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集 后主遗孤

华夏真相集 第三集 后主遗孤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都城洛阳,何校尉府。

字幕:何龛,东夷校尉,后将军,魏光禄大夫何桢之子。

家人入报:今有鲜卑都督慕容廆,率部降晋,受天子封爵,前来拜望将军,至于府门。

何龛:此是我手下败将,穷途无归,故来归降也。其来我府,是何装束?

家人:自弃鲜卑习俗,着汉服束巾,自报姓名请见校尉大人,行士大夫之礼。

何龛:既是如此,命令列兵廊下,中军引领慕容都督进见。

中军奉命,出府传令:何将军有请鲜卑慕容都督。

慕容廆闻说此令,更不入门,于是愤然回府,改服戎衣而还。

侍从不解,问道:都督因何回府,更衣而返?

慕容廆答道:某初以汉礼拜访,主人不以汉礼相见。某为宾客,岂能仰人鼻息!

门军闻听此语,急忙奔回厅堂,报于何龛。

何龛自觉惭愧,急亲出府门降阶相迎,具礼相待,对慕容廆愈加敬畏。

慕容廆力折何龛,洛阳士林轰然传遍。数日之后,受爵获封礼成,鲜卑都督玺印颁下,晋武帝允其归于本部,永为天朝北藩。

段部鲜卑酋长段阶闻之,又见慕容廆威德日广,担心被其吞并,遂以攻为守,经常发兵侵扰慕容部落。慕容廆则以谦卑忍让之策,非但不予反击,反而卑辞厚礼以抚。

段阶大愧,遂亲自上门谢过,并愿结为姻亲,将己女嫁配慕容廆。

何龛闻报慕容廆与段阶联姻,心生隐忧,遂趁上朝之机进奏武帝。其奏略云:

囊自秦汉以来,历代朝廷皆以北部胡人为忧。汉高祖平顶白登山受困,几至不归,诚为镜鉴。陛下今封慕容廆为鲜卑都督,令其总督鲜卑诸部,则一旦坐大,诚非晋室之幸。依臣所见,应另封匈奴部族,使其制衡鲜卑,方为长久之计。

晋武帝:卿言甚是有理。但不知匈奴诸部之中,何人势力最强,可以制衡鲜卑?

何龛:咸宁五年之时,匈奴左部帅刘豹去世,陛下任命其子刘渊为代理左部帅,今已十一年矣。今何不以爵赐之,令其抵御鲜卑,卫我北部屏障?

武帝闻奏,深以为然,遂诏封刘渊为北部都尉,即日铸印,遣使出京颁诏。

镜头闪回,上古之时,河西漠北,匈奴故地。

匈奴族早在上古之时便已有之,与华夏同源并居,诞于阴山山麓,披发左衽。其先祖乃夏后氏之苗裔,名曰淳维,率领部族以游牧为生,族人男丁皆善战好斗,嗜杀好饮。

黄帝轩辕氏之时,称匈奴人为“荤粥”,意指未曾开化蠢类,并率众将其驱出边北。商代之时,匈奴又称“鬼方”,取荒地野鬼之意;周时称为“猃狁”,其意为长嘴猎犬,状貌丑陋。其后,与氐羌族均称“戎狄”,意为被驱至远方者。

至东周战国之时,方被中原史官命为“匈奴”,本意为恶犬;又统称为“胡”,意谓不守规矩者。中原诸国为防胡患,燕赵秦三国分段垒建长城;赵将李牧曾施计斩杀胡人十万,使其数十年不敢犯边。

秦王嬴政三十二年,有方士自海外携《录图书》以归,书中有“亡秦者胡也”之语。

始皇恼怒不止,以为此语将应之于胡人,于是派遣大将蒙恬出塞北征。蒙恬以三十万大军将胡人踏于铁蹄之下,于是终秦之世,匈奴铁骑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时逢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借机强大,于汉初又屡次进犯边境,并围汉高祖于白登山。

白登山之围得解,汉高祖刘邦知道匈奴勇不可敌,即采纳大臣刘敬和亲之策,将宗室之女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其相约为兄弟。

