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八十二集 沙丘宫变

华夏真相集 第八十二集 沙丘宫变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邯郸禁宫,密云未雨。

赵武灵王与内侍静立庭中,耳闻天际隐隐雷声,脸色半隐半现,极尽诡异之态。

主父:此处并无第三人在场,卿尽管直言,寡人不怪便是。

内侍:若依主公此举,其意甚明,是欲激起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也。但世间为人父或为国君者,绝无此理。微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死罪,死罪。

主父:卿言甚是,果然是以小人之心,以度君子之腹。我来问你,其兄弟二人若起争斗,我若置之不理,则其后果如何?

内侍: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或是两败俱伤,亦未可知。

主父:则有我主父现在,岂容其一胜一负,一死一伤乎?

内侍:臣知之矣!

主父:卿知者为何?

内侍:二虎相争,虎父若居中调和,必可重新复位为王,以执掌山林也。

主父:所言不错。孺子可教!

来日一早,赵惠王设朝,计议朝政已毕。正欲散朝,主父忽然发言:今闻我陵墓将欲建成,闲来无事,众卿何不随孤前往沙丘,观览王陵,并行游猎之乐?

赵惠王:父王既有雅兴,儿愿率众卿诸臣,随行扈驾!

主父:甚好,甚好。既是如此,众卿随同孤王游猎,便令公子章率军扈驾。

沙邱之城,原为商纣王所筑,至此已近八百年。建有离宫二所,相去五六里之遥。

赵武灵王率众卿观览陵园,继而会猎丘原,追熊逐鹿,兴致勃勃。时至天晚,会猎已毕,便命军士扎营离宫周围,主父与赵王各居一宫,公子章居于馆舍,适当两宫之中。

田不礼见主父如此安排,以为时机已至,便向公子章私献密计。

田不礼:公子欲谋大事,今时机至矣。

公子章:卿有何良策教我?

田不礼:今赵王出游在外,宫卫兵众不集。殿下拥兵护卫,扎营主父与赵王之中,岂非天假其便,以王位相赐公子者?

公子章:此言何解?

田不礼:今天色将晚,离就寝时间还早。公子可假称主父之命,遣使往召赵王进见,说有密事相商;或称得疾,命去探视。主父召唤,赵王岂敢不来?倘若来时,则必经我营盘。臣请伏兵于途,截而杀之,再奉主父以抚其众,则众卿诸臣,谁敢违者?

公子章:贤卿真乃天才,不让鬼谷门下诸子。此计甚妙,便即行之!

密议已定,公子章即遣心腹,伪称是主父使者,趁夜往召惠王赵何:主父于日间围猎之时,不慎受风着凉,夜来病发。欲见王面,幸速往视疾!

信使传令已毕,不敢稍作停留,立即施礼退出,上马见驰而去。

赵王闻命,不敢怠慢,亦未及辨其真伪,便命侍卫:速备车驾,待我往见主父。

侍卫信期应命而出,却不去预备车驾,而是直奔相国肥义营帐,前来告变。

肥义:看你面色慌张,离宫中有何变故?

信期:离宫中并无变故。但适才有信使前来传命,说主父患疾,请大王前往探视。只因主父素无疾病,末将深觉其事可疑,故来先报国相。

肥义:将军所疑是也。你先回去,待我前往阻止。

于是不及冠带,便服骑马到至离宫,入告惠王:主父之疾来得蹊跷,大王不可前往。

惠王:若果是父王有疾,我若不往,需是忤逆大罪,何以克当?

肥义:既是如此,为臣当先往,俟无他故,王乃可行。

惠王:相国亦须小心在意。

肥义:老臣晓得。

复施一礼,转身出宫,又回头叮嘱信期:紧闭宫门,慎勿轻启。

信期插手为礼:末将遵命,相国放心!

肥义更遣随身侍卫:你持我令符,疾速返回邯郸城外大营,往调李兑及公子成,使其率领精骑两千,速来勤王护驾。十万火急,不可违误!

