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五十一章 水漫徐州

唐宋传奇 第五十一章 水漫徐州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李承嗣生于公元866年,是代州雁门人。雁门关是天下雄关,控扼表里山河,也是唐末沙陀军队的重要活动区域。李承嗣虽然是汉人,但他久居边地,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沙陀军人的习气,浑身上下洋溢着尚武之风。

公元882年,李承嗣参加了李克用的剿寇大军,此时的他非常看好李鸦儿。凭着过人的武勇,李承嗣很快就担任了沙陀军的前锋骁将。黄巢起义在朱老三和李鸦儿的内外夹攻之下悲壮落幕。李承嗣也因战功卓著被朝廷正式任命为汾州司马,后又改为榆次镇将。一个十六七岁的汉家小儿居然当上了一方镇将,不得不说李承嗣这个娃娃也着实了得。

李承嗣在中原杀得狼烟滚滚的时候,病入膏肓的唐廷又一次暴发内乱。一向投君所好的权宦田令孜受到王重荣和李克用的联手逼迫,撕下“阿父”的温情面纱,挟持好不容易返回长安的僖宗出走兴元。眼看京城无主,邠宁节度使朱玫趁乱出手,拥立襄王李煴为监国。李温性格谨柔,无过人之处,本来还和朝廷较劲的李克用立刻变回了大唐忠臣。他派李承嗣迎回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马球天子,并且经渭桥一路扈从返回长安。

功高莫过救驾,救护唐僖宗有功的李承嗣这回收获颇丰。唐僖宗还朝后,立刻赐封李承嗣为迎銮功臣、检校工部尚书,守岚州刺史,并赐犒军钱两万贯。李承嗣这个二十郎当岁的小青年,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救驾功臣。不过李承嗣也不能白白接受唐廷的封赐,饱经战乱的关中早已豺狼横行,到处都是啸聚山林的盗匪强寇,这些人白昼横行,丝毫不给唐廷面子,甚至公然进入长安及三辅一带打劫。李承嗣为了唐廷最后的尊严,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警卫首都的大任。他衣不解带马不卸甲,亲自领着河东健儿出警入跸剿匪平寇,总算保住了一方安宁。

李鸦儿在唐廷争功,朱老三也没闲着。朱温派自己的粉丝、保义军节度使孟方立进袭河东镇辖下的辽州,想给李克用来个黑虎掏心,李克用也不含糊,直接派出最近在唐廷人缘极佳的李承嗣在榆社排下伏兵。看着孟军慢悠悠地通过自己的伏击点,李承嗣手下的将士无不技痒,可李承嗣却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众军只好静下心来,听凭敌军通过。直到孟方立吃了李克用的瘪,见势不妙准备撤军时,才猛然发现归路已断。只见火把之中李承嗣巍然站立,手下将士执弩张弓,一轮劲射过后,孟军瞬间崩溃,纷纷夺路而逃。李承嗣引军冲下斩获颇丰,于万马军中生俘敌将奚忠信。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朱老三摇身一变成为唐昭宗眼里的红人。在他的怂恿之下,唐昭宗很快和李克用翻脸。不过唐昭宗翻脸后,还想给李鸦儿的独眼中上一记眼药,派宰相张浚为河东行营都招讨使,率领唐军攻入河东。虽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湮,但这回来的毕竟是王师,着实让河东将士有些惶恐。关键时刻李承嗣放下昔日与唐廷的恩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卫河东的战斗之中。李承嗣敏锐地注意到,张浚兵力虽厚,但其中并不缺乏打酱油的“投机份子”。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就是一位企图浑水摸鱼的投机份子,他的军队在霍邑扎下营垒后迟迟不肯进兵,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李承嗣认为此时如果和张浚的主力交锋,一旦不胜必然会牵动全局,那些打酱油的家伙会立即扑上来撕咬河东城邑,瓜分胜利果实。相反如果能避开强敌,乘其不备攻打这些投机份子,胜算颇多。于是他征得李克用的同意,立即挥军杀向霍邑。凤翔军不想自己成了出头鸟,立即溜出城门闪人回家了。李承嗣大手一挥,河东将士乘胜尾随凤翔军追至赵城,然后会合河东主力一起向张浚坐镇的平阳杀去。张浚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的文臣,只想靠着朱老三的加持捞取功名。不想朱温正想借着李克用消耗朝廷的实力,一见李克用居然跑得比凤翔军还快。张浚悔得肠子都青了,自己还是也跑吧!幸好李克用不想和唐廷结怨太深,张浚这才侥幸逃脱。李承嗣再次因功被提拔为教练使兼检校司徒,在河东军中的地位日趋巩固。

