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三七、教材

五代兴唐 三七、教材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5:20 来源:笔趣阁

一切从娃娃抓起,这话放在什么时候也都很有道理。

李岌计划在每座屯垦军营开办一所学堂,此举在军户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和支持。在古代教育绝对是有钱人和士族的特权,基本上平民得不到多少受教育的机会。这种“乡村教师”倒不处难找,各地会识字,有没有多少生计的半吊子读书人还是有不少。

问题是没有几个会基本算学的,而少年儿童所受教育的基础才能决定以后的发展高度。他虽然不想拔苗助长,但是孩子们尽早学习算术对于今后的成长却有很大的好处。

一个人的力量,是带动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的,这需要无数人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李岌的梦想,就是要把专致务虚,精于统治权术的所谓“儒学”纠正一下,让“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发扬光大起来。

好在,被南北朝到隋唐一帮草原上的“野蛮人”践踏之后,儒家式微,就是文人也受轻视,并无法向明清一般帮助统治者们禁锢住了民众的思想。所谓专门培养伪君子的“理学”还没有出现,儒家在这个时期还算正常,科举也是考得五花八门,明算学,明法律也都能考通过选拔,成为博士,也就是后备官员。

只不过,唐代的科考只是一个笑话,它采用的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录取制度。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些笔试考得还不错的寒门举子,也会在吏部的释褐试(面试)环节被官员和权贵家的子弟刷下来,寒门子弟大多只是陪衬。这倒和后世的某种考试很像。

这种考试造成了高层统治集团内部如同一团死水,权贵士族门阀掌控着最高权力,又得不到新鲜的血液补充。也造成了寒门士子对于高层权贵的嫉愤越积越深,才有了《不第后赋菊》时“冲天香阵透和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怨气冲天的诗句出来。

由于“暗箱操作”造成一个商家子弟没被录取为公务员,最终导致了一个王朝的覆灭,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狗血?!

李岌是后唐太子,是这个王朝的法定继承人,现在想要笼络一大批在晋军中根本不得志的读书人,敞开大门招人的话,不怕没有大把的人过来投效。

所以他准备在晋阳北苑皇家庄园所开办的是师范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当然,肯定不能叫这个名字。晋阳书院?嗯,就这么凑合着叫吧!

首批招收60名20至25岁以下的有一定根底的青年……李继岌想了想,又添上了500名12到16岁的少年。娃娃实在是太小,咱现在抓不了,先抓一把少年过来也成!

订下招生指标,让太原府去执行,李岌就甩手了。

晋王府的书房里,李岌在奋笔疾书,李环和何栓两个在一旁相候,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周。放下手里的毛笔,李岌揉着酸胀的手腕子,心里不禁感慨,这写书编书的活计可真不是正常人能干的!

桌子上还摆着几本《九章》、《周稗》等所谓的算学十经,李岌偶尔还会翻看一下,以作为参考。

一本《算学初解》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华夏古代的算学还可以,唯有因使用数字,使得记录和运算时不太方便。李岌所改进的就是引入小写阿后伯数字和一些数学运算符号,用符号来代替文字,在手工运算时要方便简捷得多。

这小写数字在现在可真不能称之为大食数字,因为这种刚从印度传过去的梵文数字符号还没有完全成为后来的形态。李岌当然也对后世的阿拉伯数字进行了修改使之更接近于原始的符号状态,和佛经里的天竺数字符号相近。

算术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不可能不教,学生也不可能不学。当然,学会四则运算和初级几何计算就差不多够用的了,再深一些的代数和几何问题,就只需要学习工科的学生进行学习就够了。

这玩意平常人学习太高深了并没有什么用,纯粹是浪费时间。

另外李岌准备在晋阳书院开办一所专门的医学馆。

在辛苦了一个礼拜之后,李岌突然想通了,这编写教材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自己是有些太过心急了一些。等到后面学生开学,自己慢慢把授课的讲义整理出来,实际上就是教材,这才算是停笔不写了。

当然,自己是不可能亲自为晋阳书院预计招收的五百名少年都上课的,就是先教授给自己的几位头脑比较灵光的随从,再从六十名青年学子里面找些脑筋比较灵活,学习比较好的,再让他们去为那些少年学生们上课。

至于什么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也有点太小瞧他了!

他觉得自己最少也要将知识传授给数十万人,才能将文明在这个世界上传播开来。

李岌在北苑庄园的另一处馆舍也包含了进来,作为晋阳书院教师办公居住之所。唐代就有人开办开放式书院,不过不多,大多维持艰难。书院是到了宋代后,逐渐重视平民教育,才逐渐兴盛起来的。

而且李岌是想把书院办成免费食宿,统一服装的方式,这样有可能避免由于贫富悬殊,对一些学生心理上造成扭曲和伤害。这也是后世的学校为什么要求穿统一校服的主要原因,少年们的心理本就不成熟,社会上的差距尽量不要在学校里表现出来。

只不过,这样做的花费就大了……

似乎以目前自己的财力,暂时还无力负担。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大唐时代的书生,腰带宝剑,胯下骏马,万里从军出塞,可不是明清时代的腐儒。对于唐末的读书人,李岌还是有些期待的。

自己的学生们,只要不弄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货色就好。

至于晋阳书院的第一任监正,他自然是准备当仁不让。到时,一群手下的将领在见到自己后,马上立正大喊“校长好!”,等待训话,这种熟悉场面似乎还是蛮让人期待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