里闪过。

儿时放牛,牛丢了。去找时儿时汤和安慰他,对他说,有责任一起承担。后来当了和尚风餐露宿有一次要不到饭,差点饿死。看见别人家里升起炊烟,使出最后的力气去老百姓家里要饭,因为脏坐在蒙古富人家墙根儿被人以坏了他家院子的生气,借故图开心,被他家仆人毒打,不敢还手。因为蒙古法律规定打伤汉人不需要太多赔偿,即使是有钱也不赔偿,和打一只狗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被打的人还手,就有理由被人杀死,即使是杀死了,和杀了自己家的羊一样没有区别。官府也懒得管。

和尚当得不舒坦,时常被欺负。可是好歹能活着有口饭吃,虽然半饥不饱的,总比没命强。汤和来信,不小心被人韩妮,改变了人生。后来被逼造反,与元兵浴血搏杀,好几次死里逃生,与马氏突如其来的的婚姻等等等清晰的在脑子里过。

一个身材壮实身穿龙袍腰挂宝剑脸上有虽有疤痕,但是一双锐利眼神咄咄逼人的人似笑非笑的走了过来,坐在了床边。

他步伐沉稳,双目似电。面沉如水,又似乎嘴脸挂着高深莫测的笑意。

朱元璋开不了口,那人笑了。端起杯子仰头喝了一大口酒。哈哈大笑:“老友,竟然把朕忘了。朕来接你了,老友一场,朕与尔的恩怨还未了乎?”

话刚落下,又有一个身穿蒙古族样式的龙袍但是身材更为壮实的圆脸汉子走了进来,东瞧瞧西看看也不说话,似乎看什么都新鲜。

这二人也未交谈就这么诡异的和谐共处,两人尚未有眼神的交流,又有一个身穿龙袍的人走了进来。

屋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互道好友,相逢一笑,言语中都是来接老朱走的。

徐达来了,朱元璋认出了他。身穿战甲腰垮战刀,比起那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指挥使一比虽然白花胡子多了,但是英雄气概不减。

与那个蒙古式龙袍的汉子对视一眼,互相施礼。弥留之际的老朱,明白了,他们是元顺帝,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有定等等。

心中释然了,老朱笑了,和他们对视一笑,心中放下了。

我朱元璋不曾后悔过这一生,不怕背这杀人狂魔的骂名,你们都败在我手里,而今在此相视一笑,让我们去泉台召集旧部,再干一场。

我朱元璋不后悔当这个皇帝,你们是我最好的对手,去到另一个世界咱们再轰轰烈烈争斗一场!

“皇爷爷!~~”

“快扶太孙下去休息。”

“皇帝驾崩了!”

后宫哭声一片,一时间诸多官宦送无所出的娘娘们为大行皇帝殉葬。

“吧嗒”

凳子一撤,香消玉殒。陪伴皇帝于地下,是她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公元1398年6月24日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

一代开国圣主朱元璋驾崩于南京紫禁城,享年七十一岁。

皇太孙太朱允炆即皇帝位,上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一生武功赫赫,当得起仁文义武四个字,大仁显大恶,杀人为救人。不乱就是救人,至于杀多少人?天子一怒无冤魂。

为大明确立了卫所制度,这是他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朱元璋时代把源于汉朝时代的拓边军屯制度发挥到了极致,他曾经意气风发无不自豪的说过,大明不用老百姓的米,自己养活了白万大军。

朱元璋时代守御山河的伟大在于,是以巩固自然天险为远猷。对此明人颇为自诩,宣称“我国家驱逐胡元,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

这一段话中虽全用秦汉旧名,但洪武朝卫所的全貌勾画得波澜壮阔,豪情万丈。

朱元璋还通过宗室的婚嫁,联姻文武勋贵,企图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如周谊、翁吉剌、邓愈、扩廓帖木儿;常遇春、常升、蓝玉、曹震等;傅友德、谢成、冯胜、王弼等;徐达、阿哈出、把都帖木儿等;徐辉祖、李景隆、耿炳文、沐晟、郭英、吴高、吴杰、张杰、胡观、李坚、梅殷等。即朱元璋所称的“中外配合”