侍卫接过令符,揣入怀中,扳鞍上马,风驰电挚而去。

一切安排已定,肥义抬头向天,默念数语;遂引数骑出宫,随来使往见主父。

来使见惠王不出,只国相前往,也不敢问,只得在前引路,将肥义领入伏击圈内。

当时乌云遮月,星光不明,数骑前行,影影绰绰,面目难辨。田不礼认出前面骑者,正是自己所派信使,便知是将赵王引至,于是将手中长剑举起,代替军令。

田不礼:前面来者,乃是中山叛军细作,众军上前,全部斩杀!

军兵:是要活擒,还是杀灭?

田不礼:不要活口,全部斩杀。

众军奉命,一齐跃出,趁黑乱杀。未至片刻,肥义及其随从全都毙命。

屠杀结束,田不礼上前举火验视,见死者是国相肥义,并无惠王在内,便知事泄。于是大叫一声,扔掉手中火炬,转身还营,奉安阳君赵章出帐,聚兵列阵,往攻惠王离宫。

信期早已预作准备,见赵章引兵来攻,遂命众军登屋上墙,发矢飞瓦以守。

于是双方攻守不让,激战一夜,死尸累累。赵章部队因无攻坚器械,天明不克。正在危急之际,只听宫外喊声大举,两支铁骑在晨曦之中杀至,自赵章背后发起攻击。

赵章大慌,因问田不礼:此是何处发来兵马?

田不礼:赵王卫队,皆在于此。未知是何处兵马。噫!因何公子成引兵在前?

公子成:田不礼,篡逆之贼!杀我国相,岂能与你干休?

太傅李兑:众军听着!今奉相国将令,平贼扈驾。只擒叛首公子赵章,同党田不礼,胁从释兵认罪,皆不追究。若持兵以抗,诛其三族!

众叛军闻此,大部放弃抵抗,释械投降。安阳君兵败不支,手足无措。

田不礼:公子不可久留此地,急走主父离宫,哀求活命!

公子章:你可与我同去。

田不礼:来不及矣,公子速去!臣拒住追兵,愿力战殉主。

赵章只得听从,乃舍弃众军,单骑奔往主父离宫,在门外哀求救命。

主父听到长子呼救之声,便知事发突然,自己再也不能控制局势。只得下令开门,将赵章放入宫内,匿于自己卧室之内。公子章叙述事发经过,赵武灵王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田不礼众寡不敌,终被李兑一刀斩却,余众皆散。

李兑复引得胜之兵,围住主父离宫,报名求见。

主父升坐正殿,命宣李兑入内。李兑遂与公子成并肩而入,拜于阶下。

主父:二卿不在亦都留守,来此何干?

李兑:安阳君谋逆,欲弑赵王,国相代死。愿主父交出凶手,以正国法。

主父:竟有此事?安阳君未至吾宫,二卿可往他处寻觅。

李兑:为保主父安全,并保赵氏社稷,说不得搜简一番。

主父:大胆!臣子露兵君前,可知何罪?

李兑:若不得贼,谢罪未晚。

主父将欲发怒,公子成上前拜倒:为我赵家江山社稷,望大王勿阻。

主父见此,知道阻拦不住,只得将眼一闭,装聋作哑。

李兑乃呼亲兵入内,遍搜宫中,终于复壁中搜到安阳君,牵之以出。李兑怒火冲天,也不请示赵武灵王,遽拔佩剑,亲斩赵章首级,血溅廊柱。

公子成惊道:杀何急也!

李兑答道:若是不杀,主父万一说要赦免,抗之则非臣礼,从之则为失贼。况且赵章一旦获赦,你我二人全家阖族性命,尚能免乎?不如杀之,以免后患。

公子成闻此,呆愣片刻,终于拜服。

李兑与公子成自宫内走出,便闻主父哭泣之声,隐隐传出门外。于是颜色大变,对公子成道:吾等以赵章之故,兵围主父之宫。王若加罪,我二人当被灭族矣。

公子成:如此奈何?

李兑:公子勿忧,只随为臣行事,便可万事大吉。

公子成:既是如此,我便将阖家性命,交付贤卿便了。

李兑站立宫阶,大声吩咐军士家甲:紧紧围住离宫,不许撤离!

众军:喏!

李兑复又入宫:赵王诏令!宫内人等,出者免罪,不出者即系贼党,尽夷其族!

