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八十一集 超级间谍

华夏真相集 第八十一集 超级间谍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中山古国,表里山河。

经过六年征战,赵武灵王奋其英勇,连胜胡骑,中山国东部边地尽为赵国所得。

赵国边界由此向北推进,与燕国、代地相邻。赵国威势大振,诸侯侧目。

便在两国交战之时,在曲阳黄山之上,鬼谷赐王敖祖师心血来潮,遂对座下三徒授命,令各自下山,择其明君,建功立业。

哪三个徒弟?头一个名曰廉颇,嬴姓廉氏,字洪野,中山国苦陉县人;第二个名曰白起,嬴姓白氏,秦国郿邑常兴镇白家村人;第三个名曰赵奢,嬴姓赵氏,又名禾犀,字老生,与白起同乡,亦是扶风郿邑人。

三徒谨领师命,收拾行囊,下山分别,各奔前程。

白起自回秦国,赵奢却不愿还乡,去投赵武灵王。

廉颇说道:敝邑中山国早晚必被赵国吞灭,我亦投赵王便了。

遂与师弟赵奢同行。兄弟二人来至邯郸,投递名刺,求见赵武灵王。果然是名校毕业,名声在外,与众不同。赵王见是鬼谷子门下,不由大喜,离座相迎,俱都用为将军,使与许钧、赵章、赵希同列,名爵仅次于赵袑、牛翦。

赵国因多年战争,消耗大量国力,士气不振。赵武灵王为归息士民,恢复元气,暂且息兵罢战,扶植赵尚为中山国君,作为傀儡附庸。因无仗可打,鬼谷二徒便为赵国练兵。

中山号称千乘之国,几近灭亡,天下诸侯皆惊,对赵武灵王既赞且惧。苏秦在齐国闻此,劝说齐王加固与韩、魏联盟,以御赵国。

镜头闪回。便在赵武灵王初伐中山国时,秦国出兵夺取函谷关,打通东出之路。

楚怀王闻而大惧,复与齐、韩结成合纵联盟。

秦昭王既据函谷险关,乃派向寿平抚宜阳,又令樗里子、甘茂攻打魏国。向寿乃是宣太后外族,与昭王自幼一起长大,是为发小,故得信用。既为宜阳郡守,便将出兵伐韩。

韩相公仲闻之,乃使苏秦之弟苏代前至宜阳,游说向寿:禽困覆车,公知之乎?

向寿:此言何意?

苏代:公欲兴兵破韩,公仲必率徒以抗,愿公孰虑。公爱于秦王,不如公孙奭,智能又不如甘茂。公孙奭党韩,甘茂亲魏,故秦王不信二人。今秦楚争彊,而公党楚,是与公孙奭、甘茂同道无异。公不如与秦王献谋,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避雠,自然无患。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奭、甘茂之愿,皆可化为泡影矣。

向寿便听苏代之言,暂罢伐韩之议。

甘茂伐魏,为防韩国与魏联盟,便向秦王建议,请将武遂归还韩国,秦昭王准奏。

向寿、公孙奭坚决反对,但未能阻止,于是怨恨甘茂,欲谄害之。甘茂恐惧,便放弃攻魏,只身逃走入齐。樗里子恐独力不能胜魏,只好与魏国讲和退兵。

甘茂亡秦奔齐,途中正逢苏代,替齐湣王王出使秦国。因恳请道:在下得罪秦王,惧而遁逃,妻子皆在秦国,无所容迹。君方为齐、秦二王所宠,愿以馀光,以赈济之。

苏代笑而许诺。于是使秦,政事已毕,顺便劝说秦王:甘茂,非常士也。其居秦累世皆得重用,秦之地形险易皆知。若被齐国所用,并约韩魏图秦,非大王之利也。依臣之议,大王不若重贽厚禄,迎还甘茂,置之鬼谷软禁,使其终身勿出,秦国自安。

秦王称善,遣使赍持秦国相印,迎接甘茂于齐国。甘茂知是诳骗之计,辞而不往。

苏代自秦还齐,复谓齐湣王道:甘茂者,贤人也。今秦赐为上卿,并以相印迎之。甘茂愿为大王之臣,故而推辞不往。国有贤士如此,大王何以礼之?

