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三十九章 功过蓝玉乎弓藏狗烹也?!

先简单介绍一下蓝玉的生平。

蓝玉,生于何时不详至卒于洪武二十六年即1393年,今安徽凤阳定远人,朱元璋的老乡,属于淮西勋贵集团,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给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前文说到,北元的一代猛人王保保落幕了,北元的能战之将青黄不接。朱元璋所设想的大明帝国不是恢复宋的疆域,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国家的开创者,所以他尊元朝为正朔,称元朝气数已尽,大明接替元的统治自然要继承元的疆域。在朱元璋的计划里,大明朝应该是整个今天东亚秩序的主宰者,也就是当时说的万国来朝。

既然要做到让周围的小国臣服大明,那既定的政策就是开疆拓土,势力尚存的蒙古人自然不会自愿的退出土地让明朝来接收,做明朝的臣子。

云南等地趁着元末割据一方的军阀自然也不肯放弃富贵,俯首称臣,任人鱼肉。

明朝人修的元史承认铁木真成吉思汗为元太祖,从法统上确认了明朝继承元的疆域的合法性,改朝换代天命所归。所以原来属于元的疆域明朝是合理合法的讨伐收复。

这里也驳斥了所谓的元朝不属于中国历史的理论。

当时大明朝最大的威胁也是北元残余势力准备开拓疆土彻底消灭北元,把蒙古人融入中华文明圈的军事行动开始了。从法统上用今天的话说明灭北元的战争是中国的内政。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也就是吴元年。前文我们提过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

要知道自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认比自己小的辽太宗为父,年纪大的石敬瑭为子。天福三年公馆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明朝重新树立起了,汉人的脊梁。民族大融合的黎明曙光开始照耀东亚大地。

说回到说蓝玉初从军的时候,一开始在开平王常遇春帐下效力,就任管军镇抚,做事很有胆有谋,面临敌人勇敢,只要征战都是成功的。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后因屡战积功,由管军镇抚升任千户和指挥使,后升任大都督府佥事。

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锦里今四川成都。

平定四川,安定后方是朱元璋既定战略里的重要一步。

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朱元璋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中,蓝玉隶属徐达之中路军。徐达以都督佥事,蓝玉为先锋官,开始先出雁门关,在野马川今克鲁伦河,位于今中蒙边境打败扩廓帖木儿游骑。又打败在土剌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扩廓的军队,扩廓逃去。

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蓝玉又亲自带兵攻克占领兴和今河北张北,俘获元国公贴里密赤等59人。

平定西北地区安定边境,就是为了讨伐北元做准备。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蓝玉与沐英一起征讨西蕃的叛变动乱。

洪武十二年即公元1379年,蓝玉的军队大胜,班师还朝。

同年,蓝玉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并赐予世袭爵位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蓝玉用左副将军的官阶,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领王师30万,向南征讨云南,蓝玉、沐英率领东路军一部分兵将,没有攻打就拿下昆明,元朝右丞观甫保出城投降,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也被消灭。

同时,蓝玉又攻占大理,大理段氏基本覆灭。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明军入滇,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大理段氏彻底覆灭,自思平任通海节度使,后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即937年建国,称太祖神圣文武帝,成为大理国王起到最后,大理段氏统治终结。

段世:段明叔。第十三任,也是最后一任大理总官。十四传而到段正明,已历150余年,而后大理国到段兴智结束,共经历24帝王,共318年。“段氏世土,至此而绝”。

在曲靖擒获元廷平章达里麻,梁王在逃亡途中死去,滇地全部平定。战后评功,蓝玉功劳尤大,增加俸禄五百石,而且蓝玉之女被册封为蜀王朱椿妃。

蜀王朱椿为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

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蓝玉被明太祖拜为征虏左副将军,以征虏左副将军身份随大将军冯胜北征元太尉纳哈出。二月初三日,冯胜率兵抵达今北京通州,当得知庆州属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有元兵驻屯后,于是派遣蓝玉率领轻骑冒着大雪出兵,杀元廷平章果来,擒果来的儿子不兰奚,并得到了元廷的人马。后率军乘胜追击,当军队到纳哈出巢穴金山今吉林双辽,纳哈出来假装投降,蓝玉等将领看出他的计谋并将其生擒,同时,纳哈的军队都归顺。

