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925章:汉家朝议

席卷天下 第925章:汉家朝议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进入正殿,百官各归班列,他们没有手拿朝笏,皆是两手空空就来了。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朝笏是一种板子,并不全是玉板,其实就是用来记小抄用的工具。

上朝时并不一定需要带朝笏,大朝会则是一定会带上朝笏,有关于礼仪,也是出于需要。

那是因为大朝会的事情比较多,太多人有众多的议题要讲,光是记那些事情就足够两眼昏花,需要带上朝笏记上一些机要的事。

然后是,自个儿不带着小炒很难顾全自己要讲什么,再则是大朝会的时候天子也会点名提问,总不能是被问了答不出来。

短暂的安静之后,不少人是低声与旁边的人交谈起来。

汉家朝议,历来有一些人就会有座位,不是百官列队站在正道之上杵着。

正殿最为重要的位置当然是底处高台,建有九阶与五阶的台阶合意就是“九五”之数,寓意至尊之台(也称宝座台)。

在至尊台之下,也就是上五阶的平台上,留下了一部分的空间,左右摆着两张座椅。这两张座椅是在一些场合提供给王后(皇后)以及太子。留下的空间则是随时能够加上一些圃团,自然是给众皇子。

往下,台阶正中央会摆上一些灯具,留出两侧的走道。

每盏油灯都不会太大,它们的造型一样为白鹤展翅形状,脑袋上顶的就是灯芯。

至尊台正前方十米之内没有座位,地板上有着绘画在地板上的疆域图,要是坐在宝座之上,有足够的光线就能够阅览自己的帝国。

再往后面一些,地面就变成了龙飞凤舞的图案,重量级的大臣有事启奏就是来到这个地方说予君王听。

现在天子就是天子,可没有天子是龙的概念,大臣踩在有龙的图案上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当前凤凰图腾的地位远高于龙图腾,不过凤凰从来就有辅佐君王的寓意,核心重臣能在仪式正殿踩着那样的图案也算是一种荣誉。

至尊台的十米之外左右两侧才安排座位。

当前是以左为尊,首座是太尉,不像其他官员坐的是圃团,是安排了一张有靠背和扶手的木质座椅,顺位而下是骠骑将军的座位,然后才是四征级别的将军座位。

含中郎将级别以下不在第一梯次。

右边的第一个自然是丞相的座位,与太尉一样是有张靠背和扶手的木质座椅,顺位是其他文职的九卿圃团座位。

除却九卿之外的其余人同样不在第一梯次。

所谓的第一梯次是在靠近至尊台的二十米范围之内,依照礼制他们都是君王的左膀右臂,亦是国之重臣。

刘彦统治下的汉国与南北朝之后的朝代有所区别的是,军方武将的地位被拔高,比如“征”字级别的将军,他们的待遇是与九卿相等。

要是看一看刘彦建立汉国之前的朝代,几乎全是武将的地位高于文官,那么刘彦这样安排倒也算是延续古制。

说白了,武将的地位高于文官才是大众认可的理所当然,要是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将才是离经叛道。

第二梯次的百官依然是有座位,差别就是离至尊台远了一些,也不再是分列于左右两边,是被安排成为多层次横列的方式。

建章宫的正殿非常大,大门处的走道不是直通至尊台,是进门之后十米建有凤凰来仪亭,一处景观直接隔绝了室外看向至尊台的视野。

凤凰来仪取的是《史记.夏本纪》的寓意: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入门处有凤凰来仪亭,通道自然是需要向左右两边延伸。

