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七四二章 新尚书左仆

晋颜血 第七四二章 新尚书左仆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天涯的**~~)

”呵~~“

王舒又是呵的一笑:”明国朝堂,序位多满,哪有我等容身之地,既便有,也不过是浊吏辅职,儿孙辈可为之,你我怎能屈居于人下?“

”这……“

王彬神色一滞,想想确实如此,这倒不是说明国朝堂空不出位子了,而是你去当官,人家凭什么给你?

打天下的时候你没出力,现在你跑过去当官,没这道理啊。

如今江东士族的处境,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吴国灭亡的老路,北方新贵占据了朝堂,南方大族处于被征服的地位,既不被信任,也受人歧视。

当初最负盛名的陆机陆云兄弟北上当官,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寒了南方士人的心,纷纷辞官,闭门守户,直到江山半倾,才有所振作。

王导也道:”庾、羊、蔡、卞、谢、钟等族无一北上,岂非无因,况我等于北方的田地庄园皆毁于战乱,原址亦被明国征去重新分配,多半讨要不来,回去了也是无根之浮萍啊。”

王彬忧心忡忡道:“那该如何是好?难道我家就此沉沦于江东?”

王导叹了口气:“桓谢两家的子侄辈与明王交好,将来必有所用,而我家……哎~~不过我家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可让子侄辈先去洛阳,购田置业,住下来再说,道回于洛阳供职,我可修书一封,请道回予以照料。

另……处仲虽还据武昌,但已无进取之心,不过据地观望罢了,我再修书于他,请他向明王上表,献江湘之地请降,明王必善待,凭此可为我王家再起之机。”

“嗯?”

王彬和王舒眼前一亮,让王敦去向杨彦投降,确实是个好主意,王敦有兵有地盘,以杨彦定下的规矩,不会亏待的,虽然不大可能得到实职,可这也是一个打入洛阳的契机。

别看王家这三人嘴硬的很,实际上他们也想投奔明国,只是没有门路罢了,毕竟世家之所以为世家,必须与朝庭紧密结合,手握大权,才能保得家门不坠,历史上凡是失势者,财富被逐渐蚕食还算是不错的结果,更有直接抄家灭族,从青史中除名。

琅琊王氏那么大的家业,也怕啊,尤其是杨彦玩出了市易行那么一手,掠夺江东财富难以计数,让人不寒而栗,以武力对抗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便是与之融为一体。

“好,茂弘兄立刻修书,弟稍后便去安排子侄去往洛阳。”

王舒点了点头。

……

第二天,李越如期被斩首,弃市三日,受民众围观唾骂,因李雄之死牵涉到阴私宅事,闹大了并不好,所以细节并未向外披露,只模糊宣布了李越暴起轼父的罪名。

不过刘曜很快就打听到了内情,面色隐现挣扎之色。

“夫郎可是有烦心事?”

小刘后不由问道。

“哎~~”

刘曜叹了口气:“李仲俊与我份属同类,却死于家门不幸,为夫心有戚戚。”

小刘后知道刘曜还有后话,倒没接腔,只是以一双妙目望着。

果然,刘曜又道:“李仲俊死于阴私宅事,为夫考虑到,不久之后,我将去北邙山为晋室五主守陵,虽得明王恩准,每月可回洛阳居住十日,可久不在家,就怕我家重蹈李仲俊的覆辙,故为夫打算,除三妻四妾,余者全部遣散,你意下如何?”

“啊!”

小刘后掩嘴惊呼,现出了惊喜之色,有哪个女子,会嫌丈夫身边的女人少呢?更何况府里养着上百姬妾,每日里的吃喝用度也不是个小数目,遣散出去,能省一大笔钱。

看着爱妻的欢喜模样,刘曜微微笑着。

要说李雄诸子不成器,他的几个子嗣也未必好上多少,李雄的死吓着了他,而且每个月守二十天的陵,杨彦绝不会允许他把妻妾带过去,这就等于他常年出差在外,家里一群女子久不得甘霖,早晚要出事,倒不如先把这隐患消弥掉。

要说不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不过作了这个决定之后,刘曜只觉心头一松,好象整个人的心胸都开阔了许多。

小刘后从旁笑道:“既然郎君有此决定,那不妨效仿李班,把家中多余姬妾献与明王,随得明王怎么安置。”

“嗯?”

刘曜一想,也对啊。

交给杨彦处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见到杨彦,说不定交谈两句,对自己的印象就变了,毕竟如有一丝可能,刘曜都不愿去给晋室五主守陵。

“也罢,为夫立刻安排。”

刘曜点了点头,匆匆而去。

他的姬妾数量不如李雄,约有一百多名,当刘曜宣布将把其中的绝大多数遣散之后,诸女倒也没哭哭泣泣,主要是刘曜的境况实在太差了,跟着他没前途,不如趁着自己还年轻,另攀高枝呢。

安排好之后,刘曜去求见杨彦,说了此事,杨彦愕然!

