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二百四十三章 门阀制度的弊端

荀勖是聪明人,知道单单拿夏侯英与张星彩有勾连之事说项,无法从根本上憾动羊祜在司马炎心中忠厚秉正的印象。

魏蜀吴、晋蜀吴之间,大臣、将领相互出自同一家族,或者联姻的情况,很是普遍,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由此来判定羊祜有投汉的打算。

况且,真要算这种族亲关系的话,荀勖自己也不清白。

最早追随赵广的荀诩、荀正父子,出身也是颖川荀氏,再排排族中辈份,荀诩竟然还是荀勖的族叔,荀正是荀勖的族弟。

所以,要想一击必胜,还需要在流言之外,再加一条实证。

荀勖手里,虽然一时没有羊祜通汉的证据,但他却可以伪造一条。

至于诬陷羊祜这个一个谦谦君子,是否有失公允,荀勖不会去考虑,在他看来,羊祜就是挡在他荀某人面前的石子,若是不踢开,他荀勖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说起荀勖与羊祜的过节,其实就是晋代魏之前,羊祜任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后来,司马炎更是调羊祜为中领军,在皇宫当值,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

羊祜升官,荀勖官职却没挪动。

二个人共事,如果都是大度之人,自然无事,但偏偏荀勖是个小器自私之极的人,司马炎每一次赞许羊祜,对荀勖来说,就是一次灵魂的拷问。

可怜羊祜,一心扑在守卫荆州和伐吴的大事上,对荀勖心里的怨毒知之甚少,哪里会晓得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个小人。

荀勖心里想着要构谄羊祜,这事当然不烦二主,桓楷于是被再次召见,对荀勖的提议,桓楷心中暗暗窃喜,但面上却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来。

“羊荆州乃陛下中意赞许之人,万一要是怪罪下来......。”桓楷揣揣不安的说道。

荀勖不耐烦的一摆手,道:“万事有我担着,你只管去做,记住,一定要证据确凿,最好有羊叔子的亲笔书信,让他无处可辩。”

荀勖的暗示已经明显的不能再明显,桓楷也是会意。

两个心照不宣的人分头离开,桓楷从洛阳返回荆州,去找寻构谄羊祜需要的证据,而荀勖则加紧在洛阳朝堂上活动,拉拢壮大势力,打击排斥异已。

司马炎登基的年头已经三年,晋国的朝政争夺也越发的白热化。

荀勖与贾充已经达成共识,联合起来与张华、裴秀、裴楷等争夺朝堂的话语权,荀勖在大臣中间拉拢游说,作为汉末司空荀爽的曾孙,荀勖出身世家名门,又执掌尚书台多年,人脉非同小可。

贾充的家世没有荀勖那么硬,其父贾逵官职最高做到豫州刺史,且主要功绩还是在对吴国的战事上,于朝中的影响力不大。

在朝中的人脉不行,贾充在荀勖的建议上,决定另辟蹊径,再走一走皇后杨艳的路线,提议立即操办女儿贾峕,也就是贾南风与太子司马衷的亲事。

这门亲事贾充、郭槐已经提了很久时间,杨艳那里倒没有什么阻力,毕竟司马衷的情况晋国上上下下都知道,但凡是对女儿有珍爱的,谁也不愿嫁给一个傻子,就算他是太子也是一样。

而且,这年头,太子这个位置风险太大。

健康聪明的人都保不住,不要用心智有缺的司马衷了。

亲事主要阻隔在司马炎那里。

对贾充、郭槐夫妇的心思,司马炎洞若明火,贾家的门风不行,这贾充夫妇品行不端,又哪里能教出什么好的女儿。

司马炎本想着再拖一拖,等贾南风如贾午一样,流传出与人私通的不好名声,再趁机回绝了这件事,这样的话,也不伤君臣的体面。

不得不说,司马炎在为人处事方面,确实当得起宽宏大量四个字。

可惜,司马炎再英明,也拗不住皇后杨艳,心忧痴呆儿子的杨艳,听到贾家有意立即将贾南风嫁给司马衷,连忙跑到司马炎跟前求告。

一场影响晋国朝政走向的政治婚姻由此开始。

贾充有了外戚的身份,又与杨骏、杨珧等人有了来往,在朝中的腰杆子一下硬了起来,前来投靠他的人也多了起来。

比如闲置了快有四年之久的卫瓘,在失去河东安邑老家的资助之后,终于挺不过去了。

当个书法家、文学家确实名望高,名气大,但又有什么用?名望高的人饿死的也不少,卫瓘现在和弟弟卫寔已经分支,他要是再不奋起,那卫氏的主支也要落到卫寔那一支那里。

贾充和卫瓘在成都时共过事,算是老朋友,又一起在锦宫喝过酒,对卫瓘在平定钟会自立之乱时的表现,贾充很是肯定。

朝堂的争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至于一代妒后贾南风,则还需要等司马炎死了之后,司马衷即位,才有惑乱朝纲的机会。