自此之后,冒顿子孙皆以刘氏为姓。

汉武帝时,匈奴又内侵,武帝遂废和亲之策,毅然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遂为汉军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从此一蹶不振,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降汉。

至东汉时,匈奴内争,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归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于河套地区。北匈奴以为汉廷鞭长莫及,于是叛服不定。

汉和帝时,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命班固在燕然山南麓勒石刻铭纪功。

建武初年,右奥鞬日逐王比自称南单于,进入西河美稷定居,建都于离石左国城。

中平年间,羌渠单于派子于扶罗率兵助汉,讨平黄巾军。此间匈奴发生内乱,羌渠单于被国人所杀,因此于扶罗将所率兵众留驻汉境,自称单于。

后逢董卓叛乱,于扶罗率兵劫掠河东,直待董卓伏诛,又复降汉。

于扶罗死后,弟呼厨泉继位,任命于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其后汉相曹操将呼厨泉兵众分为五部,任命刘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也皆由刘姓匈奴人担任。

便在此时,左部帅刘豹之子刘渊出生。

刘渊年幼之时,便即聪慧异于常人,而且天生异相,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七岁之时,母亲呼延氏去世,小刘渊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人皆为其所感,宗族称孝。

彼时匈奴诸部都要派出王子前往洛阳,作为人质,称为质子。刘渊少时便被父亲作为人质派往洛阳,常住于此。

刘渊在洛阳时,受到晋王司马昭厚待,众臣无不以为异数。

晋代魏禅之后,刘渊仍居洛阳,并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易》及《马氏尚书》,尤爱《左传》、《孙吴兵法》,大致能诵。

刘渊曾对同窗好友朱纪、范隆说道:我每看书传,则鄙随何、陆贾不武,周勃、灌婴少文。道由人施,对一事不明者,便为君子所弃。随、陆遇高祖之明,而不能建封侯之业;周、灌随文帝之略,而不能创教化之功。惜哉!

朱纪、范隆闻之,皆惊其论。

刘渊稍长,愈发姿仪雄伟,身长八尺四寸,胸口生有赤毫三根,每根长三尺三寸。

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师彧善相,见之大奇,相叹谓道:子相貌非凡,吾等平生所未曾见。子今文才已备,若再习武,则富贵不可限量。

刘渊信以为实,开始励志学武,令人到处寻访明师,并许以重金相酬。

洛阳城中精于骑射者纷纷自荐,但皆被刘渊所败,甚至于搏击中重伤于其刀枪之下。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敢于登门。

闪回结束。晋武帝太康十年,洛阳城中,春暖花开。

这一日,刘渊正于庭院中自行练刀,将一柄大刀直舞得虎虎生风,如风卷梨花。

家中养马老仆马武自马厩出来,看到少主正在练得起劲,立观半日,突发哂笑言道:少主此刀以宴前舞蹈娱乐则可,却是上不得阵,杀不得人。

刘渊闻言大惊,止住招式,问道:老哥在我家十数年,某只见你每日喂马驾车,不意亦晓刀法?你道某刀法不精,则练来我看!

马武不答,却从墙角拣过一根树枝,将身为轴,以足尖就地画个圆圈,摆个架式道:少主尽管以刀来斫,不必顾忌。若将老奴逼出圈外,或打落我手中棍棒,便算我输。

刘渊笑道:老哥若是伤损了腿脚,可是无处接肢。

马武抬头望天,似是在思索招数,又像是在祈祷上苍,念咒掐诀一般。

刘渊大笑:老哥,我可没有心思与你玩笑。去喂你的马罢,不要耽误某在此练刀。

马武点头,目中忽然精光大盛,喝道:休要罗唣,便请进招罢。

刘渊知道此仆定非凡俗,于是踊跃上前,试探进招。

马武轻挥木棒,将来招一一化解,低声喝道:我非是玩笑,你使出全力可也!

