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926章:论分封

席卷天下 第926章:论分封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改制的事情已经从君王到核心重臣都认可,没有资格去参与商议的人就算是有什么意见也得认了。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从三公九卿制度转变到三省六部的制度,中下层官员其实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相反是上进的空间大大的增加,欢喜还来不及,不会有什么意见。

制度改革受损的是核心高层。

文官没有了一个一言九鼎的老大,丞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同时御使大夫的职权也是被再次细化,其它大部门被拆分的情况就更多了。

军方也不是没有利益受损。

大将军被定为一品,可是大将军只有一人,是能够从品阶上压制文官第一人了,可之前军方的话语权本来就比文官系统大。

对军方影响最大的是六部的建立,其中的吏部、兵部、户部和工部就直接抢走了原属于军方的一些权利和资源,相对要命的是郡县兵不再规划在将军府的管理之下,等于是将军府编制下的常备军不能再从郡县兵系统随意获得兵源补充了。

将军府现在是由武将完全说了算的部门,刘彦是将这个部门视作对外征伐的利器,兵部则是作为后世参谋部的存在,等于是将军府负责打,兵部则是策划战争。

桓温已经知道自己将会任职兵部尚书的同时兼任将军府中丞,他研究了很久发现兵部尚书和将军府中丞的职权根本就是一个样,差别就是将军府中丞是部门里的次官,兵部尚书则是一个独立部门的老大。

“并未听闻何人续任征南将军一职。”桓温压低声音问谢安:“安石这边呢?”

谢安在随后同样也会卸任征西将军一职,调任为户部尚书,但不再兼任武职。

征南将军以及征西将军这两个将军职位在后面是会被空出来。

阿三大陆的战争将会由征南中郎将负责。

不过,短期之内阿三大陆也不会爆发什么大战,征南中郎将以其说是指挥阿三大陆的战争,不如说是监视周边的国家,同时也监督各个侯国以及封领。

西域将会设立安西都护府,最高长官就是都护,负责清理残余之敌的同时,各类摩擦或者战事也是由都护负责处理。

都护并不是什么新发明的官职,西汉时期就已经设立,按照当时的定义是秩比二千石,也就是九卿之下的待遇,与国内的郡尉同级。

现如今汉国的都护,定品是从三品武将,比将军一职低了半级,高于国内的郡尉,郡尉是定为四品。

“西边未来是采取相对的守势。”谢安不再负责对西征战,卸任之前却是留下了自己的方针,他相信中枢会采纳那个方针:“匈尼特不敢惹怒大汉,大汉也需要时间来扫清不服残余。”

“司宏壮早早前往中南半岛,履任平蛮校尉部校尉,就任征南中郎将合情合理。”桓温在这一件事情上为了避嫌并没有出任何的力气,他问道:“出任西域都护府都护者,何人?”

“李匡。”谢安同样没有举荐李匡,一样是为了避嫌:“安能顺利光复西域,多得承基助力。”

那就是原本的两个次官都顶了上去,算是一次计划内的接班,代表着以往的一些政策至少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李坛和吕泰也在聊自己的事情。他们依然会是“征”字级别的将军,差别是李坛从征北将军转任成为征东将军,原先是征东将军的吕泰则是就任征北将军一职。

级别不换,换了个头衔,看似没有变化,其实变化大得很。

那是刘彦一早就确认的事情,没有任何一名官员能够永久地待在一个职位不动弹,不管武将还是文官都是,一般是同级的平调,像吕泰和李坛这种情况,各郡的郡守、郡丞以及各司、各曹也会进行调动,同时各县也是如此。

调任是四年一次,并不是非调任不可,但最长连任不得超过三次,也就是在一个职位(地方)就职的最长年限为十二年。

元朔十三年会是很繁忙的一年,要不是出现了制度改革,一些前两次没有调任的官员都会在今年完成调动。

同时,元朔十三年也会是大考的一年。

军方的哪一些将领接受任务有没有完成,完成度又是怎么样,或是干脆接了任务失败,种种都会在今年进行核实,该增加功勋的自然是增加,该降级乃至于是丢官的也处理。

文官系统的考核则是针对少府全体人员以及郡县一级,基本上就是各郡各县来回调动,在地方为官取得优异成绩的官员则会调到中枢任职。

朝议还在继续,正在说话的人是吕议。他刚才短暂介绍了阿三大陆的山川地理,又谈到了当前对阿三大陆的治理。

汉军攻灭了吉塔拿多和笈多王朝,两国的土地自然是变成了汉土,可是不代表汉人就真的完全控制住了全部的地皮,很多区域其实是阿三各高种姓自治的现状。

桓温率军征讨阿三大陆的时候,不是绝对的铁血政策,对于归降的阿三采取了收编,一些行政区也是名义上归属汉土。

自治的阿三高种姓服从汉国的国策,但是保留了管理权,需要的是进行上贡。

从先秦到西汉和东汉,诸夏并没有过羁糜政策,桓温战时可以对阿三高种姓委蛇委蛇,等待大局确定下来自然是没有那种事了的。

“臣以为,既然彼土分封,自是由各侯主以及领主自决。”吕议不管是作为典客还是即将上任的礼部尚书,都是有资格和那个权利来进行建议:“此法附合先王之策。”

侯主自然是侯爵,加个“主”是因为有自己的侯国。

领主就更加顾名思义,侯爵以下的爵位没资格建国,封地也只是封领,那么自然就是领主。

将土地分封出去,谁的土地该是怎么样自然是由受到分封的人去自行决定。这个是模仿周王室分封的策略。

周王室一开始的分封远比汉国这一次要残酷得多了。

周武王分封的时候,除了原先的商地之外,同阵营的诸侯国还依然是自己家的,没有多余的土地分封有功之臣,只能是将眼睛盯到异族身上,找来地图画个圈,说“这里归你了”。

那个功臣能不能将分封到的土地从异族那里抢来只能靠自己的实力,或是有一些实力强大的好哥们帮忙,是别奢望国家出兵帮忙打下来。

刘彦现在要搞异姓分封,惠及到连五级的大夫都有封领,土地是分封下去了,能管理好就继续当自己的侯主或领主,要是管不好就将土地再收为国有,。是不是再分封出去是刘彦拿主意的事。

