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二十五章 摧枯拉朽平灭张士诚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二十五章 摧枯拉朽平灭张士诚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敌手陈友谅完蛋了,一箭毙命死得明明白白,至于到底是谁杀的,这笔糊涂账算不算清楚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想必老朱是心情大好的,此刻的他心里想的已经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可能也不是仅仅一个吴公能满足的了,或者更进一步在小明王手下当个吴王。

自从建立南京应天府大本营开始就志在一匡天下、再造乾坤、统御寰宇的老朱,怎的会没有皇帝瘾,只是他徐徐图之没有过于着急罢了。早期的他听谋士的正确意见是他能逆袭的一大优点。

虽然现在残元依然盘踞北方,但是已经不足为虑;倒是张士诚现在如芒刺在背不得不除了。

张士诚慌吗?我们猜测他肯定是慌的。大周皇帝张士诚得知陈友谅死了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儿了,得知消息惊得头皮发麻,强作镇定。

朱元璋已经迅速扩张实力把原来属于陈友谅的地盘接收治理,就像是两桶水倒进另外一个大桶子里,以最快的速度整顿融合。

张士诚此刻就是想趁火打劫已经没有机会,虽然他占领的地方一直都是文明富贵之地,又是海运通商的繁华之地,但是纵观中外历史,以一域之地对抗更为庞大的盘的政权,如无天险雄关,高山峻岭阻隔,胜算不是很大。如若对方有心要消灭你的地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再加上张士诚的地盘在哪里?今天江苏高邮、苏州一带为中心,那么朱元璋的中心在哪里?今天的江苏南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要知道历史上以少胜多终究是少数,中国历史上割据政权一般都命不长。例如南唐,钱越等。

除了归降献土,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似乎历史上这些末代帝王们,也没有什么好结果。一般开国的雄主都不是什么圣人,真的靠纯“仁义”得天下真的除了是历史演义里,就是在说笑话了。

兔死狐悲,张士诚慌得不行,又无计可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明统一战争消灭张氏大周政权的序幕。

之前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这一次最大的牵制力量陈友谅的陈汉完了,下一个就是他了。

复盘当年,为什么张士诚不和陈友谅联合一起先消灭掉朱元璋,而是坐以待毙呢?

首先他不信朱元璋能赢。

先前公元1363年,上文讲过,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上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当时实力强劲的陈友谅将巨舰联结布阵,在鄱阳湖上展开数十里。

兵力上处于弱势的朱元璋利用陈友谅骄傲轻敌的心理,先断其退路,继而集中兵力,巧用火攻,全歼了陈友谅水军。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前文聊过,张士诚手下的能忍罗贯中写过:东汉末年,奠定三国的是赤壁之战。在一千年后的元末,鄱阳湖上再次上演了一场决定鼎足形势的水战。同样的以少胜多,同样的使用火攻。然而结局却截然相反。

其次,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曾回忆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原来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前就知道士诚偏于一隅,不会帮助陈友谅。而陈友谅性格骄躁,在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巧妙的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这么一说在战争未开始,其实胜负已分。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部损兵折将,陈友谅亦中箭身亡。虽然其部将张定边逃回武昌后,拥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帝,大汉政权尚存,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足为惧了。鄱阳湖之战时,张士诚坐山观虎斗,实力虽然未减,但是一方面张士诚在建立“大周”后,志得意满,日渐奢侈,很少过问政务。

上行下效,张士诚的部下一个个也沉迷于贪图享乐中。“大周”已经是日落西山了。此消彼长,自此朱元璋一支独大,鼎足之势再难实现。

元末未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究其原因:

其一,张士诚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三国时期,魏蜀吴有两方争斗,剩下的一方必然是帮助弱者,牵制强者,所以三国始终保持实力上的平衡,鼎足之势成也。而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生死存亡之际,鼠目寸光的张士诚却见死不救,这是元末未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陈友谅虽然兵强马壮,但文不过张必先,武不过张定边。张士诚更是任人唯亲,不值一提。朱元璋则猛将如云,谋臣似雨,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在“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古代。朱元璋仅凭此项,其实已经先机在握。而陈友谅,张士诚,既没得“人和”,又不占“天时”,“地利”,岂有不败的道理。

那么这里咱们复盘一下,看上文的这一波分析,有没有道理呢?

