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十四章 明初四大案与元朝的遗产

洪武一朝严惩贪官整肃吏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后世子孙万代皆树立起了政治清明严惩贪污的典型。但是在打击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丞相制度亦或是财务管理制度上的灰色地带空印案上有杀戮过多刑罚过重的弊病。

现在讨论的并不是对错的问题,这个问题前文已经稍微涉及了,也不做结论。因为这个问题难得讲清楚,本章节从更高的唯独更宏观的视野,跳出时代的局限性来理性的分析下更深层次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的,换位思考如果你我是朱元璋,放在他的位置上,也有未必能比他做得更好,事后诸葛亮非是本章的主旨。

现在解析的是从元朝灭亡的过程再到朱元璋东征西讨建立并安定明朝的最初版图算起,到朱元璋驾崩的这个时间段里,透出过洪武一朝四大案背后的政治军事格局。

首先说元年明初的时候,当时的人口与土地已经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当时的人们可不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知道自己无论如何努力种地,都无法逃出饿肚子的命运。

马尔萨斯陷阱说的是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这个理论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是公元1800年左右才提出的,大明早就亡了150多年了,元顺帝和朱元璋是无从知晓的。他们那个年代最高级的知识份子想破了脑袋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除了一句咸鱼皆知的天命如何如何忽悠人的话,可能在难有更高的论断了吧。

如此一来,即便是没有接连不断的天灾,没有黄河改道,民族矛盾趋于缓和,虽然,后世的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为我们科学的揭示了许多王朝灭亡的原因。但是,还是有很多王朝的速亡,让我们的心中疑惑重重,而这中间的典型莫过于元朝。

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尤其是在大一统王朝中,我们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么,强大的元朝,为何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便土崩瓦解呢?

因为大多朝代都是提倡文治武功的,而元朝向来都讲求通过军事的手段残酷暴力的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

就是在这一系列战争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黯然。仅据记载,元朝第二次征日本时,派出的十万江南军,因为战事失败,生还者寥寥。并且,当时为了弥补军事开支,元朝更是大量的加派赋税,以至于当时的百姓民不聊生。

出现了如此问题,元统治者着急忙慌的改革,但是,大多数的改革只是表面上的治标不治本,改革的内部实际上一直都包含着蒙古的旧制。从文明的层面上来说,蒙古文化与宋文化为对比是落后的,即使是和金、西夏这样的政权比,都是落后且愚昧的。

这种低文明打垮高文明的例子人类历史上不少,匈奴人征服东欧、罗马被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只是这一次蒙古人席卷世界势头很猛,真正意义上影响了当时已知的全世界,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国家以继承蒙古帝国的荣光而自豪,即使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被征服者。

那么凭什么这什么这个壮举是蒙古人做出来的,而不是汉族人掌握国家政权的某个朝代完成的呢?不用怀疑,一定会有人这么问。而且人数不会少,蒙古统治中国的历史本就不是很被全面认可。

单纯的从古代军事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六个字能回答,第一三个字是“没有马”,没有马很好解释,第二个是“不屑于”,说的是其实中国除了开疆拓土的时代往外扩张以外,其他的时期真的对那些蛮荒之地撮尔小国真的没有任何兴趣,因为治理成本很高,没有必要去拿国运赌和他死磕,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的那双眼睛还在死死的盯着后世帝王。

说回到元当时本身,尤其是到了后期是伯颜执掌朝政大权之际,更是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且夸张的要求汉人、南人等不得藏有铁器。

但凡有一点点历史基础的都知道,初中一年级就学过,铁质农具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保证,从春秋战国开始出现到汉朝开始普及,铁器改变咯一个时代,让老百姓能吃上种田吃上饭,也是国家赋税的保证。如此逆历史潮流而动,元朝完蛋是历史的必然。你这是不老百姓吃饭呀?不反你反谁。这就是比较蠢的政治家,为了一己私利被造反者当做看得见的现实的罪人。

从一开始朱八八的成长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像朱八八这样的普实农民们,他们只是想活命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造反,但凡有一丁点活路他们不会造反。彭莹玉、韩山童、徐寿辉、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等他们通通都不会造反,谁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吃饱了撑的天天想干杀头的买卖?反元复宋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要掉脑袋的,而且是全家全村人的脑袋。问题的关键还是一塌糊涂的农业经济使人没反吃。不要说什么海上贸易如何发达,海上贸易再发达,国内垮了,也是无根之木,漂浮之萍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可能是命不久矣了。

虽然,后来那一位我们讲过的顺帝时期文武双全的贤相脱脱帖木儿上台之后,改革了许多元朝的苛政,但是对于已经大厦将倾的元朝来说,本质上是无济于事的。即使是没有奸臣陷害他,元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前文多次提到过根据史书上的相关记载,仅在公元1295年到公元1368年,元朝就出现了十个皇帝,平均下来一个皇帝的执政时间,仅有七年的时间。

