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集 石崇斗宝

华夏真相集 第二集 石崇斗宝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即墨城外,鬼谷行宫。

郑隐对诸葛靓说道:徐元直仙长出海之前曾来此间,嘱我今年今月今日,必将此天机尽毁,不令再现人间。贤弟今日至此,岂非天数已定,因缘巧合!

皇甫谧与诸葛靓闻听,赞叹不已,始信世间果有神仙之事,心中再无疑惑。

郑隐引众人来至殿外,借着天光拂去石匣上尘土,见其上写道:书付本门二十五代掌门弟子诸葛靓,令择有德者授之,扫灭五胡,复我炎黄,延续大祚。

诸葛靓知道里面必是天书,一时心如鹿撞,狂跳不已。乃正冠掸衣,恭肃拜领,接于手中。拜罢立起身来,将那石匣轻轻打开,见里面有简书二册,其一曰《鬼谷子全书》,其二曰《太公兵法》,皆以古篆书之,一看便是先秦之物。

郑隐:此便是黄石公亲授张子房先师天书,以此底定大汉四百年社稷。孔明先师亦凭此天书相助昭烈帝刘玄德三分天下,可谓治国之宝,兵法之珍。只是少了八阵图谱,闻说是当年武侯传于姜维,今不知所踪,甚为可惜。善哉,善哉!贤弟切勿等闲视之。

诸葛靓依言拜领,纳于行囊之中。

皇甫谧:贤弟,此书乃天下奇珍,且休轻忽。籍《鬼谷子全书》以治国,仗《太公兵法》以用兵,皆无往而不利。自即日起,贤弟便受伏龙先生徐元直所托,接掌鬼谷门了。

诸葛靓:小弟随先父幼读史书,先秦诸子之著,凡述及鬼谷子仙师者,皆是只言片语,不得其要。如今弟既忝为鬼谷门二十五代掌门,师兄若知其详,还望不吝赐教。

皇甫谧便向郑隐施礼:师兄,你是学做神仙的,便告诉诸葛贤弟罢。我一介郎中,却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弄字画经典。

郑隐:愚兄所知仙师之事,亦是从我师葛仙翁处听来。

镜头闪回,叙述鬼谷门由来。

字幕:鬼谷子王诩,又名王禅,周代魏国邺城周家村人。

周家村有赵周两家,赵家经商,周家务农,两家相交甚厚。其后赵家破败,周家济之,赵公即将其女许配周公之子,以此报恩。

周公夫妻去世,家境败落,赵公却悔婚毁约。

周家公子气恼交加,竟至病亡。赵女至周公子坟前悲号不止,携坟前一株稻谷归家,淘米而食,即得身孕,生下同胞双男。

赵女所生双胞孪兄弟因系亡人之后,遂以谐音‘王’为姓,长子称王诩,次名王敖。又因哭鬼得谷,复食谷得孕生子,王禅兄弟故此皆称鬼谷之子。

因是未嫁生子,赵女被赶出家门,寄居在破庙之中,两个孩子也就无力抚养。道家祖师老子闻之,即差随侍童儿化成一虎,将其兄弟二人叼走,把王敖置于曲阳黄石山黄石洞,王禅置于朝歌云梦山鬼谷洞,并委门下弟子随侍,各修道法。

兄弟二人大道修成,各自开宗立派。王禅为兄,自称鬼谷门长,专辟纵横一派,收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为徒,注重外交;王敖为弟,另创兵家门,收白起、李牧等人为徒。

闪回结束。郑隐说道:是以上代鬼谷派掌门史子眇仙长,与兵家掌门左慈仙长,仍以同门师兄弟相称,盖源出于此。

诸葛靓失惊:怪道!若非贤兄说明,世人谁知鬼谷子竟是同胞兄弟二人?

郑隐:正是。王禅祖师在云梦山时,曾与宋人墨翟一起采药修道。墨子终生不娶,云游天下,济人利物,救危扶穷。王禅祖师亦不娶妻,通天彻地,无所不能。论其学问之渊博,举凡有四:一曰数学,星象占察,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词辩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冲举。鬼谷子是天师道教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另有一个师妹,乃奇门遁甲创始人,拥有九天秘籍,自称九天玄女,因隐居骊山,又称作骊山老母。在天师道教之中,老子为博大真人,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

诸葛靓:既然郑师兄师从于小弟族叔葛玄仙长,则便是另一鬼谷子王敖老祖传人,亦谓兵家弟子了。怎地适才皇甫道长有云,又说师兄是灵宝道派掌门仙师?

