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九十八章 李从珂自焚

唐宋传奇 第九十八章 李从珂自焚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令丞相李斯雕刻一枚玉玺,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小篆文字。“受命于天”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意味着皇帝得到了老天爷的认可,他统治老百姓是合情合理的,有权威认证。“既寿永昌”是两层意思,指黎民百姓能够健康长寿,王朝的国运可以永远昌盛。传国玉玺能够得到历代帝王的追捧,一部分原因它是中国首任皇帝秦始皇用过的权力信物,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它本身的材质,以及背后传奇的经历。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部分内容,其中就有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听说奇世珍宝和氏璧为赵王所有,想拿出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带着宝物出使秦国,发现秦王并没有诚意,最终将和氏璧偷偷送回,自己也免遭杀身之祸。和氏璧原来并非赵国之物,产地是楚国。楚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有只凤凰停在石头上,没多久便消逝的无影无踪。按理说凤凰这么高贵的物种,寻常地方肯定看不上,不栖无宝之地,它停留驻足的石头,必然是块宝玉,

卞和将璞玉带回,主动上交国家,想要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楚厉王得知消息,交给权威玉工鉴定,这位专家水平不咋地,根本不识货,对楚王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断了卞和的左脚。过了若干年,楚武王继位了,卞和又把璞玉交出来,献给国家。武王也是派专家鉴定,得到的答案和之前一样,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断了。五十多年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听说新领导上台了,改变了套路,他没有主动找官府,害怕文王也不识货,把双手也给砍了,而是抱着宝物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甚至哭出了鲜血。

楚文王赶紧派人了解情况,卞和说自己的腿断了也没啥,主要是有冤屈,明明上好的璞玉,非给说成石头。楚文王赶紧派专家鉴定,这回总算不是砖家,给出结果:的确是世间少有的璞玉。因为是卞和发现的,所以这个宝贝命名为“和氏璧”,楚王将他收为己有,后来又作为宝物赏赐给了相国昭阳。熟料和氏璧没多久便不翼而飞,昭阳怀疑是张仪偷的,张仪被打了几百鞭都没承认。从此销声匿迹了五十多年,突然出现在了赵国,赵王用五百金购买,视为掌上明珠,也被其他国家的君王虎视眈眈。

秦王没有从蔺相如手里骗来和氏璧,却使用强大的武力打垮了赵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他就已经得到和氏璧了,因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明确说法:“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随和之宝正是和氏璧。这块玉有多神奇呢?夏天温度特别低,能散发出阵阵凉意;冬天温度又比较高,可以拿来取暖。等到夜晚吧,还会散发出亮光。不得不说,这个产品实在是太强大了,一块和氏璧,相当于空调、暖手宝加上照明灯,怪不得楚王、赵王、秦王都爱不释手。

秦始皇为了更好地使用和氏璧,命令李斯刻成了传国玉玺。有一年,嬴政视察地方,乘船经过洞庭湖,突然狂风大作、惊涛拍岸,慌乱之下,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水中,希望得到神灵庇佑。突然间,风平浪静,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啧啧称奇。秦始皇问博士,这附近的神仙湘君是谁呀?博士告诉他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秦始皇大怒,认为湘君有意为难他,惊扰了圣驾,下令三千囚徒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掉,以示惩戒。

八年后的一个夜晚,秦朝使者从关东出差回来,路过华阴平舒道,突然有人拿着宝物,要求使者带给皇帝,还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正要问个明白,那人突然消失了,好像人间蒸发一般。无奈之下,使者把宝物交给秦始皇,并将所见所闻一并告知。秦始皇一看,正是八年前在洞庭湖抛下的传国玉玺。虽然宝物失而复得,嬴政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今年祖龙死呀!祖就是第一、源头、开始的意思;龙指的是皇帝,今年祖龙死就是说始皇帝今年要驾崩了,神灵为了报复他砍伐湘山树木的行为,决定将传国玉玺归还,从此不再庇佑其本人与大秦江山了。始皇帝不愿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只好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祖龙指的是祖先,不是我!你们不要胡乱理解!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他又找来巫师占卜,看看如何逢凶化吉。卦象显示出游、迁徙比较吉利,遂下令迁徙三万百姓,自己再度出游。可惜神灵终究没有放过他,最终在沙丘驾崩。

