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九十七章 争当儿皇帝

唐宋传奇 第九十七章 争当儿皇帝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在契丹建国的过程中,述律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皇位继承方面,她的作用更是决定性的。

在一系列的西征战役中,率兵出征的都是阿保机和次子耶律德光(封天下兵马大元帅),述律平和皇太子耶律突欲则留守皇都。而这段时间,可能正是形成未来契丹帝位争夺引线的时间。

原因很简单:述律平虽然足智多谋,却是一个极其偏心的母亲。

述律平一共生了三子一女,按照耶律氏和萧氏家族世代联姻的部落习俗,述律平的女儿质古公主嫁给了母亲的亲弟弟萧室鲁;而述律平的三个儿子则分别是长子耶律突欲、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

突欲才华横溢,十分聪明,他曾经向父亲建议立孔庙并按时祭祀,而且对汉学十分精熟——阴阳、音律、医药、针灸、文章、书画无所不通,他的丹青绘画甚至成为后来宋朝的宫廷珍藏。述律平不喜欢突欲的主要原因,正是突欲对儒家学术、对汉地制度的推崇。她认为儒家文化并不适合契丹民族,会把勇悍且藐视规矩的契丹人改造成唯唯诺诺的胆小之辈。——其实真要照汉人的儒雅要求,突欲还不够资格。他虽然学诗学画修心养性,可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血统仍然不时要发作一下:好杀。对身边不慎触犯他的人,即使是姬妾宠婢,他都要施以烙刑。他的暴燥脾气把嫁给他的汉妻夏氏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请求出家为尼。不过就算这样,述律平仍然觉得这个儿子不够杀气腾腾。

次子德光虽然文采有限,但是武略出众,这一点很合述律平的胃口。而更合她胃口的,还得数德光的婚姻——他迎娶的恰恰是同胞姐妹质古与舅舅萧室鲁的女儿萧温——述律平的外孙女兼内侄女。

不过述律平最喜爱的还是小儿子李胡。事实上李胡既没有一丝一毫的文韬武略,也没有为契丹国建立过任何功勋。他只有一身蛮劲,狠辣方面倒是和爹娘有几分相似,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常心情欠佳之时他就拿人黥面刺字消气;若是当真有甚么事,他就要把人活活剥皮抽筋或者抛入水火之中淹死烧死。契丹人上至高官贵族,下至平民奴隶,没有不怕他的。可是述律平偏偏觉得他是最能干的儿子。

不过阿保机和妻子的看法完全相反。

阿保机曾经看过儿子们同睡时的姿势,见李胡缩着头躲在两个哥哥后面睡,非常不满地说:“李胡是几个儿子中最差劲的。”后来又让三个儿子在冰天雪地中外出采薪。次子德光不论干湿,首先弄了一大抱回来;长子突欲精选干燥的柴禾捆扎好才返回;而李胡怕冷又怕苦,胡乱捡了一些,一路上嫌累还丢掉了大半。阿保机再次对幼子大失所望,对述律平说:“大儿巧,二儿诚,小儿子连谈都不必谈了。”不过阿保机说了等于没说,述律平就是喜欢这个一无是处的小儿子李胡。

在阿保机率部西征的岁月里,次子德光战功卓然,逐渐掌握了契丹国的军事实权;而太子突欲非但没有立下丝毫功劳,反而和怎么看他都不顺眼的母亲一起局促在皇都中,述律平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可想而知。

天赞四年夏四月,阿保机和德光西征凯旋,短暂休养后于十二月开始东征渤海国,述律平带着太子突欲一齐随行。

渤海国很快被契丹军队手到擒来。阿保机将渤海国改称为“东丹国”,国都名天福,将随军的皇太子突欲册封为东丹国主“人皇王”,赐给突欲天子冠服,建元甘霹,同时在东丹国施行汉法,建立百官制度。突欲是皇太子,阿保机将他单独留在遥远的东丹,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不是述律平在其中起了相当的作用——这个东丹“人皇王”,不过是她劝说阿保机更换太子的第一步而已。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述律平刚刚把看不顺眼的大儿子留在渤海国不到三个月,她刚到五十五岁年纪的丈夫阿保机就在天赞五年(公元926)七月甲戌日死在了返回皇都的路上,地点在扶余城(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