皇甫谧:兵家门弟子不假,灵宝派掌门也是实情,这里面却也有个缘故。当初兵家门掌门左慈仙师收令叔葛仙翁为关门弟子,本来有意将掌门之位一并传之。因见其不好兵法,只务炼丹修仙一道,因此便将兵家门解散,将掌门令牌并于鬼谷门下,特许你族叔自创一派,号为灵宝道派。故此葛仙翁便以兵家门传人身份,兼为灵宝道派创派始祖。开宗立派,非同小可,若无非凡修为,岂能为之哉!

诸葛靓:不知我族叔怎样开宗立派?愿闻其详。

皇甫谧笑而不语,郑隐答道:我师葛仙翁虽与贤弟同宗,乃丹阳句容葛氏,但非山东诸城葛氏,实乃故汉下邳僮侯葛艾后裔。仙翁祖父名讳葛矩,曾任安平太守、黄门郎;生父葛焉字德儒,官至散骑常侍、大尚书。

诸葛靓:原来我这位神仙叔父,却是生在官宦世家,是个公子哥儿。却怎地放着大官不做,又修成道术,做了神仙?

郑隐:恩师原本也曾入仕做官,因后来得遇左慈仙师,遂弃官随仙师至山中学道,皆是修炼升遐之术。其后离开左仙师独行,曾于海山采药,孙吴嘉禾二年又在合皂山修道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葛仙翁喜好遨游山川,编撰《灵宝经诰》,精研上清、灵宝等道家真经,并嘱弟子世世箓传,不得荒废。因其自撰《灵宝经》,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故成一代宗师,立下灵宝道派。曹魏正始五年,我师俗事已了,遂尸解成仙,得升天府紫阙。我师屡在江南显迹,至今吴越之地多有其炼丹飞升之处。这炼丹飞升之术,自秦汉以来多为方士毕生追求,但得其正果者,唯张道陵、许旌阳及我师三人而已。

诸葛靓:可惜,只恨小弟生不逢时,不能当面聆教。

郑隐:贤弟今有幸被伏龙先生选中,继承鬼谷门掌门衣钵,夫复何憾哉?

皇甫谧:郑道长乃当世真仙,早在求道之前,便是一位饱学儒士。在会稽山中得见葛仙翁,受《正一法文》,便入灵宝道派。道长精于炼丹,曾入庐江马迹山隐居,仁及鸟兽,其宝室中有藏书一千二百九十八卷,涵盖经、记、符、图、文、篆、律、仪、法、言,皆为人间所难得一见者。贤弟若要修仙,拜入灵宝门下自是最为合适,只恐伏龙仙师不肯。

郑隐:正是。贤弟既受鬼谷掌门之位,便肩负治国平乱及平定天下重任,岂能效我等闲散之人以避尘世?何况贤弟怀中这两卷治世之学,若是学透,则胜过千万饱学之士,便为当世姜太公、诸葛武侯,又何必羡慕他人?

诸葛靓:我闻身为鬼谷门掌门,手中须有伏龙令牌,方能取信于本门弟子及江湖各大门派。但我出海得见伏龙先生之时,那六枚令牌却于狂风中失落于深海,奈何?

郑隐:一饮一啄,莫非天定。当时鬼谷门以伏龙令号令江湖,专为重扶汉室而用。此时要务,却在于平定即将兴起之五胡大乱,挽救我华夏子孙免于灭族亡种之祸,自不能再以伏龙令为号,应号曰“五胡令”方妥。某此来即墨,除转授《鬼谷子全书》与《太公兵法》,便是指引贤弟,前去邵陵郡东城子龙庙寻找五胡令牌。时不我待,贤弟休要耽搁,你我须就此分别,贤弟即请南下,寻找令牌。若是此令被胡人得去,则我炎黄苍生万劫不复!

诸葛靓:播乱天下,欲亡我华夏者,是哪五胡?