征讨期间,正碰到冯胜获罪,明朝廷命蓝玉“总管军事”,拜大将军,屯兵在蓟州今天津蓟县,当时,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即位,经常骚扰塞上。

一代名将北上破元立不世之功。成就汉人将领里打得最远的前排榜上名将功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大军出大宁,进至庆州,探知元主在捕鱼儿海,蓝玉便抄近路星夜兼程赶到百眼井,此地离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四十里,仍不见敌兵,蓝玉想引兵返回。

定远侯王弼说:“我们率军十多万人,深入漠北,毫无所获,就这样班师回朝的话,我们怎么去向皇上复命呢?”

蓝玉说“:对呀。”便下令军队穴地而居,不见烟火,乘夜赶到捕鱼儿海南边。当时敌营还在海东北八十余里处,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率骑兵迅速逼近敌营。敌人以为明军缺乏水草,不能深入,故未加防备,加上大风扬起沙尘,白天都看不见什么。

所以,明军的行动,元军毫无察觉。王弼率军突然冲至敌营前,元军大惊,仓促迎战,大败,太尉蛮子等被杀,其部众皆降,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蓝玉派精锐骑兵追击,但未追上,仅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捷报奏传至京,皇帝大喜,赐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蓝玉又攻占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班师回朝,晋升为凉国公。

自此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黄金家族家族被蓝玉追了一千里,追进沙漠,从此淡出历史。

有说法说蓝玉破了北元王庭后霸占侮辱了元妃,元妃不堪受辱自杀。

这个问题留在这里,后文讨论。

话说当时,蓝玉因为与太子朱标有亲戚关系,经常友好往来。有一次,此次蓝玉从蒙古班师回朝,面见朱标时,他告知太子说:“我观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举一动与皇帝一模一样。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朱标回答蓝玉:“燕王对待我非常恭敬,绝不会有这种事情。”蓝玉向朱标解释:“我受到太子您的优待,所以秘密告诉您这件事的厉害,希望我的话不会灵验,更不被我说中。”朱标没再说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卫青曾因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一千多年后,又有一位名将因大破蒙古而名震天下。不过,他的结局却并不像卫青那样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而是被抄家问斩,惨遭剥皮楦草的酷刑,诛灭三族。

前文介绍过,这位猛将蓝玉是名将常遇春的妻弟,早年在常遇春帐下效力。由于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加上常遇春的有意扶持。蓝玉很快就在军中脱颖而出。

明朝建国后,蓝玉先后随傅友德、徐达等名将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表彰蓝玉的功绩,将蓝玉的女儿赐婚给自己的儿子蜀王朱椿做妃子。蓝玉也因此成了皇帝的儿女亲家。

此时的北元虽然号称“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但实际战斗力和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铁骑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当得知明朝主力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北元统治者自知不是明军对手,于是下令全军隐蔽,避免与明军发生战斗。

不过,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叛徒总是会存在的。蓝玉的军队在蒙古“带路党”的指引下,得知北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和他的小朝廷就隐藏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

不久之后,明军侦查部队打探到了北元小朝廷具体位置。于是全军备战,悄悄向北元营地靠近。北元统治者以为凭借草原的有利地形,定能将自己完全隐蔽起来,却没想到明军突然发动袭击。元军猝不及防,顿时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

