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七四三章 三公九卿

晋颜血 第七四三章 三公九卿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糖果爸的**~~)

“大王,王敦世子王应求见!”

这时,柳兰子在外唤道。

“哦?”

杨彦一怔,看了眼诸葛颐,便道:“宣他进来!”

柳兰子转身而去。

一般来说,这种事情都是宦人去做,但杨彦身边的宦人只有十数人,来自于成都长安,人手严重不足,因此很多事情由女千牛卫代行

他知道这样不合规矩,只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好端端把一个大男人阄了,他做不出这种事。

最初洪秀全入南京,学着清庭使用太监,抓了几十个男童去阄,但阄人是个技术活,洪秀全手里没有熟手,阄一个死一个,最终不了了之,使用女官在内庭行走,出了很多问题,杨彦现今的处境与洪秀全类似,以女千牛卫行走于内庭并不合适,不过一时之间,他也没有解决方法,把男人阄了他真心做不出,纯爷们儿进后宫他也不放心,只能先凑和着,将来慢慢解决。

不片刻,王应被带入殿中,深施一礼:“琅琊王应参见大王!”

杨彦抬手微微笑道:“王郎不必多礼,当日建康一别,已有数载,今观王郎风采依旧,孤心甚慰,不知王郎此来是为何事?”

王应望着杨彦,暗暗叹了口气。

王导、王彬与王舒给王敦写信,劝他向杨彦投降,王敦其实很识进退,历史上王敦在临死之前,心知沈充钱凤之流成不了大事,遂以王应为武卫将军,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给钱凤三策。

释兵散众,归身朝廷,保全门户,上计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下计也。

钱凤心怀侥幸,选了下策,因王敦已死,人心惶惶,全军一触即溃。

事实上随着夷陵大败,王敦已经知道自己失去了三分天下的机会,却仍怀着一丝侥幸,后随着明军取下关中,王敦的侥幸彻底破灭,心知强求大事,必是败亡之祸,但杨彦并未遣使劝降,他又拉不下脸去主动投降,直到收到了王导三人的信。

经再三思量,王敦觉得还是自己主动点,毕竟明国处于强势的一方,主动献降,和等着杨彦遣使前来勒令投降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虽然他清楚,自己一旦投降,就必去洛阳,形同于圈禁,但只要门户不失,总有再次显达的机会,于是先遣王应往洛阳。

一方面是作为质子表示诚意,另一方面,商谈投降的具体事宜,比如日期、后续安排、交接等等诸事。

既然真心投降,王敦也不想搞成虎头蛇尾,让杨彦不满。

王应的心头浮出了父亲的交待,再想起自己曾被杨彦俘获的旧事,一时之间,心情复杂异常,不过他到底不是王彭之之流,立刻就调整了心绪,取出一份簿册,奉上道:“家君思及过往,悔愧不己,今愿以为湘江二州,向大王献降,因两州多为俚人,人心浮动,家君担心有变,故遣应向大王献上降表,约定降期。”

“呈上来!”

杨彦转头示意。

“诺!”

有老宦人取来降表,呈于杨彦案前。

通篇洋洋洒洒数百字,首先是为自己起兵反晋正名,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以逆臣的身份来降,将来会在史书中被大大书上一笔,这一段,主要是王敦解释了自己深受东海王越大恩,看不惯司马睿父子篡夺东海王越一手打下的天下,故起兵维护东海王统胤。

这其实无所谓是非,主要是表明立场,以示起兵非为一己之私。

再往下,则是对杨彦的称颂与表示归服,并隐约提点了杨彦的救命之恩,以示一份香火情缘。

“诸葛公可观之。”

杨彦又抬了抬手。

宦人把降表奉给了诸葛颐,诸葛颐细细看去。

不片刻,杨彦问道:“王处仲率军来投,使江湘两州免遭战祸,于国于民均有大功,诸葛公以为,该如何赏赐?”

“这……”

诸葛颐不敢殆慢,沉吟半晌,才道:“臣以为,王处仲此举大善,可任太尉,彰其行。”

太尉在名义上,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并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有长史一人,各曹掾、史、属二十四人,职权范围非常广范,但从东汉起,太尉就沦为了虚衔,不录尚书事,不得参与国政。

同时,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为文牍往来,本身不具备否决权,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也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也就是说,三公不录尚书事,就不具备实权,仅为显示名位的尊祟,以王敦的过往经历,又被杨彦利用过,罢黜了司马绍,使得晋室威望大失,算是有功于明国,来洛阳做个太尉倒也名副其实。

“准!”

