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鄱阳湖它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今九江、南昌、上饶三市的交汇处,鄱阳湖是当时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
湖口是鄱阳湖航道连接长江航道的主要关口。为鄱阳湖入长江水道,湖区内,东、西两大水道为鄱阳湖水运大动脉。
据此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扼守赣江、抚河、修河、信江、饶河、长江水道等多条水道,是进入长江水道的重要门户。
因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元末明初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靠骡马的年代,水路便利的情况下,军事意义自不言而喻。
自唐初至明初,湖水逐渐北撤,明时。此时湖形似葫芦,北段别称落星湖,因人们以为湖中一小岛是陨星而得名、左蠡湖;南段别称官亭湖,据说因庐山脚下有一官亭庙而名、族亭湖。近代,由于淤积和围垦等原因,湖面日益缩小,到上世纪世纪末,湖形已不像葫芦,而像一只昂首欲飞的天鹅。
陈友谅要挥军南下,兵分两路。一路猛攻应天府,另一路由陈友谅御驾亲征欲吃掉朱元璋的有生力量。无论怎么走,水师主力都要经过鄱阳湖。
朱元璋的战略前文提过,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在鄱阳湖!老朱的兵力不济,也只能这么打。既然决战之势已成,那么任何一方败了都是身死国灭政权瓦解的局面。一场斗智斗勇与时间赛跑,与老天下棋的博弈正式拉开序幕。
陈友谅则想毕其功于一役,一统天下先灭了朱元璋的吴政权,幌子领袖韩林儿不足为惧。至于张士诚,云南的叛军,北边的残元都不足为惧。因为他有自信,60万大军平推都灭了朱元璋,到时候由不得张士诚还有其他杂鱼不投降。
时间线来到至正二十三年,韩林儿宋龙凤九年,陈友谅大义四年公元1363年,七月。
等的不耐烦了,从登基开始就宣圣旨招降朱元璋,可是朱元璋战不战,降不降,口头说降,就是光打雷不下雨的举动。把早就怒不可遏的陈友谅惹烦了,举国发兵60万,欲一举攻灭朱元璋这个绊脚石。
次年大战之后,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4年,老朱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立马氏为王后,所生长子朱标为世子。
前文我们说过,公元1360年,至正二十年。也就是3年前的采石矶之变,他设计弄死了徐寿辉。
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都是以前的旧官。陈友谅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风大雨,群臣们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贺,没能按礼仪行事。
陈友谅性情强硬而多疑,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他已自称皇帝,而且尽占江西、湖广之地,便自恃兵力强大,想向东攻取朱元璋的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此刻兵力单薄的朱元璋担心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便在在刘基的建议下,遣胡大海直取广信府今江西上饶断其后路。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在洪都力战死守,朱元璋本来极为信任他这个侄子,因为他领兵死守洪府这个战略要点为最终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可谓是居功至伟。
可是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欲投靠张士诚,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历史的诡谲,人心的抉择,莫过于此吧。
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朱文正的生平。
朱文正,元朝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生—至正公元1365年,第二年1366年即朱元璋吴元年,这年陈友谅既亡,三年后大明开国,大元至正二十五年年卒。
解释一下,朱元璋从军之后一直用的是韩林儿的龙凤年号,在名义上朱元璋是韩林儿的臣子。朱元璋在公元1361年受韩林儿封吴国公,公元1364年自称吴王,但仍用的是龙凤年号,一直到消灭陈友谅之后局势明朗了,才改元吴元年。
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明朝开国名将,大明开国前,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
曾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长兄开国后追封的南昌王朱兴隆。