荀勖、贾充、杨骏等人渐渐得势。

张华、裴秀等人因为屡屡犯谏,也逐渐的为司马炎疏远。

更多的如司徒魏舒、光禄大夫鲁芝、博士谢衡等官员,属于朝中的中立派,他们是典型的墙头草,不管谁掌权,都是弃权默不作声一类。

晋国朝中的变化,且不去细说。

单提桓楷回转邓县,与徐胤、徐霸兄弟一商量,遂决定用虚实相间、真真假假的做法,伪造羊祜通汉的证据。

曹昙此时不在邓县,在羊祜的严令下,曹昙不得不在张统、许综的保护下,秘行前往豫州,在豫州的陈留一带,曹昙已经在陈留王曹奂的封邑,建立起了复魏豫州分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曹昙不是穿越众,也不会知道后世的这句名言。

但他的做法却和当年张角黄巾起义之前如出一辙,张角在各地以治病之名,建立分坛,任命渠帅,然后等时机一到,群起响应。

在襄阳举事的大方向定下后,各地的呼应至关重要,曹昙要抓紧时间,把豫州、兖州、淮南,甚至京兆一带的分部力量整合起来,唯有如此,魏国的复兴才能成功。

十月间。

一封来自荆州的暗间奏疏,被送到洛阳司马炎的面前。

晋国荆州刺史杨肇与汉国谷城守将寇林有书信来往,两人隐有大事商量,其中细节暂不清楚,但很可能是杨肇甚至荆州晋军有意哗变投汉。

杨肇是荆州军的二把手,位置在羊祜之下,徐胤之上。

前番西陵之战时,杨肇领兵进攻吴国的江陵,结果被吴军陆抗所部打败,晋军损失惨重,连杨肇也差点被擒,要不是羊祜保荐,杨肇早就被削职为民了。

从此之后,杨肇对羊祜感激不已,已从开始时颇有点不服,转为言听计从,唯羊祜一人决。

对待杨肇是如此,对待失了谷城的徐胤也是一样。

羊祜在为人处事上,确实让人敬服。

本来荆州晋军将领团结一致,是件好事。但当有了猜忌之后,这样的团结就成了拉帮结派,对抗朝廷的隐患。

暗间同时呈上的,还有羊祜给杨肇的一封言词模糊、看似说了些许套话,但细细一揣摩又好象有所暗指的书信,也被送到了洛阳。

司马炎本来对这些东西并不怎么相信,羊祜的为人他还是认可的,另外,晋汉吴三国对立,像构谄敌方大将的事情,屡见不鲜,最为有名的就是周鲂假投魏国事件,直接导致了曹魏宗室、大将曹休大败而死。

不过,这些信件中涉及的杨肇,倒是让司马炎心头一惊,又遂即震怒起来。

杨肇是曹魏骁骑将军杨恪的嫡孙、中领军杨暨的儿子,曾经是司马昭的参军,在晋受魏禅后,杨肇典戎朝廷内武卫,进封东武伯。后来又官任荆州刺史,折冲将军。

说白了,杨肇是司马家派到荆州去的亲信,作为二把手,屁股首先要坐正,有什么事多向洛阳这里报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现在,杨肇不仅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和汉国将领有来往,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必须好好的查一查。

为此,司马炎决定派出尚书、侍御史郭奕往襄阳、竟陵一行,复查书信真伪及羊祜、杨肇有无通汉之事。

这一安排本来没有什么?身正不怕影子斜,要查就查,说个明白也好。

但问题恰恰出在郭奕这人身上。

郭奕并不是曹操的智囊郭嘉之子,而是出身太原郭氏,他的老爹是昌平侯郭镇,郭奕与贾允继室郭槐是堂兄妹。

这下好了,到荆州调查的人,也是贾充、荀勖一个圈子里的人。

羊祜就算有百口也莫能辩说。

这就是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之一门阀垄断,有关系一路通畅,没关系寸步难行,寒门子弟要想出头,要不投靠门阀,要不娶一个高门的老婆,除此之外,想靠自己奋斗,除非老天眷顾。

羊祜的出身也算不错。

又深得司马炎信任,还有羊徽瑜在背后撑着,都免不得遭到构谄,更莫说其他人了。

晋国在这样一种落后又腐化的用人制度下,衰落其实不可避免,纵算司马炎一时厉精图治,也只是回光返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