郑隐:五胡者,乃匈奴、鲜卑、羯胡、氐胡、羌胡五族。贤弟速去,休再多问!

说罢,即从座起,向二人施了一揖,飘然出林,转眼不见。

皇甫谧:仙师之语,不可怠慢。贤弟这便去罢,某此间事情已了,也要前去洛阳,寻个归宿。咱们若是有缘,后会有期罢!

诸葛靓称是,于是唤齐二葛,与皇甫谧师徒离了古庙,相携下山。众人出得树林,向来处望去,煞是作怪,那古庙飞檐及石牌门楼,竟然毫无踪迹,只余松柏森森,荒草摇风。

五人下山寻到坐骑,行至城阳古镇。诸葛靓因郑隐仙长临去时嘱咐得紧急,就于马上拱手,与皇甫师徒告别,引二葛直向西南而去。

主仆三人饥餐渴饮,行至邵阳城中,依照郑隐仙师所说,直奔东城子龙庙。那子龙庙乃是武陵县城最热闹去处,一问便知,顷刻而至。

三人尚未到子龙庙,却早见山门前熙熙攘攘,拥挤不动,人山人海,不知是何缘由。

巳牌三刻,庙中钟磬齐鸣。观者齐往前拥,便如海水涨潮一般,争先恐后。

诸葛靓甚是惊奇,伸手扯住身前一个老者,打个问讯:请问老者,此庙中所供是何神祗?今天又逢何典,怎生如此热闹?

老者被拽了个踉跄,不由着恼,回头见诸葛靓打扮不俗,这才息怒,还礼道:你这外乡人,不看那山门上写着“子龙庙”三字?这庙内所供神祗,自然是蜀汉五虎大将赵云老爷。那赵子龙世人谁个不知?因曾经镇守荆南四郡,有恩于民,故立此庙。

诸葛靓恍然大悟,施礼谢过。那老者要随人群往里拥挤,又被葛英扯了回来。

葛英:你等全城之人今日都聚来这里,却为甚事?莫非是赵云爷爷显灵了不成?

老者愠怒,叫道:小哥,你休要扯我!老儿自一大早就赶来这里,只为趁那百文铜钱赏赐。若是被你误了时辰,我这下半年的柴米钱,就算泡汤!

诸葛靓闻听如此,即命葛英松手,回身从马背褥套中摸出二两碎银,放入老者掌中,笑道:老先生许大年纪,不要跟着年轻人挨挤,没得闪了腰胯,那可不是玩的。某这里有二两银钱,皆都送了给你,想是抵得那百文铜钱?

老者:抵得过,抵得过。除了柴米,还可买一头牛犊。官人如此厚赐,不知有何差遣?

诸葛靓:倒无甚事相烦,只有几句闲话相问。我等问毕,任老先生自去,再无聒噪。

老者惊道:岂有此理!就为着问几句闲话,便如此厚赏?官人休得顽笑!

诸葛靓:某家银子出手,焉有收回之理。此处喧哗,请老丈借一步说话。

遂令二葛牵了马匹在后跟随,向着庙侧一片疏林便行。那老者见是如此,知道这二两银子果然归了自己,于是紧走数步,与三人在前面带路,离开人群。

四人进了树林,二葛将三匹骏马拴在树上。诸葛靓寻了一块干燥之处,请老者席地而座,便问:请问老丈贵姓高名?

老者:草木朽材,有甚贵姓高名!我姓魏,排行为六,官人唤我魏六儿便了。

诸葛靓:原来是魏六公公。

魏六儿:不敢,不敢,官人休要折煞老儿。但要我叔祖在世,公公之称怕也当得。

诸葛靓:此话何解?

魏六儿:官人,你道俺叔祖究系何人?乃是蜀汉大将,堂堂汉中太守魏公文长是也。

诸葛靓:原来公公祖上竟是魏延将军!某家失敬。你不在蜀中,却如何在这里?

魏六儿:我叔祖当年曾与黄忠同镇长沙,故此遗下一支后人在这里,并未随刘皇叔入川。但我叔祖在世之际,每年都有禄米金银送来。彼时邵陵县尚属零陵郡管辖,我魏氏亦可谓零陵郡大户人家。只可恨我叔祖被小人杨仪捏造罪名陷害,灭了三族,若不是当时此地已属吴国,这一支族人也必定不免于难。自那以后,我家门庭冷落,家族衰败,以至于此!