经过一场混战,元军全军覆没。天元帝带着太子天保奴和数十名随从仓皇出逃。天元帝的次子、妃子、公主以及北元的众多大臣全部成了明军的俘虏。

此役之后,蒙古内部四分五裂,明朝北部边患问题大大得到了缓解。蓝玉也凭借“捕鱼儿海之役”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不过,世间的事情往往都是乐极生悲。蓝玉走上了巅峰之后,接下来就开始一段极速下坡了。

在“捕鱼儿海之役”中,蓝玉虽然居功至伟,但他却同时犯了个严重错误,正是这个错误,为他后来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

上文中提到过,明军俘虏了天元帝的妃子、公主等人。有说法称蓝玉见天元帝的妃子端庄秀丽,于是将她留在自己的军帐中,将她强行占有了。这事情的性质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天元帝虽然没什么实力了,但从级别上来说,他毕竟也是一个帝王。

你蓝玉再牛也不过是个大将军,竟敢欺辱帝王的妃子,这属于严重的逾制了。而且朱元璋对蒙古的策略是打算恩威并济,如今蓝玉强占了天元帝妃子,这让蒙古人的情感上很难接受,自然对明朝也就更加仇视了。

这就打乱了朱元璋预先想好的布局。更糟糕的是,后来天元帝的妃子因不堪受辱,选择了自尽。这就使得蓝玉又罪加一等了。不过,此事暂时还没有清算到蓝玉头上。

如果在“捕鱼儿海之役”立下不世之功后,蓝玉能选择急流勇退,那么或许他还能得到一个善终。

在明初名将蓝玉获罪身死的“蓝玉案”里,“蓝玉霸占蒙古王妃”一事,是一条载入《明史》的重要罪状。

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明史》里记载得十分简略:当时蓝玉率军血战捕鱼儿海,一仗打垮北元政权主力,抓了八万多俘虏浩浩荡荡返程。就是在返程的路上,得意忘形的蓝玉竟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也就是悍然欺辱北元皇妃,竟然令皇妃羞愤自杀。接下来“蓝玉案”的杀身大祸,也就此埋下。

虽然这段典故,在一些“传奇题材”的古装剧里,还被演绎成了蓝玉与北元皇妃“可歌可泣的爱情”。虽然第一时间得知此事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只是“切责玉”。但朱元璋内心的怒火,想必已是三丈高——蓝玉的错,可不只是做了件丑事,他破坏的,是朱元璋对北元残余势力的一贯国策。

自从1368年徐达收复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后。昔日的“元朝”变成了盘踞漠北的“北元”,但其“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依然是明朝国防的巨大威胁。如何减除这个威胁?朱元璋的国策是“必威德兼施”,也就是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对北元官民“以德怀之”。

所以多年以来,别说是对北元皇妃,就算是对待前来投奔的北元部落牧民,明王朝都讲究“顺而抚之”。每当有塞外部落来投奔,朱元璋都认为这些人“皆吾赤子”,往往让他们“就水草便利之地居住”,还常调拨物资粮食。至于北元的贵族和文武官员,只要肯来投奔,也常获得重用。许多北元官员来投后,都在明朝各地担任了知府、知县、御史等要职。比如北元工部尚书丑驴,还被朱元璋赐名“李贤”,成了明朝洪武至洪熙年间的“三朝老臣”。

也正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威德兼施”政策,才令强盛一时的北元渐渐土崩瓦解,最终成就了蓝玉在捕鱼儿海的致命一击。但北元刚被打垮,蓝玉就“作”了这么个事儿,显然是给朱元璋“顺而抚之”的国策一记啪啪耳光。放在明朝政坛上,那更是严重“越线”。那蓝玉怎么会有这么大胆呢?其实对于蓝玉来说,他早就“越线”越习惯了。

在蓝玉出征捕鱼儿海之前,明王朝已经历经了“胡惟庸案”等大案,大批重量级的功臣纷纷落马,昔日气焰熏陶的“淮西勋贵”遭到了沉重打击。但作为“淮西勋贵”里“能打”的名将,蓝玉的地位却是不降反升。随着徐达李文忠等名将的过世,他更渐渐成为明朝军界的头号人物。但除了战场上大展拳脚,战场下的蓝玉,却也“扑腾”得厉害。