再加上元朝统治阶层的腐化,也间接加快了元王朝的瓦解。尤其是元朝赐田的制度,这个制度使得很多的民众,直接沦为了蒙古贵族的农奴。奴隶制,这是商周时代就被历史证明要淘汰的制度,怎么可能不拉跨。

并且当时的工商业,大多也被统治阶层所把持。所以看似强大的元王朝,实际上早已经虚弱不堪。

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更多的时候与人的死亡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情况在于,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的作用下产生的后果。人如果速死,一刀可以毙命,慢慢的病死总有个主要的的致命的病因。

像元这般糟糕诸多导致灭亡的原因,任何一点一但没搞好就足以致命,还能撑了快百年之久。

不得不佩服其强大武力,同样是武力强大,大一统秦朝14年就彻底完蛋了。两者一对比,蒙古人也是真的“强”,这么作都没能把自己国家迅速作垮。

正是在前文分析的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元王朝最终在坚强的撑了了不到一百年,才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继而时间来到朱元璋明朝建立初年,就此一举跳出元朝的种种弊端问题了吗?我们宏观的从更高的视野来分析。

然而这一切问题就伴随着元朝的灭亡明朝的建立彻底消散了吗?

没有,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元朝灭亡之时就好似是一台中毒很深的电脑。现在明朝建立了,就好像是杀毒,不管你再怎么杀毒,是没有用的。那么什么办法管用呢?

朱元璋的办法简单暴力,就是直接格式化!直接格式化也是有些仓促,搞不好就直接死机,电脑烧了cpu直接报废了,这种例子历史上不是没有,最典型的就是咱们汉朝末年王莽的新朝。

格式化太着急,直接就把自己搞死了,直接变动统治阶级的利益,商鞅的眼睛就死死的在那里盯着,王莽还不汲取教训,这不就是等于是自己找死吗?

那么老朱是何等狡猾聪明,他是怎么“格式化”元朝,明初的政治格局,为后世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明朝动而不乱享受了近300年国祚的呢?

回过头来看。四大案,第一案胡惟庸案,他不是一个偶然这是缓慢格式化的第一步。

废除丞相制度,在原来建立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的时候,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设成的锦衣卫,锦衣卫是干什么的?相信大家稍微看点电视电影的都知道一点。但是他设立的初衷只有一个:监视百官。

格局是明面上有御史台的言官们,暗底里就看锦衣卫了。谁乱搞,就嫩死谁。

干掉胡惟庸,以谋反的大罪把这个倒霉蛋和丞相制度彻底搞死。让中国历代皇帝头疼了近2000年的的丞相制度彻底覆灭。

原本丞相是百官之首,直接对皇帝负责,处理好政务把大事上报皇帝拍板处理。就等于是CEO下面的职业职业经纪人,这个职业经理人拿CEO的薪水忠心的办事,按秦始皇的设想挺好的,三公之一的丞相管理政务,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朝基本也沿袭了这套制度。

可是到了汉朝末年就马上变了味儿。王莽、董卓、曹操等等这般权相搞得天子是头疼不已,不是搞衣带诏垂死挣扎,就是等着毒酒留一个体面的死法。用而已之就是禅让改朝换代而已。

朱元璋就充分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他心里明白他是淮西布衣出身,没有世族大家那种底子,即使是汉朝、晋朝、唐朝等等王朝那种大一统帝国皇室折腾了百年,家族势力盘根错节都避免不了被人斩草除根连根拔起的命运。

怎么办呢?等,等待机会,搞死胡惟庸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彻底搞掉这个隐患丞相制度。

因为他心里清楚,并不是是所有子孙都是秦始皇,是他朱元璋一般的人物。为了王朝千秋万世搞死一个胡惟庸杀万把人在他老朱的眼里,这笔买卖太划算了。

搞死了丞相制度,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被一直喊冤的蓝玉,蓝玉他冤也不冤这个问题,相信后世还会一直为他喊下去。

但是问题的根本本就不在他一个蓝玉死也不死。他的生死前文说过,是和太子朱标绑定在一起的。太子如果顺利登基,那么万事大吉,蓝玉会是新皇帝最好的助力。可是他倒霉的地方是太子死了。帝国未来的继承人,选定了太孙朱允炆。

为什么会是朱允炆?其实如果他大哥朱雄英不死,皇位怎么也不可能是他的,一辈子老老实实当个闲人王爷也挺好的,他可能会去就番。

然后大哥朱雄英缓缓的削番,以他自己的性格,他是不会反抗的,本来就没有什么权利,削番就削番嘛。然后享受一辈子,每天儒学道统,之乎者也。说不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家王爷会有他的名字。

但是朱雄英死了,十岁就死了。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他被这么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聚光灯下无完人,任何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无限的放大。以为后话,无论如何他的最大威胁蓝玉必须死!