齐王称善,即拜甘茂为上卿。秦王闻之,下令免除甘茂全家赋税,争揽甘茂。

甘茂既为齐国上卿,便即采纳苏秦建议,自请使楚,再缔合纵之盟。楚怀王新与秦国合婚,其情甚密;秦王闻说甘茂在楚,便遣使私谓楚王,命将甘茂送至秦国。

楚怀王便问宠臣范蜎:寡人欲送甘茂还秦为相,卿以为可否?

范蜎奏道:切切不可。以秦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辩,甘茂皆能事之,并拜张仪为师,在秦国取十官而无罪。正因甘茂贤能,若使相秦,非楚国之利。大王此前尝用召滑相越,以致越国大乱,方为楚灭。大王若欲置相于秦,则莫若向寿;其与秦王是为发小,使其为相,必乱秦国,则为楚国之利也。

楚怀王听之,遂不送甘茂,并遣来使回报秦王,宜拜向寿为相。秦昭王闻此建议,以为有理,终以向寿为国相。甘茂于是不得复还秦国,数年后病卒于魏。

秦昭襄王三年,与楚怀王在黄棘会晤,签订“黄棘之盟”。

次年戊午,是周赧王十二年,齐湣王拜孟尝君为相,由此独揽齐国大权。

自齐宣王之世,苏秦专贵宠用,左右贵戚多有忌妒者;及湣王之时,苏秦复又结好孟尝君,因此恩宠未衰。自前番湣王不用苏秦之计,却依孟尝君之策,果然伐秦失利。

然而孟尝君复受多金之赏,左右遂疑齐王不喜苏秦,乃募壮士怀利匕首,行刺苏秦。

这一日散朝,苏秦步出殿外,尚未下阶,刺客忽至,直抢入怀中,挺刀便刺。及至匕首入腹,苏秦方才惊觉,急振双臂,将刺客推出。那刺客顺势滚下台阶,以为刺中要害,苏秦必死,于是冲出人群,瞬间穿街过巷,逃走无踪。

苏秦运用鬼谷秘术闭住穴道,含气屏息,复回殿中来见湣王,说以被刺之事。

齐湣王大惊,急命擒贼,一面传唤太医,来与苏秦疗伤。片刻之后,卫士还报,说刺客早已逸去,不可复得。

便在此时,太医来至,眼见匕首深入至柄,血流遍地,便即连连摇头;又搭腕号脉,更是不断叹息。苏秦自觉真气渐散,已知定然不幸,遂挥令太医退下,转谓湣王。

苏秦:臣有一计,可获刺客,但恐大王不肯行之。

齐湣王:先生但请吩咐,寡人无有不遵。

苏秦:臣死之后,愿大王斩臣之头,悬于城门。并号令于市,说苏秦为燕王行反间于齐,今幸被人诛死,刺杀苏秦者若来首告,赏以千金!则贼可得也。

言罢,伸手拔出匕首,大叫一声,血流满地而死。

齐湣王便依其言,斩下苏秦首级,号令齐市。一时观者如堵,无不惊诧,议论纷纷。

刺客正好前来打探消息,过其首级之下,看见布告内容,便觉又惊又喜;又见所悬赏格巨大,更是眉飞色舞,喜笑颜开。

守吏见此,心中起疑,上前喝道:你这人莫非是个失心疯?

刺客:怎见得我便是个失心疯?

守吏:不是失心疯,因何在此人头之下嘻笑不止?

刺客:你却不知,刺杀苏秦者,正乃是某家!

守吏闻言大喜,因执其入宫,往见湣王,报说凶手自承其事。齐王便命司寇严刑鞫之,尽得背后主使之人,为此诛灭卿大夫数家。群臣见此,无不惊骇。

大夫甲:苏秦虽然身死,犹能用计自报其仇,可为鬼谷奇智,卓而不凡!

大夫乙:此所谓机关算尽,反误自身。

大夫甲:此言何解?

大夫乙:其虽智计不凡,然而己身不免被人所刺,后又落得身首异处,却是为何?

大夫甲:小弟不知,诚请指教。

大夫乙:此岂非朝燕暮齐,为人反覆不忠之果报耶?