大门向室内十五米之外却是有向前伸展的水池,每隔五米建有拱月跨桥,到三十米深使水池中央更有浮空站台。

到了三十米深处的距离才是全实质的地面,地板用楠木板铺成,它们看上去无比的光滑,暗黄色的木板甚至都能倒映物体。

没有资格坐在第一梯次的百官,他们就是坐在水池的前方,要是室内安静下来能够听到身后的水流声,说明水池是流动的活水。

从大门处向内,总长度超过五百米,室内空间显示为长方形。

宽敞的正殿大堂左右两侧每隔八米就有一根粗大的承重柱,它们需要五人合抱才能互相接触。

每一根承重柱都是铜包实木,外层的之所以是铜的结构自然是为了方便雕刻,会是雕刻上珍奇走兽,或是雕刻上一些山水风景之画。

至于承重柱弄上盘龙?那是没有的事,不是没那个技术,是没那种风俗。

视线重新回到至尊台。

至尊台上面的宝座没有太多的花俏,更不是由黄金来铸造,它是一张主体雕刻着百鸟朝凤的木质座椅。

座椅并不是太师椅的模样,更不是什么龙座,椅子浑身上下就没半点与龙有关的图案。

夏、商、周、秦这些朝代就没有一个是以龙为主信仰图腾的,相反是鸟类的图腾最多。从王室王旗的图腾,乃至于家族图腾,能考究出来。

至尊台有龙的地方是在宝座的左右两侧,台子的边缘处护栏是苍龙的模样,它们呈现一种古铜色,满是鳞片的身躯比较细长,四足的爪子也只有三个,整体显示出张牙舞爪的形态。

现如今的龙与后世的龙并不一样,蒙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有明一代流行四爪龙,“我大清”则是五爪龙为多。

正因为只有三支爪子,所以是苍龙。

另外,龙虽然都称呼为龙,可实际上图腾是一直在演变的阶段。

例如商和周时期就是夔龙期姿态,秦、汉、隋、唐的龙则是应龙姿态,黄龙的形态则是在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

以现阶段的时间点来讲,龙呈现张牙舞爪的姿态就对了。它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震慑,反正秦汉时期是不带任何吉祥的含义,有的就是凶恶、凶恶、再凶恶!

座位梯次的两边,按照礼仪规格还有安排。

第一梯次的座位侧边,能看到的是整齐的屏风。屏风的存在其实就是充当临时的商议室,大臣在面对君王询问的时候,拿不定主意之类的可以约上人进去讨论。

朝会还能进“小黑屋”商议?这个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事情,不过这种事情到南宋之后就不存在了。

毕竟,南宋之前的君臣关系是一个样子,蒙元之后的除了君之外都是奴隶。君问了答不出来……勿谓言之不预!

第二梯次的百官侧边,两边都是摆着一些乐器,不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乐器,是种类齐全的编钟。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拥有,得是王室特别赐予才能拥有。

其实就算是周王室允许某个诸侯能够拥有编钟,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也不是随便一个诸侯能够搞出一套编钟。这个是与工艺技术有关,例如制作编钟需要用到大量的蜡,那个时候蜡是只有用蜂蜜才能做得出来,国家疆域不够大的诸侯连蜡都备不齐,怎么制作编钟?

到了秦汉之后,编钟已经没有春秋战国那么的高大上,可仍然是宫廷乐器,依然不是什么级别的人都能拥有。

时隔数百年之后,编钟依然是属于宫廷乐器,非执掌名与器不可拥有。就是时间太久了,文明也被野蛮所摧毁,只有王室才掌握的钟曲基本上已经失传,要是不再创作钟曲,编钟就该从乐器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摆设。

一声钟鸣让殿内交谈的人停了下来,他们不管之前是在干什么,都是站立向宝座方向成鞠躬行礼的姿势。

刘彦穿着天子冕服率先而出,左右两侧跟着提孔雀灯的宫女,一名身穿华丽重甲的武士和崔宗跟在其后。

孔雀灯自然就是孔雀模样的灯,主结构是铜材料,灯上下分三层,下面两层在喇叭形底座上分别套置两个大灯碗,碗沿各对称地插有四个小灯盏,最上一层塑成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驮一灯盏。因为通身有九个小灯盏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

