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两百九十章 激辩(二)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两百九十章 激辩(二)

作者:九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19:52 来源:笔趣阁

说话的是一名五十多岁的官员,身穿绯袍,身量微高,消瘦,长须飘飘,颇显俊逸之态。

“张都督此言似是而非,讲的模拟两可。看似前景无限,实则是废策。本官有几个问题倒要请教张都督。”

武英殿中正“开小差”的科道言官们瞬间振奋精神。说话的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宇。

这个官职,在此刻的武英殿中不能算有决定性份量的。但是,刘宇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大学士刘健一手提拔起来的。

早前,坊间传闻首辅刘健不支持互市,看来传言非虚啊!

张昭知道开胃小菜之后,正餐开始,拱手道:“不敢。请老大人提问。”

刘宇目视张昭,冷哼一声,道:“本官不知道你的劳动…创造财富这个观点是不是对的?但是,鞑靼人并非是傻子。在草原上,其部骏马或许仅仅百十两银子一匹,难道互市时,他们会以这个价格售卖吗?

而你所说的丝绸、玻璃等奢侈品,售价动辄成百上千两,鞑靼人会买吗?本官是担心互市贸易根本无法做起来。

根据昔年互市的经验来看,卖得最好的是酒、茶叶、盐、铁锅这类物资。以骏马换此类物资,最终,在双方的贸易真的能是大明占到便宜?

你鼓动舆论,蒙蔽圣天子。居心何在?”

任何事情,都怕有心人研究。像张昭要废除天下卫所,在汹涌的舆论中,连募兵制的弊端都被人指出来。此时,左副都御史刘宇对张昭的互市奏章研究就非常透彻。

张昭给弘治皇帝说:我们卖奢侈品给鞑靼人,鞑靼人卖战马给我们,他们肯定亏。

这是弘治皇帝对奢侈品没什么概念。什么奢侈品,他消费不起?所以,他并不觉得张昭说的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刘宇这种老练的官员看来,这是扯谈!

鞑靼人又不是傻子。他们互市,是为了改善,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要采购的是日用品。而历年的互市数据也显示出来这一点。

而且,来边镇互市的绝大部分都是些牧民、小贵族。这部分人的需求就是日用品。你在市场里运一堆奢侈品来,难道他们会买?

言官们纷纷交头接耳。

“这话问在点子上。”

“此策不可行。”

“张都督到底年轻了些,于国事有些想当然。他在西北推行废除卫所制时,也是几番反复。此策只怕也要改改才行。”

在武英殿中的纠察御史吼道:“肃静!”老大人们也是人,不可能个个都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遇到事情在御前私自议论几句非常正常。而朝廷在议事时通常设纠察御史维持秩序。

张昭等议论声安静下去,方才从容不迫的道:“刘老大人别急着给我扣帽子。我自会解释。

刘老大人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将奢侈品卖给鞑靼人,对吧?

首先要明确一点,鞑靼人的社会架构,牧民是贵族的附庸,其部落的大部分财富是掌握在少数权贵手中的。

所以,对日需品,诸如:酒、茶叶、盐、铁锅这类的商品的需求,它是有一个上限值的。

我从来没有说过不卖日需品。而是日需品和奢侈品相比,量要小。这就是我在奏章中写到的,要将贸易总量提到百万两白银的级别以上,方才有效果。

我敢问刘老大人一句,我朝的丝绸、玻璃、烈酒,对草原上的贵族没有吸引力吗?”

张昭讲到这里,武英殿中的大部分人都听明白。

说白了,就是用日需品把鞑靼人“勾搭”过来,形成相互信任的贸易基础。然后,把奢侈品大量的在贸易中卖出去。奢侈品的销售对象根本不是那些鞑靼牧民,而是那些贵族。

至于说鞑靼贵族会不会买丝绸,玻璃,烈酒,这是基本不用想的问题。国朝的丝绸行销海外,千金难求!

大明肯卖,草原上的贵族绝对会买。只不过,他们以前是靠抢。商队偷偷出塞那点量,根本无法满足其需求。

最后,总的算下来,大明是赚钱的。

这就是张昭说的贸易顺差。

李东阳轻轻的点头。难怪李幽给他回话,张昭说要到百万两白银以上。原来在这里等着的。

刘宇微微愣了一下。他精心准备的问题,就这样被张昭三言两语化解。他总不能当众说瞎话,说鞑靼贵族不喜欢丝绸吧?

张昭出列对弘治皇帝行礼,朗声道:“陛下,贸易的商品,一定要严加限制。

譬如:药材是绝对不卖给鞑靼人的。不能为其人口繁衍增加。医书、各种工艺书籍,不允许其购买。铁锅,可以卖。但是铁块等战略物资一定要限制。

而趁着双方贸易的东风,大明的四书五经、佛经、道经全部都可以往草原上传播。

至于,打开奢侈品的销路,臣还有一个建议。但凡小国朝贡,陛下可以赏赐这些礼物,形成风气。而定价由朝廷说了算,不可叫大明亏损。”

弘治皇帝微笑着点头,“张爱卿所言甚是。”

文臣班列中,礼部尚书张升微微皱眉。总觉得朝贡这样搞,有失天朝上国的颜面。但是张昭也就含糊的提一句,而且涉及贸易,他也不好贸然开口反对。

刘宇出列,对弘治皇帝躬身一礼,道:“陛下,臣还有疑问要问张都督。”

等弘治皇帝点头后,转身侧对着张昭,再次质问道:“张都督,即便如你所言,大明可以在贸易中占到优势。但是,所需要耗费的物力、人力呢?

比如在宣府开互市,是否需要调集多少兵马镇守,收税账目如何算,日常如何管理。若是将贸易量上升至每年百万两白银的级别,朝廷支出会增加多少?”

这又是一条反对的理由。

但凡做事,肯定需要耗费人力。而国朝的商税惯例是三十税一,而且还非常难收。一大堆人有商税豁免权。譬如举人上路,带一堆货物随行,他是不用交税的。

进士、官员,那更不用说了。

那么,如此规模的贸易交易,搞不好朝廷收的税,还不够各种互市开销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