胡惟庸案,下文会单独开章节讲,这里暂且不提。

比如在出征捕鱼儿海之前,蓝玉就曾经抢占民田,还武力驱逐了调查此事的御史。得胜归来后,他除了“欺辱北元皇妃事件”外,还曾嫌喜峰口的官员开门慢,一怒就把喜峰口给拿了下来——朱元璋还健在,他就敢攻大明的城关,倘若朱元璋不在了,他再“一怒”,岂不更反了天?

以上几桩事,可以说把明初“农业”“国防”等几条“红线”,统统踩了个遍,每一脚都关乎国家大局,可“踩线”成习惯的蓝玉偏偏还浑然不觉,最终也就招来“蓝玉案”的灭顶之灾。借着“蓝玉案”的由头,对公侯勋贵极度警戒的朱元璋,更是把相关功臣一顿打压,除了汤和、郭英、郭德成等“低调公侯”得以幸免外,大批位高权重的“公侯勋贵”落马获罪,明朝朝堂一片血雨腥风。

所以说,不管蓝玉有没有造反的念头,仅看他“欺辱北元皇妃”等几条“越线事儿”,他的结局却是丁点不冤。何谓“权力是毒药”?蓝玉从巅峰到败亡的短短几年,就是最生动注解。

但是,如愿借助“蓝玉案”打压勋贵集团的朱元璋,也许绝不会想到:一个多世纪后,明王朝的勋贵们,却开始以一种更“老实”的方式,继续踩明朝的“红线”。

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土地兼并。特别是从明朝中叶起,随着明朝土地兼并越演越烈,那些有着优越地位的勋贵们,也成了其中的“弄潮儿”。比如明宪宗纯皇后弟王源,一次就侵占了民田2200多顷,至于“肆纵家奴夺民田庐”更成了勋贵们的日常操作。明初“蓝玉们”那些“夺东昌民田”的破事,比起这时的勋贵们来,好些都不是个事儿。

甚至明朝中后期那发达的商品经济里,也有勋贵们“插一脚”,在明朝中后期北京的漕运码头上,就常见勋贵家的家奴们压价强行拦截商货,甚至不同的勋贵为了争夺市面和市场,竟公然纠集家奴在京城大打出手。比如明孝宗的亲舅舅寿宁侯张鹤龄,就与太后的弟弟在京城为抢地盘“约架”,打成了北京城里的大笑话。

可就在这一系列的“笑话”里,大明朝的红线,也被这些看似“无权”的勋贵们踩了个遍,勋贵们捞得盆满钵满,大明朝却一天天衰败下去。

而到了晚明的最后几十年,捞够了钱的勋贵们,也越发的不安分,晚明年间的党争里,就少不了勋贵的身影。到了用人很“眼晕”的崇祯帝当了家,勋贵们也跟着抖起来了,朱纯臣、李国桢、刘孔昭等勋贵们先后掌握兵权,可这帮人既没有祖先横刀立马的本事,却比蓝玉们更加贪婪。比如执掌京营的李国桢,平日里喜欢吹牛,整日就知“纵兵劫掠”,北京老百姓天天被祸害,李自成真打来时?京营却先拉了胯。之前在崇祯面前夸口的李国桢呢?李自成来了却主动迎接投降,然后被李自成打得皮开肉绽。

等到崇祯帝上了吊后,那些崇祯生前深受国恩的“勋贵”们,也是大多卖身投靠。关键是“卖身”农民军都不要,反而一个个被农民军严刑拷打,万贯家财都给李自成补了血。以《后鉴录》估算,李自成在京城抢掠的七千万两白银里,至少有近一千四百万两白银是勋贵家“贡献”。而在不久前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流着眼泪求他们捐钱,他们却一个个流泪装穷,演技无比精湛。