大夫甲:吓!果然如此。

苏秦死后未久,其门客便向齐王首告,说苏秦果是燕王所派间谍,谋弱齐国。齐湣王始悟苏秦之诈,自是复与燕国结仇有隙,时刻欲图报复。

苏代闻说此事,乃往说燕王:齐王已知我兄乃是燕国间谍,心中怀愤,欲发兵攻燕。

燕昭王:如此奈何?

苏代:如今齐强燕弱,不可与战。依臣之计,不如请纳质子,与齐言和。

燕王:便依先生,请为寡人谋之。

于是便使苏厉引质子至齐,卑辞言和。

湣王允纳燕国质子,但犹恨苏秦不已,欲杀苏厉。

苏厉奏道:燕王闻说大王仇燕,本欲以国依秦,是臣兄弟力陈大王威德,以为事秦不如事齐,燕王故使臣纳质请平。大王奈何以疑死者之心,而加生者之罪乎?

湣王闻言,转怒为喜,乃厚待苏厉,使为大夫,而使苏代留仕燕国。

苏秦死后未久,齐宣王后无盐氏钟离春便施骊山门奇术,闭气诈死。齐湣王为之举哀,金棺玉椁厚葬。七日之后钟离春遂解闭气还阳,掀开棺椁,出离墓室,还归渭水骊山。

骊山老母见徒弟还归,喜不自胜,因将掌门之位传于钟离春,闭关坐化,升仙而去。

钟离春继承掌门之位,是为第十二代骊山老母。因派弟子往云梦、黄山,拜见王禅、王敖二位祖师,告以苏秦身死之故。

二祖闻报,各自叹息:天数如此,谁能挽之!

乃于山上设祭招魂,将张仪、苏秦灵牌供于鬼谷诸仙之阁,名列长门师兄之位。由是王敖老祖来至云梦山,与孪生兄长王禅相见,各自闭关百日,掐算过往将来之事,测出鬼谷门六十四代掌门名字,录于兰谱,名为《鬼谷历代掌门谱序》:

创派祖师王禅,道号鬼谷子;二代祖师,田齐军师孙膑;三代祖师,燕国上将军乐毅;四代祖师,齐国徐福;五代祖师,济北黄石公;六代祖师,汉留侯张良;七代祖师,汉丞相陈平;八代祖师,汉淮南王刘安;九代祖师,汉御史大夫晁错;十代祖师,汉大将军卫青;十一代祖师,汉太傅疏受;十二代祖师,汉大司徒邓禹……