刘渊收起轻视之念,全力发招,狠劈猛斫。说也奇怪,那马武似乎并不看他刀锋所向,只管将手中木棒东划西拨,刘渊手中钢刀便自行弹回,根本无法与那木棒相交。

战至一盏热茶饮毕之际,马武轻斥:撒手!

便听“叮”地一声脆响,刘渊手中钢刀已鸣叫着飞向半空,随后铿然落地,倒插在土中。再看马武手中木棒之时,并无一处伤损,枝上残叶犹存。

刘渊直愣愣地,站在当地不言不动,只是看着马武发呆。

马武将手中木棒往墙角一掷,上前说道:少主休要发问,某亦不会实说。但你若从我学艺,几时能打落我手中木棒,某便将来历说与你听,绝不食言。

刘渊见明师就在眼前,如何不喜?于是不再多问,当下跪倒,拜了四拜。

马武此时便不再以奴仆身份相避,坦然受礼,完全一副大宗师风度。

镜头疾进,时光转换。字幕:五年之后。

此时刘渊已经长成一个魁梧壮汉,武艺突飞猛进,以至精妙出众,直如脱胎换骨。此后常与洛阳世家少年较艺,打遍全城,竟无有能从其手下支撑十招以上者。

刘渊非但武艺绝佳,而且臂长善射。与众友出城游猎之时,能一矢贯穿双雕,纵驰终日不疲,体力远超常人。

这一日,刘渊吃过早餐,如往常一般来至武厅,决心与马武比试,以观自己刀法进境,同时也欲打落他手中木棒,使其话符前言,揭开其身世来历之迷。

正思索间,听得脚步声响,门口人影一闪,马武进入厅中,但双手空空,已无木棒。

刘渊稍感诧异,注视马武,见他浑不似往日精神健旺,双目中亦失去神采,颇显龙钟之态,便似一夜间便衰老了十多岁的一般。

马武入厅,见刘渊已摆好格斗架式,咳了一声,轻轻笑道:不用比了。以公子之今日武艺,休说击落某手中杆棒,便是我持刀相较,亦非少主敌手矣。

刘渊闻言,半信半疑,将手中钢刀还鞘,颇感失落。

马武遂请刘渊落坐,忽然倒身下拜,哽咽说道:主公殿下,臣马岱拜见。这十余年来,臣隐瞒身份,与殿下你我相称,实有欺君之罪,请殿下责之。

刘渊闻言大惊,急忙跪地扶起马武:师父,这是如何说法?

马武起身,由怀中掏出两方金印,托于掌心:殿下请看,此是何物?

刘渊伸手接过,见两方金印一大一小。大者乃扭头狮子烈火印,上刻:“汉征西大将军马岱”八字;小者乃是私玺,上刻:“北地王刘谌”五字。

马岱见他惊骇,收回玺印,纳入怀中,示意刘渊落座,缓缓说道:实话对殿下说知,某非马武,乃是蜀汉征西将军马岱;这许多年来更名不更姓,隐身于匈奴,保护殿下。殿下亦非左贤王之子,实乃蜀汉昭烈先帝刘备之后,后主刘禅嫡孙,北地王刘谌之子是也。

刘渊:师父莫非是喝醉了不成?何出此言!

马岱:我不曾吃酒,殿下听我说完即明。当年魏将邓艾破蜀,后主听了谯周之谏,率阖朝文武不战而降。令尊北地王不欲为虏,哭祭祖庙,欲杀妻子以祭,然后自杀。

刘渊:你说我亲生父亲,乃是蜀汉北地王?

马岱:是也。当时北地王所生三子一女,殿下乃其幼子,年未及周岁,尚在襁褓。你母北地王妃哭求,必要留下殿下性命,接续刘氏先祖根苗。北地王终至不忍,遂令宫女将殿下抱出,后杀妻子自尽。当时城中大乱,臣因抱病在府,宫女抱殿下至敝宅,托孤与臣,告知实情。臣遂抱病而起,效当年赵子龙将军所为,将殿下裹于怀内,外包铠甲,趁乱从西门出城,万里逃亡,投奔左贤王刘豹,全以实情相告。

刘渊:且慢!你将实情告知异族,不惧其将我献给晋王,以此邀功乎?