任何威胁朱元璋对皇权顺利交替的人都要死!如果朱元璋料到朱允炆打不过朱棣,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不就完了。

大明关于皇位传承的根本法律文献《皇明祖训》明文规定,嫡长子继承制。朱棣即位,他的二哥三哥还活着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这一局,千算万算只有略显尴尬的朱允炆合适。

这一局,蓝玉必须死,他不死朱元璋不会安心的。至于是什么罪名,并不重要,朱元璋只关心怎么斩草除根不威胁皇权。

空印案,看似荒唐不合理。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到一个公司当领导,上任没有不到几年,结果底下员工议论纷纷说你什么都不懂,又没有什么根基,还这里那里的指手画脚,你看就这么一点前领导留下来心照不宣你老毛病何必大惊小怪的。

有能力的,没能力的,一大半人在下面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还有人跑到你面前来大放厥词,你屁都不懂!潜台词是什么?你让位吧。

你会怎么做?你会比朱元璋更大度更仁慈?还是直接全部干掉?

杀不杀清官,从更高的全局的纬度来看,细节并不重要,你是不是清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领导的绝对权威,并不是那个帝王都是唐太宗,魏征都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脸上,他只是擦了下脸,然后微笑着说爱卿你继续说。

只要是人,就有弱点,管你什么雄才大略开国之主。放在皇帝那个聚光灯下,都会被无限放大。皇帝为什么是孤家寡人?皇权为什么是冷血无情?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简单的仁义道德可以统治好一个国家的。

其实儒家是最没用的学术,又是最有用的统治手段。孔老二那一套仁义礼智信,其实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恢复周礼?

历史上搞恢复周礼的帝王就没有一个善终的,搞恢复周礼?王莽的脑袋还在那里没入土呢?

没有什么反贼权臣是被仁义感化死的。

外儒内法,法家确定的统治手段就是大刀片子一挥,谁不听我的,就是死。群舌聒噪一下子就闭嘴了,再加上儒家那一套恩抚一下。大家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大刀片子下没有任何意见。还有会所嫩模灯红酒绿谁还造反有意见呀?对不对。

统一了思想,就是真正的格式化了,郭桓案。笔者相信郭桓只是一代贪官的代表,这群人代表的是明初官员们和地主阶级勾结的一个缩影。

他们贪赃枉法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长久才搞出这么大一个动静来。元末搞烂这个国家根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地主阶级搞土地兼并的野心太大了。搞得老百姓没有土地,没有土地就不能活,不能活就只能附庸大地主。直到有一天马尔萨斯陷阱彻底爆发,帝国轰然倒塌。

朱元璋不知道什么马尔萨斯陷阱,但是他清楚的知道元朝是怎么完的。他出身于民间,太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了。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重新划分土地和生产资料,重要的爆发点就是土地的问题。

郭桓他们这些人必须死,不论是几千人还是几万人,乃至于上十万人,他们都必须死。因为这是朱元璋格式化大明的重要一步。

老朱快下线了,他的帝国会平稳的走向下一个盛世吗?老朱建立的明朝在格式化元朝的同时,也在收割元的遗产,通常来说一个朝代灭亡前一个朝代,通常会继承前朝的领土,可是明朝是其中一个例外。如此说来,可以说明朝,什么都没捞到吗?也不能这么说。

朱元璋灭掉元朝后,数百万蒙古女子的下场如何呢?

要知道早在元朝政府垮台的过程中,有很大部分蒙古人跟随元朝宗室逃亡塞北,其中还是有有很多蒙古人留在中原。一些蒙古人习惯了中原地区的生活,不想离开,所以明朝的政策对他们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明军多次北伐,也俘虏了大量蒙古人,其中有士兵、有官员、有家属,也有很多女眷,那么这些蒙古女子下场如何呢?

根本原则就是:能存活下来的,就不会被滥杀。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灭西夏等政权之时,常常屠城灭族,手段极为残忍,而明军在统一的道路上,大多采取怀柔政策,尽可能避免过多杀戮。 朱元璋在小时候受尽困难,父母兄弟相继惨死,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的暴政,但在朱元璋统一的道路上,却没有过多受到仇恨的影响,这也是朱元璋能成就大业的原因之一。 

在攻下集庆后,朱元璋就曾告谕百姓: “元朝统治**,战事频发,我是来为民除乱的,请大家安于职守,有能力的人我自当礼遇,不合适的旧政会一律改掉,官吏不允许虐待百姓。”

百姓闻听朱元璋所言,大喜过望,从此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史料记载“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

要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也是残酷和无可奈何的。朱元璋的部队军纪再好。朱元璋也不是神,不可能完全做到没有任何对妇女怎么样的情况出现,只能说是尽可能的避免她们受到伤害。

