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苏厨 > 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试

苏厨 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试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4:05:38 来源:笔趣阁

考试分三场。

第一场策三道;

第二场论一道;

第三场诗赋各一首,本经经义三道,对苏油来说,就是《春秋》,外加《论语》,《孟子》各一道;

一路过关斩将,贡院放榜之际,府尹亲自前往贡院,将解人的姓名书写到银牌之上,让胥吏付捷音往报。

苏油正在书房中,和眉山来的士子们搞油墨印刷。

这是欧阳修交代下来的任务,梅尧臣的诗集,还有大文豪们做的序,是欧阳修能为朋友尽的一份心力。

苏洵将这任务包了下来,准备将珍贵的诗稿交给回去的大船,在眉山程舍人书坊刊印。

苏油赶紧制止,这玩意儿独一份,万一船只有个什么事情,就是中国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于是只好忍痛将珍贵的蜡纸取了出来,亲自刻板,先印刷一部分作为保险留存才好。

苏油如今的书法没得说,蜡板钢笔字,足以成为一路新式书法。

油印石纸书刊,又是刚刚去世的梅尧臣的诗集,此书一出,顿时轰动汴京。

结果就是每天都要收到各方大佬的信笺帖子,这事情停不下来了。

苏油只好将等待考试结果的眉山士人们组织起来,跟着张藻张麒苏小妹学习印刷封裱和装订。

这是雅事,也是文华盛事,士子们将其视作眉山的光荣任务和巨大面子。

苏油在推油墨滚子,推完之后便交给身边的史愿,史愿将纸翻过来,压上另一版,推完后交给身边的杨彭。

杨彭收集好一摞,将纸放到裁纸机上,将大纸裁成四页。

赵蒙过来,将书页拿去一张张铺到未成形的书籍上。

几条流水线,六个墨盘,这速度还不算慢。

就见一名士人冲了进来:“雅山,雅山你入解了!”

杨彭手一抖:“当真?”

士人说道:“真的,赶快出去,银牌都送到门口了!”

接着又有人冲进来:“云江!一道!你们也中了!”

众人纷纷恭喜,就听见苏轼的大嗓门在外头响起:“明润快出来!你的牌子也来了……”

一名士子就捶胸顿足:“早知道我厚尽脸皮也要来推推墨!梅都官的诗集,就是这几位推墨推得多……”

苏油哭笑不得,这是因为我挑人的时候按文学修养来的好吧?

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得,诸位兄长,今日这活是干不成了,先出去拿牌子吧……”

来到院中,一名胥吏笑容满脸,递上银牌:“小郎君就是苏明润吧?恭喜得到解额,来春必然高中黄甲!”

你跟谁都这么说!苏油笑吟吟地道了谢,将牌子接过来,沉甸甸的,正面写着“眉山,苏油,字明润。”

再将牌子翻过来:“开封府解试取第五名。”

功名自此初发轫!

拿银钱打发了胥吏,众人都是一通恭喜。

接下来赶紧梳洗更衣,去太守那里告谢,还有一场鹿鸣宴等着新科贡士们。

开封府尹吴奎,也是一个能吏,开封府今科解额七十人,都是他一个个经手的。

席上对新科贡士们温言相劝,要大家继续努力,力争明年春闱再次告捷,要是有什么困难,尽管坦言相告,朝廷待士之重,食宿上可以补贴的。

众人都是表示感激。

说完场面话,吴奎笑问道:“诸位可知,如今汴京城,什么东西最贵?”

下边几位高中的贡士便凑趣,有说琉璃镜的,有说永春露的,有说方知味一道名菜,叫福寿全的。

吴奎哈哈大笑:“这些东西,贵固然是贵,然只要囊中充实,总能求得,因此还不是最贵。”

“最贵者,是买都买不到,求都求不来的东西。”

说完拍拍手,小吏端上来一个书箱。

“本官刚刚受了个大人情,今日参与我开封府鹿鸣宴的解人,每人可得一部《梅都官诗集》,作为给各位高选大才们的贺礼!”