马岱:殿下不知,因某伯父马腾及从兄马超公,皆曾有恩于匈奴;且丞相诸葛孔明公,亦与轲比能单于有旧,故无此忧。刘豹听罢某之哭诉,果然大发慷慨,当即将某藏于宫中,并将殿下认为己子。因恐殿下不信,故以北地王及某之征西将军玺印为证。

刘渊陡闻此事,一时呆愣在座,半晌不语,疑信参半。

正在此时,忽听窗外有妇人嘤嘤而泣。

刘渊惊道:外面何人,敢窃听某家秘事?

话犹未了,一个中年妇人裣衽而入,跪于刘渊面前哭道:适才马将军所言,妾尽闻之。其说并无半句虚言,殿下因何犹疑不信?

刘渊看时,乃是自己乳母刘嬷嬷,因进京为质,父亲令随入洛阳,侍候起居。

刘渊急令起身,问道:此事嬷嬷又如何得知?

刘嬷嬷哽咽答道:妾非别人,正是马将军所云,当初携抱殿下逃走宫女是也。当时多亏马将军,抱病冒死混出成都西门,将殿下纳于怀中,使妾扮作男妆,一马双乘,历尽千难万险,这才来至西域,为左贤王所留。

马岱问道:殿下出生时信物,你可曾带在身上?

刘嬷嬷答:将军既与殿下亮明身份,说及往事,妾恐殿下不信,故特意带来在此。

说罢纳手入怀,拿出一叠黄袱锦袄,呈于刘渊:此乃殿下幼时所用襁褓,上绣殿下姓名表字,并有生辰八字,乃北地王妃亲手以金丝银线所刺,殿下看过便知。

刘渊此时已然信了大半,双手颤抖,轻轻接过,展开观之。

果见那黄袱边角,绣着两行小字道:刘渊,字羡之,小名梦麟,生于景耀六年,癸未年,辛巳月,甲寅日,丁亥时。父汉北地王刘谌,母吕妃手书。

刘渊观看至此,再无半丝怀疑,当下放声大哭,扶马岱及刘嬷嬷上坐,泣拜于地。

刘嬷嬷大惊失色,待要起身相避,被马岱伸手按在椅上,二人受了三拜。刘渊起身,马岱又自怀中掏出一面铁牌,递予刘渊手中。

马岱:此乃某兄马超所遗信牌,西凉及诸羌各部大人见之,无不奉之如神,谓之“羌胡令”。殿下持此,可借凉州羌胡诸部之力,以光复汉室。若时机未至,万不可示之于人!

刘渊接过看时,见此牌正面刻有八个篆字:“此令一出,诸胡听命”;落款一行小字“凉州天威将军马超”。反观阴面,刻着一只狼首,双目如电,栩栩如生。

刘渊看罢心中感佩,再次下拜,珍而重之贴身收藏,诺诺连声。

马岱嘱罢,与刘嬷嬷告退而出。

当夜,刘渊在厅中摆设盛宴,命胡侍往请马武、刘嬷嬷前来。

胡侍应命而去,片刻便回,面带慌张禀道:少主大事不好!刘嬷嬷不知何事,自缢于房中,尸首已是僵硬多时;马武却不见踪影,连其下处行李也已不见。

刘渊心下明白,叹息不已,心中大痛,令将刘嬷嬷以汉人之礼,厚葬于洛阳郊外。

镜头转换。按下马岱就此飘然离去,只说刘渊。

刘渊武功大成,于是散尽所携重金,广交朝中文武权贵,铺设人脉。

字幕:京陵公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司空王昶之子。

刘渊知道王浑深受晋武帝宠信,于是备下重礼,登门往拜。

王浑与之交谈之下大喜,于是不惜折节下交,并令次子王济以叔辈拜见刘渊。

其后未久,王浑父子便将刘渊推荐给朝廷,极言其有大才,文武兼备。

武帝闻奏,下旨召见。刘渊于是奉旨上殿,侃侃而谈,奏对颇称帝意。

刘渊辞帝下殿,武帝大为赏识,即对阶下王济说道:朕观刘渊容表,即春秋之由余、汉代之金日磾亦不能过。

王济奏道:诚如陛下所言。然臣知其文武才干,又超出由余、金日磾多矣。陛下若委以东南事务,则吴越之地,不足忧也。

晋武帝:卿言是也。依卿所奏,可命刘渊主理东南事务。

大臣孔恂、杨珧闻听,急急出班,同声阻止:陛下不可!