得到耶律阿保机死讯之后,述律平最先做的不是为丈夫悲哀,而是把跟随阿保机一起出征的百余将领的妻子都聚集了起来。

然后她非常悲痛地说:“死的为什么是我的丈夫,而不是你们的?我如今寡居,你们也不应该有丈夫,应该和我一样守寡!”

堂下的女人们脑子一阵眩晕,当百余名将领回来之后,述律太后接见了他们,述律平哭哭啼啼说道:“先帝没了,我好思恋他啊!你们呢?”

众答曰:“受先帝恩,岂得不思!”

后曰:“果思之,宜往见之。”

说实话,任何人在这种时候,都会做如此回答,只是所有的大臣们都没有料到这样回答问题的背后,述律平居然会打蛇随杆上。但事到如今悔之晚矣,述律平不容分说就把他们砍了脑袋拿去殉葬。

述律平滥杀功臣,契丹官员无处可逃,不过汉人官员还有故国可奔,在很短的时间内,前后两任卢龙节度使卢文进、张希崇先后带着数以十万计的兵员、辎重逃归后唐。

平州刺史赵思温是在幽州战役中向耶律德光投诚的汉人,照理他归附的是耶律德光,实在划不进被铲除的名单中,但是述律平还是找上了他,要他去“侍奉先帝”。

可是汉人的思维和契丹人不一样,赵将军开始与述律太后顶牛。

“我不去!”他倔强地说。

“先帝和你最好了,你为什么不去呢?”(汝事先帝亲近,何为不行?)

“要论和先帝关系好,谁也比不上太后,你先去,臣跟着就是了。”

述律平一愣,挖坑挖了这么久,这次差点自已掉进去。

赵思温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众人都等着看述律平的笑话。然而久经官场的述律平马上反应过来,毫不迟疑地从腰间拔出了一把金刀。众人以为赵思温这下要去殉葬了,可述律平没有去砍赵思温,而是挥刀将自己的右手砍下,命人将这只手送到阿保机棺内代自己“从殉”。然后镇定地对众人说:“我并非不想去侍奉先帝,只因国家无主,诸子幼弱,我怎么能去殉葬呢?”

朝堂上的官员都是久经沙场,看惯了各种大场面,但大家还是被这一幕给吓得面无血色了,谁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女人会彪悍到这个程度,谈笑间就把自己的手给砍了。述律太后自断手腕的狠辣劲头,比她逼别人殉葬更具杀伤力,从此所有的皇亲国戚、满朝文武都对述律平畏如虎蝎,对她的主张再也不敢违抗。

阿保机是头年七月死去的,第二年的十一月,阿保机正式入葬陵寝之后,皇太子突欲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皇子大元帅(德光)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

这个节骨眼上,乐享其成的述律平反倒不急于摘果子了,她将中原王朝让位的把戏搞起了契丹翻版。

述律平让名义上的太子突欲和皇子德光骑马并立,然后对贵族和官员们发话道:“他们都是我的儿子,我对他们一样重视,现在请大家为国选君,牵起你们心目中最合适的新帝的马缰。”

早被述律平杀戮吓破了胆子的众人都知道述律平说的不过是场面话,他们哪敢怠慢!纷纷抢着去拉德光的马缰,太子突欲只能孤零零地呆在一边。这样的推选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述律平见目的达到,也就“顺从”民意了。