朱元璋主要对付的是那些顽固的蒙元军队,而并非平民百姓,朱元璋清楚一个道理,如果将城中百姓杀光,不仅不得人心,且没有人的城池也就失去了价值,要之何用。

所以,朱元璋时常告诫将领,要善待百姓,在城破之时,最重要的就是约束好士兵,不要抢掠民财,乱杀百姓,禁止掳掠子女,如果有失散的孤儿,一定要还给孩子的亲属。

一经发现即刻严惩法办。鬼头大刀一挥,让那些打这个主意的士兵将领从心底开始害怕。

但是不能百分之百说,没有任何这种现象,灯下黑的事情。只要是人治,就有可能发生,但是从历史的走势来看,终归是少数。

朱元璋手下将星如云,最厉害的两位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徐达有长者之风,做事稳重,军纪甚严,而常遇春锋芒太盛,也有些嗜杀的毛病,在攻城略地之后,常常杀掉俘虏。

正所谓杀降不祥,常遇春这样做,既违背了朱元璋的宗旨,也让明军的信誉受到了影响,对于这一点,朱元璋一再叮嘱常遇春不要屠城。当然了,当时正是战时,常遇春这种将才可遇而不求,朱元朝对此也只能委婉告诫。

朱元璋是这么说的:“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在此之后,常遇春收敛了很多,朱元璋大喜,还才曾赐书嘉奖。

生在乱世,最悲惨就是那些女子,都说让女子远离战争,但事实上,这根本不可能办到,很多女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甚至被百般虐待。

然而在明初,那些遗留下来的蒙古女人,大多保住了性命,这全赖于朱元璋开明的民族政策。

为了生存下去和汉人通婚,虽说朱元璋设立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但不代表就没有任何限制,历朝历代,异族入侵,乃至亡国灭种事也时有发生,所以对于这些蒙古人,也要加以提防。 在西方,人们对民族的认同感大于国家,而在我们这里,对文明的认同感高于种族。对于这些遗留下来的蒙古人,朱元璋采用了同化政策。 史料记载“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诏曰:天生斯民族属姓氏,各有本源,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为天下主,已尝诏告天下,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 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蒙古人对国家的认同感,逐步与汉人无异。如果有才能的人,同样可以参加科考,跟汉人一视同仁。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通婚。如果放任蒙古人继续在自己小团体内生活,本族人通婚,那么时间长了,也可能出现变数。想要加快同化的速度,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和汉人通婚。

史料记载“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朱元璋规定,蒙古人要和汉人通婚,当然了,还有一个规定,那就两厢情愿,可见明初的政策有多么人性化。与此同时,通婚也需要一定的强制力,如果不按照要求做,可能会面临仗刑或者入宫为奴。

为了鼓励汉人和蒙古人、色目人通婚,朱元璋本人也做了表率,他的一些妃嫔也并非汉人,比如翁妃,就是弘吉剌人。

有意思的是一直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弘吉剌人有可能是朱棣的真正生母。

换言之,蒙古女人留在中原没有问题,只要和汉人通婚,就都是明朝的子民,时间长了,这些蒙古人、色目人也就融入了汉民族的大家庭,那些种族分歧也就会越来越少。

不惜严惩爱将,保护王室妃嫔。除了普通百姓,还有很多蒙古皇族宗室的女子被俘,妥善处理她们也是很重要的。新王朝推翻旧王朝,新的统治者一定要率先拉拢地主、官宦阶层,否则是难以长久的,毕竟那些地主、官僚掌控着大多数资源,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史料记载“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 蓝玉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他的才能不次于常遇春、傅友德等将领,公元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蓝玉取得大胜,俘虏了大批元朝宗室妃嫔女眷。 蓝玉虽说才能突出,但人品有待考量,在回兵的路上,他侮辱了一名妃子,以至于这名妃子自杀身亡。朱元璋对蓝玉这一举动十分不满,原来要封的梁国公,改为了“凉国公”,蓝玉的嚣张跋扈,也给他之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

这一点在说蓝玉的时候说过了,对于这个事,史学界一直存疑。

史料记载“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厚待那些元朝宗室女眷,便可以争取到那些地主阶级的支持,这对于稳固明朝统治是有帮助的。所以那些遗留下来或被俘虏的妃嫔,也得到了相应的礼遇。

总而言之,在朱元璋开明的民族政策下,明初的根基打得很牢固,不论是汉人、蒙古人、色目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那些遗留下来的蒙古人可以安心地生活下去,有才能的也可以到朝廷为官,不论朱元璋做过多少错事,但他在我们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或许就是留给当代后世最大的遗产吧,人口在任何时代都是立国之本,光有领土而土地上的人民十不存一有什么用?要多久时间国家才能回复元气?

没有融合,哪里来的今天强盛的大种花家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