甚至当南明弘光政权立国后,留守南京的勋贵们,也是“作”劲不改。清军没来时,他们勾结阉党继续“党争”,清军打来时,朱国弼、李祖达、张供日、孙维城等“名门之后”们,也是组团出城投降。享受了一辈子大明国恩的他们,卖起大明来,也是毫无压力。

一部明朝的兴衰史,也是明朝勋贵们从“踩线”到“堕落”的历史,其中的成败教训,对比当年朱元璋“兴大案”的苦心,又有多少唏嘘感慨在其中。

世人只知道朱元璋喜欢杀人,而且杀的都是功臣名将,他为什么要杀人?如果不杀会怎么样?杀了又是怎么意外坑了孙子的?

关于蓝玉最后的结局,且看下回分解。

其实蓝玉不是第一个倒霉蛋祭刀的。

大明朝的建立者,故事开头的朱八八。大明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大肆屠戮功臣”。

最著名的洪武四大案中,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几乎牵扯进了开国除了病死以外的所有功臣。

其实早于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前,屠杀勋贵重臣就已经开始了。

第一个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是德庆侯廖永忠。

易水在开始的章节中,提到过

廖永忠其人,这里就摊开来讲一讲他,正如那个的段子:“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

朱元璋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子朴实劲儿,他给每一位功臣都安上了不一样的罪名。

给廖永忠的罪名,是僭越。

俞本的《纪事录》记载:

这个德庆侯廖永忠,卧床、器用、鞍辔韂镫僭拟御用,家人密奏。

我们都知道,僭越这种罪名,基本类似于老板对小王说:“我要把你开了,因为你今天是左脚先进的公司。”

廖永忠有什么本事可以喜提洪武朝第一位被杀功臣这个荣誉呢?

我们要从头说起。

时间拨回风起云涌的公元1353年,当年朱元璋脱离了濠州的郭子兴系统,带着徐达、汤和等人到定远自立门户开始创业。

前章节中,易水对此事来龙去脉详细讲过,不再赘述。

先后攻下滁州和和州,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此时想要继续拓展,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渡江打下南京城,当时还叫做集庆路,治所在上元县和江宁县以今天的地理位置看均位于南京主城。

渡江,就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

可这个时候,可能还叫朱国瑞,朱兴宗的朱元璋根本就没有没船。

而且他发现,此时他的部下全部都点上了步骑兵的buff——没有一个人可以打水战。这可如何是好呢?

不过不久朱,元璋就收到了老天爷送的一个大礼包——滁州西边的巢湖。

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湖面开阔,不少人靠着巢湖打渔为生。

元朝末年的巢湖水面上主要有三大势力:

第一以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为首;

第二以俞廷玉带着三个儿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为首;

第三是以双刀赵普胜为首。

赵普胜前文有介绍过。

大元至正十四年即公元1354年,徐寿辉手下将领左君弼占领庐州今合肥以后,巢湖的形势就变了。

因为巢湖靠着庐州,左君弼一直想收编巢湖众人。

赵普胜就率先投奔左君弼,并且靠着左君弼的力量去攻打廖永安和俞廷玉。

就你赵普胜会摇人?我们也会!

廖永安和俞廷玉就联系了他们东边的朱元璋,一股脑儿投了朱元璋的原始股。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载:

太祖驻和阳久,谋渡江,无舟楫。时廖永安、永忠、俞廷玉与其子通海、通源、通渊、赵伯仲、桑世杰、张德胜、华高等,各率众泊巢湖,连结水砦以捍寇。会妖党左君弼据庐州,永安等为所扼,乃遣使间道纳款,太祖大喜,曰:“此天意也,机不可失。”即以夏五月,亲率兵至巢湖。