晋武帝:因何不可?

孔恂:诚如陛下所言,刘渊之才,朝中无有能与之相比者。若拘而不用,其便难成气候;若授之以军权,树其威望,则恐其如刘玄德一般,不再听从魏武帝所控矣。

晋武帝:却是为何?

杨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刘渊乃系匈奴异种,委其回西域治理本部事务,臣等已为陛下担忧,若将天然险阻之地赐之,臣恐切切不可。

武帝闻奏,默然不语,遂罢王济之议。

字幕:时光流逝,岁月更替,转眼已至咸宁四年。

陇西急表入京,报说秃发鲜卑部复反,秃发树机能斩杀凉州刺史杨欣。西晋尽发秦、凉二州之兵平叛,然而不敌鲜卑叛军,初战便即溃败。

武帝闻报,急急升朝,向群臣访求收复凉州之策。

上党人李憙进奏:臣请征发匈奴五部兵众,授刘渊为帅,令其西征,秦凉指日可定。

话犹未了,孔恂又出班阻谏:若依李公之言,反至祸患愈深。

李憙勃然大怒:匈奴兵马强悍,刘渊熟悉兵法,使其奉诏以示陛下圣武,有何不可?

孔恂答道:刘渊若能平定凉州,斩杀树机能,则恐其以凉州为基,更为朝廷之患。刘渊譬如刘备,绝非池中之物,乃蛟龙也。龙得**,复能制乎?

武帝闻奏,再次犹豫,只将刘渊拘留在洛阳闲居,不放归国。

数年之间,刘渊仕途两次皆为孔恂所阻,不由喟叹天道对己不公,心中怀忿难舒。

时有游侠王弥,向与刘渊往来切磋武艺,因而交情至厚。这日王弥欲回故乡东莱,遍告洛阳故友。刘渊闻知,便在九曲河滨大摆盛宴,邀请众友,为王弥饯行。

酒至半酣,刘渊执其酒杯,忽然流下泪来。

王弥大惊问道:兄长何致伤感至此?

刘渊长叹道:大丈夫立于世间,不能建功立业,复祖先之基,则何生此身耶?王浑、李憙系某同乡,深知我才,故常推荐于天子。只恨屡为奸佞谗言所阻,且久必为佞贼所害。某本不欲为官,今陛下拘我于此,兄又舍弟而去,恐某终死洛阳,不复与兄相见矣。

王弥闻此,嗟叹不已。

刘渊因此大醉,自旦至暮,慨叹高呼,声振四野,满座之人无不流泪。

齐王司马攸当时正在九曲,听到河滨呼声震天,便派从人:命你乘骑快马,前往河滨察看,是何人在彼处纵声高呼,竟有如此雷鸣声响。探听明白,回报我知。

从人遵命而去,片刻回报:是匈奴左贤王质子刘渊,与众人聚饮于河滨,连发狂吟。

齐王早闻刘渊大名,于是即刻进宫,对晋武帝奏道:刘渊者,枭雄也。今聚众于河滨,发其狂语,大有不臣之志。陛下今若不除,臣弟恐并州不复为朝廷有矣。

当时王浑正在帝侧,闻之大惊,急进言道:刘渊乃是长者,安居洛阳十余载,并无丝毫反状。王浑愿以全家担保,决无此事。况朝廷正欲向凉州诸胡表明诚信相待之意,布德以使远人归附,岂能凭空捏造,杀戮无辜人质,以示陛下恩德不广?