葛英在旁听得不耐烦,插嘴问道:老倌儿,休说那些陈年旧事。我只问你,今日庙前聚了这许多人,究为何故?庙中住持,又系何人?

魏六儿:客官若问今日之事,乃是我邵陵郡守葛悌老爷,去岁中年得子,生了个公子唤作葛洪。今日正好是公子周岁生日,太守夫人虔诚信道,怕公子养不大,要寄名在庙里,拜庙祝为师,做其俗家弟子,故做此番拜师大典哩。太守贴出告示,今日午时前凡来观礼百姓,均可赏领百钱——故此人多,都来随喜领赏。若问那庙祝,更是当世活神,便是当今太守本家叔父葛仙翁的弟子,唤作郑隐仙师。

诸葛靓听罢,心中雪亮,向魏六儿深施一礼,便要告辞进庙,去寻郑隐。

正在这时,忽见三人急急入林,领头小厮冲魏六儿叫道:公公,到处寻你不到,却在这里跟人闲话。这两位先生,说有要事寻你哩。我猜公公必在庙前,果然寻着在此。

小厮身后二人上前,与魏六儿见礼。

诸葛靓抬头看去,见二人一个面如冠玉,一个面如重枣,均在二十余岁年纪。虽然身穿麻布葛衣,但气度非凡,观其行止,均有武功在身,深藏不露。

魏六儿见不认识,疑惑道:二位小哥面生,不知有何事,来寻我一个山野村夫?

那面如重枣的后生问道:公公可是蜀汉镇北将军魏文长公族孙,魏老先生?

魏六儿:不敢,正是老朽。

两个少年闻言大喜,急忙跪地叩头:如此好了,不枉我兄弟这一番苦苦寻找。侄儿关越、赵绪,拜见叔父大人。

魏六儿惊道:我与二位小哥素不相识,怎受得如此大礼?这叔父之称,又从哪里说起?

关越、赵绪起身,看着诸葛靓主仆三人,欲言又止。

魏六儿:二位小哥有话自管说来,此位亦非外人。

转向诸葛靓问道:闲话了这半天,还未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仙乡何处?

一句话出口,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

诸葛靓:公公既是魏公文长之后,果然亦非外人。实不相瞒,某乃蜀汉武侯诸葛孔明族侄,祖籍东郡琅琊,复姓诸葛,单字名靓,今来寻郑隐仙师公干,有幸得遇公公。

魏六儿喜不自禁道:如此,阁下倒还是我前辈,某应该称唤一声叔父。

说罢便要跪倒,却被诸葛靓一把扶住:公公这许大年纪,休要多礼。

关、赵二人听了,啊也一声,同时向诸葛靓跪地拜倒,喜道:原来是诸葛叔祖在此,侄孙拜见,失礼休怪。

诸葛靓急忙双手相搀:某与二位小哥素不相识,因何行此大礼,又这般称呼?

赵绪:魏叔父,诸葛叔祖,你二公仔细相看某这兄长,且看他长得却像哪个?

诸葛靓闻听说姓关,又见他面相,忽然惊喜道:你莫非是汉寿亭侯关公之后?

关越:叔祖所猜不差,某正是汉寿亭侯玄孙,祖父官讳名平,父讳关樾是也。

诸葛靓流下泪来,哽咽道:我闻钟会、邓艾引军入蜀,庞会杀了汉寿亭侯全家,关彝公蒙难;只以为关家自此绝矣,不想……不想……。

关越亦下泪道:祖父遗下我父一支在荆州,并未入蜀,故此幸存血脉。另还有叔祖关索公当年随武侯征南,留镇南中,彼一支人丁旺盛,关家未绝其后。

诸葛靓连连点头,但仍流泪不止。

赵绪欲止其悲,遂接口道:叔祖眼光甚是厉害。既如此,能否猜到孩儿来历?

诸葛靓平静心绪,再仔细将他相了一相:你与关越既是兄弟相称,且是姓赵。据某所知,蜀汉骠骑将军关兴乃关公次子,娶赵公子龙之女为妻。遮莫你是赵子龙之后?