两位老祖一人一句,随口说出六十四位掌门名讳,相视大笑,轻松愉悦至极。

首徒孙膑耳听祖师口诵,援笔立就。复誊写两份,一份刻于竹简,置于云梦;一份书于绢帛,由王敖老祖携归黄山。

王敖拜别兄长王诩,便携绢帛兰谱,北归曲阳黄山。

此后王诩便金盆洗手,将授徒大业交付长门大弟子孙膑;王敖老祖好强斗胜,依然亲自授业,其后又招不少贤徒,最出色者两人,一个是秦国王翦,一个是赵国李牧。

镜头快进,复说列国之争。

楚怀王再被张仪所骗,退出合纵,复与秦盟。齐、魏、韩三国闻而大怒,由是合兵伐楚。秦国出兵救援,三国不敌,只得退兵。

秦国却不肯就此罢休,乘势攻取魏国蒲阪、晋阳、封陵,复取韩国武遂。

赵武灵趁齐、秦相争之际,攻取河北宗氏、休溷诸貉之地,设九原、云中二郡。

魏、韩屡败于秦,只得认输求和,魏襄王、韩太子婴入秦朝见。

楚太子横自秦国逃回郢都,秦楚两国自此交恶。

齐、魏、韩闻说秦楚交恶,再次发兵攻楚;齐派匡章为将,魏派公孙喜,韩派暴鸢,共攻楚国方城,杀楚将唐昧。韩、魏由此取得楚国宛、叶以北诸地。

唐昧部将庄蹻率军叛变,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将楚国分割成几块。

楚怀王大惧,由是遣使请和,并遣太子横为质于齐国。

此时在今阿尔泰山以东鄂尔多斯高原,兴起一个游牧民族,秦人谓曰匈奴。

当齐、韩、魏联军,与宋、秦、赵联军东西对峙之时,匈奴以头曼(今五原)为中心,进入河套地区,势力达至秦、赵、燕三国边境。

匈奴祖先,乃是夏后氏苗裔。夏桀之子淳维,或曰獯鬻,居于华夏部落边北,随其水草丰美之外游牧。商朝鬼方,西周猃狁,春秋戎狄,战国之胡,都是后世所谓匈奴。

秦昭王有吞灭山东六国之志,闻说楚王质其太子于齐,疑其背秦向齐,不由大怒。乃使樗里疾为将,兴兵伐楚。楚怀王使大将景缺率兵迎战,景缺出战不胜,兵败被杀。

败兵之讯传至郢都,楚国上下一片惊慌。正在此时,秦昭王使至,遗怀王书云:

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结为婚姻,相亲久矣。王弃寡人而纳质于齐,寡人不胜其愤,是以侵王之边境,然非寡人之情也。今天下大国,惟楚与秦,吾两君不睦,何以令于诸侯?寡人愿与王会于武关,面相订约,结盟而散,还王之侵地,复遂前好,惟王许之。

楚怀王览书,即召群臣计议。

屈原进言:秦乃虎狼之国,楚屡次见欺于秦,大王若往,必不使归。

相国昭睢:屈灵均之言是也。王其勿行,速发兵自守,以防秦兵为上。

大夫靳尚:臣谓二公之言不然。楚惟不能敌秦,故兵败将死,舆地日削。今秦王主动欢然结好,求之不得。而复拒之,倘秦王震怒,益兵伐楚,奈何?

楚怀王便从靳尚之议,命其随驾,往赴秦王之会。

秦昭王闻说楚怀王中计前来,哈哈大笑,当即传令:使我弟泾阳君,乘王车羽旄,诈为秦王,居于武关;命上将白起,引兵一万,伏于关内,以劫楚王;使将军蒙骜,引兵一万,伏于关外,以备非常。另遣使者往迎楚王,沿路不绝!

楚怀王见秦使络绎不绝而至,信之不疑,遂至武关。

泾阳君假扮秦王,迎出公馆。虽然锦袍玉带,但是举止有异,毕竟未具秦王气势。

怀王望而踌躇,心中怀疑,一时未肯下车。

泾阳君见此,知道已被怀王看出破绽,于是上前鞠躬:大王勿疑,臣乃王弟泾阳君,奉我兄之命前来迎接贤王,请移驾至秦,欢会歃盟。

楚怀王闻言大惊,欲待回车而走,已经来之不及。泾阳君当下不由楚王做主,喝令大将白起,领兵四下拥卫,西望咸阳而去。

靳尚当时随行怀王,见事不妙,便于途中觑个方便溜走,逃归楚国。

泾阳君既将楚怀王挟持,到至咸阳,遂命人奏报大王。秦昭襄王遂于章台大集群臣,以及诸侯使者,南面上坐,使楚怀王北面参谒,如藩臣之礼。

怀王大怒:寡人以婚姻之好,轻身赴会。君诱寡人至此,复不以礼相接,何意也?

秦昭王答:向者,蒙君许我黔中之地,一直未曾履行。今日相屈,欲遂前约耳。倘君王朝许割地,暮即送归!

楚怀王道:寡人愿割黔中。请与君为盟,派将随我至楚,受地便了。

秦昭王道:盟不可信。须先遣使回楚,将地界交割,我方与王饯行。

怀王发怒:汝诈诱我至此,强要割地,寡人死即死耳,不受汝胁迫!

秦昭王闻言亦怒,乃罢章台之会,就此拘留楚怀王于咸阳城内。并放楚王随从回去,命还报楚国令尹,若不割让黔中之地,便不放楚王回国。

便在此时,靳尚已经逃回,报与令尹昭睢:大王被秦王所拘,欲得黔中之地交换!

昭睢惊道:如此吾王在秦,太子又质于齐,则楚国无君矣!