杨彦点了点头。

诸葛颐看了看王应,又道:“与处仲协商还须王郎奔波往来,若无名份,恐是不妥,臣观王郎丰姿卓越,仪表堂堂,臣举荐王郎任谒者仆射。”

杨彦明白,这既是诸葛颐在提携琅琊王氏,也为他自己在朝中寻求奥援,毕竟满朝新贵,江东士人独他一个,此为人之常情,好在诸葛颐只举荐王应任无足轻重的谒者仆射,还算是有分寸。

于是略一沉吟,便道:“此议尚可,王郎就留洛阳为我大明效力罢,诸葛公可待孤为王郎向徐龛讨要府宅,或是圈地自建亦可,待得休息几日之后,便与崔公经办此事。”

“既如此,臣等告退!”

诸葛颐与王应双双施礼,随即大袖一甩,迈步离殿。

出得殿门,王应再向诸葛颐施礼道:”小侄多谢叔父举荐。”

“哎~~”

诸葛颐捋须叹道:“此事不过顺手为之,如今洛阳不比建康,你我两家还须互相守望啊,来,别在宫前说话,先随老夫回府再说。”

“便依叔父。”

王应跟着诸葛颐,向外行去。

待两人出了宫城之后,柳兰子又入殿,问道:“大王,诸葛公带来的女子你打算如何安置?要不要去看看?”

“不看了!”

杨彦豪爽的摆了摆手:“我若再往宫里领,只怕慧娘和巧娘第一个埋怨我,这样罢,给拓跋什翼健送四个过去,就说是我赐给他的侍妾,其余的由千牛卫内部消化,你和荀虎协商着来。”

“嗯,妾马上去办!”

柳兰子现出了满意之色,撒腿向外跑去。

……

王敦来降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洛阳民心大振,崔访、诸葛颐和王应为此奔波忙碌,不过刁协始终板着张脸,当初他就是被王敦逼出建康,差一点连命都丧了,不过刁协也知轻重,就是脸色不大好看。

不知不觉中,时间到了六月初,王敦与王含入洛阳献上降表,杨彦当场封王敦为太尉,王含为大鸿胪。

大鸿胪位列九卿之一,掌诸侯及藩属国事务,后演变为赞襄礼乐之官,秩中两千石,而明国哪来的诸候和藩属国?这就是典型的虚衔,但是能得列此职,王含也满意了,他与王敦两兄弟,一个三公,一个九卿,虽不掌实权,最起码地位尊崇,可以在此位置上,安渡余生,保全门庭,至于王家的将来,自有小儿辈操心。

时间缓缓流逝,在七月初一的时候,荀豹率步骑六万、及火炮床弩率先北上,将于濮阳与萧鎋会合,合兵十万,屯驻于黄河南岸,一待冰封,将渡河从正面拨去襄国以南的各要塞,与杨彦会师于襄国城下。

这段日子里,任皇后与李卉儿住在任家,倒也悠闲自在,实际上李卉儿乃李雄前妻阎氏所出,舅家应该是阎氏,为此阎氏还上门来讨过人,阎家也不傻啊,也能看出李卉儿的价值,但是李卉儿名份上的母亲是任皇后,又先一步被任回带回了府中,任回怎么可能放人?

甚至这事还一度闹到了杨彦案前,杨彦也不理会,闹了几次,阎氏实在没招,只得不了了之了。

任回刚刚以围观民众的身份欢送了大军出征,回到府里,便愁眉不展,哎声叹气,荀豹既然出征,那杨彦领军西行也不远了,等杨彦凯旋而归,至少又是一年,而自家依然没个着落。

屋子里,李卉儿、任皇后与任夫人挨在一起说着话,显然亲密无间,任回却是心神难安,脸面渐渐浮现出了挣扎之色,突然猛转回头道:“阿妹,其实你和仲俊早没了夫妻之情,为之守了数月的丧期,也足够了,为兄观李骧有意为你出具和离书契,既如此,为兄明日去找他,把日期落在仲俊身故之前,你看如何?早日还你自由之身,你也可早日与大王在一起啊。”

李卉儿给任皇后打了个眼色,撇了撇嘴,对自家这个便宜舅舅颇为不屑,任皇后摇摇头道:“阿兄,人在做,天在看,妹于李仲俊虽无夫妻之情,却有夫妻之实,这丧期是无论如何都要守完的,否则妹心难安,至于大王那里……若是连两年都等不下来,那妹就当所遇非人,没什么好说。”

任夫人虽然心向任回,却也明白任皇后说的没错,于是叹了口气,劝道:“郎君,若是小妹莫名其妙弄个和离契书出来,明王会否见疑,妾以为大王是清楚的,倒不如顺其自然,若小妹真与大王有缘,区区两载算得了什么?”

任回颇为无奈,他又不方便去逼迫自家妹妹,只得苦笑着捋了捋须,可就在这时,一名仆役来报:“禀郎主,左千牛卫府下千牛备身候将军求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