关越:叔祖真乃神人,一说就着!

赵绪:叔祖聪智,世人不及。侄孙正是赵公玄孙,祖父赵统,父亲赵冕是也。我与关越既是结义兄弟,且是姑表兄弟之亲。

诸葛靓:你兄弟二人这是从何处来,今家宅居于何处?

赵绪:我等皆隐居于武陵县城外六十里桃花坞,已历三世,不为外人所知。当年马谡将军往寻其兄马良骸骨,偶然发现桃花源谷,告知诸葛武侯。蜀汉灭亡,诸葛均祖公与伏龙徐元直先生分头将我等先祖迁于此处,自在过活,不问外间世事。近因我父辈言道,中原即将遭受五胡战乱,届时必将祸及江南。于是令我兄弟四人出谷,找寻蜀汉故臣之后,迁入谷中避乱,并传五胡令于叔祖。我等已将王甫、赵累、黄忠、马良诸公之后人迁入谷去,魏公公是最后一家。天可怜见,却在这里遇到诸葛叔祖,岂非天意使然?

诸葛靓问道:你兄弟四人?还有两个是谁?

关越:一个是葛全,乃武侯孔明公玄孙,其祖父诸葛企;一个是诸渭,诸葛子瑜公玄孙,祖父诸葛谦。因避官家,各取其复姓中一字为姓。他二人负责传递五胡令与叔祖,正在庙中等候,不料倒被我兄弟遇到。兀的那不是他兄弟二人来了?

诸葛靓回头看时,果见二人寻入林中而来,趋拜于地:叔祖,令侄孙寻得好苦!

镜头转换,都城洛阳。

字幕:晋太康六年,初夏。

琅琊郡守差人飞报入京:琅琊王司马伷妻舅诸葛靓,以外出围猎为名,一夜之间人走家搬,阖府只余空宅,家小百十余口皆无踪迹。因事关皇族亲眷,不得不报。

武帝司马炎览奏,沉吟不语。

此时司马伷已亡故二载,其子司马繇正在京中,封爵东安公。在朝堂上闻听亲舅不知去向,不由大是惊疑,将一双恶狠狠目光,落在文武班中一员大将身上。

那员将正是文鸯,天下武艺第一,西征鲜卑立有大功,自辽东任满回朝不久。

画外音:当初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据淮南造反,遣文钦、文鸯父子至江东向吴国借兵,以为后援。其后文钦引吴兵至于寿春,因与诸葛诞异心,被诸葛诞诛杀;文鸯遂降司马昭,终灭诸葛满门老少,诸葛靓因在东吴幸免。因有前番血海深仇,司马繇今日听闻娘舅全家消失不见,故怀疑是为躲避文鸯而走,由此引发旧恨。

文鸯自知其仇意何来,但因此事果与己无关,且仗军功武艺在身,故佯作不知。

晋国灭吴之后,天下无事,兵戈不兴。但因武帝司马炎大封宗室之举,诸王各据一方,天下乱象已呈,不断有诸王不法密报入京。

武帝正要司马氏宗族自相争夺残杀,乃故作不知,并将密报全部付之一炬。只在内宫中日思夜想,如何寻机公布自己实乃献帝山阳公玄孙,并得朝臣拥戴。

因苦思不得其计,遂渐渐混乱日月,将一班朝政尽付予国丈杨骏,封为临晋侯。

字幕:杨骏,字文长,弘农华阴人,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初为高陆县令,累迁至车骑将军,因其女被晋武帝立为皇后,于是得受宠信,与弟杨珧、杨济势倾天下,时称三杨。

尚书褚磓、郭奕进奏:臣闻天子分封诸侯以卫王室,为君之屏障;后妃以理祭祀,弘扬宫中教化。今国丈无功于国,以临晋为爵名,是谓临于晋室之上耳,此天下将大乱之兆也。且杨骏心胸狭隘,不能付予治国重任。

武帝览奏,拒而不纳。由此后党专政,请托贿赂之风公行。

晋武帝本来颇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数量为历代之冠。因内宫佳丽并争皇帝宠幸,武帝于是常乘羊车,恣其所至,则令使该宫嫔妃宴寝。

