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七十九章 新一轮开科取士(2)

明末美僮传奇 第七十九章 新一轮开科取士(2)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三月初一,安**开科取士的考试在长沙城以前的学府开始了,上午是策论,题目是“兴亡更替论”,下午是筹算,可带算盘,题目五道,无非关乎田亩、运筹粮草以及其它的一些基本的算术知识,五道题全部是由李安国出的。

由于不限出身,湖南、江西、武昌安**所辖的府、州、县应试者云集,最后报名的竟有千人之多,学府以前专门考试的地方就容不下了,李安国只得将楚王府辟出几个院落作为考场。

余国柱被分到王府的一处考场,说来也巧,坐在他附近的正是卢高,余国柱见了调笑道:“卢兄还是想通了?”,两人分属不同的县,做的又不是一条船,余国柱故有此问。

卢高有些不好意思,嘴上依旧强硬,“我只是来瞧瞧究竟,结果如何,并不放在心上”

余国柱摇摇头,便不理他,埋头做起试卷来。

三日后放榜了,余国柱与卢高相约去查看,路上余国柱说道:“策论倒还好,筹算我只做了三题,有把握的只有一题,也不知……”

卢高却说道:“我幸好带了算盘,五题都做了”

“啊?你这厮!”,余国柱一把抓住卢高,“还说不放在心上,等会儿如果你高中第一,名额让给我行不?”

……

两人打打闹闹挤到榜文下,只见上面竟然竟然录取了一百人之多,名字满满地写了两大张纸。

卢高毕竟是农户出身,还是家里干活的主力,一膀子力气比别人大许多,他轻松地挤开人群来到榜下。

不过他可不敢从开头看,便从第二张大纸最后一名看起,看完第二张,没有自己的名字,他既高兴又有些担心。

当看到第一张纸倒数第四个时仍然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心里非常失望,就不打算继续看下去了,前三甲指定没有自己。

正准备默默地离开,突然榜前一阵大喊,“中了,中了,我中了!”

一听声音便知道是余国柱那厮,卢高心想,这厮的筹算五题只做了三题就能高中,难道自己……

便鼓起勇气继续往下看。

第三名是一个叫杨柱朝的湖南临湘县人,第二名竟然就是余国柱这厮!

卢高按住自己砰砰直跳的左胸,豁出去继续往下看。

“第一名,武昌府兴国州,卢高,策论第二,筹算第一,综合第一”

卢高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儿揉了揉,终于确认无误。

“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哈哈哈哈哈”

……

次日,李安国在吉王府的偏殿接见了前三甲的考生,这三人在他的脑子里都没什么印象,不过他也不是很在意,一场考试能钓出大鱼自然是好事,不过即使没有也没什么,如今安**无论军政自有体制,并不是几个名人能左右的。

这次考试,他出的这策论题目自然饱含深意,不过很多人都是瞎写一气,有的还写了家族的兴亡更替论,像这种没有半点政治敏感性的人他自然没有好感,通筹算的人倒挺多,他仔细打听过,多是商家的子弟。

最终,他实际上将策论的前五十名以及筹算的前五十名全部录取了。

他今天穿了以前楚王府的那件郡王袍服,帽子却改成黑色的唐巾,如今安**下辖的文官便是这种装束,明国的袍服、大唐的官帽,李安国也不想在服饰上上纠缠太多,与谢凤洲等人略略商议后便定下来了。

“学生卢高/余国柱/杨柱朝拜见大都督!”

这三人刚走进来李安国便在仔细瞧着,杨柱朝家里条件应该好一些,二十多岁,国字脸,山羊胡子,一身白色的棉袍,灰色的唐巾,身材中等,走路不卑不亢,一看就是一个沉稳的人。

卢高和余国柱都是麻布长衫,卢高的身上还有补丁,看来都是寒门子弟,卢高身形健壮,却生了一张俏脸,余国柱身材瘦小,一双眼睛滴溜溜乱转,一看就是一个聪明人物。

这三人中,余国柱的的策论虽然是陈词滥调,无非是“君明臣贤,轻徭薄赋”之类,不过胜在有大局观,面面俱到。

杨柱朝的书法优美、文辞华丽,更难得的是他的筹算还做出了四道,仅次于卢高。

三人中李安国最期待的便是卢高,此人的策论不入俗套,对大明之衰微也言之有物,特别是他那“大明之危,在于赋税”的论调令他印象深刻,筹算更是五题全对,让他成为一甲之首便顺理成章了。

更难得的是,这三人最大的杨柱朝才二十六岁,另外两人都才及冠,如此年纪竟有这些见识,还是寒门子弟,虽然不是名人,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了。

令李安国想不到的是,此三人在后世也有些名气,特别是余国柱和卢高,更是为满清江山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位请起”

等卢高抬起头来,也是暗自惊骇,这安**的大都督他也听说过,说什么年纪很轻云云,他一直认为对方是一介武夫,只懂得战场厮杀的粗汉,没想到竟然是这般人物!