最初时候,在盐场干活的盐丁们正嫌工作太苦太累,于是共同推举张士诚为首,攻下了泰州。

高邮府的知府李齐招降了他们,但是他们不久又叛逃出去,杀掉了行省参政赵琏,同时攻取了兴化,在德胜湖今江苏兴化附近集结,有一万多人。

元朝廷派人拿着“万户”的委任状去招降他们,张士诚嫌官太小,不接受。他用欺骗手段杀死了李齐,偷袭占据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这一年是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即公元1353年。

元至正十四年九月即公元1354年九月,张士诚树大招风,大元朝的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来攻,把高邮团团围住,当时的张士诚,叫天不灵,呼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

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脱脱铁定了心攻下高邮后要尽屠当地兵民,以在江南树威示警。人算不如天算,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

至于那“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乘机击溃了元军。这一次“天命”似乎倾斜在了张士诚这边。

元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淮东发生饥荒,张士诚便派其弟张士德从通州今南通,渡江进入常熟。

元至正十六年二月公元1356年,张士诚攻陷平江今江苏苏州市,接着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均属江苏。他把平江苏州改为隆平府,张士诚从高邮迁都到这里。

就以承天寺为办公场所,盘腿坐在大殿中,在梁上射三箭作为标识。

这一年,朱元璋也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派遣杨宪向张士诚传达友好的意思。

在给张士诚的信中,朱元璋写道:“过去指的是东汉初年,隗嚣(yín)今甘肃天水称雄,现在足下也在姑苏今苏州称王,事势相等,我十分为足下高兴。与邻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辖境,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里十分仰慕。希望今后我们能够互通信使,不要被谗言所迷惑,致使产生边界纠纷。”

张士诚收到朱元璋的信,扣住杨宪,也不回信。后来竟然派遣水军进攻镇江,结果被徐达在龙潭击败。朱元璋随即派徐达和汤和攻常州。张士诚派兵来援救,大败,损失了姓张和姓汤的两员战将,这才写信求和,请求每年送给当时的宋军也就是朱元璋的部队,军粮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

朱元璋回信,限令他放回杨宪,每年只要送五十万石粮食就行了。张士诚又不搭理了。

早先张士诚攻下平江今苏州,随即就派兵攻嘉兴今属浙江。结果当地驻军元朝的守将、苗族大帅杨完者多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于是他派张士德绕道攻破杭州。杨完者回兵救援,张士德又吃了败仗,逃了回来。次年,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长兴今属浙江,徐达攻取常州,吴良等攻取江阴均属江苏,张士诚的军队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势力逐渐衰落。不久,徐达率兵攻下宜兴,然后进攻常熟。张士德迎战失败,被前锋赵德胜活捉。

张士德,小名叫九六,善于打仗,有谋略,能得将士的喜欢,浙西地区都是他打下来的。张士德被捉住后,张士诚非常郁闷。朱元璋想留在张士德来招降张士诚。张士德派人偷偷地给张士诚送信,叫他投降元朝。

于是张士诚就决定请求向元军投降。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迩将此事报告给朝廷,元朝廷封张士诚为太尉,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按级别封了官。张士德押送到金陵以后,拒绝进食,最后饿死。

张士诚虽然不再称王,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样拥有武装和土地。达识帖睦迩在杭州与杨完者有矛盾,私下里召来了张士诚的军队。张士诚派史文炳偷袭杀掉杨完者,占据了杭州。

元顺帝派人向张士诚要粮,赐给他龙衣和御酒。张士诚从海上往大都送粮十一万石,每年都送这么多。这样,张士诚更加骄横,让他的部下歌功颂德,要求元朝廷封他为王,元朝廷没有答应。

历史注定盛极而衰,诚不欺我也。

元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九月,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尊他的母亲曹氏为王太妃,按照王的身份地位设置属官,在城里另外建造了府第。

他让弟弟张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把勾结他袭击杨完者的达识帖睦迩囚禁在嘉兴。元朝廷再来要粮食就不给了。

他手下有个参军叫俞思齐,字中孚,泰州人,劝谏张士诚说:“过去我们是‘贼’的身份,当然可以不给大都送粮,现在是元朝的臣子,怎么可以不进贡粮食呢?”

张士诚大怒,去推桌案,结果扑倒在地。俞思齐看劝不动他,就装病逃走了。

那时,张士诚占据的地盘,南到绍兴,北超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西边占据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颍州今安徽阜阳、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泗州今江苏盱眙,东边直到大海,纵横两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

以弟弟张士信和女婿潘元绍为心腹,以左丞徐义、李伯升、吕珍为爪牙,以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人为智囊团,以元朝的学士陈基、右丞饶介掌管秘书工作。他还喜欢招揽宾客,所赠送的车马、居室、家具之类很多。那些侨居在杭州和当地贫穷无依靠的人都争着来投靠他。当了土皇帝以后的他倒是不吝啬,但是一个政权不是这样看着任性而能长治久安的。

占据吴地今江苏南部地区。以后,这一带很多年都没有战事了,因此人口多,经济也很繁盛,张士诚就逐渐变得奢侈、骄纵起来,不想过问政务。

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更是贪婪敛财,金玉珍宝和古代的书法名画,都是堆满了屋子,天天唱歌跳舞使自己高兴。