历史真相: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如司马炎荒怠纵欲者实属罕见。究其历史真相,是因司马炎肩负恢复汉室社稷重任,见司马家族人丁众多,故此大封诸王,使其出朝就藩;但仍有数十家宗室列于朝班,自己又无得力弼助之臣,故此一筹莫展,方至颓废如此。司马懿当初只欲完成孔明遗志,终使刘炎即位;但对自家族大人多之事,却是未曾料及,亦无计可施,便此离世,故成今日骑虎之局,也是天意,非人力所能奈何。

司马炎左思右想,放眼身边皆乃司马宗族或其旧臣,便为之气沮志颓,不得舒展。由是武帝怠于朝政,朝廷大事皆归于三杨,朝堂上皆尚虚夸,再无诤臣。

杨骏贪鄙异常,上行下效,以致朝中奢侈之风大起,公卿贵族竞富争豪,引以为傲。当时在京都洛阳,富可敌国者便有三人:其一乃中护军羊琇,典掌禁军;其二国舅后将军王恺,其三最富者乃是散骑常侍石崇。

字幕:羊琇,字稚舒,出身泰山羊氏望族,曹魏太常羊耽之子。王恺,字君夫,曹魏司徒王朗之孙,名儒王肃第四子,文帝司马昭文明皇后王元姬胞弟。石崇,字季伦,渤海南皮人,晋开国功勋大司马石苞第六子,因生于青州,故此小名齐奴。

石崇早年历任修武县令、城阳太守、散骑侍郎、黄门郎等职。吴国灭后,获封安阳乡侯,累官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南蛮校尉、鹰扬将军等职,在任上劫掠往来富商,因而致富。

其有别馆,建在河阳金谷,又名梓泽,所掠资财尽藏于金谷,世人不知其家产多少。

杨骏用事,征聘石崇入朝,拜为太傅。

石崇闻说王恺家豪富,家里用饴糖水洗锅,心甚不服,即命家厨以蜡为柴烧饭。有邻舍好事者闻之,皆说石崇比王恺家阔。

这日散朝之后,王恺在午门外拦住石崇:太傅,我闻你家以蜡为柴,此事有诸?

石崇:确有此事。将军问此何意?

王恺:某欲与公斗富,可否?

石崇:但凭将军遵意。但不知以何赌赛?

王恺:太傅到时即知。我之所为,公若能照做无误,某便认输可也。

石崇:必要超过将军方可算赢,何必照做!

二人话头僵住,就此各自愤愤还家,说比就比,毫不怠慢。来日一早,王恺遂命于府前皆用紫丝编成屏障,夹道四十里,洛阳由此满城轰动。

石崇闻听家仆禀报,笑道:雕虫小技,有何难哉?命用贵重彩缎,铺设锦屏五十里。

王恺惊于石崇财力强过自己,心怀不甘,遂连夜入宫,向晋武帝请求帮忙。

武帝闻说斗富,即命内侍:将我宫中所藏两尺高珊瑚树赐予国舅,与太傅相斗。

王恺大喜,于是便将珊瑚树搬回家中,撒下柬帖,请石崇及朝中众官至府饮宴。众官知道是为斗富,心中好奇,皆都慨然而至。

于是国舅府中大排筵席,公卿豪贵济济一堂。

酒过三巡,王恺吩咐停酒,说道:家有珊瑚,举世罕见。当请诸公观赏一番,如何?

众官哄然道:愿求一观,以饱眼福。

王恺便令侍女:将我府中所藏珊瑚树捧出,请众位大人品鉴。

于是两廊奏乐,侍女以小车将珊瑚载入,陈于堂前。众人见那珊瑚高逾两尺,枝条匀称色泽鲜艳,不由赞不绝口,皆曰实乃世所罕见,真是无敌至宝。便在赞声不绝之际,只听座中有人冷笑。众人视之,见发笑者正是石崇。

王恺亦冷笑问道:休要只顾哂笑。如此宝物,石公平生可曾见过?

石崇不语,转眼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便顺手抓起,朝着珊瑚树轻挥。只听克朗一声,其树粉碎,皆为寸断。众官见此,无不大惊失色。

王恺满脸通红,起身怒道:大丈夫输赢明白,何至如此恼羞成怒,毁我宝贝!