主父随从众官及内侍人等,闻是惠王命令,争先出宫。不到片刻,宫内只剩主父一人在座,兀自心伤长子赵章之死,未觉殿内已空。

至于正午,主父自悲伤之中醒来,感觉腹饥难耐,于是招呼从人,无一应者。欲出离宫,见宫门已下锁钥,四外皆有兵丁把守,密不透风。

画外音:此事若是换作十年之前,但凭赵武灵王武艺,逾墙杀出,不费力气;此时年过不惑,窜越高墙已是力不从心,况复杀出重围,更是绝无可能。

赵武灵王于是废然长叹,一连被围十数日,更无一人前来问候。主父在宫中饿甚,吃罢存粮之后,便即无从取食。因见庭中树上,有雀巢在杈,免不得再效儿时行为,勉力爬上树去,探巢取卵啖之。三月过后,赵武灵王终于饿死,只剩一具枯骨。

镜头闪回,原阳兵营。

当沙丘事发之时,便有数万赵国精骑近在原阳,若得兵符将令,一日驱驰可达。

乐毅、剧辛、赵奢、庞煖等一班青年将领,正在原阳练兵,亦都风闻沙丘之变。于是大惊之余,皆欲请命,引兵前往沙丘勤王。

主将牛翦毫不通融:无有赵王兵符,绝不可动用兵马,否则灭族!莫谓言之不预也。

众将闻此,惟有扼腕叹息。兼且不知沙丘动静虚实,亦不敢冒死往救。

画外音:可叹威名赫赫赵武灵王,只因溺爱幼子在先,复又怜悯长子于后,又不能提前安排,防患于未然,直落得与齐桓公一般下场,生生饿死,岂不悲惨!

事件悬疑:若依后世史家之议,赵武灵王本是胆魄过人,杀伐绝断,可谓千古明君。惟因对妻子多情,优柔寡断,故致饿死沙丘悲惨下场。更错用齐国失势贵族田不礼,使其为公子赵章国相。只因田不礼一直希望能够重振家风,便常以立嗣嫡长大义挑唆公子章,终使其铤而走险,叛乱夺位。朝中大臣见公子章又受主父厚爱,亦大多错会其意,暗与公子章来往,助其坚定夺位之念。于是后世史家认为,是因主父溺爱不明,以至酿成千古遗恨。

历史真相:赵武灵王完成征伐大业之后,欲从儿子手中夺回君权,故此酿成悲剧。沙丘之变时,惠文王赵何就位四载,羽翼已经丰满。赵武灵王正值壮年,刚刚成为北方草原霸主,继而当然要做中原霸主。为实现伟大理想,当然必须夺回权位,重为赵王。未料此举,却被安阳相田不礼利用,终于酿成大祸,万劫不复。赵武灵王死于沙丘,八十余年之后,千古一帝秦始皇亦死于此地,历史巧合如此。更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因公子成支持大获成功,最终又死在公子成手中;可谓成也公子成,败也公子成!

闪回结束,复叙沙丘离宫。

公子成围困离宫三月有余,尚疑宫中存有余粮,不敢大意。直到六月暮夏,有尸臭自宫中传出,又见蚊蝇集于宫门,方才确定主父已死,这才命令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

赵惠文王此时早已回到都城邯郸,浑若无事,照常处理朝政。对公子成与李兑兵围主父离宫之事,一直不闻不问,甚至佯作不知。

忽这一日,公子成亲至邯郸报丧:主父自前番围猎伤风,缠绵病榻半载,不幸驾崩!

