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二百四十四章 科举取士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二百四十四章 科举取士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21:24:36 来源:笔趣阁

晋国对羊祜是否投汉的调查还在继续。

汉国这一边,凯旋回朝的赵广在经历了大战的洗礼后,也无意再启战端,年年月月打仗,就算是铁打的身体,也一样经受不住。

将领如此,普通的士兵也是一样,在太原战事的后期,赵广已经感觉到,汉军将士眼神里那种归心似箭的渴望。

不过,赵广想要歇一歇,也要看别人让不让。

位置有多高,责任就有多大。

汉国地盘的扩张是好事,但难免也引来一些牛鬼蛇神。

并州的局势刚刚稳定下来,陇西那边又有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次倒不是乞伏鲜卑有异动,而是来自辽东的慕容鲜卑部落的一支,在赵广征战并州的时候,远道拔涉到了西海一带。

前两年,慕容涉归会同拓跋、段氏两部进攻上郡无果,却因其弟慕容耐叛乱,连忙赶回辽东平叛。

却不想,慕容耐也不是好相与的,为争夺慕容部落的大单于,同父异母的兄弟俩个一通混战之后,慕容涉归虽然最后击败了慕容耐,将其头颅当作了酒器,但整个慕容部落也已经元气大伤。

内斗自古最损实力。

赢了也无多少好处。

慕容部落的属地辽东一带,已经为老对头宇文鲜卑所夺,放牧的草原没有了,部落也就失去了发展壮大的可能。

慕容涉归无奈之下,只能将部落一分为二,长子慕容吐谷浑率1700余户继续向西迁移,寻找新的草原牧地,这意思就是走到哪里是哪里,你出门自已寻饭吃吧,老子我养不活你了。

这种情况,在动物界比比皆是,游牧民族见惯了狼群分立的情形,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慕容涉归自己,则带着小儿子慕容廆低头伏小,依附到拓跋部落那里,成为拓跋部落的一支附庸。

慕容吐谷浑西迁。

一路之上,艰难可想而知。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流浪,这支来自辽东的游牧部落,找到了正处于白马羌、烧当羌混战中的西海,并以此作为新的放牧地居住了下来。

西海一带,白马羌杨飞龙虽然在汉军的帮助下,抢先将姚弋伯的烧当羌老巢占了,但随后,轻敌的杨飞龙就吃了姚弋伯的当头一击。

在战场经验和指挥能力上,杨飞龙确实不及姚弋伯,两个羌部在西海大战连连,白马羌斗志不坚,在渴望复仇的烧当羌面前节节败退。

慕容吐谷浑就是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率部众进入西海。

慕容部落的到来,让与西海相连接的陇西、陇上、河西一带局势顿时紧张复杂起来,赵广不得不前往金城坐镇,统筹西线布防事宜。

北宫纯的凉州大马、独孤胜的斥候精兵,又跟着赵广到了凉州,这二个年轻将领的成长速度飞快,让赵广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叹。

历史上,慕容吐谷浑到达陇上、西海一带的时间,要再过十余年左右,但这一次,也不知是不是赵广穿越带来的副作用,慕容部落内斗加剧,让慕容吐谷浑提前带着部众西迁。

吐谷浑在五胡十六国的晚期开国,国祚延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唐朝武周时期才被征服,其间,吐谷浑时降时叛。

特别是在吐蕃强大之后,吐谷浑成为其附庸,对唐王朝的西域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一股以后有可能形成威胁的势力,赵广不得不重视起来。

张轨、郭统、牵弘等留镇西线的将领,被赵广一一叫到金城,面授机宜,就连吃了败仗的杨飞龙,也低拉着头,到赵广跟前听候吩咐。

杨家以后虽然在武都一带,建立了一个小小的仇池国,但规模和国力小的不成样子,与吐谷浑根本不能相比。

白马羌要想在西海生存下去,必须依靠汉国的鼎力支持,不然的话,杨飞龙分分钟被慕容部落给吞并。

新汉建隆四年,十二月。

临近年末,汉国的局势相对平静,赵广在处理了陇上、河西事务后,回到长安与陈寿、诸葛绪、苏愉等人叙叙治国之策。

有空闲的功夫,赵广也会带着诸葛婉一起,到扶风、冯翊等地,问询下汉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统计菽豆、小麦的收成,过问下民生疾苦。