天显二年十一月壬申,二十五岁的耶律德光在传统的燔柴礼之后,于宣政殿正式即契丹帝位,即辽太宗。述律平被尊为“应天皇太后”,她的外孙女萧温则被既是舅舅又是丈夫的耶律德光册立为皇后。

德光即位。令突欲仍归东丹。

人皇王衣着华美,他有着一双漂亮的眸子。他呆呆地看着远方。曾经驰骋于草原,笑容若刀锋般明亮的自己,就像是鹰隼一样被母亲和弟弟折断了翅膀。

人皇王觉得事已至此,正如他当年被父亲封赏东丹国土。哪有长子出外还能继位的先例呢。

“我将天下让给主上,现在反而受到猜忌。要远离故土去往遥远的南国。”人皇王将木牌插在沙地上面,字迹潦草的留下几句诗歌:

小山压大山,

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

从此投外国。

人皇王耶律倍渡海而去,至死也没有踏回过漠北的故土。

德光性颇孝谨,每遇太后有恙,忧急异常,甚至不进饮食。太后疾愈,仍复常态【不知是否做作】。越三年改元天显。述律太后素有智谋,德光也勇略过人,契丹国雄长北方。

耶律德光曾梦一神人从天而下,庄容与语道:“石郎使人唤汝,汝宜速去!”及醒后转告述律太后,太后以为梦兆无凭,不足为意。

及石敬瑭使者到来,德光览表大喜,慨然允诺。入白述律太后道:“梦兆已验,天意早使我援助石郎呢!”

太后也即喜慰,于是打发回书,仍令原使赍还,约言秋高马肥时倾国入援。石敬瑭得书稍稍放怀,便整缮兵备固守城濠。

过了数日,张敬达率军来攻晋阳。石敬瑭授刘知远为马步军指挥使,所有将领悉归节制。刘知远用法无私,不分新旧,因此士心归附,乐为他用。石敬瑭身披重甲亲自登城,刘知远在旁进言道:“观张敬达无他奇策,不过深沟高垒为持久计,愿明公分道遣使招抚军民,免得与我为难。守城容易,知远一人已足担当,请公勿忧!”

敬瑭握知远手,且抚背道:“得公如此,我自无忧了。”

遂下城自去办事,一切守城计划悉委刘知远。

刘知远沙陀部人,擅使一口金刀,号“金刀王”,文武双全,勇贯三军。刘知远早年投到李嗣源的手下当兵,由于作战勇敢,被升为偏将,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在李嗣源和后梁军队激战于黄河岸边的德胜(今河南濮阳)的时候,石敬瑭的马甲突然断裂,几乎被后梁的军队赶上,这时刘知远将自己的马换给石敬瑭,自己则骑上石敬瑭的马,掩护石敬瑭后撤。事后石敬瑭非常感激他舍命相救,在他担任河东节度使后,便将刘知远要到自己手下任职,做了他的亲信大将。

李从珂起兵和李从厚争夺帝位时,石敬瑭也领兵赶赴首都,在路上碰到出逃的李从厚,石敬瑭和李从厚到屋内密谈,刘知远为防万一,暗地里派勇士石敢去保护石敬瑭,石敢在袖子里藏了一把铁锤,站在石敬瑭的背后。李从厚的随从嫌石敬瑭没有忠心保护李从厚的意思,就抽剑向石敬瑭刺来,石敢掩护石敬瑭躲进旁边的一间屋子里,用巨木将门挡住,刘知远闻讯赶来,石敢已经战死,刘知远于是将李从厚的所有随从杀死。石敬瑭没杀李从厚,派人将他囚禁起来。后来李从厚被李从珂派人杀死。现在民间的墙上还经常见到“泰山石敢当”的字样,是避邪用的。

却说刘知远日夕不懈小心拒守,张敬达屡攻不下。那催督攻城的朝使一再至军,接着又令吕琦犒师。兵马副使杨光远对吕琦说:“愿附奏皇上宽以时日,贼若无援旦夕当平。

吕琦返报唐主,李从珂很是欣慰。偏偏过了旬日未见捷报,免不得再下诏谕,饬诸军速攻晋阳。张敬达恰也心焦,四面围攻,适值秋雨连绵,营垒多被冲坏,长围竟不能合。晋阳城中粮储日罄,石敬瑭不免焦急起来,专望契丹入援。

耶律德光如约出师,且号令军前道:“我非为石郎兴兵,乃奉天帝敕使,汝等踊跃前进必得天助,保无他患!”