现实情况就是那样,既然都是自己家的产业了,仅是在收拢管理权方面,不是遭遇到他国的入侵,谁有那个脸去要求国家出资出兵。就是有那个脸去求,得到的回复也只会是被询问是否将封地还给国家。

吕议说完,够资格的大臣都是出班进行附议。

其实这个对于家族实力强大的大臣并没有什么影响,甚至巴不得国家力量别插手太多。

真正会觉得苦逼的会是受封了却没有足够实力的人,像是一些近期才领受大夫爵位的人,他们刚刚晋升爵位,是获得了来自国家分发应有的待遇,可是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积累。

在汉国,成为一名大夫之后就有资格每年固定从官方领取俸禄,同时宅院、田亩和仆人是一次性分发到位。

一名大夫,要是有众多的族人倒是还好,还能将亲族收为家臣或是武士。

要是成了大夫却没有亲族,谁都不敢随随便便收不知根底的人作为家臣或是家族武士。

大夫的家臣和家族武士数量有限制,一名家臣和十名武士就到顶了。

收人之后,身为主家肯定是要给予待遇,逢年过节什么的也总要有好处,耗费真低不到哪去。

许许多多老牌的大夫,身在军中的自然不用多说了,不在军队的则是会组织捕奴团队,主要就是单纯依靠土地产出根本维持不了耗费,肯定是要创造收益。

包括刘彦在内的决策阶层,他们不是不知道一项政策决定之后会给哪一类群体带来困难,问题是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甚至是一项政策的背后就是一个淘汰的过程。

颁布可能会造成某类群体受损的政策,自然不是刘彦来干,大臣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扛。

所有的大臣一同附议,那就是表达全体高层站在统一阵营的态度,既是为君王背锅,也是暗示受损的群体就别上诉了,上诉也不会有什么用。

有了自古以来的政策延续,再有全体高层为决议背书,事情其实就是已经完全定了下来。

基本的政策有了,接下来就是了解划为分封区域地理的时刻。

关于实质的分封,要是没有称帝大典也就罢了,刘彦要称帝,今年应该颁布的赏爵是被推迟了下来。

这一次赏爵推迟对于即将获赏者其实是好事,按例刘彦称帝的时候是需要表示表示,例如有爵者获得实物的好处,有实际功劳却未受封者,全体获得爵位的增级。等于是一次难得的爵位大进步,皇帝高兴了,大家伙一块乐呵。

时间流逝,太阳由朝阳变成了日照当空。

正殿之内的天井照射下了充足的阳光,一声钟声被敲响,百官皆是站立起来走到正道,整齐对宝座之上的刘彦行礼,随后有序地向着偏殿而去。

汉家朝议有一个很人性化的设置,议事到了该进食的时候是会停下来,天子不是命人端来一碗小米粥装模作样显示自己的仁慈,是会在几处偏殿准备好食物,分为高阶官员一个地方,以下再根据人数的多寡分别安排下去。

竟然吃中午饭?一日三餐从来只分富贵与否,不看具体年代,只吃早饭和晚饭不属于贵人阶层,只要财力足够又不是那么极尽奢华,一天吃上几十顿饭又没碍谁的事。

“丞相。”刘彦特地招了纪昌以及徐正与自己一块用膳,自然是各自一个案几,并不是凑成一桌:“太尉。”

两人放下餐具,对着刘彦做出倾听状。

“刘慎过年便是九岁,启蒙阶段就算是结束了。”刘彦同样停下吃饭的动作,合乎君臣互相敬重的礼仪规范:“寡人要为刘慎选师,二位卿家可有建议?”

纪昌没有过多的犹豫,自荐道:“臣自以为合适。”

徐正稍微愣了一下,恭敬说道:“臣亦自荐。”

刘彦本来就是这么个意思,让纪昌做刘慎的文学老师,由徐正去教导武技,算是向国内和国外发出明显信号,他有意要立刘慎为太子了。

以前只是大王,立不立太子没有那么急迫,一旦刘彦成为皇帝就不能再让储存位空,尤其是众皇子年纪是一年比一年大的情况下,不早早地定下太子人选,会被理解为刘彦鼓励众皇子竞争。

诸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所谓的嫡长子继承规则,是贤能的子嗣继承大统的规矩。这个与国家周边环境异常恶劣有直接关系,自然是应该选择贤能的子嗣,要不嫡长子是个傻子就该分分钟亡国了。

嫡长子继承大统的规则是从东汉才形成,那是因为东汉周边的国家压根无法威胁国祚,同时也因为东汉是一个豪族政1治1体1系的环境,豪族还巴不得宝座上的天子是个傻子呢。

“如此甚好。”刘彦露出了满意的表情,示意两人可以一遍用餐一遍交流,后面又说:“分封可有了名单?”

纪昌自然是回答“有”,然后不是开始念名字,是大略地说出哪一个爵位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是外出就封,还是将封地选择在本土。

侯爵全部选择了外出就封是刘彦本来就能预料的结果,他们不可能放弃拥有侯国,人却是会留在中枢,侯国会交给家族去经营。

侯爵以下,愿意外出就封的人占了六成,剩下的四成是选择留在国内,尤其是大量的大夫是选择留下来。

“是财帛不足的问题。”刘彦很清楚就是因为那样,点了点头:“这样也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