建立塞外的生产模式,首春气和坚氷渐觧,塞草将萌,胡马瘦而弓力弱。而秋高马肥,草谷结成正是胡虏出没之际。所以朱元璋认为秋高马肥后,北卫当控弦执矢观衅而动,正合古人谓致人不致于人。故敕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昔汉唐之御胡虏,每秋高马肥,知其入寇,乃设谋定策,伏兵以待之,否则必为边患。”朱标死后,朱元璋以塞王代替国公。要求塞王“岁出塞上,抚绥军士,以备将来与胡大战。”“即目世子长成,塞上调兵,令世子还国,父子更相轮替,往来塞上,帅大势军马,以练风霜。亦且父出,子守其国;子出,父守其国。”东西十三卫依次排列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

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同时,为对付秋高马肥后南下的骑兵,塞王还要沙漠巡狩。《皇明祖训》披露:“凡王出猎演武,只在十月为始。

至三月终止。”以及《圣君初政记》记载:“皇祖一统后,每高秋严冬,分命诸王帅兵巡边,远涉不毛,校猎而还,谓之“肃清沙漠”,岁以为常。”

朱厚熜亦说:“皇高祖考岁一驱廵”。十三塞王中佼佼者是被誉为“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燕、宁二王。朱棣出师即降故元太尉乃儿不花等人,被誉为“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朱权“数会边镇诸侯,出师捕虏,肃清沙漠,威震北荒”,被誉为“一世之雄也。”

洪武末年,朱元璋下旨除郡王外,都是百姓。拨镇虏城子与周(王)府;晋王在塞外规划营建东胜城时,朱元璋又下圣旨叮嘱“选草场时,留着东胜,要着一个兄弟在那里住。”

通过这些办法奠定了明朝几代人坚实的国防基础。

打退蒙古的反扑的同时注意国内的建设。安定版图的同时,还多注意与民休息、兴修水利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加强农业建设,提高生产力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

官绅富户想尽办法偷漏税,在明朝前期已形成风气。江浙一带的富户为了逃避赋役,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将名下的财产分割,再假托在别人名下,降低户等,这种方法还有专称,叫“铁脚诡寄”,甚至在当地形成了“通天诡寄”的风俗。朱元璋自然不会听之任之,除严厉打击外,他下令编造土地簿册——“鱼鳞图册”,按照其税粮多寡,定为几区,每区设粮长四人,让他们集合里甲耆民测量田亩,绘制成图,写上田主的名字及田地之面积与四至,编类为册,由于图上所绘的样子像鱼鳞,故号“鱼鳞图册”。

经济上发行宝钞,朱元璋于洪武七年1374年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并于宝钞提举司下设抄纸和印钞二局,宝钞、行用二库。从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起印发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面额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计六种。币值每贯等于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明代印发的“大明通行宝钞”为明代发行的唯一货币。

明初洪武朝全力印造宝钞,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洪武十九年之后各项临时支钞迅猛增长,造成了明初的通货膨胀,这是要说出来的弊病。虽然如此,瑕不掩瑜,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理论知识不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实施“食盐开中”新政,即开中法,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大约30斤粮食可换一份“盐引”。朝廷让利于民,“淮盐价贵,商多趋之”,边防军需难题一举解决。

实行大移民政策,由于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史称“洪武大移民”。

在文化当年复兴礼俗,元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响和冲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制”,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级严格的冠服制度;礼仪方面革除胡跪,恢复汉族传统的稽首、顿首、空首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级实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礼;姓名方面严禁胡姓,甚至连汉族复姓都遭池鱼之殃;语言方面杜绝胡语,钦定《洪武正韵》;婚姻方面禁止收继婚。通过复兴汉文化,朱元璋成功驱除了蒙元的阴影,并建构了新政权的合法性。

