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六百一十九节 超级项目(2)

大国崛起1900 第六百一十九节 超级项目(2)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第90票。

————————————

谭学衡解释说。

赣粤运河之所以能修建,是因为赣江水系跟珠江水系在梅山分水岭两侧最近距离,只有十来公里,而且分水岭并不算高,只有200米出头,挖掘一条十来公里的运河,对中国来将不是什么难事,一千多年前京杭大运河都修建的民族,搞这种小工程不值一提。

但是沟通了水系,不意味着会有水流流失,因为两个水系基本上依然没有什么互联。

整条运河是采用梯级抬升方式,通过一级级水闸,将一段段水位保持平稳。

从赣江下游的糊口到分水岭,修建了32个大型水闸,而在分水岭两侧各建了一座大型水库,用一条翻山渠道将两座水库连同,但是这条渠道却高高在上,用水闸限制住。

江西的船从赣江上一级级逆流而上,进入渠道水闸,翻过分水岭,进入广东一侧的水库,从而实现水运相通。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消耗的水不过是水渠中的水,水渠高达200米,傻子都知道水不可能逆流而上,必须得是不断的将水库的水抽进水渠中,而两侧赣江和珠江水域都修建了水库,想用哪个水库的水,可以自行调节,是受到人为控制的,怎么可能让赣江的水流失呢?

经过谭学衡的专业解释,杨潮半懂不懂,但他明白是受控的也就不担心了。

这条水渠修通后,千吨级船舶可以从长江直达珠江,江西腹地的货物可以直接从广东出海,比通过长江节省了几千里路程,这个费用下降至少一半以上。对江西经济的促进作用那是没的说。

而且河运比较平缓。可以通过拖船编组,拉一万吨的拖船都不在话下,如同火车一样,火车头拉车厢,想拉多少拉多少。

在山上站了半个小时,亲眼看到第一艘三艘编组的拖挂船进入船闸。船闸关闭,驶入水渠,再进入水闸,在驶入下面的水库,接着进入珠江流域,杨潮才结束了这次视察。

去广东坐了坐,就立刻飞往山东。

对杨潮来说,赣粤运河只是一个小项目,投资额还不到1000万。加上后期整体建设江西赣江流域的十几条通航河流的航道投资,也不会超过5000万两银子,不到1亿金元。

但赣粤运河是国家复兴开发公署第一个大型项目,所以杨潮必须亲眼来看看,捧捧场,更大型的项目,更困难的项目,才是杨潮最关心的。比如渤海隧道。

到了山东,直接上渤海隧道工程现场。茅以升主持的渤海隧道,修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速度问题。

技术上的难题早就解决了,因为早在五年前杨子实验室成立的时候,这个工程就立项了,之后五年时间。茅以升带领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做实验、搞测量,光是前期准备就花费了300多万资金。

值得一说的是,这条隧道。将完全使用中国技术能力,跟当年的烟济铁路一样,是一条争气隧道,是一条可以提振民心士气的超级工程。

茅以升向杨潮简单介绍了一些他们的设计方案,采用的的是沉管法。现在海底清理出基槽,然后从海面上将预制出来的钢筋混凝土隧道慢慢下沉到基槽内,所有隧道对接完成后,连接密封起来,接着抽干净隧道中的海水,一条隧道就建成了。

基本原理很简单,但是在海底那么复杂的情况下施工,不遇到难题是不可能的。此前茅以升做了大量的实验,确定了预制隧道的结构,进行了耐压和耐腐蚀实验,甚至在首都南京段长江中都做过试验,修建了从南京通往对面浦口的过江隧道。

可以说准备工作,技术储备都已经够了,但是所有技术拿到大海这种高度复杂的环境中,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

在南京时候,他们在海底清理出基槽,铺设上碎石作为基础,非常轻松,可是到了海里,费力清理出的基槽,一次大风浪过后发现就又给海沙填平了。

当他们花费了半年时间清理出来的几十公里基槽被填平后,茅以升受到的第一次打击,那一次他直接就病倒了,病了半个月,瘦了十几斤。

病,不仅因为工程困难,更因为压力大,做实验前前后后就花费了300多万两银子,施工一年来又花费了上千万,结果却功亏一篑,而且杨潮将调子定的很高,什么争气隧道之类的,而国外同行则不断的讽刺,将其称为中国人的天方夜谭,这些情况让茅以升再次感受到当年詹天佑那种压力。

所以遇到困难后,他实在坚持不住了。

杨潮这次来,正好是茅以升刚刚病好,再次匆忙开始工作的时候。

“该休息就休息。怕什么,总能修的通的。长城、运河,那一项国家工程没有困难?”

杨潮只是安慰,绝不施压。

茅以升叹道:“可是预算严重超支,怕是1亿不够了。”

1亿是一笔巨款,但是现在好像不够了,远远不够。

杨潮笑道:“代价高不怕,秦始皇修长城,长城立起来了,秦王朝倒下了,隋炀帝修运河,运河修通了,隋朝修走了,这代价大不大?我们的代价再大,还能大过这两人?1亿不够,那就2亿,2亿不够,那就3亿,即便10亿,20亿又如何?”

杨潮轻松的说道,好像钱不是钱一样。

茅以升又说了些工程情况,他们现在已经调整了方法,不再按照过去那种,先将所有的基槽清理出来,然后在集中组队隧道沉管,而是清理一点,安装一点,这样大大降低了海潮对基础的破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成本。

因为需要不断的测绘保证精准,需要不间断的租借工程船,而不是像过去计划中那样,集中租借,密集施工。同一时间大量不同专业工人集中在一起工作,造成工作量的不饱和,都大大增加了成本。

按照茅以升的重新估算,需要长期租赁300多艘大型船舶,加上自建的大量工程船舶,还有雇佣10万人长期施工,工程期10年的话,总支出将会达到10亿两,其中光是工资支出就达到了4亿两。(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