石崇笑道:恼羞成怒者,公也。无须恼怒,某加倍偿你便是。公可派贵府侍从,随我随从管家还府,运来还你。但要用高头大马,敞轩肆车,小了须不管用。

王恺似信不信,便命本府侍从照办,备下大车,随石府管家而去。

不过片时,大车复又进入王府,载来珊瑚树数十株。众官出厅看时,见彼珊瑚三四尺高者六七株,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其至巨者,竟比打碎之树高出一倍。

众官皆呆,咂舌不已。王恺因而敛气屏息,当众认输,石崇豪富,洛阳无人不知。

当时座中有御史中丞傅咸,回府连夜写表,次日早朝时上奏武帝。其表略曰:

臣闻三代以来,君子崇俭以德。今我朝上下崇奢尚侈,甚于天灾。如后将军王恺、太傅石崇者,夸豪比奢,陛下不唯不责,反谓其为荣。如此以往,则社稷危矣!

武帝不以为然,淡淡说道:此风雅事也,先生何必大惊小怪?

自此上自武帝,下至百官,皆以加紧搜刮为务,穷奢极侈。晋朝**至此,乱兆已萌。

字幕:太康五年,阳春三月。

太常张华上表:臣请令各州郡举荐贤良,使山野饱学之士尽为朝廷所用。

晋武帝:准卿所奏,颁下明诏,即令施行。

诏令一下,天下轰动,由此四海才子如过江之鲫,奔赴洛阳。期年之内,京城大兴“太康文学”,直追汉末建安学风。满城之内,皆说一左、二陆、二潘、三张。

这日早朝,晋武帝便问张华:今我天朝文学大盛,皆卿之功也。朕闻天下名士,皆称一左、二陆、二潘、三张,是何谓也?

张华:乃齐国临淄人左思,字泰冲;吴郡陆机字士衡、弟陆云字士龙,荥阳郡潘岳字安仁、侄潘尼字正叔,安平郡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皆才学满腹,文思过人者。

晋武帝:妙哉,妙哉。左思既位列八人之首,可谓当世奇才。

张华:陛下所言是也。更有左思之妹左芬,才名显著,不让其兄。

晋武帝:既是如此,可将左芬炎召进内宫,封为贵人。

左芬奉旨进宫,但因容貌不美,不得司马炎宠幸,只因文采品德而倍受礼遇。

皇甫谧此时正居住洛阳,多次奉召入朝,出入宫帏,并常向武帝借书览阅。武帝不耐烦其三番五次打扰,索性以一车书赠之。皇甫谧自此离开洛阳,不知所终。

晋太康八年,京兆尹上奏:今有汲郡人偷盗魏襄王陵墓,被臣手下吏役拿获,得竹书数十车,皆为蝌蚪文书写,称《汲冢古文书》。

司马炎览奏大奇,因问:其书所叙何事?

京兆尹:古书之中,内有《竹书纪年》十二篇,叙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所记甚详,并可校勘《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臣捕其盗者,得书不敢私藏,故此献于朝廷,请旨定夺。

司马炎大喜:此盛世之兆也。卿功不可没,并手下吏役,皆有重赏。

京兆尹:臣谢主隆恩。

司马炎:传令御史,将《汲冢古文书》收藏于秘府,并命人整理隶定。

字幕:太康十年,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廆请求归降晋朝。

晋武帝大喜,与群臣设宴大庆,说道:慕容鲜卑既降天朝,北方自此终得平定,孤与诸卿,可以高枕无忧矣。

众臣:此是陛下功德巍巍,恩威并至,以至万国来朝也。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镜头闪回,叙述鲜卑族来历。

画外音:论说鲜卑族起源,约有四家之言。一谓源于东胡,《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持此论。二谓源于东夷,论据出于《国语》。三谓源于山戎,《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云:“山戎、北狄,盖今鲜卑”。四谓源于逃亡汉人,《史记索隐》、《翰苑集》皆持此说。其中源于东胡之说,是为流传最广泛者。

鲜卑族继匈奴之后起源于东胡,崛起于蒙古高原,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分裂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两个部族于是均以其山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及鲜卑族,被迫接受匈奴奴役。