朱元璋刚好在谋划渡江的事情,巢湖水军的加入,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

巢湖大礼包开出了一大批猛人,包括而不限于廖永安、廖永忠、俞通海、华高、桑世杰等水军名将。

朱元璋命令廖永安、廖永忠带领众人渡江,先攻下采石矶,然后夺取了太平。

而在渡江以及其后的战斗中,廖永忠勇猛异常,攻下集庆即南京、镇江、常州、池州等地。

根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拔采石、太平,擒陈野先,破蛮子海牙及陈兆先,定集庆,克镇江、常州、池州,讨江阴海寇,皆有功。

但在不久之后的太湖之战中,廖永忠的哥哥廖永安被张士诚活捉。

按张士诚原来的想法,是互换人质——拿廖永安换被朱元璋捉去的弟弟张士德。

但朱元璋没有同意这个事,他觉得张士诚开的价有点高,准备再谈谈。

但张士诚等不及,就把廖永安给杀了。

廖永安死后,朱元璋很悲痛,让廖永忠承袭了哥哥的职位,最终成为了朱元璋帐下水军的老大。

《明史·廖永忠传》:

永安陷于吴,以永忠袭兄职,为枢密佥院,总其军。

这个枢密佥院,易水一度怀疑是锦衣卫的前身,可是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据,不敢胡说。

在朱元璋统一的道路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陈友谅。

公元1363年,朱元璋通过鄱阳湖水战灭掉了陈友谅,解决了长江以南的最大对手,夯实了自己定鼎中原的第一步。

鄱阳湖水战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差点丢了命。

那是在鄱阳湖之役战局出现战略僵持状态以后,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决定对朱元璋实施斩首行动。

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型中驶出,陈朱两军都以为他是出来巡航的,起初并没有在意。

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张定边竟然率战船一刻不停,直冲朱元璋的旗舰!

朱元璋的水军惊呆了,没有任何提防,前锋纷纷败退。

张定边也不理睬,一直冲到中军,朱元璋的水军才反应过来张定边的目标是谁。

朱元璋也慌了手脚,急忙命令船只躲避,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转舵太急,船,搁浅了!

朱元璋束手无策,眼看就要成为俘虏。

此时,在不远处的常遇春见状,赶紧拉弓搭箭,一箭正中张定边肩膀。

廖永忠也驾着小船直追张定边,一边追一边朝张定边射箭,张定边身中一百多箭,终于退出了战斗。

《明史·廖永忠传》:

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

偷偷的小声说:妈呀!一百多箭,张定边可能是当场就成了刺猬人。

第二天,朱元璋决定找回场子,决定火攻陈友谅。

廖永忠和俞通海等人,就用七艘船装载苇荻,乘风纵火,烧了陈友谅军楼船数百艘。

又率六艘船深入敌军搏战,又周旋绕出。

敌军惊惧,以为他们是神。

又往泾江口截击敌军,陈友谅战死。

随后廖永忠跟随大军征讨陈理,分兵封锁四座水寨门,在江中连结舟船成长寨,隔断敌军出入,陈理投降。

《明史·廖永忠传》:

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从征陈理,分兵栅四门,于江中连舟为长寨,绝其出入,理降。

朱元璋回到南京之后,赐给廖永忠“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大字,以表彰廖永忠在鄱阳湖之战中的出色功劳。

《明史·廖永忠传》:

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悬于门。

三年之后即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攻打张士诚,张士诚被团团围困在苏州。

朱元璋认为大局已定,便交给廖永忠一个任务,让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

前面章节里说过韩林儿是红巾军领袖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被元朝所杀,韩林儿被刘福通立为皇帝,建元龙凤,国号大宋。