靳尚:某有一计,可诈献讣告于齐,便说楚王薨逝,以请太子还国就位。

昭睢:虽为欺诈,只得如此。

即遣靳尚使齐,诈称楚王已薨,迎太子奔丧嗣位。齐湣王闻说楚怀王已死,信以为真,便与近臣商议,欲就此扣留楚太子在齐,以求交换淮北之地。

孟尝君谏道:大王不可。楚王固非一子,皆可即嗣为君。我若留彼太子不释,彼国中必立别子为王,则我非但无尺寸之利,徒抱不义之名。

齐湣王低头深思,信以为然,乃应靳尚之请,礼归太子还楚。

熊横回到郢者,遂即楚王之位,是为顷襄王。昭睢上奏:新王即位,可通报于秦。

楚襄王准奏,乃遣使前往咸阳,通报秦王:赖社稷神灵,楚国已有新王矣。

秦王未料用尽心机,将楚怀王骗来咸阳,却被楚令尹昭睢一招破解,不由冲冲大怒。乃使白起为将,蒙骜副之,率师十万攻楚。

白起虽然年轻,但毕竟是鬼谷门弟子,杀法骁勇,智谋超群。于是引兵而出,旗开得胜,一路势如破竹,连经数战皆胜,轻取楚国十五座城邑而归。

秦王闻报大喜,亲出国都迎接凯旋之师,大赏随征将士,下令放假十日,举国狂欢。

楚怀王留秦岁余,便趁秦守渐渐懈怠,化妆成庖厨模样,以出城采买食材为由,与数名随从变服逃出咸阳,将欲东归楚国。

中午就餐之时,守吏不见楚怀王出室就餐,这才发现楚王已逃,不敢隐瞒,急报秦王。

秦昭襄王闻报大怒,立命诛杀看守,并发兵马四出,往东、南两路追之。楚怀王由此不敢东行,遂转北路,间道奔赴赵国,往投邯郸。

一路上爬冰卧雪,钻林伏荆,狼狈万状。

镜头转换,按下楚王夜奔,复叙赵国。

赵武灵王先娶韩国之女,生子赵章,立为太子。

至十六年,赵武灵王因梦到美人鼓琴,念念不忘;其后未久,忽然闻听大夫胡广自言,其女孟姚貌美,且善鼓琴。于是大喜,遂纳孟姚为妃,谓之吴娃,生子赵何。

韩夫人薨,便立吴娃为后,废太子赵章,改立赵何。

此后十年之间,赵武灵王忙于开疆拓土,亲自帅师略地,四方征伐。

因以为诸将不可专任守国,乃使群臣朝于东宫,传位于太子,是为赵惠王。使肥义为相,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又封长子赵章于安阳,号安阳君,使田不礼为安阳国相。

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之后,便自号主父,犹如后世所称之太上皇。

主父既让国君之位,将欲窥察秦国山川形势,以及观秦王为人,突发奇思妙想。乃化名赵招,诈称赵国使者,借告以拥立新君之事为由,赍持国书入秦,充当间谍。

赵武灵王由此率领使团西行,团队中暗携画工数人,一路图绘秦国地形。

赵招率团一路缓行,竟入咸阳,来谒秦王:外臣赵招,参拜秦王殿下。

秦昭襄王问道:贵使远来辛苦,左右赐坐。

赵招:谢坐。

秦王:汝先赵王年齿几何?

赵招:正当壮年。

秦王:既在壮年,何以传位于子?

赵招:寡君以嗣位之人多不谙事,欲及其在世,使太子娴习政务,故退为主父。然遇国家大事,未尝不主裁也!

秦王:汝主畏秦否?

赵招:若不畏秦,不习胡服骑射矣。今赵国驰马控弦之士,十倍于昔,以此待秦,或可终徼盟好。

秦王喜其应对,甚相敬重。

主父辞出,还至驿馆。于是便留真赵招在秦,自己换上便服,引领数名随从,轻骑潜出咸阳东门,趁夕阳余辉,向东疾驰,绝尘而去。

秦昭王睡至中夜醒来,忽思赵国使者形貌魁梧轩伟,不似人臣之相,辗转不寐。天明传旨,宣赵国使臣相见。

真赵招入见,拜于阙下。

秦昭王大惊,怒问:前日所见赵招,因何不来?你又是何人?

赵招:大王息怒。大王前日所见赵招,实为我前赵王主父,因欲睹大王威容,故诈称下臣姓名相见。

秦王:则主父何在?请来一会可也。

赵招:因恐大王见怪,前日还至馆驿,便驰马而东,今已归国都邯郸矣。

秦王:主父欺吾太甚!

