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六百一十八节 超级项目(1)

大国崛起1900 第六百一十八节 超级项目(1)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杨潮是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上海的。

因为潘训虽然很客气,但是却委婉的拒绝了杨潮的建议,他打定主意要竞选这次总统了。

而潘训的实力太强,因为他拉拢到了张謇的支持,他许诺张謇一个总理地位,让张謇答应他帮他拉农民的选票。

有这个底气,潘训对自己的当选十分自信,对杨潮的建议自然不肯答应。

杨潮又跟张謇沟通,张謇的农会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内陆省份,因此他在中国农民中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几乎就能拉倒半数的票数,这让杨潮太被动了。

张謇不合作,才是最让杨潮头痛的事情。张謇的农会,最大程度的模仿了富强党工会,无论从组织上,还是从制度上都是如此,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而张謇所在的立宪党借此一举成为一个全国性大党。

之前立宪党不过是一个地方性小党派,成员不到十万人,没有太大的野心,最大的目标第一是控制地方政权,第二是争取国会席位,从来不争当总统。

像这样的小党,全国有数百家之多,但真正成了气候,有自己的dang纲,比较正规的不过30多家,比如湖北的共和党,四川的民盟,青帮习气浓厚的上海光复会等。

这些党派有的是开了党禁之后建立的,比如立宪党等,有的是从地下转白的,比如参与组成过同盟会的光复会、兴中会、华兴会等。

有的能够在地方上掌握政权,在国会中争取议席,比如张謇领导的立宪党地方上控制江苏,国会中拥有大把议员。有的甚至超出一省之限制,横跨数省。比如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在云南、贵州始终能够控制政局,在四川也时常能达到统治地位,在国会中更是第二大党。

但大多数其实非常小,九成以上人员都在百人一下,甚至个位数的。完全就是玩票的,真正能取得政权的,不过七、八个党派而已。

所以在张謇借助农会势力,将立宪党扩张起来前,富强党是打着灯笼都好不到对手,所以每次大选,都是富强党自己跟自己玩。

杨潮不由猜测,是不是张謇这货看到自己实力强大了,耐不住寂寞了。

真是作茧自缚。让张謇组建农会,杨潮是费了大劲帮忙的。

但是杨潮知道,张謇是控制不了的,他跟潘训一样,都是有自己思想的人。

这种du立思考的人,虽然他们的du立的思想很宝贵,但有时候还是很让人讨厌的。

幸好杨潮不是史达林那样的人物,否则就该拿起屠刀杀人了。

放下不快。杨潮赶往江西,因为国家复兴开发公署第一个大型项目。粤赣运河开通了。

这条运河的修建,是得到江西和广东两省大力支持的,这个时代的人对水运还是很看重的,要知道后世21世纪这条运河都没有修通,当然主要是因为观念问题。

后世的中国,承袭了苏俄经验。苏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内陆国家,缺乏覆盖面积广大的河流,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显然不能跟密西西比河和长江这样的超级河流相比,连莱茵河、多瑙河的条件恐怕都比伏尔加河要好。

因此苏俄的交通主要得依靠铁路,于是中国就大力发展铁路建设。成昆铁路等翻山越岭的铁路线确实很有霸气,但真跟水运相比,可就差了太多了,一条长江相当于17条高标准的京广铁路,就这还是因为南京长江大桥限制了万吨级轮船开往上游,有人说如果炸毁了南京长江大桥,长江运力相当于70条铁路。

有没有那么夸张杨潮不知道,但一条千吨级同行的运河,怎么也比得上一条铁路线了。

运力还在其次,关键是运费低廉,只有铁路运输的三分之一的成本,这得是多大的效益啊,后世美帝中部的大豆,通过密西西比河进入墨西哥湾,然后穿过巴拿马运河,再横穿太平洋到中国,运输到山东、江苏一带的沿海地区,价格竟然还要比东北的大豆走铁路到这里要便宜,导致很多豆油厂都在用美国大豆,凭什么?