军士齐声应命,共得五万铁骑浩荡南来,扬言大兵三十万,从扬武谷趋入直达晋阳,列营汾北。德光先遣人通报敬瑭说:“我今日即拟破敌,可好么?”

石敬瑭遣人驰告德光,说南军势盛未可轻战,不如待至明日。使人方去,遥闻鼓角齐鸣喊声大震,两边已经交锋,石敬瑭忙令刘知远带着精兵出城助战。

说时迟,那时快,耶律德光已遣轻骑三千进薄张敬达大营。张敬达早已防着,见来兵皆不被甲纵马乱闯,还道他轻率不整,尽出营兵搦战。一场驱逐,把契丹兵赶至汾曲,契丹兵涉水自去。唐兵不肯舍,沿岸追击,哪知芦苇中尽是伏兵,将唐兵冲做数截。

唐步兵追过北岸多为所杀,惟骑兵尚在南岸,一齐引退。张敬达收军回营,营内忽然突出一彪人马,一员大将跃马横枪大声呼道:“张敬达休走,刘知远守候多时了。”

张敬达不觉着忙,急率败军南遁,又被追兵掩杀一阵,伤亡约万余人。

晋阳解围,石敬瑭整备羊酒亲出犒劳契丹兵士。见了契丹主德光,石敬塘再三跪拜,尊其为父皇帝,称己为子。耶律德光封石敬瑭为晋王,并慰言道:“朕兴师远来,应当立即与吾儿速破唐贼。”

石敬瑭道:“连夜激战将士劳苦,先请父皇往城中休息。

德光喜道:“我千里来援,总要成功方去。观你气貌识量不愧中原之主,我今便立你为天子,可好么?”

石敬瑭闻言好似暖天吃雪,非常凉快。但一时不好承认,只得推辞道:“敬瑭受明宗厚恩,何忍遽忘?今潞王篡国恃强欺人,因此才麻烦父皇远来救危纾难。若自立为帝,非但无以对明宗,并且无以对大国!此事未敢从命!”

德光道:“事贵从权,立汝为帝,方使中国有主,何必固辞!”

敬瑭含糊答应,但言回营再议。

既返本营,诸将佐已知消息,当然奉书劝进。于是在晋阳城南筑起坛位,然后择吉登坛行即位礼。届期德光自解衣冠遣使赍授,并给册命。册文略云:

独夫从珂,本非公族,窃据宝图,弃义忘恩,逆天暴物,诛翦骨肉,离间忠良。知尔无辜,为彼致害,敢征众旅,来逼严城。旗一麾而弃甲平山,鼓三作而僵尸遍野。今中原无主,四海未宁,茫茫生民,若坠涂炭。况万几不可以暂废,大宝不可以久虚。天之历数在尔躬,宜以国号曰晋。朕与汝永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

敬瑭登坛,拜受册命,并接过衣冠穿戴起来。几天后又到番营拜谢德光,愿割幽云十六州作为酬谢,并输岁币三十万匹。德光自然心喜,就在营内设宴,与石敬瑭欢饮而别。

石敬瑭返入晋阳,即于次日御崇元殿,降制改元,号为天福。命桑维翰为翰林学士,权知枢密院事。刘知远为马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为步军都指挥使。此外文武将佐封赏有差,册立晋国长公主李氏为皇后,大赦天下。

唐将张敬达奔至晋安寨,收集残兵闭门固守,晋军与契丹两军围住,几乎水泄不通。张敬达自知难恃,忙遣使从间道赍表入京,详告败状并乞济师。唐主命都指挥使符言饶,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三路进兵解救晋安寨。

耶律德光进兵榆林,赵延寿【赵德钧儿子】欲出兵掩击,入白德钧。德钧笑道:“你不知道我的来意么?石敬瑭称儿皇帝,我难道不能行此么?”