传国玉玺不能保佑秦朝既寿永昌,仅仅几年时间,刘邦就率领军队打进咸阳。子婴没有办法,乖乖把传国玉玺送给沛公。刘邦得到了它,又荡平了项羽,正式登基称帝,传国玉玺成为大汉天子富有四海的信物,好比公司总经理掌管着企业公章一样。

西汉末,王莽篡权。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王舜撂下狠话,说这玉玺不交也得交。王政君早先对王莽的印象很好,现在感觉被虚伪的侄子骗了,她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王舜慌忙将玉玺捡起来,可惜玉玺还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后来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权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传国玉玺,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

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东汉宫廷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传国玉玺,生怕出一点纰漏。

一百多年后,孙坚率领军队打进洛阳,在宫殿一处井中发现五色光,便命令士兵下井打捞。结果找到了一具宫女尸体,脖子下面有锦囊,里面存放的就是传国玉玺。后来玉玺又落入袁术、曹操手中,曹丕接受汉献帝禅位,又在玉玺上刻了几个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几十年后,司马炎看着这行字呵呵一笑,他没有效仿魏文帝也写个“大晋受魏传国之玺”,不然几十年后又得被打脸。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被灭亡西晋的匈奴部、前赵刘聪所夺得。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夺得玉玺,也画蛇添足在右侧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归。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建立了冉魏,续而拥有了玉玺。在乱世中,所有的野心家都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希望证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同时贬低、打击对手。听说冉魏拥有玉玺,北边的鲜卑族心理不平衡了。

公元352年,鲜卑族慕容儁为得到传国玉玺,南下攻魏。三月,冉闵兵败被擒,五月被杀。冉魏都城邺城被北鲜卑大军团团围困。冉魏大将军蒋干等人辅佐太子冉智闭城拒守。当时邺城发生饥荒,百姓到了互相为食的地步。蒋干为了解决困境,只能一方面奉表向鲜卑族请降,一方面又派人向东晋的谢尚求救。蒋干的如意算盘是希望能够将鲜卑军队和东晋军队都吸引过来,让他们鹬蚌相争。东晋素无恢复北方故土的雄心壮志,相反更看重冉魏手中的传国玉玺。

在南北乱世中,传国玉玺先在北朝,后在南朝。隋文帝讨伐陈国,将玉玺收入囊中。大唐建立时,李渊和李世民登基时都没有传国玉玺,因为玉玺在隋室萧皇后处,他们只能自己刻一个,但心里很不是滋味,复制品毕竟没有真品好。直到贞观初年平定东突厥,萧皇后等人南归中原,李世民总算得到了货真价实的传国玉玺。唐朝灭亡后,玉玺又归属后梁、后唐。

却说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积薪**。刘皇后顾语李从珂道:“我等将葬身火窟,还留宫室何用?不如一同毁去,免入敌手!”李重美在旁谏阻道:“新天子入都怎肯露居!他日重劳民力,我们死了也要挨骂,何苦出此辣手哩!”于是后议不行,就在玄武楼下纵起火来。一霎时火势张天烈焰腾空,可怜一国天子焚死玄武楼中,传国玉玺亦在此时遗失不知所踪,宫娥彩女同时被烧死者不计其数,后唐遂亡。后人有诗叹曰:

