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51章 善政

大明匹夫 第51章 善政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时值初冬,寒风凛冽,雪花飞舞,一场场的冬雨几乎没有间歇,使得大明北地的温度迅速降低,冬雨连绵,雨雪交加,寒意逼人。

自万历后期以来,旱灾蝗灾,流寇建奴,天灾**,这大明北地的百姓,就再也没有过上过安生日子。

大明北地,天灾**,连年征战,田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匪盗猖獗,所过十室九空,虽然有时各路势力会偶发善心,赈济灾民,不过那大多是做做面子,或是为了吸引丁壮入伍,至于老弱病残,则是饥一顿饱一顿,生死由天。

河南到山东段,运河上,雨雪霏霏之下,河面出现流棱,却未上冻。岸边密密麻麻,聚集起了无数的难民,即使是寒风刺骨,许多人身上犹自穿着单衣。难民们大多聚集在渡口两旁,等待着渡船,把他们一船一船地运向河南,那想象中的富饶之地。

“你们去了河南,记得安分守己,要是谁作奸犯科,不但可能被赶出河南,而且可能要坐牢!”

船老大看着满船衣衫褴褛的难民,一个个瘦骨嶙峋,大姑娘小媳妇衣不蔽体,小孩额头上都长出了皱纹,不由得暗自叹息了一声。

狗日的乱世,人命贱如草。

“到了河南,身子骨结实的就往南走,南阳府、汝宁府、宣武卫,都是好地方。还有,河南各卫所正在募兵,吃饱管够,每个月还有饷银,年轻些的汉子都可以前去!”

听到船老大的宣扬,满船的难民都是连连点头。河南是个什么地方,众人心知肚明,也都是满怀希望。

别的不说,就像那报纸上所登的一样: 不饿死一人,不冻死一人,光冲着报纸上的这两句话,难民们也相信,这河南,能给他们一条生路。

这船上和南岸的难民,大多数都是京师和山东人,另外还有少数的山西百姓。山东鞑子入侵,京师糜烂,建奴烧杀抢掠、攻城拔寨,呆在家里就是死路一条,百姓除了举家逃离,似乎没有其它的办法。

至于山西的难民,主要是雁门关以北,因为天灾**,百姓无以为食,只能向外逃亡。

“船家呀,多谢你啦!”

船头一个六旬左右的白发老者,已经湿了半边身子,不过看起来身体倒是硬朗。

“京师到处都在打仗,兵匪横行,能吃的东西都吃完了,树皮,草根,路边是饿殍遍野,乡亲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就这一路逃荒而来,剩下的人恐怕已经没有了一半……”

老者话说到一半,便哽咽住,再也说不下去,引起旁边一些难民的低声哭泣。

“过了河南就好了!”

船家也是心头憋的慌,赶紧抬起头来,声音高了几度。

“记得我说的,年轻力壮的,就到河南各卫所那里去,那里正在招兵买马,去了就可以吃上饭,家里人也有个照应。其他的也都不要慌,到了各地,登籍入册,开荒垦田,总有一口吃的!”

报纸之功效,可谓是意想不到。

在河南度过秋耕之后,随着河南又一年的丰收,报纸上登出了五省总理王泰要求河南各卫所安置好百姓过冬,不得饿死一人、不得冻死一人的政令要求。

报纸通过各种路径,传遍大江南北,使得与河南相邻的山东、京师,甚至是湖广、四川等地的百姓,掀起了一股“走河南”的热潮。

一年四季,每天都有难民渡过运河、黄河,越

过崇山峻岭,跋山涉水,进入河南境内,从每天数十人,到后面的上百人不等,有时甚至上千人,到了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底,已经有超过三百万的难民,流落到了河南各地,而且人数还在逐渐增加。

沿着黄河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移民纷纷而来,满怀希望,落地生根,各卫不得不安排房屋,设立收容场所收容难民,又在城外设立粥铺赈济难民。

仅是宣武卫营城的城周,卫所就设立起来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施粥点,宣武卫是五省总理行辕,也是难民聚集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官府募兵的场所。

每日里,那些排列整齐,抬头挺胸的练兵们手执刀枪,沿着黄河河边训练、巡逻的时候,总能引来难民们一阵阵羡慕的目光,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汉子们,个个都是羡慕嫉妒恨,人人红了眼睛。

这些河南的练兵,听说都是五省总理王青天一手训练,瞧那精神劲头,便不是一般的士兵能比。

“凡是鳏寡孤独的都站到这里来,凡是一家一户的站到这边。”

河南宣武卫营城外,董有为大声呐喊,指挥着军士对难民们进行分类。鳏寡孤独都会另行照顾,一部分难民会被安排进营城内新建的民居,另外一些百姓则会住在临时搭好的简易房屋里。

反正,这个冬天,不能饿死一人,不能冻死一人。

“大伙看清楚了,那里是几个上厕所的地方,这里是粥棚,这里是洗澡的地方。”

董有为瞪大了一双眼睛,注视着下面的难民。

“大家可要听仔细了,不准随地拉屎撒尿,必须去厕所,也就是茅房,否则一经发现,立刻赶出河南!”