于是赵德均派幕客向耶律德光献上大批财宝,并且进言道:“皇帝率兵远来,非欲得中国土地,不过为石郎报怨。但石郎兵马不及幽州,今幽州镇帅赵德钧愿至皇帝前请命;如皇帝肯立德钧为帝,德钧兵力足以平定洛阳,以后与贵国约为父子,永不渝盟。石氏一面仍令常镇河东,皇帝尽可整甲回国,待德钧事成,再当厚礼相报。”

耶律德光一听喜出望外。因为晋安没有攻下,范延光的军队在东面,赵德均的军队在东北,如果赵德均切断他的退路,再过渝关威胁契丹都城上京,那就太危险了。不若姑允所请,一来可卖情德钧,二来仍保全石郎。有两个儿皇帝叫自己爸爸,耶律德光当然求之不得了。

石敬瑭听说以后,赶紧派桑维翰前去劝说契丹主。德光传入,桑维翰跪告道:“皇帝亲提义师来救孤危,汾曲一战唐兵瓦解,退守孤寨食尽力穷,转眼间即可扫灭。赵氏父子素蓄异图,皇帝怎可信他诡言,贪取微利坐隳大功。晋主得平天下,将尽中国财力奉献大国,岂小利所比呢!”

德光道:“我非背盟,不过兵家权谋知难乃退。况石郎得永镇河东,我也算是保全他了。”

桑维翰道:“皇帝顾全信义救人急难,四海人民俱系耳目,奈何一旦变约,反使大义不终,臣窃为陛下不取哩。”

德光尚未肯允,桑维翰跪在帐前,自旦至暮,涕泣固争,德光无词可驳,只好屈志相从。便召出德钧幕客,指着帐外大石且示且语道:“我为石郎前来,石烂乃改此心。你去回报赵将军,他若晓事,且退兵自守,否则尽可来战!”

幕客不便再说,只好辞归。

晋安寨被围数月,待援不至,寨中刍粮俱尽,张敬达坚决死守毫无叛意。杨光远、安审琦等人劝他投降契丹。张敬达怒叱道:“我为元帅,兵败被围已负重罪,奈何教我降敌呢!援兵旦暮且至,何妨再等数日。万一援绝势穷,汝等可降,我却不降!”

杨光远斜睨审琦,意欲令他下手。审琦不忍加害,转身趋出。杨光远拔出佩刀将张敬达刺死,然后开寨出降契丹。

德光收纳降众,入寨检查,尚存马五千匹,铠仗五万件,悉数搬归石敬瑭。降将降卒亦归敬瑭约束,且面谕降卒道:“勉事尔主!”

又为张敬达收尸礼葬。并语部众及晋将道:“汝等身为人臣,当效法张敬达呢!”

石敬瑭欲留一子守河东,向德光询明。德光令出诸子以便审择。石敬瑭当然遵命。德光仔细端详,见一人貌类敬瑭,双目炯炯有光,即指示道:“此儿目大,可任留守。”

石敬瑭道:“这是臣养子石重贵。”

乃令石重贵留守太原,兼河东节度使。这石重贵本是敬瑭兄敬儒的儿子,敬儒早卒,敬瑭颇爱重贵,视若己儿,就是后来的出帝。

唐主李从珂得知晋安失守,石敬瑭已自称帝,杨光远等统皆叛去,急得神色仓皇不知所措。乃召李崧入议,薛文遇也踵迹入见,李从珂勃然变色。薛文遇慌忙退出。李从珂语李崧道:“我见此物几乎肉颤,恨不得拔刀刺死他!”【薛文遇主张削藩】

李从珂复召文武官僚设谋拒敌。群臣或劝李从珂亲征,李从珂道:“卿等勿言石郎,使我心胆堕地!”