极为重视教育,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

对待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谈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元朝统治者虽把阿拉伯书籍引进中国,却束之高阁,“其间西域书数百册,言殊字异,无能知者。”于是,朱元璋决定派遣使臣去西域再聘专家,他说:“尔来西域阴阳家,推测天象至为精密,有验其纬度之法,又中国书之所未备,此其有关于天人甚大,宜译其书。”

《聚真堂马氏宗谱》载明初礼聘满觊天文学家:“洪武元年,为创立政府,成立钦天监,派钦使到阿拉伯满觊即今天麦加政府聘请精于历学专家,乃聘到准带地方古来氏族学者”。

洪武帝翻译引进的科学图书即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的一部分书籍,使这些“远出夷裔,在元世百有余年,晦而弗显”的著作能够“为中国之用,备一家之言”。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诏禁胡语、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纷纷改名换姓,与汉人无异。在听从大臣曾秉正防患于未然的建议后,又以“有悖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为由,禁止蒙古色目改换姓名,以便识别。并颁布法令,限制其内部通婚;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只有在“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的情况下,才允许他们自相嫁娶。

朱元璋还对北元蒙古官民采取劝谕归降、恩惠怀柔的招抚政策。一大批故元官民归附明朝。这些归附官民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并对明朝有了新的认同。

朱元璋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统治政策,“制御”雪区。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明朝派人进藏诏谕各地首领。洪武六年即1373年,一些藏族首领到南京,明朝对他们授予官职,并设立朵甘卫、乌思藏卫和河州卫,后来朵甘卫和乌思藏卫升为朵甘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上举措对后世版图的贡献极大。

海外示统

从汉朝临淮海贼出现,经孙吴朱应、康泰出使扶南(今柬埔寨),至唐朝杜环、杨良瑶、达奚弘通往返西洋,沿海地区逐渐形成重海贸、流行学习诸蕃外语和追逐海外时尚的风俗传统,所谓“巷南巷北痴儿女,把臂牵衣学蕃语。”即此种海贸风俗的体现。明代元立,洪武为此昭告天下。洪武朝正是运用东南沿海地区的风俗优势得以出使密斯儿今天的埃及、阿拉伯满觊即麦加、西洋琐里、琐里等西洋国。西洋琐里,洪武二年,命使臣刘叔勉以即位诏谕其国。

三年,平定沙漠,复遣使臣颁诏。其王别里提遣使奉金叶表,从叔勉献方物。赐文绮、纱罗诸物甚厚,并赐《大统历》。琐里,近西洋琐里,而差小。洪武三年,命使臣塔海帖木儿赍诏抚谕其国。五年,王卜纳的遣使奉表朝贡,并献其国土地山川图。正因为有洪武朝下西洋使臣的开拓,所以永乐元年宁善即宁宗美出使西洋琐里时,闻良辅、宁善、马彬等使臣才能如此顺利的“历占城、爪哇、暹罗、真腊诸番,穷夫西洋绝域。”刘叔勉、塔海帖木儿及宁善出使海外恰好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可谓有奠基之功。

外交上,朱元璋为后子孙后世设立“不征之国”,在皇明祖训中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他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

也就说,后世大明的军事重点还是在蒙古,对于这些小弟们,能不打就不打,可以多多赏赐,就不要动刀兵,当年一个高丽就拖垮了大隋朝。教训尤在呀。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他从天灾**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朱元璋下线了,和老友们勾肩搭背走了。

他不知道,自己留给孙子的大明江山。看似铁通一般,皇位稳当得很,其实是一个隐藏起来的烂摊子,最大的危机,他自己也没算到。

“朱老四,你老小子敢不敢和老子再打一场潘阳湖大战呀?”

“你们打,我肯定破你后路。”

“有我徐达在,你们不是对手。”

“莫吹牛,走走走。牛头马面,好酒好肉伺候着!”

“让你们那些小鬼快些收拾好房间,和阎王说,老子陈友谅的老友来了,好生伺候!”

南京城,白色的海洋,皇帝的葬礼隆重肃穆的进行着。

远在北平的朱棣,深夜醒来。为什么胸口突然这么疼,莫非是有什么事儿?赶快把老和尚叫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