玄武楼台映红光,

五代由此终后唐。

烈火有声焚焦木,

浓烟无语折残梁。

凋零百花弓弦断,

落破寝帷书卷黄。

四帝三脉真命主,

一十四载至此亡。

天色微明,石敬瑭叫人救灭宫中之火,登长朝殿坐下问道:“皇上何在?”刘知远说:“皇上见我兵入城,走上玄武楼**死了。”又问:“张后走那里去了?“宫官捉得张后跪于阶下。石敬瑭见张后生得绝色,欲留在后宫以充己用。殿前闪过刘知远道:“明公因这人举兵入朝,亲冒矢石,军士劳苦,方得长安。皇上也因她身死烈火之中。今若复留此人,久后为祸不小,速正其罪,以明国典!”石敬瑭尚自不忍。桑维翰也不待出令,叫刀斧手押去法场斩首。不移时斩讫回报。

石敬瑭率兵入都,暂居旧第。命刘知远部署京城,扑灭玄武楼余火,禁止侵掠,令各军一律还营。所有契丹将卒留馆天宫寺中,全城肃然莫敢犯令。从前窜匿人民数日皆还,悉复旧业。当由晋主下诏,促朝官入见,文武百官俱在宫门外谢恩。车驾乃移入大内,御文明殿,受群臣朝贺,用唐礼乐,大赦天下。惟李从珂旧臣刘延浩、刘延朗、张延朗三人罪在不赦,应正典刑。延浩自缢,两延朗处斩。追谥鄂王李从厚为闵帝,改行礼葬,闵帝妃孔氏为皇后,袝葬闵帝陵。并为明宗皇后曹氏举哀,辍朝三日,拾骨安埋。觅得王德妃及许王李从益,迎还宫中。妃自请为尼,晋主不许,引居至德宫,令皇后随时省问,事妃若母。封李从益为郇国公,废故主李从珂为庶人。或取李从珂膂及髀骨以献,乃命用王礼瘗葬。李从珂享年五十一岁,史家称为废帝。总计后唐自庄宗起,至废帝止,四易其主,只过了十四年。

后唐变作后晋,仍用冯道同平章事,卢文纪为吏部尚书。命皇子石重信为河南尹。追赠皇弟石敬德、石敬殷为太傅,皇子石重英、石重裔为太保。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唐庄宗晋陵为伊陵。饯契丹将士归国,送回李赞华丧,封赠燕王。前学士李崧、吕琦逃匿伊阙,晋主闻他多才赦罪召还,授李崧为兵部侍郎,兼判户部,授吕琦为秘书监,不久擢李崧为相,充枢密使。桑维翰兼枢密使。正是:

位立庄宗甲马消,

明宗仁德岁丰饶。

石郎兵出潞王死,

一统山河属晋朝。

耶律德光听说晋主已经得国,当即北还。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不时赠送好奇之物,车队相继于道。

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儿皇帝”和“卖国贼”的象征。不过在五代乱世中,僭越**已司空见惯,杀父杀兄也习以为常。亲父可杀,叫外人一声爸爸也不打紧。

许多人认为只要多给契丹人金银财宝,契丹人也会出兵。不过应该看到,石敬瑭以一城敌一国,造反的准备十分仓促,末帝派来的平叛大军很快就要兵临城下。面对生死存亡,石敬瑭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讨价还价,何况支持石敬瑭也并不是契丹人的唯一选择,当时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就向耶律德光提出,希望立自己为中原之主。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叫爸爸别人抢着叫,石敬瑭不得不孤注一掷。

不过石敬瑭不是汉奸,因为石敬瑭本身就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所以称他为汉奸本身就不妥当。至于说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屏障,门户大开,遗祸几百年,对后世影响太大,此后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了中原王朝的梦想。

但是要一个沙陀人、沙陀政权为之后的汉族王朝负责,背负汉奸、卖国贼的骂名,这本身就是一个无厘头的事情。他顶多算是沙陀奸。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政权会落到汉人手上。后来郭威、赵匡胤等黄袍加身,却责怪前朝将领土送人,意思你应该给我不应该给别人,你应该叫我君父不能叫别人爸爸,是不是有点滑稽?后世的中原王朝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那是他自己的能力问题。