最初朱元璋起兵时,一生受苦的大哥朱兴隆早已去世,前文提到过他。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
朱元璋把朱文正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
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佥,朱元璋问:“想当什么官?”文正对曰:“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听了很高兴,更加喜爱这个侄子。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即1361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及再定江西,镇守洪都今南昌,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朱文正数度摧其锋芒,坚守85日等到朱元璋亲自率兵来援,陈友谅撤围退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对峙。
朱文正又断陈友谅粮道,友谅遂败。再派遣何文辉等讨伐未附州县。平定江西时,朱文正居功多。朱元璋还京后,大大地赏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金帛。
朱文正有功暂未封赏,发怒,遂失常度,任部将掠夺其下妻女。
按察使李饮冰上奏朱文正骄侈觖望,朱元璋遣使责骂。朱文正惧怕,李饮冰又上奏朱文正有异心。朱元璋立即坐船到城下,召朱文正来。朱文正仓卒出迎,朱元璋说了好几次:“你打算干什么?”遂押回京城,日后的马皇后劝解说:“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他。”被免官软禁于桐城,没多久就去世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将其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朱元璋的侄孙辈藩王。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公元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大明一朝包括南明,都优待朱文正这一脉。说明老朱对朱家人恩德宽容还算不错。
此为后话,先说正面硬碰硬的局势。一直到晋十三世朱亨歅,未有谥号,南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宪定王嫡长孙,袭封第十四代靖江王。
洪都保卫战后不久,朱文正在部属怂恿下,欲投靠张士诚,背叛朱元璋。被朱元璋先发制人,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极力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朱文正在桐城软禁起来,终老囚中。
但朱文正所立下的赫赫战功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前文有说过,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靖江王,就藩桂林,并传了14代,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朱文正于1365年郁郁而终。
朱文正出身布衣,善于谋,勇于战,为朱元璋立过奇功,然而一时之错,铸成一生悲剧——或许,这是历史给这位军事天才最公正的评价了吧。
书接两头各表一枝,陈友谅率领着他的朦艟巨舰,兵威赫赫旌旗蔽空,气吞万里白帆遮天。陈友谅腰胯宝剑,一身明黄皇帝戎装,志得意满迎风立于船头自鸣得意。
兵法说:“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实事求是的说,按说常理当时的人们谁都认为陈友谅会赢。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绝不是拍脑袋决定去攻击朱元璋的。
朱元璋此刻率领全部主力3万舟师,以逸待劳。
要做比较的话,就是兵威正盛的曹操相较于瑟瑟发抖的孙刘联军。淝水之战的武功赫赫的大秦苻坚大帝于偏安的大晋的谢玄、谢安、谢石三位青史留名的猛人。
这两次毫无例外都是以少胜多,可是历史上无论是从秦始皇到前朝的元,都是由北打到南,多数是北方赢面大。
“拿酒来,诸将与朕同饮。一统天下指日可待,诸位用命,都是朕的大功臣。”
刚刚借到朱元璋手下也是陈友谅未发迹时的老朋友康茂才的信,让他迅速赶来,愿意投诚合兵一处,消灭朱元璋。
陈友谅心里想:这老小子倒是也识时务,知道朱元璋不行了,现在拿朱元璋的人头来纳投名状,也是个时机。未来新朝鼎定中原,好好封赏他一番,但是此人不可重用。给他一个富贵高位闲职,让他荣养天年,富贵子孙也就罢了。随风倒的叛将,没杀了已是大恩了。
美美的想着,与众将臆想未来如何如何治理天下的陈汉皇帝,想不到。
是朱元璋设计命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迅速赶来。
他陈友谅果然率全部主力水师东下,到达江东桥,呼叫康茂才。
“老康?”
陈友谅命人对接暗号。
“老康!~”
低沉的声音喉咙都快喊哑了,也没有人接应,这时陈友谅才意识到大事不好上当了!
