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52章 戎马

大明匹夫 第52章 戎马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三万精锐边军溃败,蓟辽督师洪承畴战死!

军情第一时间传至河南,刚刚回归宣武卫的王泰,不由得愣了一下。

“洪承畴真是战死沙场?”

王泰的目光,转向了堂中神色仓皇的曹变蛟。

“督标营全军覆没,洪督师战死,有将士亲眼所见!”

勇冠三军的曹变蛟,侥幸突出重围,死伤大半,没有能保护好洪承畴,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朝廷一旦怪罪下来,不知道如何应答。

“洪督师的尸体,找到了吗?”

想起历史上的故事,王泰的眼神变的凌厉。

“有将士亲眼所见,必然是……”

曹变蛟疑惑地看着王泰,话语迟疑。

“王大人,你的意思是……”

难道说,洪承畴没死?

“我没有什么意思。”

王泰轻轻摇了摇头,若有所思。

“是哪一位将士亲眼所见,此人可在你军中?”

历史上,松锦之战溃败后,传闻洪承畴被清军俘虏,英勇殉国,洪承畴家人亲自报洪承畴的殉难经过,崇祯帝亲笔挥毫,给洪承畴写祭文一篇:

维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致祭于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蓟辽总督洪承畴之灵前而告以文日:

“呜呼!劫际红羊,祸深黄龙。安内攘外,端赖重臣。吴天不吊,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临轩洒涕,痛何如之!

……受命援锦,躬亲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国殇。呜呼痛哉!”

崇祯祭奠洪承畴,痛哭流涕,祭祀未完,传洪承畴降清,崇祯之痛辱,可想而知。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既然历史上洪承畴能战败降清,现在几乎同样的条件下,他为什么不会?

将士上来,便遭王泰当头喝问。

“洪督师战死殉国,是你亲眼所见吗?”

“回……大人,是小人亲……眼所见。”

将士眼神闪烁,他的吞吞吐吐看着眼中,王泰面色阴沉,怒拍了一下桌子。

“说实话,否则军法从事!”

王泰怒气勃发,将士一下子慌了神,“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大人,督标营全都战死,小人以为洪督师……”

“以为?洪成虎,你个混账东西,谎报军情,你可知道其罪当诛吗?”

曹变蛟脸色铁青,上前一脚,把将士踹倒在地。

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以为是”,简直是难以置信。

“好了,把他压下去吧。”

王泰摆摆手,卫士上前,把洪成虎押了下去。

“大人,现在该如何处置此事?”

曹变蛟脸色难看至极。先是损兵折将,后又谎报军情,不知道朝廷那里,对自己又如何看法和处置?

“洪承畴生死未知,立即写奏章给朝廷,不要惹出大笑话!”

王泰看了看曹变蛟,示意了一下陈子龙。

“先生,你和文兄帮曹将军斟酌一下奏折,立刻呈报朝廷,莫要贻笑天下。”

这一次,可不要发生历史上崇祯祭奠洪承畴的笑话来。

陈子龙和文世辅一起称是。曹变蛟脸上的神色,缓和了许多。

“你们都说说,鞑子下一步,该如何行军?”

王泰倒不怕与清军野战,他只是担心劳师无功。大军北上,人吃马嚼,再加上运河冰封,只

能靠两脚行军,人马消耗极大。

“大人,京师糜烂,山东、山西富裕,鞑子必驱山西、山东两地。我军行军,必先派出哨探,也是山东、山西两地。只是不知道,鞑子该如何行军。”

李定国思虑片刻,抢先开口。

“鞑子一般都是步骑各半,再加上掳掠的百姓和财物,即便是分兵,大部也应该留在山东。”

王泰点了点头,无奈地皱起了眉头。

军情探查上,明军一直都是处于劣势,那些明军的哨探们,往往血气不足,丧失了野外侦讯的锐气和勇气,也使得军情来源枯竭,战略上先天不足。

王泰正在思虑,曹变蛟的脸上,忧心忡忡又开始浮现。

“大人,鞑子击溃王师,进了冀州城,烧杀抢掠,奸.淫掳掠、数万百姓被屠。如今,京师和山东无大军阻挡,清军毫无顾忌,沿途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水深火热……”

曹变蛟的话,让堂中众将领都是面色阴沉,气氛压抑至极。

“啪”地一下,李定国怒容满面,猛拍了一下桌子,怒吼了起来。

“这些个杂碎!不杀光他们,又岂能对得起死难百姓的在天之灵!”

穷苦百姓出身,感同身受,自然是义愤填膺。

“大人,眼下建奴兵峰正盛,七八万之众,不可……”

不待陈子龙把话说完,王泰面色阴沉,微微摇了摇头,下了军令。

“先生,不必多言。传令下去,各卫立即在宣武卫聚集,迁延罔顾军令者,军法从事!”