尽管石敬瑭年长,他也只能认耶律德光当爹。就算丢人,丢的也是沙陀的人,汉人不应该跳出来感到羞臊。汉人该羞臊的,应该是大唐倾覆、神州板荡的时候,南方诸路豪强眼睁睁地看着朱温弑君杀臣,不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就是心怀鬼胎趁火打劫。钱婆留,贼王八,杨行密,这些同样吃唐朝俸禄,领唐朝爵位的汉人,对唐朝的留恋还比不上一个赐姓的沙陀人。

石敬瑭叫德光为爸爸或许出于无奈,但其人品也有问题,先后有三个皇帝在他手里倒了血霉。

第一个是后唐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勖,庄宗派大将李嗣源率军平定士兵叛乱,李嗣源被士兵挟持造反。造反本来不是李嗣源的本意,石敬瑭劝他当机立断,并亲自率三百骑兵占领汴城,庄宗后来被乱兵所杀。如果不是石敬瑭撺掇,说不定兵变能顺利平息。

第二个倒霉的皇帝是后唐闵帝,也是遭遇兵变,仓皇出奔,路上下诏要石敬瑭前来救驾。两人路上相遇,李从厚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虽然以前关系不怎么亲近,但看在姐姐的面上,应该会拉自己一把。

但石敬瑭不这样想,他暗中指使刘知远率兵将李从厚手下全部杀死,然后将李从厚软禁起来。

不久李从珂降封李从厚为鄂王,同时写信命石敬瑭送李从厚入朝。

石敬瑭即遣永宁公主送鄂王李从厚入京师。寻为潞王所害。

第三个倒霉的皇帝是后唐末帝李从珂,这个皇帝没有什么政治水平,对石敬瑭疑心重重,喝醉了酒还问石敬瑭太太:你老公是不是准备造反啊?石敬瑭神经高度紧张,不造反也不成了。于是引契丹军大举反攻。李从珂骨气倒也挺硬,石敬瑭入京师时**而死。正是:

苦笑世间有荒唐,

只为造反跪辽皇。

割让幽云十六州,

厚颜无耻石敬瑭。

空前绝后实少有,

认贼作父谁敢当?

卖国求荣何颜对,

千古唾骂臭名扬。

却说后晋在洛阳定都,但洛阳宫室多毁于火灾。丞相桑维翰献言道:“都城洛阳虽有帝气,但兴唐而不兴晋,并非大晋祥瑞之地。”

石敬瑭问道:“以爱卿之见,当以何处为都?”

桑维翰言道:“开封府北倚燕赵,东接齐鲁,向南以震群候,水陆交汇四面相通,乃帝室之都也。陛下以粱宫旧室复修新殿,再琢帝王之气。”

石敬瑭大喜:“爱卿之言正合朕意,传旨各州府衙门征集民夫采挖石料木材,以助新修宫殿之用。”

石敬瑭旨意传到各州府,举国上下大动土木。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字子环,临漳人氏。范延光本想屈身石敬瑭之下,但见百姓采运木料土石运营艰辛,心中不忍。

范延光忧民数日,忽有一夜梦得巨蟒入腹,惊得多日茶饭不思,于是请魏州神算张有术为其解梦。张有术道:“蛇乃小龙,蛇龙同根而生,将军定有真龙之命。”

范延光问道:“先生之言,有何预兆?”

