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十章 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四十章 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之前我们都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明初节节胜利的军事行动。那么军事上的空前胜利的基础是内政稳定,财政充足,制度保障,兵源不断。那么这些问题,作为新生帝国的老大朱元璋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其实明朝是经理过几次大的变动的,我们通常说明清是中国历史上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其实在明朝初年的时候,中央集权并不是那么高,皇帝的权威还有一个自前数朝就困扰皇帝们的问题,那就是相权。

要弄清楚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大明集团的董事长是朱元璋,那么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老朱说了算,比如上面的所有推动战争进程的问题都是朱元璋拍板来定,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一个人,这么多繁杂的事情都要他一个人做决定是很难做到的。

古人说事必躬亲,就是要累死皇帝。老朱是董事长,但是董事长要管一个员工的工资是不是到位,养老保险有没有买,昨天迟到了怎么处罚。这怎么可能,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人来汇总给他,统辖百官,把所有的事情提前处理好了,再上交给皇帝拍板决策大事,是不是就轻松得很多了?

这个人就是丞相,自秦始皇设立丞相这个职业经理人一来,历代的董事长们都觉得这个方法好,可以轻松很多,就留了下来。

可是我们讲到元末的时候,我们也提到了。权臣伯颜,权相脱脱的所作所为,更明显一点的例子,还有咱们的比较熟悉的曹丞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直接架空皇帝。这样的结果老朱是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愿意自己大明的子孙后代重蹈前朝的覆辙。

那么装到老朱枪口上的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何许人呢?

胡惟庸,出生年月不详,卒于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史书上有明文记载没有争议,汉族人,安徽濠州定远,与李善长同乡,也算得上是是朱元璋的同乡,与张昶为友。淮西勋贵里位极人臣的第一人,明朝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胡惟庸当上丞相是这么来的。

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御史中丞也曾说过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

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大凡能称得上一代雄主的皇帝,都有一个特点——对权力的绝对控制,如果有人对皇权造成威胁。什么汉武帝、唐太宗,都是这样。当然,作为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贵为天子,位尊九五,但是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有人拦住了朱元璋,就只有一个下场——死,而且是斩草除根的那种。

朱元璋杀光了几乎所有的功臣,为何唯独忍让此人七年?大明三大案中天字第一案究竟是为了什么?

前文讲过很多次了,公元1368年,刚刚40岁的朱元璋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定都南京,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明王朝。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在长达31年的皇帝生涯中,开疆拓土、整饬吏治,为大明王朝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到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老朱就像劳动模范一样勤勤恳恳地位这个帝国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句不夸张的话,朱元璋几乎是封建社会最勤奋、最拼命的几个皇帝之一。

至于到底是朱元璋诚心放任胡惟庸做大好收拾他,还是他自己作死,这一切今天讨论已经没有意义了。

然而,在如此勤奋、拼命的背后,朱元璋有着他的另一面,那就是权力欲。他这个权利欲,单单是为了自己吗?

在大明王朝建立、天下安定之后,朱元璋做的很不地道,多次发动大清洗,把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了个干净。而朱元璋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权力。他之所以这么做,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本来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穷人,凭什么你能做皇帝,而我不能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丝怀疑,就让朱元璋杀光了几乎所有的功臣元勋。

可是,却有个例外——胡惟庸。

胡惟庸妥妥是大明王朝的元勋了,在龙凤元年即公元1355年就投奔了朱元璋,那时候朱元璋不过只占据了很小的一块地盘,统一天下,门都没摸到呢。

正是因为胡惟庸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此后朱元璋节节胜利,胡惟庸的官职也步步攀升,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胡惟庸已经成为正四品相当于今天正局级的太常少卿。

胡惟庸一路官运亨通,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在朱元璋第一心腹谋士李善长的推荐下,他成了右丞相。而到了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胡惟庸更是被任命为左丞相,成为了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事情到此本来就皆大欢喜了,可没等胡惟庸坐稳宰相的位子,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案发,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还牵连出亲戚、朋友,最后诛杀3万余人才算罢休。

这些人里,就包括了前文提到的宋廉。他的文章千金难求,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他写的碑文,几乎是一钱银子一个字。要知道在明初的时候,银子可是一个稀罕物。

可就是如此,宋廉不为所动,曾经有过有人七次上门求文而不得。每每写文,笔锋一转,他都会称颂圣上的恩德,也就是朱元璋的恩情皇恩。正因如此,他的文章从情真意切,到为后世很多批评家不屑于评论。

这样一个小心翼翼的人,还是难逃一死。被贬谪再贬谪,形同流放,客死异乡。

其实朱元璋杀胡惟庸并不奇怪,因为胡惟庸从担任右丞相开始,就开始了自己揽权的生涯。从洪武六年担任右丞相,一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案发,整整七年时间,胡惟庸作为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力,他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大臣上奏的奏折,胡惟庸干脆不请示朱元璋,私自处理。

这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居然在他眼皮子底下,抢夺他的权力,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可是,朱元璋竟然一忍就是七年,要知道,别人抢夺他的权力,他连半年都忍不了,怎么可能忍七年!

