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扶明 > 第828章我们认捐

扶明 第828章我们认捐

作者:话凄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20:36 来源:笔趣阁

这次阿济格,掳走了江北几十万青壮,令江北之地,壮年劳力大减。

如此一来,朝廷即便进行安置,返乡的老弱妇孺,也难以将田地打理好。

因此,赵铭才提出,让柳如是在江北设厂,招募妇女从事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丝织生产。

明朝江南风气虽然开放,但是从事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主要还是男人,女人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出来工作。

这种现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男人都上了前线,女人不得不进入工厂,情况才逐渐改变。

现在,由于江北缺少劳动力,这些妇孺和老弱,即便是安置回去,也难以完成耕种,所以必须改变安置策略。

钱氏工坊的订单,主要都是赵铭给的,现在赵铭提要求,柳如是自然不会拒绝。

对于工坊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足够的订单,只要与摄政搞好关系,今后订单不愁,何况还能帮助那些可怜的难民。

“能为殿下分忧,妾身自然愿意!”柳如是行礼道。

赵铭很是高兴,陈明遇见已经达到目的,遂即便以时辰不早为由,催促赵铭赶快入城。

这让赵铭微微皱眉,觉得自己的这位首辅,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苗头,也是难为他了。

当下一行人,离开了钱氏工坊,便前往松江城。

松江,乃是大明纺织业的中心之一,城中极为繁华,汉国诸多大商贾,大士绅,都是出自松江。

如今,赵铭入主南京,而南京朝廷初立,为了给朱以海擦屁股,今岁虽然弄到了两千万两的巨款,充入国库,但是南京朝廷依然不富裕。

首先,此前为了支持朱以海对抗隆武朝廷,汉国曾经给朱以海大举借债。

现在朱以海垮台,退位当了太上皇,要是以往,继任者着肯定就不还,不认帐了。

不过,永历朝是来自建武朝廷的禅让,皇帝变了,朝廷却没变,赵铭还是决定,维持南京朝廷的信誉,继续偿还欠下的八百万两。

因此这笔钱,并非赵铭个人的,而是华兴银号借出,里面有江南士绅和商贾的股份。

以后,南京朝廷为了发展,难免还会举债,这个信誉不维持好,今后是很难弄到钱,而且也会导致商贾和民间不在信任朝廷,不敢与朝廷合作。

其次,这两千万银元中,有六百万两是预支赋税,再加上,朝廷为了恢复地方,给各地的免税政策,便表明朝廷明年的赋税,并不会太多。

现在,国库内,在发放欠俸,奖赏士卒后,其实并没有多少钱,这让一向不用为钱发愁的赵铭,日子居然紧张起来。

虽说,赵铭名下的产业很多,在华兴银号的存银,已经有三千万两,但那是他个人的钱,不是南京朝廷的钱。

赵铭确实可以像以前一样动用自己的银库,可是这样一来,南京朝廷就无法健康发展,而且赵铭的目的,也不是自己赚钱。

这次,赵铭来松江,视察工坊物资生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煤炭开采,还有恢复江北的事宜,准备拉上江东的士绅和商贾一起干。

煤老板有多赚钱,赵铭高风亮节,并不愿意独享。

虽说官营有官营的好处,但是官营很容易将公司办成衙门,所以赵铭还是决定带上士绅和商贾一起办。

再者,如今赵铭为大明摄政,位高权重,做什么事情都有许多眼睛看着,揣摩他的意思。

虽说淮南的煤矿,朱元璋自己就挖过,但是赵铭去挖,难免还是容易引起别人的联想,被有心之人煽动和利用。

若是让人觉得,摄政王这是掘老朱家祖坟,破坏老朱家龙脉,为谋朝篡位做准备,还是会给赵铭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利于赵铭此时要树立的伟大形象,还有大明内部的团结。

因此,赵铭决定带着江东士绅和商贾一起干,参与的人越多,就越没人敢传谣。

否则,赵铭一个人,把挖煤的钱赚了,必然会遭人记恨。

在赵铭入主南京朝廷后,他能感觉到江南士绅和商贾与他之间,产生了一丝间隙。

这或许与他进入南京,身份转变有关,并声称要建立中央集权有关,江南的资本家,还有士绅,历来不喜欢强势的中央,他跟喜欢把皇权关起来,约束和掌控朝廷。

明朝便被他们利用文官集团,收拾得服服帖帖,南方的几个省,基本不将朝廷和皇帝放在眼里。

明朝在江南收不上税,也就是因为,无法控制江南的士绅和商贾。

赵铭这次前来,就为了修补间隙,不希望搞得像明朝以前一样那么对立,同时也解决南京朝廷没有银钱开发的问题。

松江县衙内,十多个士绅来到这里,坐在堂内已经等候多时。

这时,众人一镇交头接耳,小声商谈。

“程员外,摄政这次召集我们,是为了什么?”一名商人问道。

程璧可以说是汉国的官商,乃是江东商会的会长,又是赵铭身边的红人,在江东可以说一呼百应。

“应该是江北赈灾一事!”程璧沉声道。

听说是江北赈灾,众人脸色都冷了下来。

这时,堂外,侍卫忽然高声喊道:“摄政王驾到!”

众多商人和士绅闻语,忙站起身来,躬身行礼,“恭迎摄政王!”

赵铭满面笑容的走进来,在中堂坐好,然后摆手道:“诸位都坐吧!”

待众人坐定,赵铭遂即直接开门见山,微笑道:“这次招诸位前来,是有一事商议。孤准备联合诸位,设立一家公司,开发淮南煤矿。这一来可以采煤挣钱,二来可以安置难民,带动经济,进行赈灾。诸位以为如何?”

坐在两侧的商人和士绅,却一个个低着头,都不说话。

淮南有矿,他们是知道的,可是开采价值却不高,基本没什么赚头。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有盐商发财,有海商发财,有布商发出,就是没听过采煤的发大财的。

山西煤多不多,可是也没见晋商抢着去挖煤,都是些没门路的小作坊在挖,赚不到几个钱。

此时,煤矿开采困难,运输困难,路陆超过五十里,成本就得翻一倍,走水运成本低些,可运到江南,价格也到了普通百姓烧不起的地步。

百姓都烧柴火,达官贵人能烧几个煤,根本就不值得他们这些大佬投钱。

对于大商人而言,钱是有成本的,都是需要一个效益,他们有更挣钱的生意,所以并不想去挖煤。

因此,在众人看来,摄政王并非要组什么公司,而是想让他们掏钱赈灾。

商人的钱也不是风挂来的,众人沉默一阵,一个与赵铭还算有些交情的老士绅,陪笑道:“殿下,小人挖煤就不参与了,认捐三万两赈灾,如何?”

老士绅一开口,在场的商人也纷纷开口,表示认捐。

赵铭闻语,脸却不禁沉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