日子过得平淡又充实,而这便是一个执政者最为基本的素能。

这么长时间以来,作为汉国的实际控制人,赵广其实并不合格。

可能是武将出身的缘故,赵广更中意领兵在外征战,开拓汉国疆土,对于国家的治理方面,虽然赵广内政值也达到了84,但兴趣这个东西,还真不是系统能够改变的。

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人才是关键。

汉朝的察举孝廉制度、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弊端日渐显现,赵广也多次与朝中官员商谈,准备在新汉推行科举制度,以代替原先的人才推举方式。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也就是地方郡守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向上级和中央推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其中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是官吏特别荐举,二是州郡正常察举,一般以后者为主。到了汉末门阀垄断时期,特别荐举又成为主流。

比如董卓,在洛阳当太师时,保荐的官员不计其数。

这就造成了要想得到好的官职,必须先找合适的人保荐,在这方面,门阀无疑有先天的优势,寒门子弟几乎没有出头之日。

察举制度的弊端就在于此。

对于察举的弊端,如苏愉、诸葛绪等世家大族感触不深,如陈寿、马融等人则是深有体会,他们对赵广开办太学、改革察举的主张也最为支持。

自新汉定都长安以来,赵广就一直有改察举为科举的想法,不过,在穿越前赵广不过是一矿业大学的普通学生,学的专业也不对口,对科举制度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明经、进士两科上面。

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前者易,后者难。

明经的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进士的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所以,科举考试一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对于具体考什么内容?重点考什么题目?赵广没有过多的过问,他相信以陈寿的见识,会拿出合适的方案来。

“科举势在必行,理由有三,其一,投牒自应,但凡是读书之人,皆可分级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由此可打破门阀高门之垄断,为寒门学子入朝为官打开通道。”

“其二,科考定期举行,既为读书之人树立了目标,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更替,可避免出现人才断层。”

“其三,实行严格考试的制度,考场设立主考、监考、阅卷等科考官员,如此一来,既可统一取士的标准,以防无能之辈混入,又可防止抄袭、窃取等作弊行径。”

面对朝中大族出身的大臣疑问,赵广从三个方面,抛出了科举制度相比举廉、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的优越性。

苏愉等人听赵广这么一说,仔细的想了想,也不再多言,这件事情,反正由陈寿在牵头负责,扶风苏家在新汉算是大族,但放到汉末也不过是一个地方上的小豪族,跟四世三公没办法相比。

拼本事就拼本事。

苏家的子弟也不比他人差了多少。

苏愉这么想,韦家、杜家、卫家、裴家等关中、河东的大族考虑的也差不太多。

至于南面的巴蜀一带,本来就没有什么大族,在蜀汉灭亡之时,地方上的土豪也被魏军杀了不少,剩下的除了元从功勋外,也就如陈寿、杜轸这样的小族子弟。

汉国在为如何简拔人才,壮大力量而热议纷纷,晋国一方则因羊祜通汉之事而动荡不已。

郭奕到荆州调查之后,用了整整二十余天的时间,先是找人谈话,然后又是收集证据,摸清情况,撰写奏疏。

最后,郭奕向司马炎上报了一份让司马炎极为震怒的奏疏,奏疏中确认杨肇与汉将寇林之间的书信为真,羊祜与杨肇的书信笔迹也是羊祜亲笔所写。

羊祜的信中,虽然没有言语有投汉的暗示,但杨肇通敌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甚至在郭奕调查期间,杨肇所部驻守在当阳的一部人马还跑到西陵,向汉国的罗宪投降了。

“羊叔子,真是枉负朕的信任。”司马炎在崇德殿看罢奏疏,再难控制住脸上的怒气,猛的将奏疏掷于地上。

“陛下,万万息怒,荆州位置重要,缺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缺了羊叔子呐!”荀勖在旁侍立,见司马炎对羊祜已经失去信任,也趁机落井下石。

“哼,我大晋治政领军之才,又岂只有羊祜一人,传我御诏,令扬州刺史王浑为荆州牧,统领襄阳一干军事,令参军徐胤为荆州刺史,在王浑未到襄阳之前,暂领军事诸事。”

在怒不可遏的情况下,司马炎即下令解除羊祜荆州牧、征南大将军的职务,先回洛阳解说书信之事,待问明情况后再行定夺。

羊祜这里总算还给了个辩解的机会,杨肇那里则连机会都没给,直接诏令削职为民。

在这一场权力的角逐中,王浑从扬州被调到荆州,官职上算是进了一步,但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真正得利的人,是参军徐胤,在荀勖、贾充等人有意无意的推荐下,徐胤成了荆州军中仅存的忠臣良将,不仅官职上进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在王浑未到任之前,徐胤会暂时掌控晋国荆州军的实权。

虽然,由于时间仓促,徐胤的资历也不能服众,这种掌握并不牢靠,但对于志在复魏的曹昙等人来说,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