所以,官方的说法又是老一套的,什么皇上被“奸臣”胡惟庸蒙蔽了,过了七年,经过“忠臣”的提醒,朱元璋一下子醒悟了,哦,原来胡惟庸这家伙一直都在骗我!

当然,这是不可信的,朱元璋何许人也?白手起家,从一个世代贫农,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就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么厉害的人,岂是你说骗就骗,说蒙蔽就能蒙蔽的?如果真的那么好蒙蔽,皇帝的位子早就被别人抢去了。

权力欲如此强的朱元璋,竟然容忍胡惟庸专权达到七年之久,他是在等待时机,他要做一件大事——废除宰相。

自古以来,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微妙,宰相作为百官之首,类似于今天國务y总理,他们虽然名义上是必须要听皇帝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宰相拥有很多特权,比如“封驳”——皇帝做的不地道,宰相拒绝执行;比如代拟诏书——政策制定好了,皇上只要盖个章就行了。

很多偷懒的皇帝,看到有人替他们把活儿都干了,高兴还来不及。可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不管这些人是谁,不管他们干了什么,但凡触及到权力,他就绝不会轻易饶恕。

前面说过,皇帝的权利并不是绝对的,前朝权相一手遮天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架空皇权。如果有一天丞相跳出来,架空了老朱家的皇位,大权旁落重演禅让的戏码,老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但毕竟宰相这个职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根深蒂固,贸然废除恐怕要招致大臣们集体反对。所以,朱元璋就让这位管不住自己的胡惟庸,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敛财、揽权、结党营私,直到七年之后,朱元璋觉得时机成熟了,才一举将他的党羽拿下,并且顺势废除了宰相。

而“胡惟庸案”案发之后,为了震慑反对废除宰相的人,朱元璋不惜大开杀戒,一下子杀了三万多人,总算把反对的声浪给压了下去。

要说起来,胡惟庸被杀,也不算太冤枉他,毕竟他做宰相的时候,品行、道德也确实不怎么样,而朱元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利用他,等到了七年之久,才最终行动,杀了胡惟庸,顺便废除了宰相。

朱元璋为了权力永远留在他老朱家,能够不动声色、忍耐七年之久,也可以看出此人的城府之深了。

话说当年,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朱元璋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朱元璋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朱元璋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洪武十二年即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朱元璋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朱元璋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于是这位明朝开国功臣,当朝权相因一场车祸被诛灭九族,三万人为他垫背。他的事还远远没有完,之后的蓝玉案,让这位一代名将落得个凄惨下场。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李存义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

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蓝玉征讨沙漠,抓获封绩,李善长不奏告皇上。

到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五月,事情败露,将封绩逮捕,审出当时情况,胡惟庸的逆谋进一步大显。正好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自首告发李善长和惟庸往来情况,而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于是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咱们来看看这样的说法。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权独揽固然是好,但是也不能所有事情都给皇帝一个人做,朱元璋这样的创业皇帝确实干得不错,朱棣这样竞聘上岗的皇帝也不错。不过,皇帝毕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一个人处理全国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山东一个小小的县城的人事任免也由皇帝来决定吗?皇帝不可能记得这么多官员。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但是钱谦益本人是乱国小人还是反清志士,尚有争议,这个往后再讨论,

总而言之胡惟庸案,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无论他是真的冤还是真的有异心,都不重要了,谜团留给后世的文献考古工作者去做吧。

所以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朱元璋创造性的设置了一个通政司,也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负责把所有的奏报分门别类先处理好。然后再给上呈皇帝处理。虽然皇帝还是很累,但是比曾经累成狗要好太多不是。

至于后世为什么变成了内阁制度,后文再说。

先说事情至此胡惟庸死得不能再死了,牵连此案3万多人杀了,丞相制度垮了,老朱的心却还是没有安。这什么呢?“杀人狂魔”没有过瘾吗?这只是开胃菜而已,接下一章,我们讲蓝玉大将军的结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