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十六章 略显尴尬的皇长孙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四十六章 略显尴尬的皇长孙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说起建文帝,大多数人都是表示同情的,因为他被四叔朱棣抢夺了皇帝的宝座,其人也不知所踪。历史上向来都是鄙视篡位夺权的皇帝,哪怕是李世民这样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难免被后人诟病一番杀兄夺位的瑕疵。

要知道在法统森严的古代,尤其是两宋以来朱陈理学的持续发酵。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法定继承人的皇权交替为大多数读书人认可,为主流皇族以及官员认可。

如此说来,其实朱允炆的地位有些略显尴尬。

那么略显尴尬在哪里呢,前文说过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长孙,他的前面还有一个朱雄英呢。只是他早夭还不到十岁就死了,朱元璋痛失去长子,又失去了长孙,所以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这个孙子身上。按照法统他不是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皇长孙。

朱允炆的母亲是谁呢?是朱标的二老婆吕氏,这是不是也显得有些尴尬?在现在看来。

朱允炆在历史上的主流评价是仁德,有一部20年前的老片《穿越时空的爱恋》徐峥还有头发的时候饰演的朱允炆,形象深入人心。

人们大多同情他,似乎他就是被四叔抢了皇位的倒霉蛋,他真的是这么一个历史形象吗?

本章逐步分析分析。

首先理清楚朱家皇位继承的官方法统纲领性文件,朱元璋钦定《皇明祖训》怎么说:

《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内容是为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後世子孙的训戒。初名《祖训录》,始纂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

原文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要谈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早就被历史淘汰的西周分封制说起了。

提起朱元璋的安排的继承人,就不得不从如何安排天子的继承制说起。很多人都知道有“嫡长子继承制”一说,也知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一说,然而很多人都是直至其表,不知其里。那么今天我们就由西周宗法制谈开来,详细说明为什么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是精心策划的合法传位。

在谈论西周宗法制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纣王的成皇之路。

商朝最后一个人皇是商纣王帝辛,他是帝乙的小儿子,而帝辛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帝启。但是因为帝辛的母亲是帝乙的正宫,所以帝辛作为嫡子取代了虽为长子却是庶出的帝启,这一点和清康熙时期太子是二阿哥胤礽而不是大阿哥胤禔如出一辙。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

中丁是商朝的第十任人皇,中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堪比九世之乱的局面,商朝中衰就源于此。因此可以看出在商朝中期“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制度,但是到了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初见雏形。从纣王帝辛的继位之路来看,我认为西周宗法制肯定是借鉴了商朝末期的继承制。

西周时期,从上至下建立了完善且精于细微的礼法制度,那么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天子的继承制度自然是重中之重,否则就重蹈商朝九世之乱的覆辙。

《左传》桓公二年中写道: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余字,却道出了西周宗法制的整体结构,周公灭商,为了维护周王室对天下的统治力,将周族原本的族内家长制度进一步发展,从而诞生了完善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简单来说就是遵循以下几条准则:

1、周天子作为最高政权的领袖,是天下的大宗,分封儿子们为诸侯,相对周天子而各诸侯为小宗;

2、诸侯中也分为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大宗,相对于周天子是小宗,但是相对其他兄弟们则是大宗;

3、诸侯将儿子们分封为卿大夫,其中嫡长子为大宗,相对诸侯为小宗,相对本家其他卿大夫是大宗;

在这里面无论是诸侯还是卿大夫,只有嫡长子才世袭官职权利,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本源了,而诸侯中的嫡长子也就是后面王朝的“太子”之位了。

值得强调的是,有周一代,同辈分中的大宗和小宗虽然是亲兄弟,但是大宗的地位远高于小宗,甚至远高于上一辈的小宗,只要大宗没有绝后,小宗是永远无法上位的,这句话是重点要记下来,后面讲到朱元璋传位一事要用到。

西周之后,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常年战乱,华夏大地出现了无数位“天子”,礼崩乐坏使得西周宗法制的威望愈来愈低,皇帝们的传位越来越随便,尤其是唐朝更是一塌糊涂,民风开放,可见一斑。

有鉴于此,各种前车之鉴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这8个字最早见于《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

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宋朝的时候“父死子继”已经成为继承制的常规操作,《史记·宋世家》中明确写道:

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之通义也,我其立和。

而结合朱元璋依据宋朝及以前的制度在《皇明祖训》中立下规矩:一条一条来解析。

有嫡立嫡:正宫皇后的儿子都是嫡出,如果有嫡出,就不会考虑庶出作为继承人。这四个字也就是西周宗法制的大宗小宗论,皇后这一脉都是大宗,地位远高于其他侧室子孙。

无嫡立长:如果皇后没有儿子,那么就取侧室中最年长的儿子作为第一继承人。在西周宗法制中,侧室的长子相对于其他兄弟是大宗,地位远高于其他弟弟们。

父死子继:字面意思是父亲死了,儿子世袭。这一条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实际上要结合最后“兄终弟及”一起来看才好理解。

兄终弟及:这个要重点强调一下,这里的“终”指的是绝后,而不是去世,否则就应该叫“兄死子继”,意思是兄弟没有子嗣的时候,才能轮到弟弟接替兄长从而由小宗成长为“大宗”。

这就是朱元璋的16字核心继承制,接下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是合理合法的”!