武帝深以王浑之言为然,于是温言劝出司马攸,终不斩杀刘渊,使其躲过一劫。

字幕:咸宁五年,刘渊父左部帅刘豹亡故。

匈奴左部诸大人即发哀书至洛阳,呈于朝廷,并请少主刘渊归国理政。

王浑即趁此机进言:陛下不如释放刘渊归部,以统其众,为朝廷西北屏藩。

晋武帝:准卿所奏。命刘渊为代理左部帅,使其归国,统领部众。

刘渊上殿领旨,不由心中大喜,就此拜辞皇帝,又深谢王浑说情大恩,快马归于并州。这一番便如曾祖刘备当年离开许都,恰似撞破牢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

闪回结束。太康十年,晋武帝采纳东夷校尉何龛之奏,任命刘渊为北部都尉,使其总领匈奴五部,以制衡慕容鲜卑。

刘渊拜领北部都尉印绶,颇觉复兴汉室有望,不禁野心大起。

遂召集五部渠帅大会,严明刑法,禁止部族各种奸邪恶行。刘渊兼又轻财好施,与人推诚相见,于是匈奴五部豪杰皆慕其德,纷纷投奔到门下。

数年之间,西凉大治。幽、冀诸州知名儒生及杰出人士,都不远千里,前来投附。

刘渊自此统领匈奴五部,暗蓄势力,便似曾祖刘备在新野时般,以待时机而起。

镜头转换,晋太熙元年,京都洛阳,晋宫大内。

晋武帝司马炎由于纵欲过度,渐渐病重,便欲嘱托后事。环顾朝堂,见开国功臣都已去世,乃叹息无可托付国事之重臣。

众文武朝臣旦夕入宫问安,见天子病笃,亦各惶恐不安,无计可施。

国丈杨骏恐怕大权旁落,排斥公卿大臣入宫探病,只亲自伺候,不许他人近前。趁武帝昏沉不醒之际,杨骏又常发矫诏,随意撤换朝中公卿,提拔安置心腹,委以重职。

这日武帝病情稍好,升朝理政。环视阶下,见朝班中颇多生面之官,问之皆杨骏所新近委用者,几占朝臣之半。武帝随意询问数人所辖政事,被问者奏对失据,竟至不知所云。

武帝甚怒,当场喝斥杨骏:卿欲效王莽乎?擅授朝中重职与此等庸材,何等荒悖!

杨骏惶恐:臣知罪,请陛下责罚。

武帝有心治罪杨骏,但见其羽翼已成,尾大不掉,于是命令中书监华廙:速速写诏,急召汝南王司马亮进京,与杨骏共同辅助王室。

华廙:诺。臣领旨。

武帝大病之余,不耐久坐,于是吩咐散朝。众官山呼拜退,武帝还于内宫。

散朝之后,杨骏急至中书台阁,向华廙索取草拟诏书来看。

华廙不敢不从,只得呈上草诏。

杨骏看罢,冷冷说道:此诏有两处措辞欠妥,难称帝旨。待某拿去,令我太尉府主薄修改已毕,方可发出。

于是不理华廙,直将诏书纳入袖中,还归府宅,数日并不回复。

华廙恐怕武帝追问,只得亲至太尉府宅,找杨骏讨还诏书,杨骏终究不给。

司马炎渐渐病危,汤水不进。

皇后杨芷见时机已到,便趁武帝失语之际,令书记官及承旨官在侧,当面奏请天子。

杨芷:未知陛下大行之后,可否让杨骏辅政?

武帝油尽灯枯,久等司马亮不至,又听皇后声音含糊,不知奏请何事,只得点头。

杨后见武帝点头,乃令书记及承旨官相随,至于前殿,召华廙与中书令何劭:皇帝陛下即将大行,令你二公同作遗诏,命国丈为辅政大臣。承旨官、书记,我所说是否属实?

二人:我等做证,杨后所述为实。

华、何二公不敢怠慢,急草遗诏,挥笔而就,呈请杨后御览。

杨芷看罢大喜,即与华廙、何劭进入内宫,共呈武帝。

司马炎努力看罢遗诏,知道杨后上下其手,但因说不出话来,只能瞑目不语。

两日之后,夏四月乙酉,晋武帝忽然复能开口发声,便问侍者:汝南王来未?