因思已然追之不及,由此以礼遣返赵招,此后心跳不宁数日。

赵主父改装易服,自为间谍,出使异国,并与秦王当面相会,此举可谓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与楚怀王被骗相见,大异其趣。

赵武灵王自秦还赵,复又向北出巡云中,又自代郡向西,间关万里,直至楼烦,方才收兵东还。回到国内之后,筑城于灵寿以镇中山,名赵王城。

王后吴娃亦于肥乡筑城,号为夫人城。

便在赵主父巡视代地之时,楚怀王逃出咸阳,奔至赵国,使从人报至邯郸城内。

赵惠王闻说楚怀王逃来至此,惊奇不置。因与群臣计议,恐触秦王之怒,且主父远在代地,不敢自专,于是闭关不纳。

楚怀王无奈,只得南奔大梁。未料未出百里,便被秦兵追及,复又押至咸阳。怀王愤怒至甚,呕血斗余,发病而薨,死在秦都。

秦王此时亦颇后悔,叹道:脑汁绞尽,空得恶名,何苦来哉!

于是下令收殓怀王尸身,遣使护送南下,归丧于楚。

楚人皆怜怀王为秦国所欺,客死外邦,齐出国都迎丧,无不痛哭,如丧考妣。

山东诸侯闻说此事,皆都深恶秦昭王无道寡义,于是复为合纵,以摈秦国。

三闾大夫屈原悲痛怀王之死,复恨此事全由子兰、靳尚二人所误,乃向新君屡屡进谏,劝顷襄王近贤远佞,选将练兵,图雪怀王之耻。

靳尚闻此,立即还击,便向顷襄王进谄:熊平自谓不得重用,心怀怨望。且每向人言,大王不报秦仇,是为不孝,子兰等不主伐秦,是为不忠。

顷襄王大怒,遂削屈原之职,放归田里。

屈原流放汩罗,每日行吟江畔,不修边幅。

屈原之姊熊媭已经远嫁他乡,闻说兄弟被贬流放,乃归还娘家,在江畔访寻到胞弟。

熊媭:楚王不听弟言,心已尽矣,忧思何益?幸有田亩,何不力耕自食,以终余年?

屈原难违姊意,乃秉耒而耕,里人皆为助力。熊媭居住月余,以为兄弟就此安贫乐道,不会复行偏激之举,于是殷切相嘱,然后离去,返回婆家。

熊媭去后三日,屈原弃其耒锄,仰天长叹:楚事至此,吾不忍见宗室之亡灭!

乃至江畔,抱石自投汨罗而死。其日乃是夏历五月五日,正当端午。

画外音: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之意,午月午日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为载体,天干承载天道,地支承载地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中正之位,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端亦有初始之意,因此午月第一个午日,便谓端午。

里人闻说屈原投江自尽,争棹小舟出江拯救,已自无及。乃为角黍,投于江中祭之,恐为蛟龙撄食,系以彩线。

其后龙舟竞渡,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

里人私为屈原立祠,因其姊归乡劝弟,故名其乡曰姊归,今有归州,亦因姊归得名。

楚怀王、屈原死后不久,秦相樗里疾亦卒。

赵主父出巡云中,回至邯郸。又暗遣赵人楼缓为间谍,赵咸阳以才能打动秦王,争夺秦国相位,终于得之。自此秦**政大事,以及秦王一举一动,皆为赵国得知。

主父还都,便使惠王听朝,自己偏坐于傍,观其行礼。因见长子赵章魁然丈夫之相,反北面拜舞于下,意甚怜之,遂欲分赵地为二,使赵章为代王。

既生此意,便即议于国相肥义。

肥义谏道:此事绝不可为!废长立幼,为周法不容。一国不容二君,更是自古以来通例。且因此而至生骨肉相残者,主公未知耶?

主父见国相回答绝决,便知毫无回旋余地,由是悻悻回宫。

夫人吴娃见夫色变,便问何事怀忧。主父见问,复将欲立长子为代王之意说之。

吴娃亦谏道:此事绝不可为。

主父:夫人因何亦作此言?

吴娃:妾身之外,还有何人如此劝谏大王?