乱战之中军阀们会遵循一条法则:朋友的朋友未必是朋友,但敌人的敌人一定是朋友。李克用是朱温的敌人,杨行密也是朱温的敌人,于是李克用隔空与杨行密结成联盟,派李承嗣与割据郓州、兖州一带的朱瑄、朱瑾兄弟一同对付朱温。

公元896年,朱瑄兵败,丢了妻子与老家的朱瑾不得不向海州逃遁。此时作为河东旧将的李承嗣面临重大的人生抉择:是跟着朱瑾亡命淮南,还是拼死突围重回河东。不过李承嗣很快就不再纠结了。因为魏博镇帅罗弘信靠上了朱老三,将李克用增援李承嗣的陆上通道掐断了,这下李承嗣铁了心,带着河东偏师和朱瑾一起投奔杨行密。杨行密一看天上掉下来两个骑兵大将,高兴得不要不要的,立刻以二人为将,全力整训淮南骑兵。李承嗣虽然留恋故主,但如今寄人篱下,只得安下心来认真做事。

听说李承嗣归了淮南,李克用深为惋惜,觉得如同失去了左右手,立刻派出使者到淮南,请求杨行密遣归李承嗣。杨行密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答应了李克用的请求,还派人借机出使河东与李克用修好。不过杨行密有个条件,就是李承嗣远来是客,我们淮南想多留他几年,好好尽一下地主之谊。言外之意想让李承嗣为淮南做点贡献,好好榨一榨他的油水再说。

为了安抚李承嗣,杨行密对其厚加赏赐,先后任命其为淮南节度副使、镇海节度使等要职,并给予种种优厚待遇,但凡第舍、姬妾都择优赏赐。李承嗣见杨吴政权如此厚待自己,遂安下心来全力辅佐杨氏。

却说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派兵进攻杨行密,希望在淮南分一杯羹。时溥是剿杀黄巢的老牌军阀,兵势强盛。当感化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楚州(今江苏淮安)时,一头撞上了大口张和小李子的军队。张、李二将虽然身在行伍,都葆有一颗爱民守土之心,面对强敌来犯,怎肯善罢甘休?二人背靠寿河,激励将士奋勇直击,结果感化军竟然被淮南军感化,时溥成了杨行密的盟友。

杨行密的势力在江淮之地日益增大,羽翼丰满。朱全忠视其为心腹大患,决心出兵收复江淮。

十一月,朱温遣长子朱友裕率军十万进攻徐州,时溥向杨行密求救。朱温派大将霍存率三千骑兵在曹州一带阻拦援军。二月,朱瑾率二万兵马赶到徐州。霍存见寡不敌众,派人飞报朱友裕。朱友裕与霍存两面夹击,朱瑾大败,逃归扬州。

朱瑾逃跑时,朱友裕也不发兵追赶。朱温养子都虞侯朱友恭也在军中,对朱友裕的这种作法极为不满,他暗暗向朱温报告,称朱友裕不肯尽心作战,恐有异心。朱友恭本名李七郎,先在汴州经商,后依附朱温。因为忠厚勇敢,很受朱温赏识,被朱温收为义子。