左右不明皇帝所问,皆不能答。武帝长叹一声,于是驾崩于含章殿,享年五十五岁。

太尉杨骏即依武帝遗诏,率群臣拥太子司马衷继皇帝位,自为托孤辅政大臣。

司马衷于是正式登基即位,史称晋惠帝。接受群臣朝贺之后,命承旨官下达诏令:皇帝诏曰,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熙。尊继母杨芷为皇太后,立原太子妃贾南风为皇后。

镜头转换,先帝驾崩及新帝即位诏旨达于诸侯。

汝南王司马亮听闻武帝驾崩,遣人往朝中上表,求参加武帝丧礼后归于汝南就国。

杨骏恐其回汝南拥兵起事,一面下诏准奏,一面阴使心腹布军于庭掖,欲待汝南王进宫时加以谋害。不料行事不密,为司马亮侦知,乃连夜带亲兵出京前赴许昌,方脱其难。

人报汝南王离京,杨骏悔之不及。

五月中,敕葬晋武帝于峻阳陵。武帝出殡当日,太尉杨骏怕被宗亲诸王及贾后一党图害,于是扬言:某为辅政大臣,自需当朝理政,新帝、诸王及公卿出城送葬。

言罢,也不顾满朝公卿议论,亲自坐于太极殿,令卫士持长戟在殿下卫护,拒不出殿送丧;并令其弟调遣宫中禁军,各于殿前守卫。

此举立即招致朝野议论纷纷,司马氏诸王无不痛恨杨氏兄弟,谓其毫无人臣之礼。

皇后贾南风得知,明白诸王心意,不由大喜,心下已有计较。

武帝殡葬大典已毕,惠帝升朝,颁布恩旨,大封群臣。恩旨诏曰:

增天下官位一级,参与武帝丧事者升二级,免除租税一年,二千石以上官员皆封为关内侯。以杨骏为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领前将军如故,辅佐朝政。置参军六人、步兵三千人、骑兵千人,移驻前卫将军杨珧故府。若杨骏在殿中住宿,令派左右卫三部司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十人,许持兵器出入宫殿,以供杨骏使用。

此旨一出,司马氏诸王及满朝文武无不侧目切齿,皇后贾南风窃知众意,暗自布置。

是年八月,惠帝再下诏旨:册立皇子广陵王司马遹为皇太子,以中书监何劭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王戎为太子太傅,卫将军杨济为太子太保。派遣南中郎将石崇、射声校尉胡奕、长水校尉赵俊、扬烈将军赵欢,各率部将,屯兵四出。

杨骏既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假黄钺,统摄朝政,总领百官,于是在朝中安置心腹,将其外甥段广、张劭安插在惠帝周围以作近侍。

此后朝廷凡有诏命,惠帝看后,皆须呈报太后审查,然后才能发出。

杨骏自知皇后贾南风性情凶悍,难于制服,便又使诸亲党统领禁兵。如此一来,满朝公卿王室无不怨恨,天下愤然。杨骏弟杨珧、杨济皆为俊才,多次劝阻杨骏宜分权与宗室诸王,杨骏不听,因而被废,家居不仕。

杨骏虽掌朝政,但因不懂历代典章制度,动辄违典。武帝驾崩未逾年即改年号,智谋之臣无不笑之。杨骏既罢二弟兵权,又欲延揽外藩为应,于是便命北部都尉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为汉光乡侯。又恐群臣不服,即依魏明帝即位时旧例,大加封赏。

冯翊太守孙楚素与杨骏交好,眼见他得罪宗室勋戚净尽,于是寄书劝诫。其书略云:

公以外戚,身居伊、霍要职,执掌权衡,宜效古贤,公正诚实,谦恭和顺。前代辅国重臣如周、召二公,汉朱虚、东牟两侯,皆皇室同姓,不闻有异姓大臣专朝而能善终者。今宗室重臣及藩王势盛,而公不与同参朝政,内怀猜忌,外树亲私,则灾祸旋踵至矣。