主父:国相肥义,亦如此说之。

吴娃:国相之论是也,望大王从之。

主父:却是为何?

吴娃:昔晋穆侯生有二子,长曰仇,次曰成师。穆侯薨逝,子仇嗣立,都于翼城,封其弟成师于曲沃。其后曲沃益强,尽灭姬仇之子孙,并吞翼国。此段旧事,大王可知?

主父:自然知晓。此等大事,岂有不知?

吴娃:成师为弟,尚能戕兄,况以兄而临弟乎?主父若封二王,吾母子将为鱼肉矣!

主父:夫人之言,非为无理。如此休矣,不必再议。

未料室内私言,窗外有人偷听。有旧曾服事公子章内侍,正执拂立于窗下,闻听主父主母对答之言,不由大惊,于是寻隙出府,将此私告于旧主。

赵章闻而怀愤,议与幕僚田不礼,欲图谋杀惠王,以代其位。

田不礼:主父尚在,须徐徐设谋,乘间图之。

赵章:惟君留意。事成之后,必与卿富贵共之!

田不礼:喏。公子有命,臣敢不尽心竭力!

镜头转换,赵国相府。

便在赵章与田不礼密议之时,公子成与大夫李兑来到相府,求见国相肥义。

肥义:公子与大夫夤夜光降,必有要事?

公子成:闻主父欲立公子章为代王,此事有诸?

肥义:有也。但已为我谏阻,息其念矣。

公子成:虽然主公息念,然公子章已起其意,奈何?

肥义:公子章乃是一勇之夫,且无主父支持,不足虑也。

李兑:非也。公子章虽然少谋,奈何田不礼多智。其若起意谋逆,则叛党在暗,赵王在明,实难防之。大王处境堪忧,相国不可大意。

肥义:若果如此,卿其奈何?

公子成、李兑:我等愿以身家性命,誓为赵王效劳。相国但有所命,赴汤蹈火不辞。

正说至此,门人来报:禀主公,有宗室公子阳文君赵豹,门外求见。

肥义:快请!

于是便引公子成、李兑二人迎出,至二门而止。赵豹入于二门,见公子成与李兑也在,便知是为公子章之事,各人心照不宣。迎至厅堂,四人见礼,分别叙座。

画外音:此时相府中四人,关系并不复杂。赵豹与肥义,同为赵肃侯托孤重臣,但不为赵武灵王所喜;李兑是为肥义弟子,公子成则受肥义举荐,方得赵王何重用。

肥义:公子此来,可是为公子章之故?

赵豹:是也。我闻公子章密召田不礼入府,许久方出,此必有谋,于赵王不利。因此不揣冒昧,夤夜来访,提醒相国,小心在意。

肥义:既是如此,看来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矣。

赵豹:相国有何良策?

肥义:已有计矣。我今掌兵权,破其反谋不难。李兑、公子成,你二人各将此兵符,各带千骑宫卫禁军,移驻都城之外,准备随时起兵勤王。

李兑、公子成:喏!

肥义:公子豹,须劳你亲自坐镇邯郸,不许别军入城。

赵豹:相国尽管放心。只要某三寸气在,绝不许一兵一卒出入。

肥义:既是如此,分别行动。我这便进宫,劝大王严控兵符,不得随意假人。

镜头转换,主父禁宫。

赵武灵王代公子章讨封,先后被相国肥义及夫人先后所拒,心有不甘。

于是便命传唤公子章入宫,将欲封其为代王,但为相国及夫人所阻之事相告。

公子章感动莫名,倒地再拜:既相国及阿母不从,孩儿便不作此想,甘心为臣可矣。

主父:我儿身为长兄,果然甘居下僚乎?

公子章:多谢父王眷顾,孩儿不敢心怀异志。

又拜四拜,于是辞出。主父内侍不解,望着公子章离去背影,若有所思。

主父:卿有何思,呆若木鸡?

内侍:小臣愚钝,于此甚为不解,又不敢问,故此发呆。

主父:何事不解?

内侍:主公欲封长公子为代王,为相国及主母所阻,也便休矣。主公却又将长公子唤入宫来,以其事泄之,却是为何?臣实不解,便在于此。

主父:则依你之见,此是为何?

内侍:须主公恕臣死罪,臣方敢直言。(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