张有术道:“大晋开国不过数月,连征民力大兴土木,如今民心背离。主公若以生灵之怨借机起兵,何愁大业不成。”

范延光闻言大喜,便拜张有术为军师,起兵三万由魏州造反,誓言匡复李唐另立明主。兵马一路所过州县尽皆归降,不过数日大军杀至潞州。

镇守潞州的乃是石敬瑭的长子石重信,字守孚,官拜河阳节度使,赐封楚王。石重信点齐马步军一万人出城列阵。只见他二十岁出头,英俊威武,项上虎头蘸金盔,身着虎皮金片甲,跨下一匹踢雪乌骓马,手中一杆盘龙戟,因为有吕布的威仪,人送绰号“赛温侯”。

范延光一见石重信心中暗暗叫绝,未想石敬瑭无耻小人却有如此虎子。石重信高声喝道:“吾乃左骁卫上将军、河阳节度使、楚王石重信。尔等受我父皇恩宠,不思报效却举兵造反,还不快快下马领罪免死。”

范延光道:“石敬瑭借胡虏之势,篡李唐之位,割地称子奴颜婢膝,乃我中原天朝之耻,我岂能怕你胡狗胡孙?”

石重信闻言大怒:“老匹夫拿命来!”盘龙戟寒光闪烁。范延光挥舞紫铜大刀应战。二人大战四五回合,石重新一戟刺伤范延光肩膀,范延光只得收兵。

范延光首战即伤,心中百般愁闷,这时军师张有术入帐说道:“启禀主公,潞州城中有人发箭送信。”范延光忙问:“军师快快说于我听。”张有术拆信展读,信曰:

“大晋两载十月秋,

受辱契丹臣子羞。

身在曹营心向汉,

欲反晋主报唐仇。

子夜时分诛悍将,

重阳佳节斩温候。

今晚雕翎约为誓,

来日庆功在潞州。

河阳督指挥使张从宾拜上。”

范延光问道:“此诗何解?”

张有术道:“张从宾欲在重阳节子夜诛杀石重信,暗中响应主公。在下以为主公可在重阳之夜举兵攻城。”范延光大喜,遂依张从宾之计。

又过几日,重阳佳节已到,石重信在潞州城内大犒三军,晚间大醉酣睡王府。张从宾点齐两千亲兵举炬言道:“诸位兄弟,我等都是汉人,岂能跟随石敬瑭父子向契丹称子称臣?”众将士皆举火把响应。张从宾即令两千亲兵将王府包围。

众将士破门而入,尽杀外院之人,张从宾自知不是石重信对手,便令士卒四面焚烧内府。烈焰冲天,内府之人哭喊震天,石重信如梦方醒执戟突围,但四面烈火熊熊,石重信无处可逃,被烧死于内府。

范延光率兵子夜攻城,潞州四面喊杀不止,魏州士卒蜂拥而上。张从宾烧尽楚王府,传令四面开城献降。

范延光占据潞州,又得大将张从宾,声势大振。大军在潞州休整两日,即刻南下直奔洛阳。洛阳留守乃是寿王石重义,字弘理,年方一十九岁。石重义年少,在洛阳素无威望,洛阳守军多是后唐旧部,无心应战。石重义遍观军中,唯有后唐降将杨光远颇有威信,便召杨光远说道:“杨将军昔日斩杀李从珂大将张敬达,为父皇登基立下大功,今日乱军来犯,还望将军再着战袍。”

杨光远道:“今范延光以反晋复唐之名召号天下,洛阳兵士多为唐主旧部,皆有厌战之心。末将之见只有殿下亲自出战,才能使军心不乱。”

石重义道:“既是如此,请将军为我观阵,本王亲自出战。”

“殿下放心,大战之时,末将自有破敌之策。”杨光远道。

次日两军摆阵洛阳城下,石重义披甲上阵,范延光催马出战,二人大战四五回合,石重义险被打落下马,只得败退而回。石重义退至城下,只见吊桥高挑城门自闭。石重义对城上高喊:“我乃寿王石重义,快开城门!”

杨光远道:“光远乃唐主旧臣,岂能与奸贼为伍?”