他手下的将帅们也拖拖拉拉不肯服从命令,每当有战斗,都在那儿装病,索要大量的田宅、封赏高官,然后才肯出兵打仗。刚到军中,就拉来大量的丫环、小妾、乐器,在前线吹拉弹唱,或者就招揽那些能说会道的游谈之士,赌博、踢球,都不把军务放在心上,到打了败仗、失去了地盘,张士诚也一概不去过问。过后不久,还是让他们领兵打仗。

反复提过,朱元璋的地盘就在张士诚的旁边。

张士诚多次派兵进攻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全,都没有取胜,只好退回;而朱元璋派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也没能攻下。

廖永安被张士诚俘虏,谢再兴叛变投降张士诚,正赶上朱元璋与陈友谅相持不下,也没有能力管张士诚的事。陈友谅也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但是张士诚想当个旁观者,表面上答应了陈友谅,最后还是没有行动。

一直等到朱元璋攻下武昌,消灭了陈友谅,率领军队回到南京,就命令徐达等人谋划攻取淮东地区,先后打下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包围了高邮。

张士诚派水军从长江逆流而上,救援高邮。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击退了张士诚的水军。徐达等人于是拿下高邮,夺取淮安,淮北一带都落入朱元璋的吴军的手中。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

朱元璋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有如此伟大战略家,不胜也难。二将依计,徐达等率诸将发龙江,别遣李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赴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兵力。诸将苦战。

在湖州周围,张士诚的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及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皆兵败投降,其属下六万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张士诚“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杀“殉国”,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

话说当时,其实早先。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他,信中写道“:古之豪杰,都以敬畏上天、顺从民意为贤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为明智,汉代窦融、宋代钱俶就是如此。你应当三思,不要自取灭亡,为天下人耻笑。”

朱元璋是想兵不血刃解决掉他。正所谓故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张士诚不予回信,屡次突围决战,都被打败。李伯升知道张士诚已很困乏,便派与自己交好的食客越过城墙,前去劝说张士诚:“当初你所依赖的湖州、嘉兴、杭州,现在都已失去了。你独守此城,恐怕事变将会在城中发生,到那时你虽想死,却不能死。还不如顺从天命,派使者去金陵,说你之所以归顺是为了挽救城中百姓,然后打开城门,幅巾待命,应当不会失去万户侯之职。况且你的地盘,就好像你在玩一种赌输赢的游戏,得人之物而又失去它,对你又有什么损害呢?”张士诚仰视良久之后说道“:我会考虑这件事的。”于是谢客,却仍不投降。以一城之地顽抗,臆测他不是不明白投降的好处,只是投降之后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没有一点点翻盘的可能,朱元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杀下去还可赌一线生机。

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七月,张士诚见城中粮余渐尽,他又是厚道好人,干不出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

出城后,望见城左朱元璋的西吴兵队阵严整,心虚不敢犯,便转至舟门,向常遇春营垒杀来。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谋,百战良将,挥兵直前,与东吴兵激烈厮杀。

同时,他又指挥善舞双刀的猛将王弼从另路绕出,夹击张士诚的东吴兵,把张士诚万余扈卫精兵皆挤逼于沙盆潭中,杀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张士诚本人马惊堕水,几乎被淹死。亲兵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舆扛上,复逃回城中。

过了十来天,缓过劲来,张士诚咬咬牙,又亲自率兵从胥门突出。出于玩命心理,张士诚军勇锐不可当,打得正面拦击的常遇春部招架不住。如此天致良机,本来能突围,站在城头上的张士诚弟弟张士信不知是坏了哪根神经,大呼:“军士打累了,可以歇兵”,马上鸣金收兵。

张士诚等人愣怔之余,常遇春复振,掉头进击,把东吴兵打得大败,“自是(张)士诚不敢复出”。

形势危急如此,张士信这个倒霉蛋丝毫不知愁,总是没事人一样大城楼子上张盛宴,遍摆银椅,与亲信左右饮美酒,食佳肴。风度是大将的,计策是无脑的。

仆从向他进献一个大水蜜桃,张士信欣赏久之,刚张嘴要吃,忽然城下发巨炮,恰恰打中张士信,这位爷脑袋被击烂,与桃汁一起四溅飞迸。

兵败弟死,张士诚仍旧很顽强,指挥城中兵民抵抗,杀伤不少朱元璋的西吴兵马。

九月间,徐达展开总攻,百道攻城,东吴军终于不支,城陷。

张士诚在府邸中闻城溃,对其妻刘氏说:“我兵败且死,你怎么办?”

