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七十八章 新一轮开科取士(1)

明末美僮传奇 第七十八章 新一轮开科取士(1)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就在花小山等人在湘东剿匪时,李安国在长沙也没闲着。

二月中旬,他正式任命谢凤洲为吏部尚书兼礼部尚书,周文江为兵部尚书兼刑部尚书,奚鼎铉为户部尚书兼工部尚书,调原湖广学道陈驭六为长沙知府兼长沙营监军。

又对原大西军任命的长辰常巡抚史可镜、衡宝巡抚谭嘉瑞、岳州知府舒日长、常德知府周圣楷、衡州知府吴之才、郴州知府谭三阳、永州知府吴继嗣、长沙知府刘佚辅做出了新的安排。

任命史可镜为户部左侍郎;

任命谭嘉瑞为工部左侍郎;

任命黄元凯为武昌府府知府兼武昌营监军;

任命周圣楷为常德府同知兼常德营副监军;

任命舒日长为岳州府同知兼岳州营副监军;

任命吴之才为衡州府同知兼衡州营副监军;

任命刘佚辅为宝庆府同知兼宝庆营副监军;

谭三阳、吴继嗣仍任原职。

当时周文江等人还劝李安国称王,不过被他拒绝了。

同月,他根据陈驭六的建议,进行了新一轮开科取士。

兴国州银山村。

银山村是靠近银山的一个小村子,明初之时曾在此山冶炼白银,中期以后便废止了,不过这银山之名倒留下来了。

银山村的村民多半为当初矿工和银匠的后裔,以前是一个大村子,正德年间还有四百多户人家,至明末时已经减少到一百多户,大多数人家都到大冶以及武昌府下辖各城池从事银匠的旧业去了。

现存的这一百多户如今多为农户,银山附近土地贫瘠,靠近网湖一带的良田多半为官绅以及王府所占,这一百多户人家只能依托银山开垦一些旱地勉强度日。

不过自李安国入主武昌府后,银山村村民的日子就好多了,每家每户不仅分到了田地,网湖附近的水田也分到了一些。

时至日暮,村子最东头的一间茅舍上炊烟袅袅,从山上下来一位背着一捆柴禾、约莫十**岁的少年见了不由十分奇怪,“我家从来只吃两餐,申时刚吃过一餐,晚上如何生起了火?难道家里来了客人?”

想到这里,少年不禁加快了脚步。

推开篱笆院门,只见一位年岁与他差不多的少年正站在院中背着手朝山上望着,那人听见院门响了便转过身来,见了背柴的少年不禁笑道:“卢兄,你可算回来了”,上前帮他将柴禾取下来。

少年也笑道:“余兄,什么风把你吹到寒舍了”

姓余的少年却是一本正经,“你猜”

姓卢的少年骂道:“你这没来由的,我如何猜得出,莫非家里又缺吃的,到我这里来打饥荒来了?如今安**分了田地,你也应该回到老家了吧,粮食应该不缺啊”

姓余的笑道:“余兄,好事啊,天大的好事”,说着他将一卷纸递给他。

姓余的接过来一瞧,原来是一张布告,上面写着“.…..,凡我安**辖内百姓,无论士庶、出身,年在三十以下,略通文章、筹算者,均可到县衙报名应试,此番考试,科目有二,策论一,筹算一,可携算盘应试……”

“可携算盘应试?简直有辱斯文!”,姓卢的少年将纸张揉成一团扔到地上,姓余赶紧捡起来,抹平之后折好放进怀里,“余兄,何必如此,唉,先不说这个了,我今日带了猪肉一条,好酒一壶,今晚就在你这里叨扰一晚,我二人把酒言欢,一醉方休如何?”

姓卢的知道自己刚才做得有些过了,赶紧施了一礼,“余兄见谅,小弟刚才失礼了”

姓余的笑道:“无妨,你我二人相交莫逆,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原来这姓卢的叫卢高,今年十九岁,姓余的叫余国柱,今年二十岁,以前都是兴国州的童生,余国柱住在兴国州的铁山,尚未参加县试武昌府就换了人间,上次张献忠在武昌府开科取士之时二人都没有参加,如今都在家里务农为生。

卢高家里还有老母和幼弟幼妹,弟弟已经十五岁了,一家四口分了十六亩田地,老母常年多病,这十几亩田地全靠他和弟弟两人操持。

卢高的妹妹今年才十岁,见到有客人来了,也帮着母亲在厨房忙乎着,不多时,小院的石桌上便摆了三大碗辣椒炒猪肉,一碗当地的蔬菜,两大碗饭,余国柱带来的那壶黄酒也放在上面,壶边放着两个小碗。