不过他自信满满,兵力雄厚。能冲杀出去,回军再战。是战役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
只见朱元璋的伏兵小船从各处隐藏的河荡中、河湾处掩杀出来。陈友谅的船,都是大船。朱元璋的战船都是小船,但是胜在灵活。到处放火流窜,打得陈友谅狼狈不堪。
陈友谅亲自擂鼓以壮声威,只要鼓声不停,就表示冲杀方向在哪里。跟随一起冲杀的战船以鼓声为方向,跟随冲杀出去。
有看官可能会问了,难道陈友谅来的时候就没发现有伏兵吗?咱们事后诸葛亮分析一波,第一是他自信满满而来,哪里想到是计。第二既然是秘密合兵就不会灯火大作,明着来。第三就是诸位不知道有没有夜晚没有灯火的时候走过河滩边,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乌黑一片,如果藏了什么人,真的很难发现。
陈友谅吃了这个亏,折损不少,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如陈这般自负的人,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失败的。潘阳湖注定了是他的殒命之地。
如果换做是你,坐拥60万大军,对付他们几万人,如今虽然是有损失,但是也只是皮藓之患而已,对吧。
整军再战,一口吃掉朱元璋所有主力,或者坐等洪都城破。朱元璋回师去救援,趁势掩杀过去。直接平灭掉这个讨厌的臭要饭的。
兵者,诡道也。古人诚不欺我,战事的发展根本就没按陈友谅想的发生。
这一战下来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他养精蓄锐,决心要报这个仇。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朱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湖里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颇有当曹丞相的气势;朱元璋的水军,却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但是胜在目标小,灵活得多。
可是双方连续打了三天,朱元璋的吴军都失败了,士气低落,没有了偷袭的优势,这么打下去迟早是要败的。
如若这里不能拼死取胜,让陈友谅另一路偏师攻破了洪都府,局势就真的很难收拾了。
部将郭兴跟朱元璋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远,靠打硬仗不行,火器咱们的装备也不占有优势,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满载着火药,挑选敢死之士驾船,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
是役。当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这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
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延烧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
这一幕和当年曹孟德在赤壁的失败何等相似,只是曹操没有死在赤壁,不然历史就会彻底改写。
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团团堵住,进退不得。
朱元璋远远眺望发现对面火光四起,便判断是火攻得手。立刻叫兵士举起杏黄旗,示意发动进攻。一霎眼间,战鼓齐鸣,岸上伏兵一起杀出,水港里的水军也加入战斗。
陈友谅受到突然袭击,几万大军一下子乱了套,被杀死的和落水淹死的数也数不清,两万兵士、一百多艘战船被朱元璋的将士俘获。陈友谅在部将保护下,抢了一条小船,总算逃了命。
陈友谅披头散发,头上的金冠早就不知道厮杀的时候掉在哪里了,背负强弓,一手提刀。血染龙袍,原本黄灿灿的龙袍战甲已经染成了橙色,血液结痂的地方已经是深紫色了。
满脸灰黑血迹,原本整齐的玉带也有些松垮散乱了。他顾不得这么多了,立于船头奋力厮杀,身边的亲卫越战越少。
身后浓烟滚滚,原本朱红的战舰有的地方已经熏得乌黑烧焦。华丽的装饰,毁坏严重。
渔民出身的陈友谅,心里盘算着混乱之时候跳上一条小船驾船趁乱逃走回去,东山再起也未可知,我陈友谅才不要学项羽。
正在拼杀之际的他,命运不会再给这位枭雄机会,他身上的服饰太显眼了。朱元璋可没下抓活的的愚蠢命令。
一支冷箭不知何时嗖的一声笔直的射穿陈友谅的头部,砰的一声闷响这位渔民、元帅、汉王、篡位者、皇帝陈友谅应声倒地,他连回顾自己一生的机会都没有。
“这箭不是别人所射,乃是元璋部下的参政常遇春。当下射中定边,驶舟进援,俞通海亦奋勇杀到。定边身已负创,又见遇春诸将,陆续到来,没奈何麾舟倒退。”
小说《明史演义》里说,这一箭是常遇春射的。
在《大明英烈传》第三十九回《陈友谅鄱阳大战》中,是这样描写的——
“两船将近,只见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那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正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出后颅,登时而死。”
原来是朱元璋手下将领郭英射死了陈友谅,用的箭还是陈友谅手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的。