如此恳切良言,杨骏怒而不听。

弘训宫少府蒯钦,乃杨骏嫡亲表弟,刚直不阿,屡以直言冒犯杨骏。

杨珧、杨济为其担心,恐至兄怒,有杀身之祸,遂劝蒯钦止谏。

蒯钦笑道:此乃某保全身家之计,二兄勿忧。杨文长虽然昏聩,但亦知无罪不能随意杀我。某屡次触其逆鳞,其必疏远于我,如此为弟即可因被其疏而远离朝堂,则可免遭祸害而与彼俱死。如其不然,则我倾家灭族,祸不远矣。

二杨听罢,无不钦服:贤兄高见,我二人远不如也。

杨骏为博取好贤之名,下令征聘名士于天下。因闻匈奴东部王刘彰贤能,便使人前往征辟入朝,拜为司马。刘彰闻之,引族人远逃以避征召。

门客不解,因问道:朝廷以显职征聘,公何逃也?

刘彰答道:自古朝中一姓二后者,鲜有不败。杨太傅专权自恣,亲小人而远贤臣,我远避尚恐及祸,奈何应其征辟!武帝所托非人,天下之乱可立而待之。

有人向杨骏进言:明公欲成伊霍之业,何不以东夷校尉文鸯为佐?昔汉寿亭侯关羽者,世人皆称万人敌,但若与文鸯同世,犹恐让为其右。公若得此人为辅,则大业成矣。

杨骏深以为然,于是亲手写书,令人送至文府,请为座上之客。

文鸯览书,对来使冷笑道:杨公徒具好贤之名,实乃无义之辈。自家同胞兄弟尚且不容,焉能容纳天下之士哉!

于是将其书掷于案角箧中,置之不理,其后便忘其事。

信使回府,向杨骏说知文鸯之论。

杨骏怒道:屡叛之奴,有何尊贵之处,竟然如此不识抬举!

于是自此贤士远离,小人日进,盈于朝堂。杨骏常于府中筵宴,座中皆为阿谀奉承之徒,公卿冠带及世之名士,却耻于同列。

这一日,杨骏复又大宴宾客,排列数十余席,食客三百余人。

正宴乐间,忽门人上堂报道:今有一个疯汉,在我家门首说唱不休,驱之不去。

杨骏:此人何名,唱些甚么?

门人:那人反来覆去唱道:“光光文长,大戟为墙。毒药虽行,戟还自伤。”因其歌中犯了家主名讳,老奴故此问他姓名,他道是名叫孙登,字公和,号苏门先生。

杨骏便问座中门客:不知诸公之中,可有识得这个孙登者,究系何人?

其中一客惊道:明公,此乃当世大贤也!孙登乃汲郡共县人,长年隐居苏门山,故称苏门先生。其人博才多识,熟读《易经》、《老子》、《庄子》,会弹独弦之琴,尤善长啸。孑然一身,向不娶妻,舍家宅不居,而独于北山掘窟而住,夏编草做衣,冬披发覆身,安闲无事,常弹独弦琴自娱。有人故意将其投入水中,欲观其怒,但孙登从水中爬出,哈哈大笑而去,毫不介意。后居宜阳山,有烧炭人见之,知其乃非常人,与之共语,孙登不应。

杨骏:此怪人也,未知才学如何?

门客:文皇帝司马昭公闻知此事,曾命名士阮籍前往拜访,以观其才学如何。阮籍与其谈论经典,彼却默不作声。嵇康亦闻其名,曾随其游学三年,问其志,孙登亦不答。嵇康辞别之时,欲求临别赠言,孙登方答:“火生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而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求乎?”嵇康闻而不乐,以为孙登故作危言,遂告辞而去。其后嵇康果被文帝所诛,临终始悟,故作幽愤诗曰“昔惭柳下,今愧孙登”,深悔当初不听孙登之言,方有今日之祸。(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