石重义大惊骂道:“反复小人,无耻之徒!”话音未落,范延光已追杀近前,晋兵大乱纷纷投降,石重义死于乱军之中。

范延光大获全胜,杨光远打开城门,将范延光等迎入城内。

洛阳大捷,范延光、杨光远相互称贺,军师张有术劝范延光道:“杨光远本是唐臣,背唐而降晋,如今又叛晋献城,如此反复之人,主公万不可收留,宜早除之。”

范延光道:“昔日叛唐,乃大势所趋,今日反晋,乃浪子回头,犹当重用。”张有术心想杨光远历次背主,日后范延光恐怕也要被杨光远所害。于是离开洛阳远行。

范延光令张从宾出兵汜水关,汜水关大将乃是石敬瑭的侍卫史弘肇。张从宾关前叫阵,只见关门大开,三千马步军分作雁翅阵列队排开,史弘肇头戴鹰翅盔,身披翎羽甲,手中一口三尖两刃刀,跨下汗血马,好生威风。张从宾高声问道:“来将通名?”

史弘肇答:“汜水关督将史弘肇是也!”

“原来是石敬瑭身边小护卫,也敢在此猖狂。”张从宾说罢催马来战,史弘肇举刀相迎,二人大战二十回合,张从宾大败而逃。未几范延光率大队兵马杀来。张从宾道:“这史弘肇本石敬瑭亲军护卫,武功了得,主公多加小心。”

范延光问道:“谁可出战?”

澶州兵马使冯晖言道:“末将愿往!”冯晖挥舞金背砍山刀出马交战,史弘肇一个回合便把冯晖砍落马下,众人大惊,杨光远喊道:“史弘肇休狂,杨光远来也!”杨光远策马举枪大战史弘肇,又战十个回合,杨光远且战且退,范延光见势不妙只得鸣金收兵。

范延光连败三阵,只得扎营汜水关外。史弘肇虽无人能及,奈何汜水关兵少粮缺,恐不能维持长久,史弘肇连发信函向开封求兵。

石敬瑭接信后左右为难,一来开封不过万余名禁军,二来修建开封行宫耗资巨大,粮饷亏空。石敬瑭召集百官商议对策,丞相桑维翰说道:“吾主万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今各镇兵马远水难解近渴,汜水关告急,不如先往晋阳,北依契丹向南据守,方为上策。”

石敬瑭以为可行,刘知远即刻谏道:“陛下万不可再依契丹。前番割让幽云十六州,此次若弃开封再求契丹,耶律德光定会变本加厉,到时鸡飞蛋打,反将中原拱手送于范延光。”

石敬瑭道:“刘爱卿所言有理,但不知有何良策?”

刘知远道:“昔日安重诲施政激反天下,明宗李嗣源外加抚慰,赦免乱军之罪以赏报怨,大得人心。今反军诛杀两位皇子,其罪不小,若陛下能忍丧子之恨赦免魏州将士,既是缓兵之计,又可扰乱反兵军心。”

石敬瑭大喜:“知远所言正合朕意,即刻降旨赦免魏州、潞州、洛阳三镇叛乱士卒,抚慰范延光、杨光远等人。”

冯道奏曰:“陛下,以为臣之见,当重赏杨光远方能平乱。”

石敬瑭大惊:“杨光远害死皇子,朕已赦免其罪,岂可再行重赏?”

冯道道:“杨光远见利忘义,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之小人,陛下若是重赏,杨光远必杀范延光取悦陛下。”石敬瑭遂按冯道之策加封杨光远。

石敬瑭降旨杨光远为四面行营督招讨,内外诸军兵马元帅,授上将军印,令密使送往杨光远军中,杨光远在营中得此封赏心中大喜。再看晋主密信,信曰:

“杨爱卿见信如临君面,自归顺大晋以来杨将军屡立战功,朕视卿如肱股之臣。朕知道爱卿降叛乃是出于无奈,朕摒弃前嫌,委卿以重任。勤王之师将至汜水,望卿见机行事,勿负朕心。钦此。”

杨光远看了石敬瑭密信后,对儿子杨承勋说道:“老夫权衡左右实在为难,石、范两家不知倾向哪边?”