可是,正史不是那么写的。
据《明史·陈友谅传》,“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死法一样,但谁射的不知道。
当时,陈友谅先胜后败,被朱元璋的部队围困在湖中,眼看部队给养不足,无奈突围。朱元璋指挥部队从岸上和水上拦截缠斗,混战中,陈友谅中箭身亡。
《大明开国功臣录》中对鄱阳湖大战也有记载,不过只是含糊其辞地说“有言英之箭者”,陈友谅可能是郭英射死的,不确定。
正史上的说法延续了两百年之后,有了变化,不确定成了确定。
明代嘉靖时期,郭英六世孙武定侯郭勋在他所编撰的《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中,说陈友谅是被他的先祖郭英一箭射杀的。
这本作品里是这样写的:“友谅的船,且战且走,未及数里,那郭英、朱亮祖又截住了来杀。两船将近,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好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后颅,登时身死。”
很容易看出,《大明英烈传》的说法和郭勋的说法完全一致。
明朝人郎瑛在其《七修类稿》中写得也很具体,还对主流说法进行了解释——“元末僭窃虽多,独陈友谅兵力强大,与我师鄱阳湖之战,相持昼夜,势不两存矣。时,郭英、子兴兄弟侍上侧,进火攻之策。友谅势迫,启窗视师。英望见异常,开弓射之,箭贯其睛及颅而死。至今人知友谅死于流矢,不知郭所发也。”
不过,明末的《传信录》说,陈友谅不是郭英射死的,真正一箭定乾坤的是郭英的哥哥郭兴,据说当时朱元璋龙颜大悦,称赞说:“郭二兄弟一箭,胜十万师,功何可当是矣!”
还是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道出了事实:“郭勋卑劣,侵冒射杀陈友谅之功,为其祖百计设谋,冀达上听,企图封赠世袭。”
沈德符认为,射死陈友谅的是郭兴,现在的张冠李戴,实际上是郭英的六世孙郭勋一手炮制的。
郭勋希望通过篡改史实给自己的先祖脸上贴金,获取世袭的爵位,而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朝不保夕。
要知道,开国功臣中得到善终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要想维持住富贵,就必须让皇帝觉得你家功劳杠杠滴,都不容易。
总而言之是又是一笔糊涂账,反正陈友谅死了,安静的躺在哪里,再也展不起任何风浪了。
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他陈友谅一生功过是非,就在他40岁这一年的鄱阳湖,在这一箭之下戛然而止。
如果他一统天下天命选择了他,会怎样评价朱元璋和张士诚呢?尤未可知。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征战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就是鄱阳湖大战。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朱元璋干掉了最强劲的对手陈友谅。战后,连朱元璋自己也说:“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当时朱元璋经鄱阳湖沿岸,获沿岸洪氏捐粟数千石做军粮。朱元璋赐名洪“万斛”,人称其“万斛公”。后洪氏繁衍附近八村,村里至今还流传了许多关于那场决定中国未来谁当皇帝历史如何走向的大战的各种传说。
最终的最终朱元璋以少胜多赢了,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是九死一生的局。与天公下对弈,胜天半子,天命在老朱家,老陈家的地盘转瞬就归了老朱。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后,正式自称吴王,保留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年号,作为政治掩护。
自从从刘福通牺牲以后,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的领导。到了这时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胀起来,觉得留着幌子小明王韩林儿对他是个障碍。公元1366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东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把小明王淹死。
上述关于小明王的死是历史迷案,没有得到确切认定,到底小明王是朱元璋授意干掉的。还是属下揣测朱元璋的心思干掉的,没有确切公论。
笔者在这里不下定论,可是诸位想一下,杀掉小明王这么大的政治影响的事情,就算是当年曹操权势滔天,也不能把汉献帝怎么样,后来曹丕我是偷偷的很多年后下手。司马氏篡魏,也没有明着来。朱温篡唐的时候,再不讲规矩。也是得到了朱温的授意的,据此分析应该和老朱脱不开关系,只是不做定论。
后文再详细讲,这里不展开了。
话说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正式国号大明。
关于这一段历史,后文详细介绍,这里先做一个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