赵惠文王故作大惊,急率众卿出离邯郸,前往离宫,扶柩痛哭一场,众臣无不下泪。

行祭已罢,遂命以王礼厚葬于代地,全国挂孝举哀。

(今山西大同之灵邱县,便因武灵王葬身之地而得其名。)

为主父办理丧事已毕,又为国相肥义隆礼厚葬。赵惠文王亲自致祭,使其长子嗣爵。

其后还都升朝,便拜公子成为相国,号安平君,李兑升为司寇。

此后不久,公子成病卒。因公子赵胜曾谏阻主父分封代王,赵惠王用为相国,以代公子成之职。又封赐平原以为赵胜食邑,故号称平原君,是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平原君好士,颇有孟尝君之风。既贵为国相,益广招宾客,坐食者常达数千人众。

赵胜相府之中,筑有画楼,常置美人于楼上。

美人凭轩而望,常俯视对面平民家宅,窥其家人出入动静,以为赏心乐事。

恰逢对面民家主人生有躄疾,每日晓起,蹒跚出汲井水,美人于楼上望见,便即大笑。逾旬日之后,躄者终于不耐其辱,便斗胆造访平原君之门,请见公子国相。

赵胜闻说是对门邻居未见,便亲自揖让请进,问道:高邻登门何意?是否借贷?

躄者答道:我非为借贷,是来诉苦也。

赵胜:请道其详。

躄者:久闻公子好士,此事有诸?

赵胜:有之。莫非高邻有才,欲求为士乎?

躄者:非也。我谓天下高士,所以不远千里,集于公子之门者,以君贵士,而贱色也。小人生而不幸,有罴癃之病,不良于行。公子楼上美人,每日笑我,且出言不堪。小人不甘忍受妇人之辱,故来诉冤。请公子杀此妇人,以为辱邻之报!

赵胜笑道:喏。愿听高邻所命!

躄者辞去,平原君笑谓众宾道:愚哉,此竖子!以一笑之故,便欲杀我美人耶?

众客闻之,有人讪笑,有人不语,有人怀怒。此后岁余之间,门客陆续离去,减少过半。平原君赵胜引以为怪,乃大会诸客,问其原因。

平原君:赵胜自谓善待诸君,未敢失礼。乃纷纷引去,却是何故?

众客闻之,面面相觑,不敢置答。座中忽有一人起身,率而答道:公子不杀笑躄美人,众皆怫然不悦,以为公子爱色贱士,故辞去耳。臣等不肖,亦将辞归矣。

平原君大惊,遂向众客请罪:此赵胜之过也。

即解佩剑,递给武士,令斩楼上美人之头。未过片刻,武士持美人首级还报,座中众宾无不大惊,变色动容。

平原君:请诸公在此稍待,某去去就来。

于是亲持美人首级,出离相府,亲造对面躄者之门,长跽请罪。躄者先是失惊,然后大喜。于是门下皆颂平原君之贤,宾客复聚如初。

周慎靓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

秦王闻说齐相孟尝君之贤,欲求一见,遂使泾阳君为质于齐,并寄书于齐湣王:愿以泾阳君为岳,易孟尝君来秦,使寡人一见其面,以慰饥渴之想。

齐湣王览书不悦,但不敢公然拒绝秦王之请,便将书信掷给田文,命其自作主张。

孟尝君还至相府,召集宾客,商议行止对策。众宾见此,皆劝孟尝君必行。

正在此时,苏代奉燕昭王之命,出使齐国,来见相国田文。

孟尝君知道苏代乃是故六国名相苏秦胞弟,亦是智谋之士,遂向其虚心讨教。

孟尝君:秦王以泾阳君为质,召我前往咸阳一见。田文当去当拒?请先生为我一决。

苏代笑道:我为公子先说一个故事,相国可以自决,未知可否?

孟尝君:愿闻高论。

苏代:在下自燕国而来时,路见土偶与木偶相戏。木偶谓土偶道:“天将雨,子必败矣,奈何?”土偶人笑答:“我生于土,败则仍还于土;子遭雨漂流,不知其所底也!”

孟尝君:先生之喻,莫测高深。田文不明所旨,尚求明言。

苏代:公子可谓大智若愚。秦乃虎狼之国,楚怀王犹且不返,况孟尝君乎?

孟尝君大悟,乃不欲西行,以此还报齐王。

齐湣王虽喜国相不去,但未料其吉凶,再次议于群臣。大将匡章闻此,出班进言。

匡章:秦交质以求见孟尝君,是欲亲齐也;孟尝君若拒而不往,必失秦欢矣。

齐王:天下诸侯,皆知孟尝君为我齐国栋梁。若此去被其扣留,岂非又似昔日楚怀王一般,有去无回?