“三位都是童生出身,又通算术,这一节就不多说了,算术乃我安**处理政务必备的手段,如今的户部兼工部尚书奚鼎铉也是兴国州人,他的算术之能还在你等之上”

三人一听暗自震惊,奚鼎铉他们都认识,杨柱朝与他还有诗文往来,卢高、余国柱二人与他是老乡,不过奚鼎铉年纪略大一些,早早就高中了湖广的举人,想不到进入安**后竟然身兼两部尚书!

“余国柱在策论里说只要政治清明,君明臣贤,轻徭薄赋,就可静待大治,杨柱朝的意思也相差仿佛,卢高对赋税颇有心得,都不错,很好,很好”

“本督想问你等的是,为何历史上任何一朝,期初都像余国柱说的那样,后来慢慢地又变坏了最终导致衰亡,没有一朝能逃脱这个大势?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法子改变这种大势?”

余国柱正想开口,李安国笑道:“国柱心中所想,本督尽知矣,以本朝为例,听闻当今皇上亲贤臣,远小人,用的都是正人君子,自己又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不可谓不明,亦不可谓不勤,为何还是落到如此地步?”

卢高壮着胆子答道:“禀大都督,本朝之弊病,根子在于赋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田有万顷却不纳粮,平民百姓无立锥之地却被勒索无度,这天下岂能不亡?”

“那有何法子根治?”

“自然是厘清两册,按册纳赋,按册输役,官府持正,就像大都督在武昌、湖南所做的,届时自然海晏河清”

“可我刚才已经说过,每一朝初立之时多半做到了你刚才所说的,最终还是人亡政息,我说的是根治的法子”

“这……”

这杨柱朝也是精通史籍之人,以前也曾细细探究各朝兴亡之原因,但从来没想过还有什么根治的法子,听了李安国的话便大起胆子问道:“我等愚昧,大都督可有高见?”

李安国淡淡一笑:“本督年才及冠,与卢高、余国柱仿佛,平素也多以战场厮杀为要,能有多大见识?”

“不过本督也略读过一些书籍,记得前唐太宗时期的名臣魏征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亚圣也有言‘君为轻民为重’,都乃千载颠扑不破之真理,可惜真正能做到的何其少也!”

“我也没想到什么根治之法,不过本督起于微末,百姓之艰辛困苦自然知晓,我的法子便是真正做到亚圣所言,凡我安**无论军、政事务,都要以小民、百姓利益为上,想小民之所想,苦小民之所苦,两者相辅相成,唇齿相依,官府一切政令、举措都需站在小民的立场上筹划、实施并形成定例”

“无论一国还是一地,只要得到大多数百姓的拥护、支持,就是想要消亡也很难吧,故此,凡入我安**辖内的官员还是将领,所思所行,务必以小民利益为上”

“想入我安**为官,若还是起着少缴几亩田赋以及光宗耀祖、称霸乡里的心思,趁早打住!”

说这话时李安国眼里闪过一丝寒芒,这三人这才想到眼前这人还是指挥千军万马、生杀予夺的一方诸侯,心里不禁一凛。

“话虽这么说,不过小民多半不识字,又不通晓史籍,见识当然比不了读书人,你等若入我军,别的不说,如果循规蹈矩,勤于政事,衣食无忧是不在话下的”

说到这里,李安国又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三人。

“卢高精通税赋、筹算,便去奚鼎铉奚大人那里吧,先挂着户部、工部七品主事的职衔,每月十两酬劳,帮着奚大人打理户部、工部诸务”

“余国柱颇有大局观,又熟知典律,便去周文江周大人那里吧,先挂着兵部、刑部七品主事的职衔,每月十两酬劳,帮着周大人打理兵部、刑部诸务”

“杨柱朝精通史籍,又通筹算,便去谢凤洲谢大人那里吧,先挂着吏部、礼部七品主事的职衔,每月十两酬劳,帮着谢大人打理礼部、吏部诸务”

三人进来前便想到了大都督会给他们官位,没想到竟给了如此大的职衔,大明就算是进士出身,想要仕途通达,也得先在翰林院熬几年再说,而这位大都督竟然不拘一格,一上来便让他们进入实职历练,还是两部的实职!

“谢大都督!职部敢不殚精竭虑以报大都督厚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