皇帝旨意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法统上似乎是挑不出毛病来,可是在朱元璋在“老朋友”的陪同下,咽了气,这十六个字却要了他乖孙子的皇位。

要知道历史上看似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说到这个法统问题,正儿八经的说。朱元璋的儿子里到朱棣为止,朱元璋有4个儿子,老大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其中朱标一脉是大宗,其他三个是小宗。只要朱标未绝嗣,那么秦王晋王燕王就不需要考虑皇位的事情了,跟他们无关。

也就是说似乎朱棣这一被子注定了和皇位没有一毛钱关系,老老实实在北平做个打猎守边的王爷挺好的。

前文说过朱雄英8岁就死了,没有子嗣;朱标嫡次子朱允熥活了39岁,被朱棣废为庶人并囚禁,据传有一个儿子,但正史没有记载其下落;吕氏的三个儿子,朱允炆成为建文帝,其他兄弟在靖难之役后都被囚禁或者下落不明。

笔者认为“朱元璋传位朱允炆是‘强行’合法”,这个强行二字就是因为老三朱允熥实际上地位是比朱允炆高的,那为什么朱允炆拿到了皇长孙之位呢?能合法即位呢?朱元璋钦定的就可以自己打自己脸吗?他可以,前提条件是他活着的时候,谁反对,谁就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按照西周宗法制和朱元璋制定的16字继承制,朱元璋的继位人应该这么安排:

朱标死了,根据“父死子继”朱雄英是第一继位人,不过朱雄英夭折了,而且没有儿子,相当于“兄终”。那么根据“兄终弟及”,朱允熥作为朱标的嫡次子成为第一继位人,朱允炆全程看戏才对,毕竟他相对于朱允熥是小宗,没资格世袭皇位。

这是说的就是“朱允炆强行合法继位”的来历了,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那么这一下朱标的5个儿子全部变成了“嫡出”,就不存在大宗小宗说了。那么根据兄终弟及,朱允炆年长于朱允熥,自然顺理成章的称为“建文帝”,这其中是否有朱元璋对朱允炆的偏爱就不得而知了,这一点是历史迷案,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西周宗法制在“立长立贤”两者中选择了“立长”,虽然不符合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有可能因为继位人昏庸致使朝代中衰,但是却从根本上杜绝了兄弟相争、皇权分裂的可能性,相对于家道中落来说,家无宁日或者家不成家显然后果更严重。

要知道这个制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五代十国、元等朝代等历代于一张废纸,有的是权臣的干预下父子、兄弟为了皇位杀得血肉模糊一塌糊涂,有的干脆连这个遮羞布都不要了。内政安稳的一点一朝还好,稍微动荡各路王爷各显神通凭什么你当皇帝?

只不过可悲的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中虽然表面奉行“宗法制”,但真正施行到底的却屈指可数,皇位和权利的诱惑远大于礼法,诚可谓“无情最是帝王家”。

直到清朝康熙时期太子胤礽被废止后,康熙首创的“秘密立储”才彻底终结了无奈的宗法制,至此宗法制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说这个宗法制虽然有弊端,但是好歹是在那个中央集权皇帝专治时代维护帝国稳定的比较有效的手段。

如曰本天皇好似万世一系,其实也就是个摆设,所以没有人会去想做毫无权利天皇,还落下个骂名。也算是一种学习了中国的“无为而治”吧。

朱元璋驾崩,定下了看似无解的铁律,就能安安稳稳的当皇帝吗?

故事真的如传说的一样,真的是朱允炆仁慈到了近乎软弱。导致自己都赔了进去吗?

客观公正的说,燕王朱棣一开始就没想过造反。因为按照上述铁律,皇帝的位置轮不到他当。为什么他会在建文朝一开始就起兵造反呢?

原因还得从朱允炆说起,正因为他地位尴尬,到处都是手握重兵的番王叔叔们。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如果拖久了,尾大不掉?各位叔叔们带兵进京来个晋朝那样的戏码,自己地位不保不说,怎么到地下和皇爷爷朱元璋交代?怎么和父亲交代?

先介绍两个人物。

首先是齐泰,原名德,明太祖赐名泰,字尚礼,别号南塘。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应天乡试解元,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兵部主事。皇宫三大殿的谨身殿不幸被雷击中,明太祖去郊外的祖庙进行祭拜,选择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齐泰符合这些条件所以陪同明太祖前去祭祀,明太祖为他赐名泰。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齐泰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曾经询问边境将领的姓名,齐泰一个不错地说了出来。然后明太祖又询问各种图籍,齐泰拿出袖中的手册给明太祖,简要而详细地说出了各种图集,于是明太祖很重视他,并且皇太孙朱允炆也素来很重视他。

成为建文朝的重臣之首。

然后是黄子澄,名黄湜,以字行,分宜澧源,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俗,称探花郎。

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曾与皇太孙谈论削藩之事。

皇太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皇太孙认为他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

就是这两个人,搅动风云搞出了不可收拾的大事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