匡章:若依臣计,大王不如礼归泾阳君,而使孟尝君聘送还秦,以答秦礼。如此以来,秦王虽然强横,岂可扣留送聘之使,遗笑于天下诸侯哉?

齐湣王闻此,深以为然,即备车乘,使孟尝君护送泾阳君还秦。

孟尝君既奉王命,无可奈何,只得带同府中宾客千人,车骑百余乘,浩浩荡荡,西入咸阳,谒见秦王。

秦王闻报孟尝君来至,不由大喜,于是降阶相迎,握手为欢,极道平生相慕之意。

孟尝君未料秦王如此敬重,因大受感动。适有白狐裘随身携带,便即作为见面之礼,当场献于秦王。

秦王亲手接过,见那白狐裘其白如雪,更无一根杂毛在内;又柔滑温润,毫无枯涩之感。于是大喜,示于众臣,高声问道:诸卿试猜,此裘价值几何?

众臣同声答道:非曰连城,亦值千金!

秦王:孟尝君赠我如此重礼,何以克当?

孟尝君:身外之物,不成敬意。

秦王大悦,于是置酒相待,命文武众卿相陪,宾主尽欢。酒宴已罢,秦王即穿孟尝君所献狐裘,摇摇摆摆进入内宫,夸耀于内侍宫女,以及嫔妃。

宫内凡人见之,无不称羡,赞不绝口。秦王愈加大乐,遂入宠妃燕姬之室,复以白狐裘炫耀。燕姬亦深爱之,以手抚摸,恋恋不舍。

因此时天气尚暖,秦王又摇摆半日,便觉浑身冒汗,热不可当。于是遂解狐裘,付予主藏守吏,吩咐务必珍藏,以俟冬日进御。燕姬眼见藏守吏持裘离去,欲言又止。

樗里疾时为秦相,见秦王如此敬重孟尝君,恐其是来争夺自己相权,于是坐立不安。忽思一计,乃请同党公孙奭至府,与其密议,如此如彼,以陷害孟尝君。

公孙奭领计,遂连夜入宫,直问秦王:孟尝君田文,是何人哉?

秦王:天下贤士,治国之才也。

公孙奭:非也。其乃齐国公族,湣王至亲也。今若相秦,治国之策,亦必先利于齐,而后利秦。更兼其宾客之众,若借秦权,阴为齐谋,秦其危矣。

秦王:耸人听闻!卿且退,容寡人思之。

公孙奭告退,秦王立即派使出宫,宣请丞相入内,以公孙奭之语告之,咨询对策。

樗里疾趁机奏道:公孙之言是也,大王休疑。孟尝君今已居秦月余,其宾客千人,尽知秦之虚实。若遣其归齐,终为秦害,不如杀之。

秦王疑惑其言,便命禁卫,先将孟尝君及其宾客先幽禁于馆舍,等候发落。

泾阳君感谢孟尝君护送归国之恩,闻知樗里疾之谋,遂私至馆舍,来见孟尝君告知。

孟尝君大慌,于是问道:如其奈何?望公子救我。

泾阳君:丞相虽然欲害公子,秦王计尚未决。宫中今有燕姬,素日最得秦王欢心,无言不入,无计不从。公子随身尚有何宝?我可为君进于燕姬,求其一言,放君还国可也。

孟尝君称谢不止,遂拿出无暇白璧二双,托付泾阳君:以此献于燕姬,若何?

泾阳君:此璧洁白无暇,天下少有,定称其意。

于是复又入宫,来见燕姬献璧。

燕姬:此璧何来,因何送我?

泾阳君:是为孟尝君敬献,以求贤姬在大王面前为其美言,释其还国。贤姬只须片言之劳,便可得此宝物,不宜美哉?

燕姬:为其美言,倒无不可。只是此璧虽好,却非天下稀有之物。我之所爱,只要其所献秦王白狐之裘,君若能为我求来一件,便可纵其归齐,绝不食言。

泾阳君无奈,只得再回馆舍,将燕姬此言回报。

孟尝君惊道:某只有一裘,已献秦王。且天下绝无相同之物,如此奈何?