鲜卑族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极其相似,皆因此故。

汉武帝时,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族人随即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流域聚居。

直至东汉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人因随匈奴侵扰汉边,其族名方被中土所知。其后匈奴分裂,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并两次攻打匈奴。

永元三年,东汉与南匈奴合击北匈奴,使其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替代匈奴称霸草原。

东汉末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就此势力大盛。

檀石槐因见乌桓秦水广纵数百里,水中有鱼无数;又闻楼人善于网浦,于是东击楼人国,得俘虏千余家,徙置于秦水之上,令捕渔以充粮食,助其族人生存。

檀石槐由此统一鲜卑诸落,连年率兵侵扰东汉边境。

熹平六年,汉灵帝命夏育、田晏、臧旻三将,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云中郡、雁门郡出塞,出塞二千余里,分三路进攻鲜卑。

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由此威震天下。

其后不久,檀石槐病死,西部鲜卑叛离,漠南鲜卑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步度根据有云中、雁门,轲比能布于代郡、上谷,东部大人所属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

轲比能部落势力最强,于曹魏时期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诸葛亮四次北伐之时,曾遣使联络轲比能夹击曹魏。

孔明殒丧五丈原,曹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韩龙至鲜卑军营,将轲比能刺死。

自此之后,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东部鲜卑形成慕容、宇文、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段部鲜卑始祖为段日陆眷,原为乌桓大人家奴,因饥荒在辽西乞食,招诱亡叛,逐步强盛。

鲜卑拓跋部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在首领拓跋力微率领下南迁云中;秃发部在首领秃发树机能率领下,由塞北迁居河西;另有乞伏部鲜卑,迁入雍、凉二州。

慕容氏鲜卑始祖名叫莫护跋,于曹魏初年率诸部由鲜卑山南下,入居辽西地区。

景初二年,莫护跋应魏帝之诏,助太尉司马懿征讨辽东太守公孙渊。因有战功,遂被魏帝封为率义王,使其建国于棘城之北。

莫护跋子名慕容木延,封为左贤王。木延生子慕容涉归,因有保全柳城之功,被晋武帝封为鲜卑单于,由棘城迁至辽北,加速部落汉化进程。

慕容廆乃是涉归之子,身材魁伟,容貌俊美,身高八尺,雄伟出众,颇有器度。

晋武帝太康四年,慕容涉归去世,弟慕容耐篡位,欲杀慕容廆。因谋事不密,致慕容廆出逃避祸。太康六年,部众杀慕容耐,迎立慕容廆为单于。

慕容廆因与宇文鲜卑有仇,上表晋帝请求讨伐宇文鲜卑,武帝不应。慕容廆由此怀怒,遂率军侵犯辽西郡,杀戮劫掠。

晋武帝遣幽州诸军讨伐,战于肥如,慕容廆败逃。此后慕容廆劫掠昌黎郡,东伐扶余,扶余王依虑兵败自杀,其子依罗逃往沃沮。慕容廆于是荡平扶余,驱赶万人而回。

太康七年五月,慕容廆再攻辽东。

依罗向晋朝东夷校尉何龛求援,何龛命督护贾沈率军,护送依罗返归扶余。

慕容廆闻报大怒,派部将孙丁率骑于途中截击。

贾沈率军迎战,大破鲜卑骑兵,杀死孙丁,遂助依罗复国。

孙丁部将败回,向主公哭诉惨败之由。

慕容廆详细问过战况,沉默良久,与众人商议道:自我先祖以来,世代侍奉中原之国,非为无由。华夏族虽与我族风俗礼仪各不相同,但强弱有别,我等虽勇,岂能与相抗?

部族大人闻之,皆道:不如与晋室讲和,以保我百姓!

慕容廆从之,遂修国书,派遣使者向晋朝投降。

闪回结束。晋武帝见慕容廆遣使求降,龙心大悦,当即允准,并命慕容廆来朝,亲自接见。即命铸印授爵,拜慕容廆为鲜卑都督,令其统领鲜卑诸部。

慕容廆受爵,辞帝下殿,亲到东夷校尉府拜访何龛,以表敬意。(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