但刘曜自愿遣散姬妾,也是好事,于是继续交给柳兰子处理。

李雄之死在洛阳,并没翻起太大的浪花,甚至上门吊唁的除原蜀中的那几个大族,再无他人,朝臣只要清楚,不是杨彦下的毒手就行了。

很快的,七天丧期过去,李雄葬于北邙山中,李卉儿与任皇后也于次日搬去了任家为李雄服丧,任皇后本是有些犹豫的,但李卉儿还未成年,需要人照料,作为名义上的母亲,回任家合乎情理,而且她也不愿呆在李家,毕竟李雄死了,她在李家等同于陌生人,浑身都不自在。

反正服丧也没规定在哪儿服,只要服了就行。

时光匆匆,明军在紧张的备战,各种物资、粮草也陆陆续续的运往关中,到三月中旬,诸葛颐回来了,一脸的风尘仆仆,原本白净的脸庞,变得又黑又红,不说十足的草原人,至少有了五六分的样子。

杨彦于太极东殿接见诸葛颐。

“此行幸不辱命,臣与惟氏歃血为盟,得其承诺至迟于夏秋之交出八万精骑入并州,另带回了拓跋什翼健,暂时安置在馆驿当中……”

诸葛颐向杨彦汇报了经过,并奉上由拓跋纥那呈献的降表,以及贡品清单。

“嗯~~”

杨彦略微一看,便点点头道:“诸葛公辛苦了,能诱得拓跋部八万精骑入并州,若此战功成,诸葛公居功甚伟。”

“不敢,不敢!”

诸葛颐连声谦让:“若非大王以赫赫军威镇服胡虏,臣此行哪得如此顺畅,真要论功,臣也只是跑跑腿,动动嘴皮子之功罢了。”

杨彦呵呵笑着摆了摆手:“诸葛公莫要谦虚,前尚书左仆李公因家中变故辞官,此职空缺,诸葛公可替之,孤放你回家休养数日,待得敕命下达,便往尚书台赴任罢。”

“哦?”

诸葛颐大喜,连忙施礼:”臣多谢大王!”

尚书左仆射虽是尚书台的辅官,秩仅六百石,头顶上还有个尚书令,但尚书令往往把握机要,主要的事情还是由左右仆射来做,正如荀崧也担任过尚书左仆射。

从表面上看,诸葛颐由秩千石的谒者仆射降为秩六百石的尚书左仆射,是降职了,可这个降职,他愿意,尚书左右仆是典型的位卑职尊,凡列此职者多参与机要,也意味着进入了明国的权力核心,没人会因为他的品秩低而轻视他。

“诸葛公不必多礼。”

杨彦再次摆了摆手。

任诸葛颐为尚书左仆,他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首先是往尚书台掺沙子,目前尚书台掌握在崔访手里,作为最早跟随杨彦的士人,又有崔玲作为倚仗,如果不出大的差错,基本上在这个位置是干一辈子了,虽杨彦对崔访本人没有成见,还欣赏其人的老成持重,但一个人在一个职务上干一辈子,哪怕他自己没有心思,下面人也会帮他经营出一个水泼不进的铁桶江山,必须要掺沙子。

其次是诸葛颐本身没有太大的才能,有的时候,下属不是说越有才越好,才大者往往难制,且才华横溢者多自负,一旦推行的政策出了差池,后果会更加严重,如历史上著名的几次变法,都是因执政者不体察下情,仅凭个人喜好强制推行,终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杨彦作为现代人,有着超越时代的见识与知识,要说天才横溢,谁能比得上他?因此对于他来说,愿意勤恳干事的人,要比才华卓著者更加好用。

毕竟时人是在摸索道路,而他已经有了现成道路,在大的方向上不存在问题,他更加看重的是执行能力,而不是决策能力。

相对而言,中下才能者往往干事更加勤恳,不过杨彦也不是一昧的排斥大才,总之,各层次的人才各有各的用处,关键是看执政者怎么用。

最后是做给江东士人看,让他们看看清楚,自己连诸葛颐这种人都能重用,表现出虚位纳贤的姿态,事实上,明庭包括三分九卿在内,很多官职一直空缺,就是留给江东士人的。

杨彦并不排斥江东士人,你排斥他,他会自动抱团取暖,形成一个排外的小圈子,顾陆朱张是怎么来的?不就是晋灭吴之后,吴国士人受歧视的地域性产物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