泾阳君听罢,面上汗出,手足无措。便在此时,末座中忽有门客起身,向孟尝君自荐。

门客:公子勿忧,泾阳君休虑。臣能得裘,明日一早便可送来。

此言一出,非但孟尝君与泾阳君诧异,满座宾客皆惊,以为酒后醉语。那门客不理会众人目瞪口呆,即便拱手告辞而去。

当日夜半,其客身披毛衣,装束如狗,从墙窦中潜入秦宫库中。于内静卧不动,伺其藏吏睡熟,于是打开藏柜,盗窃白狐裘以出。还至馆舍,刚巧鸡鸣头遍。

次日侵晨,扮狗门客复着礼服,来至厅堂,将白狐裘献于孟尝君。

孟尝君问明狐裘由来,且惊且喜;千余门客闻之,无不惊羡,赞叹不止。早餐未毕,泾阳君已至,来问结果。孟尝君便出白狐之裘:有劳贤君,转献燕姬可也。

泾阳君:如何得来?

孟尝君:我门下宾客之中,自有鬼谷弟子,惯会遣鬼请神,故此以神法摄来。

泾阳君信以为实,啧啧称奇,急将白狐裘藏于衣底,携入内宫,来见燕姬。

燕姬既得狐裘,于是大悦,遂立即进言秦王:妾闻孟尝君至秦,此事有诸?

秦王:有之。前番寡人身上所着白狐之裘,便是其所贡献也。

燕姬:妾又闻国相进言,欲使大王杀之,此事有诸?

秦王:你倒是耳目通灵,确有此事。

燕姬:妾闻两国为仇,不斩来使。秦为诸侯方伯,奈何遗如此恶名?

秦王:孟尝君有治国之才,舍若令其相齐,须与我秦国不利。

燕姬:非是这般说。妾闻孟尝君乃是天下大贤,方为齐相,本来不欲至秦,是奉大王之请,因而致之。大王若其能用,则用为秦相;若不能用,遣回齐国已矣,乃何欲加诛?无故诛人国相,必然得罪齐国,又有戮贤之名。妾恐天下贤士,自此将裹足而避秦矣。

秦王醒悟,赞道:卿言甚善。樗里疾几乎误我!

明日驾御金殿,三通钟鼓,五声净鞭,满朝文武参拜已毕,列立两班。

秦王不待众卿奏本,先宣诏令,即命释放孟尝君及其门客,去秦还齐。

传旨官奉令,即至馆舍宣旨:着令!齐使田文,立即离开咸阳,不得羁留。

孟尝君闻赦大喜,与众客离了咸阳,如同困兽脱笼,星驰而去。

来至函谷关下,正是夜半时分,关门早闭;依照秦法,鸡鸣方开。孟尝君虑及樗里疾若是得知自己离开咸阳,必要派人追杀,急欲出关,心甚惶迫。

便在此时,忽闻随员队中,鸡鸣声起。孟尝君愕然回顾,却见队列中有下等门客一人,正在仿效鸡鸣之声,惟妙惟肖。所谓此起彼落,于是关上群鸡尽鸣,关吏闻声开关,兀自口中咕哝,埋怨今日鸡叫,如何恁早。孟尝君于是率众过关,星驰而去。

及至天色大亮,离开函谷关已有数十里之遥,进入魏国境内。

孟尝君长吁口气,勒住坐骑,对众宾叹道:我等得脱虎口,皆狗盗鸡鸣之力也。

镜头闪回,复说咸阳。

即日五鼓,秦王升殿上朝,议论政务。樗里疾前日未曾上朝,今闻孟尝君得以释放归国,不由大惊,因而奏道:王即不杀田文,今其尽知秦国虚实,留以为质可也,奈何遣之?

秦王闻奏大悔,即使人驰马出城,往追孟尝君一行。秦军追至函谷关,因不见齐使踪影,便问关吏:今日可曾放人过关?

关吏:只有半夜三更时分,曾有一支人马过关,约有千余人众。

秦将:因何半夜放人出城?你等不知鸡鸣开关之律乎?

关吏:岂有不知之理?怎奈今日奇怪,满城之中,半夜鸡叫,不知何故!

秦将:过关军马,尚可追乎?