还不是靠着密西西比河水运运费低廉,美国将农产品从大平原最北端经过密西西比河运到墨西哥湾,货物价格只提高十分之一,而同样的货物从巴西内陆地区运输到海岸线,价格会提高三分之一。

当然水运在速度上是输给铁路一筹,但在那些对时间不敏感,对价格很看重的大宗商品,比如棉纱、皮革等物资,运费的降低,对他们是生死攸关的,因为这些货物往往都是薄利多销,价格每个百分比的变动,都意味着是赚钱还是亏钱。

对于客运当然可以选择铁路,对于食品、水果等时效性强的货物,当然也应该选择铁路,因此铁路还是不可取代的。

因此,尽管江西跟广东之间有铁路相通,跟长江还有赣江水道相通,江西人还是很希望得到一个南方的出海口,从而做到通江达海,彻底解除江西的交通困局。

江西山清水秀,但这还是一个农业大省,看看明清时期这里的赋税就知道了,在中国排名前五,仅次于江苏、山西和四川等要么富庶,要么庞大的省份。

可到了现代社会,丰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江西真是穷的要死。而且,到了工业社会,农业地位大大下降,光有丰富的农产品是致不了富的,交通制约最大的,还是江西的工业,到了21世纪,周边几乎所有省份都比江西发达。

所以21世纪才将修建粤赣铁路提上了日程,可是那时候对环境的顾虑太大,最大的问题是江西的水资源问题。

江西水资源十分丰富,而且都集中在江西境内,90%的江西河流属于潘阳湖水系,所以后世江西河流污染治理非常成功,因为所有河流都在境内,不需要跨省沟通,但是江西水资源自给自足绰绰有余,因此很多水都流入了外省,是外省的水源供应,那么开发江西水力,就牵扯到了外省的利益,所以反对声音很大。

如果修通粤赣运河,江西的水就会多一条流出渠道,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潘阳湖水量下降,带来难以估量的神态灾难。

杨潮觉得这完全是杞人忧天,江西所有的河流联动,即便全都降低个几公分,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而且运河是可以调节的,水量下降的时候,大不了关闭船闸而已。

这道巨闸站在山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深山沟壑之间,筑起的一道混凝土大坝,其中有电力驱动的闸门,旁边还有船闸,供来往船舶通航。

杨潮问了那个关于赣江之水泄广东的问题。

陪同的运河总督办谭学衡表示完全是无稽之谈。

“秦时修灵渠,既有此语,时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其后,灵渠通,岭南定。”

谭学衡说的是秦始皇时期修建从湖南通往广西的灵渠的故事,灵渠沟通了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让中原势力可以通过水路直达南越之地,为秦始皇平定岭南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当时修建的时候,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会导致湘江水三分流入漓江,导致湘水外漏。当然结局没有发生这种悲剧,或许发生了,只是随着时代的推移,生态自己调整了过来,导致后人根本就没有察觉。

谭学衡是一个清朝家庭官僚出身,他父亲是清朝进士,他自幼在广东水陆师学堂读书,毕业后进入英国海军学校,之后一直在海军任职,直到1914年的时候,广东发大水,各界要求治理河道,当时的袁世凯政府任命了赋闲在家的谭学衡为治水督办。

谭学衡设立了广东治河处,雇佣了瑞典籍工程师,在上海疏通黄浦江水道的海德生、柯维廉二人,在谭学衡治理期间,详细测绘了庞大的珠江水系,后来米青在广东搞建设,重点就是航运,继续用谭学衡,在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下,他用了十年时间,将广东的水道修建成了中国最好的航运水道,兼顾灌溉和防洪。

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团队中,始终有英国人、荷兰人、瑞典人等欧洲人。

比如这次的赣粤运河工程,总工程师是张謇建立的河海工行学校校长李仪祉,但是团队中的一半工程师都是世界团队,甚至包括了三个日本人。

很显然中国目前的水力技术力量,还不足以应对如此大型的工程技术,这不丢人,因为毕竟是一个后发的国家,目前能在铁路工程和机械制造领域自给自足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赶上发达国家,不然真当人家几百年积累是****的。

杨潮并不反对国家团队,甚至大度的喊出了“要大力利用全球智力来为中国服务”的口号。

不过对于谭学衡说的,不会影响江西水位一事,杨潮却有八分怀疑,觉得谭学衡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江西的水流入广东,怎么可能不影响水位。

看到杨潮狐疑的眼神,谭学衡立刻就解释起来。(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