不久石敬瑭、耶律德光率军兵临潞州城下,赵德均父子也投降了;石敬瑭很讨厌这个竞争对手,看都不看他们一眼,更不同他们交谈;德光知两下难容,乃将赵德钧父子送解西楼。

石敬瑭既入潞州,即欲引军南向。耶律德光意欲北归,乃置酒告别,举杯语敬瑭道:“我远来赴义,幸蒙天佑,累破唐军。今大事已成,我若南向,未免惊扰中原,吾儿可自引汉兵南下,省得人心震动。我令先锋高谟翰率五千骑护送,汝至河阳,尚欲谟翰相助,可一同渡河,否则听汝所便。我且留此数日候汝好音,万一有急可飞使报我,我当南来救汝!若洛阳既定,我即北返了。”敬瑭很是感激,与德光握手,依依不舍泣下沾襟。德光亦不禁泪下,自脱白貂裘披在敬瑭身上;且赠敬瑭良马二十匹,战马千二百匹,并与订约道:“世世子孙,幸勿相忘!”石敬瑭自然应命。德光又说道:“刘知远、桑维翰,统是汝创业功臣,若无大故,不得相弃!”敬瑭亦唯唯遵教。随即拜别德光,与契丹将高谟翰进逼河阳。

赵德钧拜见述律太后,把所赍宝货及田宅册籍进献。述律太后问道:“你为什么到太原去?”

赵德均说:“奉唐主之命。”

述律太后指着天说:“既奉唐主之命,为何不攻击我儿,反而向他请求扶立你为天子呢?我儿出行时我告诫他,赵大王如果率军北进,你就赶紧领兵回来,太原不必救他。你做人臣不攻击敌人,却辜负君主谋求自己的利益。你能干出这样的事,还有什么面目求生呢?”

赵德钧羞愧无言,只恨地上无隙不能钻入。述律太后令拘狱中,等德光回来再行发落。赵德钧不得不磕头谢恩。

德光北归后将他父子释出。赵德钧怏怏而亡,儿子赵延寿却得为翰林学士。后人有诗叹道:

番妇犹知忠义名,

如何华胄反偷生!

虏廷俯伏遭呵责,

可见人心抱不平!

如果说石敬瑭借兵“情有可原”,赵德均主动投敌那就厚颜无耻了。因为没成功,所以他的名声没有石敬瑭响亮。

赵州刺史赵在明,与河阳节度使苌从简协守河阳。哪知石敬瑭一到河阳,苌从简马上迎降,且代备舟楫请敬瑭渡河。一面执住刺史刘在明送入石敬瑭营中。石敬瑭令复原官,接着渡河向洛阳进发。

李从珂遣宦官秦继旻,与皇城使李彦绅突至李赞华【突欲】第中,将他击死泄忿。二将还朝后,李从珂与议恢复河阳【痴心妄想!能保住洛阳就不错了】,二将面面相觑不发一言。

那警报如雪片传来,不是说敌到某处,就是说某将迎敌,最后报称胡兵千骑截住西行要路,李从珂仰天叹道:“这是绝我生机了!”遂返入宫中往见曹太后、王太妃,潸然泪下。王太妃不待说出已知不佳,便语曹太后道:“事已万急,不如权时躲避,听候姑夫裁夺!”太后道:“我子孙妇女一朝至此,我还有何颜求生,妹请早自为计!”曹太后也有些呆气,不死于李从厚时,却欲与养子同死!况且石敬塘是她女婿,肯定不会害她;而花见羞却抢步趋出,带着许王李从益窜往球场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