朱元璋虽然自立门户,但在名义上,韩林儿是朱元璋的领导。

朱元璋的“吴王”的身份,也是韩林儿封的。

接人的活儿,本来不算什么大事,但廖永忠没完成好。

他到滁州接到韩林儿之后,一路护送到南京附近的瓜步,结果韩林儿在渡江的时候被淹死了。

《明史·廖永忠传》: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韩林儿的死,现在没办法知道真相。

但是这件事最大的得利者显然是朱元璋。

按照有罪推论,廖永忠有极大可能秘密接受了朱元璋的指令,让他做掉韩林儿。

当然,如果韩林儿平安到达南京,朱元璋也会耍加九锡和禅让那一套,结果总是差不多的。只是推测没有证据的事易水只是说一说。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廖永忠被封德庆侯,岁禄1500石。

到洪武八年,朱元璋已经47岁了。

我们后人因为开过上帝视角,自然知道朱元璋在当时是死不了的,他还有二十多年的寿命。

总剧透一下明朝一共就16个皇帝,只有四个皇帝活过50岁以上,即使除去失踪的建文皇帝朱允炆,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也只有43岁。

也就是说,47岁的朱元璋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嘎嘣一下倒下起不来了,所以他要预作谋划......

这确实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事情。

那他为什么要第一个安排廖永忠上路呢?

因为原巢湖水军的另一位主要将领俞通海已于1367年去世,大明建国之后,廖永忠自然而然就成了巢湖水军系的老大哥和形象代言人。

玩了一辈子水军的廖永忠可以毫不客气的对其他所有人包括开国六公说过:“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水军作为一个技术兵种,一般在争天下的时候,显示不出它的重要性,因为有关它的具体使用情况是要看地理环境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时明朝的都城不是北京,而是南京。

就算朱元璋没读过历史书,也知道地理因素,南京最要命的地方就是靠近长江啊!

一旦朱元璋哪天崩了,而朱标又镇不住下面这帮功臣,那他最要提防的是谁?

并不是那些点满步骑兵buff的骄兵悍将,而会起肘腋之变其实是水军。

我们举个例子——

我们可以把时间往后拉,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挥军南下,虽然建文帝有李景隆这种光会送人头的猪队友,但是在山东战场,建文朝廷的军队和朱棣也是打的有来有回。

等到朱允炆真的大势已去,推枰认输,那是什么时候?

是朱棣打完灵璧之战,进而横扫江淮,朝廷的水师见朱棣势大,直接投了。

所以廖永忠的原罪就是他的专业技能。

只要他想,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廖、俞两家多年的经营,迅速召集巢湖水军的旧部,直接封锁长江,进而围困南京城。

同时代的唐伯虎画过《明朝开国十二功臣图册》,有兴趣可以搜来看这一下。

那廖永忠有理由反朱元璋吗?

有的。

廖永忠完全可以认为廖永安是因为朱元璋见死不救而被张士诚杀得。

虽然廖永忠名字里有“永忠”两个字,但是谁又能保证他脑后没有反骨?他不会反过来给自己的哥哥报仇?

廖永忠身为一个“攻超群将,智迈雄师”的勇将,掌握着一只能够轻而易举封锁长江、围困南京的水军,亲人因朱元璋而死,又帮朱元璋解决了小明王韩林儿这种脏事儿。

以朱元璋的个性来说,其实廖永忠是死晚了。

PS:多说一句。

朱元璋曾经和臣下品评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优劣。

《皇明宝训》载:

帝谕侍臣曰:汉高祖、唐太宗孰优?

侍臣对曰:太宗虽才兼文武,而于彝伦之间多有慙德。高祖豁达大度,且能逆料后事。先儒尝论汉大纲正,唐万目举。以此言之,高祖为优。

帝曰:不然,高祖记丘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性复猜忌,而诛夷功臣之家。但觉其阴狠多疑,不见其豁达大度也。太宗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无俎醢韩彭之惨。以吾评之,太宗为优。

也不知道老说刘邦的时候有没有脸红?哈哈哈……

易水所记的历史,不是正史。资料观点都是列举而已。史料有没有考古的证据支持,尚未有能力考证。

大家且看一乐,特此说明。拜谢各位大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