幸福来得太突然,贡士们欣喜莫名的神色掩都掩饰不住,全都忙不迭地起身告谢,这可真真是大礼!

一场热闹过去,就是继续苦读了。

三苏的任命也终于下来了,明允堂哥考了人生中最后一次考试,这次是入职考试,秘书省校书郎。

考试通过,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

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

苏辙,授河南府渑池县主簿。

不过苏轼苏辙都没去就任,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要考明年八月的制科。

因此今年报制科的人就很少,因为制科取人是有限的,平均一科两三个人,大小苏参加,其余人得中的难度相当于一下增加了三倍,很多人直接名都懒得去报了。

韩相公都说了,没咱们什么戏!

苏油要是没穿越,这俩娃跟着老堂哥混,那就只有吃三白饭——白萝卜,白盐,白米饭。

如今跟着苏油,好吧有时还是吃三白饭——那是因为腻油了。

没有中举的眉山士子们,都回家了,但是院子里的热闹没有减少。

苏轼的狐朋狗党里边,一个叫钱勰的娃来得颇勤,这娃是吴越武肃王六世孙,会稽郡开国侯。五岁日诵千言,十三岁完成制举。

又是一个来气苏油的,比你聪明比你天才不说,投胎还比你好!

唯一能夸耀的,就是你海鲜世家又怎么样,福寿全还不是一样没吃过,书法家又怎样?三幅字才能管这道菜,原料还要自备,气死你!

还有一个叫蒋之奇,琼林宴上苏轼的同桌,一通茶道理论把苏轼都唬住了,关系也非常好,老家在江苏,每次来便要苏油蒸鱼。

除了在开封府入解的赵蒙,任贯,史愿,杨彭,在益州路入解的眉山士子,也都赶赴汴京。

还有一些老人,是多年考试都考不中的,官家仁德,这部分人,可以免去解试,直接来京参加省试。

院子里当然是住不完的,不过好在眉山会所如今已经开业,它的很大一个功能就是为眉山人提供一个在汴京的落脚点,很多士子对江卿们的这份远见欢呼叫好。

亲不亲,故乡人啦!

……

冲刺阶段开始,别说过年,苏油就连自己的十四岁生日,都是草草吃了两口蛋糕就收场。

新年也没有出门,明允堂哥严命,苏油就连小苏迟的抓周仪式都没能参与。

这个习俗如今叫“周晬”,就是罗列盘厉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笄秤等经卷针钱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

“此小儿之盛礼也。”

因此就只能听个热闹,苏轼回来说那孩子抓了一锭墨往嘴里送。

苏辙认为这是自家儿子将来文墨饱腹的兆头,乐坏了;而苏轼认为这是墨锭和馒头都分不清的傻小子一个,也乐坏了。

到了现在,苏油的刷题的方式又有了变化。

大宋的科举有好多类,除了武举,光文科就好多种可选。

苏油当然从来就没打算考别的,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大宋只有一种科考——进士科。

该科试题有四类,换到后世的说法,分别是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和作文题。

填空题叫贴经,一共十道,全部取自《论语》,这个苏油觉得自己能拿满分,前世就会的东西;

简答题叫墨义,也是十道,试题范围来自《春秋》和《礼记》。

作为春秋大家唐淹的亲传弟子和为西南夷制定礼制的大巫,苏油觉得不拿满分有些丢人;

问答题叫策,一共是五道,差不多就是用儒家要义对朝廷时政做出解释。

这个苏油别说做解题人,做出题人都有资格——长期帮老张和老赵代笔。

然后是小作文:诗一首,这个文无第一,不敢说最好,但是起码能够中等偏上;

大作文两篇:第一篇要押韵,叫赋。这个说实话是苏油的短板,但也是在苏家人里边比。

第二篇是议论文,叫论,这个,最强项。

赋,论,字数要求五百以上。

这一科,是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