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五代兴唐 > 三六、官学

五代兴唐 三六、官学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5:55:20 来源:笔趣阁

传播文明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面向大众的学校。

所以李岌一直在筹划是开办一所面向平民的官办书院。

在华夏,书院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唐代的书院是由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直到宋代,开始有意打压士族豪门,到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面向平民阶层的书院才作为教育机构真正开始兴盛起来。横渠先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好地道出了宋代大儒们的抱负和情怀。

在前世,李岌一直坚持认为庆历新政最大的功绩是在全国推广官办的学堂,普及教育。

晋阳的书院并不叫书院,而是晋阳宫下所属的机构,名作弘文馆。太原府通判卢弼卢子谐就兼着晋阳宫弘文馆馆令。

唐代晋阳皇宫的规制仿照长安大明宫,宫城以东是太子府,而宫城西面则设弘文馆。

李克用被封晋王后,就占据了晋阳宫东面的原太子府,当作了自己的晋王府。而把为自家子弟进行教育的宗族学堂开在了晋阳宫西面的弘文馆内。大概是因为弘文馆内有十余万册藏书,还有原来一些前唐时期留下的学士、教授和校书郎、令史、典书等官员,学问丰富,正好用来方便教学。

李岌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在这弘文馆里的宗族学堂里进学的。

李氏宗族学堂设在弘文馆内东侧一处两进的院子,原是唐代宗室讲学之所。而弘文馆长史、教授及官员、书匠则于学堂北侧的两处院子里办公。

弘文馆学士卢弼卢子谐,出身河东名门,前唐天复年间进士。昭宗年间为太原河西令,为晋王李克用器之,留为晋阳判官,与河东监军张承业一起留守晋阳。

身兼弘文馆令的卢弼算是李岌的半个授业之师,老先生替李岌出使洛阳,被李嗣源无故胖揍了一顿,连气带急,回到晋阳一病不起,直到入冬时才算是彻底痊愈。

李岌从古交城回到晋阳,直接就去了弘文馆去找卢弼。

卢弼在太原府衙内有公事房,但日常却在弘文馆内办公,毕竟他是馆令,在弘文馆里一言九鼎,说话最算数。

李岌找他当然不是要将筹备中的晋阳学府开以弘文馆里,自己要培养的学生要亦工亦农,半工半读,另外还要学习弓马骑射,能文能武,自然不能天天只躲在书馆里背书。

他最早选定的学府地址是在阳曲县的唐明皇家庄园,只不过那里离晋阳城还有四十多里,交通不便。而作为太子,李岌大部分的时间还是需要呆在晋阳处理公务,所以晋阳学府的地址最终确定在了北苑龙首山下玉泉之侧。

他来找卢子谐是向这位老先生讨要几位教书的先生。

一个人的能力终归有限,将后世的学问在这世界上传播出去,然后发扬光大才是作为穿越者最应该做的事情。至于权势、财富等等,只是些身外之物。

卢弼的身上还是有些过去儒家的书生意气,不过也不是特别坚持操守的一个人,作为官僚,身上还有着一些很明显的缺点。

主要是还不够腹黑。

李岌把自己想要开办书院的想法给卢弼说了,老家伙顿时有些感动得泪流满面:老天终于开眼了啊!这唐末武代,武夫当国,这好好的大唐都被这帮整天就知道打打杀杀的魔头们给折腾完了。作为自唐代就以勇悍知名,马背上打天下的家族,李克用和李存勖两代晋王也是重武轻文,现在终于算是出了一个明事理,重视文人的储君!

卢弼在听了李岌的设想后和要求后,就忙不迭地没口答应下来。而且似乎是怕李岌变卦,很利索地在下午就领着八位弘文馆的校书和编纂先生到晋王府报到,另外表示自己还可以兼任筹备中的晋阳府学监正,如果有需要的话,他甚至可以辞去太原府通判的官职。

李岌也没有想到老同志对于办学这件事居然会如此上心,就领着大家一起出了大夏门,来到位于北苑龙首山下自己选定的地址参观。

学府的地址原来是北苑皇家园林里一处避署的别院,正在紧锣密鼓的整修,虽然秋冬时节,将作监还是根据李岌的要求维修和装饰着房屋。主要是砌火墙,在晋阳,冬天取暖主要就是采用用土块砌成的火炉和火墙、火炕,使用炭盆的要少一些。

学府招收学生们上课,李岌不能让他们冻着。

民以食为天,学府不能光学习儒家的学问,主要学习的是工坊、农业等生产技术。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学问现在被称之为格物,当然,能够再招到几位会医术的先生是最好,实在不行,李岌就准备让晋王府的医官到学府里来充数。

晋阳学府必须以百工之学为主,而不是儒学。

在汉代董仲舒为了迎合皇帝,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帝王接受以来,就从一门学问转变成为了一种政治权术。问题是儒家不切合实际的空泛思想,从了造成国内的读书人崇尚权谋,却轻视生产的后果,使得整个华夏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开始止步不前。

华夏国人在先秦时期就能够制造出钢质的大剑出来,其时世界各国大多数民族连青铜都还没有见过。可是到了唐代,从西域进口的乌兹钢已经成为了国内打造兵器最好的钢材。技术的停滞使得原本就强悍的草原民族在武器装备水平方面拉平了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差距,这也是造成华夏民族不断遭受外患的一个主要原因。

重视生产技术发展的世界观才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主要原因……

一间大屋中间垒起两道火墙,就被隔成了三间教室,有几间房里用土块刚砌好的泥炉已经生着了火,煤块在炉子里燃烧着,煤烟通过火墙从另一侧安装的烟囱从房顶冒了出去。尚未干透的火墙在冒着潮气,卢弼却对这样的条件感到很满意。

“是不是弄点白灰也把房子和火墙都重新刷一遍,这学堂开张,怎么也得有点新气象。”他伸手摸了摸火墙,感受了一下温度,然后对李岌说道。

“那倒不是难事,不过这里离城里还是有些距离,各位先生大多数时候需要住在学府,到时候我会给这里配备两辆马车,谁要是有事回家还能方便一些。”李岌笑着说道,学府开办起来,要采取寄宿制,这也是培养学生集体精神的一种手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