关吏:鸡鸣开关,今早在百里之外,不可及也。

秦将跌足长叹,无可奈何,又不敢驱军擅入魏境,只得引军回都,还报国君。

秦王闻报,忽然心中一动,急命库藏吏:速往库中检视,且看白狐裘何在?

库藏吏不明所以,奉令而往,不一刻即回,颜色更变:禀大王,白狐裘不翼而飞!

秦王:遍搜内宫!

禁军闻风而动,片刻即还,献上白狐裘。

秦王:幸喜此宝未失。却是自何处得之?

禁军统领:臣不敢言。

秦王:恕你无罪,照实奏来。

禁军统领:却是在燕姬房中得之。

秦王惊怔半日,于是叹道:孟尝君有鬼神不测之机,果是天下贤士,不当其死也!

于是竟以此裘便赐燕姬,宣布散朝,亦不问主藏库吏之罪。

孟尝君自秦逃归,穿行魏境,复道经赵国。

平原君赵胜闻说孟尝君过境,不由大喜,乃引门客迎出城外三十余里,极其恭敬。

孟尝君引众来至,便与平原君相见,互道久仰之情。时有平原君随行门客,因见孟尝君身材短小,便不禁轻声笑道:本以为孟尝君是为天人,今日观之,渺小丈夫耳。

因交头接耳,附和哂笑者数人,余者则不以为然。

平原君于是举行郊宴,热情招待孟尝君一行。当晚宴罢,各自归帐安睡,一夜无话。

次日天色破晓,孟尝君率领众客,早已候在平原君帐外。

平原君被从人自梦中唤醒,闻说孟尝君候在帐外,不由大惭,不及洗漱,急趋而出。

赵胜:夜来酒醉,正当酣睡,公子因何起兴甚早?

田文:因未奉君命,不敢久滞异国。更恐秦王闻之,带累赵国,田文之罪重矣。故此不待天明而行,公子休怪。

平原君闻其所言有理,不好强留,于是执手告别,依依不舍。

孟尝君长揖再拜,引众告辞而去。

赵胜经此一闹,不便回帐再睡,遂命呼唤众客起床,拔营回城。传令已毕,自回帐中洗漱,束发冠戴。诸事未毕,忽听帐外大乱,侍卫风风火火,跑入帐中。

侍卫:报,报,报公子,大事不好。

赵胜:何事惊慌?

侍卫:众宾之中,竟有七人伏尸帐中,已失其首级!

平原君闻报,这一惊非同小可,急随侍卫出帐,果见七具无头尸体,并列于辕门之内。

赵胜:死者何人,尔等知否?

门客:自然知道。只是……

赵胜:照实说来便是,何须吞吞吐吐!

门客:公子休怪我等直言。被杀七人,皆是昨日暗中嘲笑孟尝君者也。

赵胜:人谓孟尝君门下,皆奇能异士,我尚不信。今日见之,真有鬼神莫测之机也!

由是便令就地掩埋,领众还都,对死者家属恤以重金,而对凶手不敢追问。孟尝君回至临淄,参见国君,对在秦国所遇危险,也是只字不提。

齐湣王见其安全逃归,自是大喜,仍用为相国。自此四海宾客纷纷来投孟尝君门下,归者益众。孟尝君因所收俸禄有限,渐渐难以供给宾客日常费用。左右有善理财者,建议拿出本钱,行债于封国薛邑,岁收利息,孟尝君从之。

时有齐人冯谖,慕名来至相府,求见孟尝君:闻君招贤纳士,谖愿为门下食客。

孟尝君问道:先生下辱敝门,可有所长?

冯谖答道:闻君好士,不择贵贱,故不揣来投,其实一无所长。

孟尝君一笑而罢,命置于传舍,乃是下等宾客所居。十余日后,冯谖食毕,弹其长剑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有人告于家主,孟尝君笑道:是嫌食俭也。迁于幸舍,如中等宾客所居,食有鱼肉。

居五日,冯谖复弹剑歌曰:长铗归来兮,出无车。

孟尝君闻而惊道:彼欲为我上等客乎?其人必异。迁之代舍,上等客所居。

未料冯谖乘车日出夜归,又弹剑作歌: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