杨承勋道:“父帅,范延光虽借民愤起兵造反,但石敬瑭北合契丹,麾下猛将如云,又揽四海志士,即使当前困境,日后必能扭转危机。”

“嗯。”杨光远道:“不过我害死皇子石重义,石敬瑭日后必定加害。”

杨承勋道:“父帅何不回信晋主,要挟割青州六郡七十二城为封地,自古齐鲁鱼米富足,父亲借此割据一方以成霸业。”

杨光远大喜:“我儿真是慧眼所见,本帅即刻修书一封回禀晋主。杨光远遂写下一道本章,交于杨承勋密送开封。

石敬瑭命太监展开奏章读道:

“吾主万岁:罪臣杨光远终唐降晋,无时不忘陛下厚恩。臣误信范延光谗言蛊惑,以致做下造反大罪。今陛下皇恩浩荡赦免罪臣之过,臣感激涕零刻骨铭心。今只为剿除范延光乱党,恳请陛下将青州六郡七十二城借给为臣,以做剿贼后方。字字肺腑之言,臣冒死泣血呈上,万望陛下圣裁。”

石敬瑭听罢怒火填胸,刘知远在一旁低声劝道:“陛下,汜水关告急。”石敬瑭强压心中怒火降圣旨道:“此番叛乱怪不得爱卿,朕准奏,加封爱卿为青州六郡兵马督诏讨,速解汜水关之围。”

“臣代父帅领旨谢恩!”杨承勋领得圣旨,星夜返回军中。

杨光远父子离开汜水关,率兵追往六明镇,此时范延光正率兵渡河,有探马见杨光远率兵追来,急忙报与范延光。范延光并不知杨光远已经投降晋主,即让张从宾迎接杨光远。

张从宾一见杨光远施礼问道:“杨将军奉命围困汜水关,率兵来此做甚?”

杨光远被问哑口无言,杨承勋一旁暗放雕翎,张从宾不曾防备遭暗箭射死。杨光远立即下令击鼓出击。范延光惊呼:“杨光远已反!”命将士即刻应战,河岸边两军血战一场,范延光大败而逃。

范延光败退魏州据守不出。杨光远攻之逾年不克。宗正丞石帛上书极谏,请赦范延光,高祖命太监朱宪来到魏州城下,范延光不敢打开城门,命人用筐子将朱宪吊入城中。

范延光拜会朱宪,朱宪当堂宣读皇帝诏。石敬瑭不仅赦免范延光造反之罪,且加封范延光为高平郡王,授天平节度使之职,赐铁卷免死。

范延光领旨谢恩,又将使者朱宪送出城外。

杨光远早上刚醒,其子杨承贵急忙入报:“启禀父帅,范延光出城了。”

“果有此事?带了多少人马?”杨光远问。

承贵答:“家眷随从不过百余人。”

杨光远道:“速点一千精兵随我前去缉拿范延光!”

杨光远父子率兵将范延光一行拦住,范延光面无惧色。杨光远问道:“范大人此行欲往何处呀?”

范延光言道:“老夫入朝面君,关你何事?”

杨光远道:“本将奉皇帝密诏缉拿反贼。”

范延光理直气壮,拿出御赐铁卷道:“我有皇帝御赐铁卷,逢罪免死,汝能奈我何?”

杨光远仰天大笑道:“我奉皇帝密诏,免死铁卷也没有用,全部家属格杀勿论。”遂命将士将范延光满门拿下,在魏州城下处斩,范延光临死大骂,杨光远置之不理,即令斩首。正是:

耗竭民力筑宫墙,

反逼诸侯起祸殃。

两载征讨倾国力,

三年混战多杀伤。

高官厚爵已成梦,

免死铁卷反送亡。

大乱方定如醉醒,

换得太平富家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