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四百九十七章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

随着云中燕京两路的建设,以及上京路和河套路的收复,赵桓的权势也在随着领土的膨胀而不断的扩大。

开疆拓土,灭虏歼敌。

这是考评一个皇帝的绩效,大家评论皇帝的时候,这两个最常说起。

赵桓的权势越来越重,在宋境之内,敢给赵桓上眼药水的已经少之又少。

利用李清照闹事的这个人,为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官家,用的手段极不光彩,也不堂堂正正。

而程褚找到了这个人的尾巴,牵连出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体,而这个利益集体,就是程褚带着皇城司都不敢擅动。

赵明诚是一个胆怯的人,他现在日子过的好得很,压根不敢多看李清照一眼。

不是赵明诚。

赵佶现在一心沉浸在艺术和生育之上,压根没有影响朝政的想法,闲的没事干,掺和等事?被关在艮岳宫里,再被禁足?

赵佶平日里说话、做事极为小心,一副我就是个艺术家的行径,连给别人口实的机会都没有。

赵佶这张虎皮其实不好扯。

扯别的大不了流放,扯赵佶这个太上皇的虎皮会被现在的官家砍头的!

太危险了。

不是赵佶。

逼迫赵桓回汴京过年的,不仅仅是那条阴影里的毒蛇,被揪出了尾巴,还有一道札子。

这个札子让赵桓有些扎心。

这是一篇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原礼部员外郎因为接受安禄山的官职,在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的李华,所写的一篇文章。

《吊古战场文》。

李华的骈文不同于六朝华丽空洞,套话虚话一大堆的骈文。

李华的文章,感情真实,笔调凄切,情景交融,描写逼真,对仗工整。

是难得一见的好文。

但是赵桓越看越扎心。

本身李华这篇《吊古战场文》在当时就是借古讽今。名为吊古,实为讽今。

以“古战场”为基点,描写了古战场的凄惨荒凉的情景。

以“伤心哉”为主线,阐述了残酷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具体以远远驻守边关的兵卒的苦楚,两军厮杀的惨状,士卒家属的吊祭的悲怆为主要内容。

结构层次极为分明!

感情愈转愈深,结束点出主旨,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这篇吊古战场文写的铿锵有力,而且现在汴京也掀起了一股风潮,很多茶馆都将这篇札子进行了改编,配上说书人那一惊一乍的语调和渲染。

更加显出了古战场的凄凉苦楚!

再加上天宝中年的一系列战事不利。

天宝八年哥舒翰征讨吐蕃石堡城,唐军率死者数万。

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于仲通讨伐南诏,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

艺术再创作后,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而一句其中的名言也在有心人的煽风点火下,汴京局势,变得风起云涌。汴京反战情绪已经达到了顶端。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亭流血成海水!】

而这样的反战情绪,在有心人的指示下,有了愈演愈烈接近沸腾的局面!

当初赵桓收上京路的时候,要文官们出塞治理上京路。

文官不同意。就有人和赵桓提到过这个观点,那个核心的思想差不多就行了。

收复了燕云,差不多就行了。

收复了草原,差不多就行了。

收复了河套,差不多就行了。

这就是他们的想法,某些人,或者一个利益阶级,想要阻拦赵桓继续扩张的脚步。

而且下手极为精准,直指赵桓皇权的立根之本!

普天之下的百姓。

在经过持续两年的均田之后,赵桓皇位的基本盘,已经从自身的血脉的正统之位,变成了天下的黎民百姓。

而这次这群有心人下手的地方,就是赵桓最强大也是最薄弱的地方,百姓。

群体意识是极为容易被蛊惑的。

赵桓非常了解这一点。

当初陈东和欧阳澈带着学生,纠结百姓,堵在在李邦彦门口的那一幕,让赵桓到现在都记得那副场景。

并不是恐惧,也不是害怕,而是担心。

担心这群识字不多的百姓,被有心人利用煽动,万一再出几个托儿和京畿守军发生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游行集会需要汴京府尹的批准,到现在都还是明文!

可是那群有心人们发现,无法蛊惑百姓制造事端之后,开始了利用小报、刊物、书籍、茶馆、瓦舍进行宣传,动摇着自己的根基。

只要锄头挖的好,没有墙角挖不倒啊!

这些有心人的构成并不复杂。

一共两拨人,一拨人是地下战线的黑水司的金国探子,他们不断的利用利欲熏心的商人,出版不法刊物,动摇民心的基础。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啊!

说的多了,假话很容易变成真话!

一拨人是以衍圣公孔端友为核心的家伙们,为了自己的一些暗搓搓的想法,推波助澜。

那个阴险的毒蛇的尾巴,就是衍圣公孔端友!

黑水司的金国探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搅乱大宋这团水,让赵桓无暇北顾。

而衍圣公孔端友的目的也很简单。

当然不是颠覆皇权这种作死的事。

他孔端友要有这么大的胆子,程褚就不会那么为难了。

直接带着兵踹了门,人一抓一审,剁吧剁吧喂了野狼就是。

哪里有这么麻烦?

孔端友的第一道札子,劝自己止戈,之后赵桓就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第一次对李清照出手,目的是为了让大宋皇帝为了女人,再掀党争之祸。

其实孔端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宋的朝堂恢复到原来的模样,那他天下至圣后人的地位,就变得再次尊崇无比。

第二次出手是针对李清照,骂她是武则天,让赵桓猜忌李清照,然后逼迫赵桓转回汴京。

其实目的是阻拦赵桓的扩张**,让他回到汴京城里,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大宋”的皇帝。

大宋的皇帝是什么样的?

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和朝臣们勾心斗角,这才是常态。

但是现在的大宋,真的太陌生了。

陌生的孔端友都害怕起来,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宋突然变得如同睡狮睁开了眼一样。

这种陌生感让他恐慌,让他害怕,让他担忧,让他做出了这等行径,冷嘲热讽、夹棍带棒的做下这等事!

第三次出手,就是这篇反战的《吊古战场文》,这文其实文学造诣,非常值得肯定,表述思想也很正面。

反战嘛,反战必要的。如果穷兵黩武必然民不聊生。赵桓也一直在极力避免这种事的发生。

孔端友同样是整个《吊古战场文》事件的幕后黑手。

明里,暗里一共出手了四次!

赵桓已经想好了对策,他要罢黜了孔端友衍圣公的牌坊,然后将这个衍圣公的名头,挂在文庙孔子的身上。

他很想问问孔端友。

如此阴险小人的行径,他一个堂堂孔子后人,坐下这等事,不心虚吗?!

赵桓非常生气,这次杀回汴京,他要问问孔端友。那副眼睛是不是瞎,不要就闭上!

李清照怎么就龙易貌了?

自己带兵打仗,怎么就劳民伤财了?滥杀无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