将领们都是点头,陈子龙却是上前,肃拜一礼急

“大人,万万不可因怒兴兵。再说了,我军刚刚从四川回来,千里迢迢,兵马疲惫,未做休整,直接北上,恐怕不是建奴的对手。”

“大人,陈先生所言极是。清军势大,理当据城坚守,休养生息,而不是孤军北上,此举于大局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损兵折将。”

文世辅一旁附声陈子龙,眉头紧皱,忧心忡忡。

这个王泰,有时候做事极其隐忍,有时候却是性烈如火,一发不可收拾。而在对待建奴入侵一事上,王泰从来都是睚眦必报,寸步不让。

济南一战,松锦之战,王泰从来都是主动请缨,这一次建奴入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泰知道了,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或者说,绝难忍让,绝难忍受!

果然,王泰面色阴沉,开始了他的愤慨。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王泰厉声斥道,怒气勃发。

“鞑子烧杀抢掠,百姓水深火热,朝廷望眼欲穿,我军虽然疲惫,鞑子照样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我大明之地,百姓受苦,流离失所,本官又岂能坐视鞑子禽兽不如,残害百姓!既然如此,又要我们这些军人何用?”

军人者,生来保家卫国!坐视不理百姓死活,罔顾敌人侵入边境,任其在己方土地上行凶作恶,那还算什么军人,连男人都不是。

“人畜”!

建奴掳掠大明百姓,对待其犹如畜生,那些被掳掠北去的人们,遭遇的苦难生不如死,自杀者不计其数。无论如何,也要挥军北上,和清军大战一场,抢回被掳掠的大明百姓。

“大人,怕就怕大人挥兵北上,到时候清军已经离开。那个时候,大人又何去何从?大人肆意妄为,跋扈之名已经传遍朝野,一旦被朝廷抓获,大人的下场,恐怕很惨。”

陈子龙看了一眼曹变蛟,终于开口说了出来。

“大人,朝廷对你已经起了猜忌之心,挥军北上

就让小人和众兄弟代劳吧!”

李定国年少气盛,主动请缨。

“听调不听宣,杀鞑子而已,谁敢动大人分毫,我就率众兄弟杀进京城,把紫禁城给夺下来!”

受了冤枉的赵应贵目露凶光,怒火攻心。

堂堂朝廷,一国之君,连好坏都分不清,乾坤独断的魄力都没有,何必敬畏?

曹变蛟目露惊诧之色,他看着一旁心思各异的众人,不由得心惊肉跳。

今时不比往日,朝廷对王泰,尤其是崇祯皇帝对王泰,已经是猜忌连连。王泰北上对抗建奴,一旦被召回京师,很可能身不由己。

“大人,你是皇亲国戚,大明臣子,做事可要三思啊!”

曹变蛟五味杂陈,忍不住脱口而出,规劝起王泰来。

如果连王泰都对朝廷起了二心,那么内忧外患的大明朝,可真是完了。

“做事三思?”

赵应贵冷冷哼了一声,接上了话题。

“大人对朝廷忠心耿耿,无论是济南一战,还是关外的大战,大人从来都是主动请缨,麾下将士死伤无数。我这个山东总兵被藩王陷害,最后却要我人头落地。好圣明的天子,好公正无私的朝臣啊!”

曹变蛟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

王泰虽然青云直上,官运亨通,但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更兼血战连连,走一步,却都被掣肘。这样的境遇,尤其是赵应贵一事,打压王泰,已经是昭然若揭。

“大人,山西副总兵赵志正在外求见!”

军士进来禀报,随即赵志正满身大汗走了进来。

“赵志正,你不在山西,跑到河南来,所为何事?”

赵应贵喜不自禁,大声问了出来。

论资排辈,这个赵志正还是他本家的叔伯一级,不过赵应贵久为上官,大家年纪相仿,平时都是以兄弟相称。

“大人,你没有事,我这心里,也就安心了!”

赵志正也是惊喜交加,没有想到在这里能碰到赵应贵。

公然窝藏朝廷钦犯,这个王泰王大人,果然是忠肝义胆、胆大包天。

“先说正事,咱们稍后再叙。”

赵应贵赶紧让开,回到一旁。

“大人,小人有紧急军情相禀!”

闲话少叙,赵志正看了看堂中众人,犹犹豫豫。

“赵志正,这里都是自家兄弟,不必遮遮掩掩。”

王泰摆摆手,赵志正赶紧上前,拿出一封书信,放在了桌上。

王泰拿起书信,看了片刻,把书信递给了一旁的陈子龙。

陈子龙拿起书信一看,眉毛不由得一扬。

看来,王泰已经有了行军的统筹安排。

“传令诸军,怀庆卫、河南卫、宣武卫、睢阳卫、汝宁卫尽快集结,派人通知张元平,准备挥军北上,不得迁延!”

王泰看了看赵志正,目光炯炯。

“赵志正,你马上回山西,和田志统领山西兵马,十日后在京师冀州和大军会师,不得延误!”

赵志正抱拳领命,王泰看着堂中众将领,面色凝重。

“众位兄弟,下去集结兵马,三日后出兵,本官亲自统兵,大军直奔冀州,与鞑子决战!”

众人领命退去,王泰拿起书信,有些出神。

田生兰的密信,寄到了赵志正处,说是清军让山西范家等商家派人去天津三卫。不用问,清军的辎重大营,是设在天津卫了。

暴起一击,于公于私,于天下人,都有个交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