这公共卫生,可是河南都司下令,严加要求的,想想也是,吃饭睡觉的地方,到处都是黄白之物,还让人如何应对。

“另外就是,若是有人敢作奸犯科,同样轻者坐牢,重者砍头,谁要是嫌脖子上的家伙太稳当了,完全可以试试!”

董有为说话的时候,难民们都是栗然心惊,那些个来回巡逻的虎狼之士,个个杀气腾腾,谁要是顶风作案,怕真的是要脑袋不保。

按照官府的告示,只有老老实实,在河南待上三年以上,才能成为和正式的河南居民,那时候才可以办理正式的入籍手续,称为河南居民。

在居住满三年之前,他们都是“外来人口”。

“大家都不要挤,排好队,都有吃的。”

巨大的粥棚下,粥锅里红薯稀饭香气袅袅,衣衫破烂的难民们,规规矩矩排着队,依次上前领粥。

谁要是敢插队,不但吃不上饭,还很有可能被赶出河南。

“王青天回来了!”

人群忽然躁动了起来,许多难民纷纷放弃了领粥,迈步向官道边奔去。

王泰带领千军万马而来,远处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难民出现,让他不由得一惊。

军士们拼命挡住,百姓们泥地里纷纷跪下,一起磕起头来。

“王青天,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王大人,活菩萨,功德无量呀!”

“乡亲们放心,到了河南,就到家了。本官会吩咐下去,绝不饿死一人,绝不冻死一人,乡亲们,都放心吧!”

难民们的山呼海啸声中,王泰缓步向前,面色凝重,一身铁甲,威风凛凛。

他来到粥棚,走到一口粥锅前,

拿起一双筷子,插进了锅里,看到筷子直立,并没有歪倒,这才点点头,大声道:

“要是那一次,乡亲们发现粥稀了,可以到衙门直接找上官,也可以找我,乡亲们不仅要有饭吃,也要有力气,有心气,这样才能好好活下去!”

震天的喝彩声不断响起,满满的都是难民们发自内心的呐喊,人人都是敬佩交加。

王青天爱民如子,可不是浪得虚名,只做面子。

除了宣武卫,其他各卫所,都在发生着此类的事情。各卫所都有上面派下来的巡查员明察暗访,谁也不敢掺假,否则就是和自己的前程、甚至是自己的脑袋作对。

凡愿意从军者,家中赋税全免,月银一两!

难民从各地而来,本就是朝不保夕,还有很多人都有家室,一家人嗷嗷待哺,这当兵变成了捷径和必然的选择。

只是这当兵也颇为严格,相比之下,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容易选上,反倒那些头脑灵活、走南闯北的人精们,一个个给刷了下来。

“谁会骑射?”

“谁会武艺?”

“谁力气大?”

诸如此类的问题,被那些募兵的军官反复问起,被选中者喜气洋洋,淘汰者则是闷不作声,郁闷异常。

谁都知道,河南练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一旦选中,受益的是全家。况且,乱世之中,军中升迁最快,以河南练军的战绩,将来的荣华富贵,或许不是什么痴心妄想。

严厉的训练,严苛的军令,每日里,募兵的大校场中,无数的汉子挥洒汗水,刻苦训练,无论刮风下雨,从不停歇。

大量的难民涌入河南,也使得征兵有了来源,一年多时间下来,募兵加上老兵,已经超过了六万人,也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募兵越容易,说明难民越多,而除了募兵,如何安置那些流民,不是让他们靠官府救济,而是难民们独立更生,便是河南各郡县目前的当务之急。

以工代赈,用人工代替赈民,则难民们可以自食其力,以工代賑,利在双方。以工代赈在后世经济疲软时经常使用,王浩然对此也是毫不陌生。

屯粮赈灾,是以工代赈最基本的手段,但官府不能单纯的施粥发粮,历史上的赈灾手段,就是以工代赈。

河南粮食储存足够,可以提供赈民的粮食,而河南各郡县由于过去几年遭兵匪祸乱,破坏严重,也正好有了可以以工代赈的基础。

道路交通、城墙民居、灌溉沟渠,所有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严冬来到之前,大量修建适合居住的房屋,也是河南卫所的一项重要事宜。

房屋修好了,可以低价租给各地的百姓,等他们将来有了储蓄,则是用来买房,卫所又可以收回投资,一举多得。

就比如后世的棚改,就是把城市中的老旧房子全部拆除,重新盖房,百姓或者住新房或者得到拆迁款,这就是以工代赈,最后得利益的,还是老百姓。

上行下效,河南各卫所,到处都是大兴土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而河南各官府,则是黯然失色,成了可笑的陪衬。

而那些皇亲国戚、豪强官绅,羡慕嫉妒恨,人人都在诅咒着,王泰领兵出征,早日死在鞑子的刀枪羽箭之下。

而此刻宣武卫大堂之中的王泰,正在为领兵北上的事宜犯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