朱温闻讯大怒,马上命都指挥使庞师古代朱友裕为将,并追查此事。谁知传令人将命令误交到朱友裕手中,朱友裕深知父亲喜怒无常,当即率二十余名亲兵逃人山中,后又奔到辉州(今山东单县),藏到伯父辉州刺史朱全昱家中。朱温夫人张惠听说后,马上派人送信,要朱友裕一人来汴州向父亲请罪。朱温见到朱友裕,依然余怒未消,令左右拿下准备斩首。

张惠急忙抱住朱友裕,向朱温哭诉道:“友裕舍兵返回,不正好证明他没有异志吗?”朱温听罢果然消了怒气,改任友裕权知许州(今河南许昌)。

庞师古,曹州南华人,初名庞从,以中涓官身份追随太祖,性情诚挚愚忠,未曾离开过朱温左右。

到朱温镇守汴州时建立武装,才得战马五百匹,即以庞师古为偏将,援助陈州,攻破蔡州,屡有战功。后来攻滁州,破天长,下高邮,沿淮河转战,所到之处都能获胜。这次朱温命他取代朱友裕统帅军队。

庞师古自从贫寒时跟随朱温,为人非常谨慎,后来当了大将率兵出征,一定要太祖指示方略然后出发,他除了对朱温又敬又怕以外,对谁都不服。他和朱温一样,认为淮南军不足一战。

庞师古接替朱友裕后,连连向徐州发起进攻。大军浩浩荡荡,淮河以北诸镇皆畏惧归顺,此时徐州乃是前哨,时溥率兵一万扎营于铜山。庞师古兵临铜山,时溥列阵迎战,只见庞师古头戴二龙戏珠冲天盔,身披黄金掩心甲,跨下宝驹名曰紫骅骝,手中一柄二龙宣花斧,一对红眉碧目,颔下三缕短髯拂风。一面杏黄缎子牙旗上绣“庞”字,五百弓弩手压住左右阵脚,马步军方阵居中,颇有气势。

时溥当年也曾讨伐黄巢,是久经战阵的老将,见庞师古面带狂傲,且目中无人,更是怒气填胸。只听庞师古高声叫道:“时溥老儿,梁王恩威四海,淮贼杨行密有谋逆之心,还不快快献城归顺。梁王有令:顺者昌,逆者亡!”

时溥怒道:“我时溥一世忠良,岂能与朱三狼犬之辈共谋天下?”庞师古闻言大怒,催马来战,时溥挥举九凤朝阳乌金刀大战庞师古。二人大战四十回合,时溥已是力不从心。庞师古而立之年,骁勇异常,时溥且战且退。徐州参军程贺见老将军难以相抗,下令鸣金收兵。

时溥回到中军对程贺言道:“今日战那庞师古,自感廉颇老矣,待葛从周大队来到,恐难以支持。”

程贺道:“以下官之见,老将军速命人往扬州搬兵,我等固守徐州拖延,等杨行密援兵来到,方可合力破敌。”时溥应允,当即写信差人送往扬州,请杨行密发救兵。程贺也令各营将士拔寨起营退守徐州。

庞师古见时溥撤回城中,率领大军先取铜山,又三面包围徐州。监军朱友恭对庞师古带兵心中不服,他问庞师古道:“大将军用兵如神,为何仅围徐州三面,尚留一条活路?”

庞师古道:“兵法云‘围师必阙’,今留通阙一处,徐州守兵见有活路尚存,必可消磨其决战必死之心,军心涣散,则徐州唾手可得也。”

朱友恭道:“倘若守兵借此活路逃离,夺一空城又有何用?今杀时溥方为头功,请大将军速将徐州四面包围。”

庞师古劝道:“监军大人何必为斩一老儿贻误战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呀!”