那名身着华丽重甲的武士也是有名头,他就是这一次朝议的大殿将军,专门负责次序以及安全。

大殿将军不是官职,也不是真正的将军,谁来担当这个职位完全是天子说了算,一般是给一些年轻的小家伙来露脸,不无天子表达要刻意培养的暗示。

冉闵看到大殿将军面甲后面的眼眸,自家的儿子就算只看一双眼睛也能看得出来,立刻就咧嘴无声地笑了。

安静到大殿之内能听到水池的流水之声,刘彦走到宝座坐下。

崔宗走到至尊台的一侧,酝酿了一下下,也是在等待百官回到各自的座位,高声道:“天子与众卿朝议!”

一开始的时候,刘彦以为朝议就是早朝,然而那是有明一代和“我大清”的叫法。

当前是叫“朝议”,并没有“早朝”的说法。

今天不是大朝议,算是一场小朝议,明显的区分就是同样来到长安述职各郡的郡守没有被召唤上朝,倒是回到长安的将军得到召唤前来参加。

“早朝”不叫“早朝”,自然也就没有那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开场白,刘彦没穿越前对这一句其实是觉得充满槽点。

刘彦坐下,刚刚回到座位的百官却是又整齐地站起来离开座位,站在正道的左右两侧,又是整齐地躬身齐呼:“参见天子!”

没有跪拜,不是刘彦改了规矩,相反是他延续了规矩,秦汉的君臣并没有动不动的跪拜,朝议的时候也是能坐。

口呼“参见天子”更没有什么错,躬身行礼的确是参见,双膝跪地不进行叩拜是拜见,又是双膝跪地又是叩拜则是罪官才会干的事情。

刘彦这个时候应该开口:“众卿平身。”

百官重新腰杆直立,却是又拜了拜才各自回到位置。

崔宗等百官都坐好,洪亮声道:“今日议事,改制为主,分封为小议。”

一开始就点明当天要商议什么,同样是来自秦汉时期的特色,代表今天要是没谁想要搞什么幺蛾子,那么就别超过定下的议题。

朝议的确是会先定下议题,才不是那种百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模式,要不哪来的什么次序。

其实要不是想玉石俱焚,朝议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某个官员突兀窜出来从袖子里掏出奏本的事,或是在天子面前点名要硬刚谁。

崔宗说完向后退了一步,表示谁想表达什么可以出场了。

纪昌当仁不让地起身,没有走离自己的位置,对着宝座的刘彦行了一礼,开口说道:“大汉疆土日益增大,旧制难再呼应。顺从天子意志,将要更为三省六部之制。”

又是一些老话重提的事情,纪昌将三省六部是怎么回事,介绍主要官职名称,一些职权讲清楚说明白,说完行礼就又重新坐了下去。

刘彦的声音是在纪昌坐下后才传达大殿:“众卿可有疑惑之处?”

改制的事情准备了四年,元朔十年的时候又一再预热,关注的人早就研究熟透,就算是有些地方没明白也不会傻到去问天子,皆是齐声答曰:“无!”

不少人是偷偷看向纪昌,一旦制度真的改为三省六部,就再也没有总揽民政的丞相,纪昌虽然依然会是文职三巨头之一的中书令,可怎么样都比不了丞相的权威和风光。

到了元朔十二年,本来所有人的职位都会出现变动,那是正常的职位调动,要是没有改制那么一回事,纪昌也会从丞相职位上卸任,至于是不再担任官职的休息,还是调任它职,其实不太好说。

确认改制,纪昌卸任丞相一职的影响就被无限降低,对他来讲其实是一件好事。

改制之后,显得最突出的人是徐正,他本来也要从太尉一职卸任,没了太尉这一官职却是有了大将军,知道内幕消息的人都知道他依然会是武将第一人,没恶意的人是觉得运气好,不免会有人觉得是走了狗屎运。

不过,徐正担任太尉的时候,军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就是再有意见的人也说不出个能抹黑的理由,只有认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