余国柱见了,端起两碗辣椒炒肉就往屋里送,按照乡下的规矩,有客人来了,只有主人可以陪同客人上座,女人和孩童是不能上桌的,余国柱常来卢高家里,知道他家拮据,平素很少吃肉,便将两碗肉端了进去。

看着弟弟妹妹那热切的目光以及嘴边的涎水,卢高也没阻拦余国柱。

酒过三巡后,二人都有些微醺,余国柱说道:“卢兄,想你我二人在兴国州一带颇有文名,如今天下板荡,这安**虽出身草莽,观其行事也颇有些章法,听闻谢凤洲、周综文、奚鼎铉等你我都熟悉的人都进了彼等官府,如今都执掌一方”

“谢凤洲还主持了一部安**政务会典,我可是去县城看过,在大明会典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又贴近时弊,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典要啊”

“其军中也颇有规制,听闻无论水师、陆师,都按照如今武昌营的都督贺大人编制的驻行战操典来行事,去年彼等打败不可一世的左宁南,将其在瑞昌的历年积蓄搜刮一空,这操典于其中居功不小,我虽无缘得见,不过你我可曾见到彼等扰民、虐民之举?”

“自安**入主武昌府一来,丈量田地,将王府、士绅的田地分给小民,这还不算什么,彼等竟然劳心劳力,厘清了两册,还颁发了新的田契,以我观之,其志不在小啊”

卢高撇撇嘴:“还不是谢凤洲、周综文、奚鼎铉这帮目无君父的斯文败类主持的,想那李安国不过是献贼的义子,目不识丁,如何能有这般手段?”

余国柱摇摇头,“卢兄,你这话就有些昧着良心了,不管是何人主持,你家里是不是多了一些田地,如今至少衣食无忧吧?想当初你家一共有七个孩童,如今能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大多是饿死的呀,如果没有安**入主,天下纷纭,或者左宁南继续在武昌肆掠,你的幼弟幼妹能否平安长大?”

卢高神色黯淡,不过嘴上却很硬,“毕竟是乱臣贼子,我就算饿死也不入仕”

余国柱劝道:“卢兄,民以食为天,你就算有气节,也要为伯母和弟妹考虑吧,我可听说了,名满湖广的罗田医家万氏兄妹都入了安**,前四部尚书李长庚之侄,我湖广最有名的才子李春江如今是岳州知府兼岳州营的监军,另一位大才子蕲州顾景星高居常德知府兼常德营监军,一个个位高权重,尽展胸臆啊”

“你我埋首苦读,为的是什么?”

“自然是货与帝王家”

“不对,天下天平之时可如此说,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我等也要择一二明主追随,届时形势如何尚未可知,一旦成功了,我等便是从龙之臣,名留青史,岂不快意?”

“更何况这大明的天下你也瞧见了,内外交困、民不聊生,而高官巨宦却夜夜笙歌,醉生梦死,真是应了杜子美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衰亡就在顷刻,你何苦还……”

“再说了,此次考试,不考八股,只考策论与筹算,这不正是你我二人所长之处?论文采斐然,我等不如李春江、顾景星远矣,不过论经世致用之策,我等不见得不如彼等”

“余兄,你别说了,容我好好想想”

……

卢高最后还是决定去试一下,可从兴国州到长沙不下五百里,如今自己家里粮食虽然不缺,可旅途遥远,没有盘缠在身是万万不行的。

正彷徨间,他的母亲从箱底拿出一支银钗递给他,他赶紧推辞,“母亲,这可是你从娘家带过来的,将来也好传给妹妹,我去长沙所费,向左邻右舍借一些就是了”

他母亲正色道:“高儿,以你的才学,必定能高中,将来你妹妹的嫁妆自有你来置办,这根银钗值不了什么,你就带上吧”

“不行,不行,母亲……”

两人正推让着,门外传来一声:“是卢高家吗?”

卢高来到门外,只见一人站在院门外,看装束应该是县里的衙役。

“正是”

“县里最新的通知,凡是准备去长沙赶考的,一律在后日之前在县里集合,由县里统一安排车马去武昌,再由武昌坐船去长沙”

卢高一听大喜过望,赶忙又问道:“这车马和船费几何?”

那衙役笑道:“无须一文,沿途花费全部由官府承担,大都督真是仁义,你等读书人在何时都受优待”

卢高心里还了一句“邀买人心”,不过转瞬一想,又分田地,又关爱读书人,岂是一句“邀买人心”能揭过的?

心中不禁起了强烈的好奇心,盼望着能高中之后见上这大都督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