刘氏良德妇人,冷静答道:“君勿忧,妾必不负君。”

言毕,她怀抱两个幼子,在齐云楼下积柴薪,与张士诚诸妾登楼,自缢前令人纵火焚楼。

时值日暮。大英雄张士诚真是日暮途穷,独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齐云楼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后,他投带上梁,上吊自杀。张士诚旧将赵世雄忙上前解救下来,号哭劝道:“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

徐达多次派张士诚的旧将李伯升、潘元绍等劝降,张士诚闭目不答,便请张士诚上船,由水路送往应天府。

其间,张士诚一直坚卧舟中绝食。被押送应天府后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上吊自杀,终年四十七岁。有另一种说法是惹怒了朱元璋被乱棍打死的。

昔日拥强兵占胜利时,张士诚内怀懦弱,坐失良机;当其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经,也不失为一大丈夫。

张士诚死了,他的时代终结了,前文说过他施政如何。现在聊一下他民心几何。

张士诚派军队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隆平府城外的南园和北园两片荒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并减免当地农民一年的赋税;大周政权取消了农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赋税,并把当年四成赋税返还给农民,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赐给贫民和老年人;在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分别设立劝农使和劝农慰,带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隆平府,张士诚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在江浙地区流通,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

关于元朝末年滥发货币,盘剥百姓供上层享乐的实际情况,在写明朝开国的时候单开一章,详细讲述。

张士诚的一系列鼓励农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地流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吴语“讲张”一词,始于明初: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建立了大明王朝后,苏州百姓仍思念并谈论着张士诚的恩泽。

明代太仓人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高皇即朱元璋,尝微行至三山街,见老妪门有坐榻,假坐移时,问妪为何许人?妪以苏人对。又问:‘张士诚在苏何如?’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因此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功过是非,有褒有贬。

《明史》: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俞国鉴: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

杨维祯: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

葛军力:张士诚见利忘义、朝秦暮楚。

总体评价应该是这样的。

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

毫无疑问,早期的张士诚是对元作战的盖世功臣。当第一阶段反元大起义进入低潮的时候。百万元军已经打破了红巾军长江防线恢复了南北元军的联系。作为非红军系统的张军的顽强抵抗导致脱脱率领的百万元军主力崩溃。从此开始了各路反元义军的第二次**。施耐庵、罗贯中都曾效力张士诚。红巾军起义同时又有张士诚,他所领导的反元斗争,牵制了元朝的军力,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但是他后期纵容手下兵将,贪腐成风,无所作为,任人唯亲。其实在当时的帝王来说,来说并不是特别什么大毛病控制度,也失为麻痹将官控制兵权的一种方法,如宋朝建立禁军。但是时间久了不行,士兵没有战斗力,兵不知将,将不识兵。

但是在开国奋斗的这一特殊时期,这样搞下去有再强大的士兵,再多的民心,没有了进取的锐气,败亡,岂不是时间问题而已。

兹选录俞国鉴《谒张王庙》一首于下: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吴中花草怜焦土,海上风云忆故乡;霸略已销黄蔡叶,盐徒曾起白驹场,行人掬取春泉奠,疑带当年御酒香。

张士诚死后葬于金陵,但民间传说谓有吴民寻得张王骨归葬于苏州。民国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韩国钧委托苏州王鸿翱寻找王墓,后竟在苏州斜塘不远处金鸡湖畔寻得。墓广20亩,无碑碣,其右有祀城隍神,当地人云,神即张王九四。韩国钧为立“张吴王墓”碣,并嘱费树蔚君撰《张吴王墓碑》碑文,刻石立于墓前。

《吴王张士诚载纪》附录中收录历代诗人题咏百余首,足见民间对张士诚的怀念。

张士诚墓位于斜塘镇盛墩村,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面积三亩有余,墓冢封土高出农田1米。墓前原有民国时期吴中保墓会所立张吴王墓碑,墓西原有张王庙,现均已不存。

遗留下来了挂天灯的习俗,说的是当年张士诚从常州败退,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便在路边树立起一根根木棒,挂上灯笼,形似现在的路灯,取名“天灯”。后来。“挂天灯”作为一种节庆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可见影响之久远。

叹也罢了,笑也罢了。一个人一生无论如何丰功伟绩,都化作一捧黄土。一生只换一声好,或许是对的。被后人记得是幸福的。

朱元璋的明孝陵静静的坐落在哪里,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墓也静静的窝在这里。除了朱家人享了276年的大一统国祚,朱元璋本人和成陈友谅、张士诚又有区别?

不过是任由后人评说而已,元末真的让其他二人得了天下,就一定比明朝更好吗?未可知。

历史是一个圈,逃不出的轮回。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东方不败》黄沾

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朱元璋令十三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朱元璋教导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