朱友恭不耐烦地说道:“我乃父王所命监军,可问主帅带兵不利之责,免使三军受辱!”庞师古知道朱友恭乃梁王养子,且一贯骄横,不愿招惹,便依监军之令四面包围徐州。朱友恭自以为徐州内外无援,亲自督阵攻城。梁军大将霍存对庞师古说道:“朱友恭一意孤行,恐贻误军机,大将军何不当机立断扭转战势。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庞师古叹道:“朱友恭乃梁王养子,宠爱有加,我若废其监军,恐牵扯梁王家事,节外生枝,此法不妥呀。”。

杨行密在扬州得徐州急报,亲自率领大军两万五千人北上增援。而徐州被围已是强弩之末,时溥亲上城头血刃梁兵,奈何梁军势大,参军程贺见时溥坐于城头已是有气无力,于是近前劝道:“老将军不可再以死相拼,还是早早突围方为上策。”

时溥道:“朱全忠乃是奸雄,我宁死不降。老夫镇守徐州多年,怎忍弃之?况且杨行密与我有盟,援兵不日可到。我意已决,誓与徐州同亡!”又看了一眼程贺道:“参军随我多年,趁徐州未失,突围逃命去吧。”

程贺抱拳泣泪道:“老将军大仁大义,程贺岂能苟且求生,下官有一条绝杀计献上,欲在城破之时与梁兵同归于尽!”

时溥问道:“程参军有何绝杀计破敌,快快讲来。”

程贺道:“杨行密远在扬州,难解燃眉之急。今值雨季河流上涨,老将军可令人掘开黄河故道与通济渠,引黄河水漫徐州,绝杀梁军,以遂老将军成仁之志。”

时溥长叹一声道:“水淹徐州百姓何辜?也罢,老夫尚且如此,又何惜小民百姓!传我将令,即日挖掘黄河故道与通济渠。”程贺领命,亲率官兵及城内精壮百姓挖掘河道。

一切准备就绪后,时军决开大坝,滚滚淮河水奔涌而出,不可阻挡地向着庞军大营淹去。此时庞师古心情不错。他让奔波多日的军队抓紧时间休息,自己找人陪他下棋,武痴加棋痴的他很快进入到黑白空间。有人告诉他说:“时军决堤放水,河水马上就要到了!”庞师古说他动摇军心,立即将他斩了。

庞师古杀了部下,然后继续下棋。忽然他看到自己的棋盘飘了起来,大军也在帐门外游来游去。

这时杨行密率兵已到徐州之南,忽闻探马急报:“时溥命人掘开黄河故道、通济渠,引洪水漫梁兵。前方洪水不可前行。”杨行密一听心中大惊,立刻传令征调附近民船,准备舟渡徐州北上。

怀着对朱温的刻骨仇恨,朱瑾率一万人马乘民船延通济渠北上,杨行密亲率一万五千兵马,沿陆路直逼徐州城。

徐州城内两军遭遇,街巷之中血刃相见。朱友恭、庞师古、霍存各率兵马交战。梁军前番遭洪水淹没折去兵马大半。杨行密援兵突到,梁兵士气大落,纷纷溃败。

庞师古只得率兵退出徐州。杨行密乘胜追讨,梁兵败至清口,庞师古对朱友恭说道:“监军快往北撤,师古领兵断后。”遂领兵马八百与追兵交锋,朱瑾、徐温率五千兵马与之交战。庞师古虽是梁王虎将,奈何兵微将寡,拼死血战诛杀追兵三百余众,已是体力耗尽,最后被朱瑾一枪刺穿后心,战死沙场。

梁将霍存在徐州城外被李承嗣劫住退路,霍存与李承嗣大战三十回合难分胜负,淮南兵马越战越多,霍存只得一人逃走。李承嗣单骑飞马追击。李承嗣在沙陀练就胡射之才,搭弓上箭骑射霍存,霍存后心中箭坠马而亡。李承嗣斩其首级回马请功。

徐州城破后,时溥**而死

从此唐朝朝廷就只能夹在各大藩镇之间苟延残喘,沦为无足轻重的傀儡。任何一个藩镇只要略施手段,就可以灭掉如同风中烛火的唐朝。只是因为各藩镇之间相互忌惮,唐朝才在奄奄一息中又存续了几年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