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五十九章 萧太后与韩德让

唐宋传奇 第一百五十九章 萧太后与韩德让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公元953年,述律平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寂然去世了。但紧接着她的娘家又传来一个女婴响亮的啼哭声,这位女婴就是日后契丹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承天太后萧燕燕。

一死一生,契丹族的两个重量级女人,在历史上擦肩而过。

说起萧燕燕的出身,那可真是不一般。她的家族便是辽代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在辽朝9位皇帝统治的209年当中,这个家族出了5位皇后、17名北府宰相、21位驸马,因此有着“国舅帐”的美称。

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却从来没有依靠自己的本事打过一场胜仗。唯一的一次“大胜”,也不过是后周世宗柴荣在战事中途病重,让他拣了个现成的大便宜。不久因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

萧燕燕的母亲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萧思温娶了这位燕国公主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名叫萧胡辇,二女名字不详,三女就是萧燕燕。据说,“燕燕”之名,就是来源于她母亲有燕国公主的封号,而其父也曾在燕地做官的缘故。

燕国公主没有为萧思温生下传宗接代的儿子,但萧思温并不像别的契丹贵族那样纳妾生子,只是过继了自己的族侄为子。夫妻俩鹣鲽情深,萧思温经常亲手给妻子梳头画眉,这样的家庭,对于萧燕燕的成长自然是极有好处。

三个女儿被萧思温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让她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是美丽聪慧的萧燕燕,更是深得父亲喜爱。《辽史》上夸她“早慧”,并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萧燕燕小的时候,有一天,漫天风沙过后,萧思温故意叫三个女儿去打扫庭院。两个姐姐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仅仅做个样子。唯有萧燕燕非常认真,把庭院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萧思温见状,暗暗点头:“此女必能为萧家立下功业!”

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父亲南征灭后晋时,他没有跟随在侧,阴差阳错,皇冠落到了堂兄耶律阮的头上。公元951年,耶律阮被叛乱者所杀,帝国的忠臣们决定还他一个公道,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表面英武的家伙对治国、对开疆拓土,甚至对女人,一概都不感兴趣。唯一能吸引他的只有酒精。

因为嗜酒,穆宗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非清醒的状态,经常喝得烂醉如泥。要是喝醉了乖乖睡觉还好,可他喝了酒之后常常醉话连篇,看见谁就杀谁!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死在这个醉皇帝的“嘴”下,最后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便下诏给大臣,说他喝醉酒后所下的命令,暂时可以不执行。

但是别人可以不执行他的命令,可他自己常常亲自杀人啊!这样枉死的人数还是没有减少。穆宗身边的近侍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难免会想出极端的办法保全自己。

公元969年2月,穆宗皇帝带着萧思温等大臣前往黑山,回到行帐后又喝多了。顺嘴说了句要杀掉某某侍者,然后就昏睡过去了。早被吓破了胆的侍者们决定彻底给自己一个解脱。于是几个人合力将穆宗皇帝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嗜酒、好杀,更不喜欢女色。到38岁连个子嗣都没有留下来。萧思温与辽世宗的次子耶律贤来往甚密,他决定做个大大的投机,一面封锁消息一面连夜报讯给耶律贤。

耶律贤闻讯立即带着千余名铁甲骑兵奔赴黑山。抵达时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他立刻在穆宗的灵柩前举行了继位之礼,当上了辽国的皇帝。是为辽景宗,年号“保宁”。

为了表示感激,耶律贤一回上京就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且下诏征选自己仰慕已久、早慧聪明、美丽动人的萧燕燕为妃。

萧思温看人很有准头。16岁的萧燕燕嫁给耶律贤后,很快就从贵妃晋升为皇后。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留下的混乱局面,耶律贤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契丹帝国的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可惜天不遂人愿,耶律贤身体不好。

当年他的父亲耶律阮被耶律察割杀害时,耶律贤年仅4岁,他目睹了父母被杀的场面后,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做了皇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严重的时候连马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了。

就这样萧燕燕适时地走到了前台,每逢耶律贤犯病时,萧燕燕都代他上朝处理国事。耶律贤发现妻子的才干后,干脆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她,自己以养病为由开始了休闲娱乐。

萧燕燕大权在握后,父亲萧思温也迅速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然而树大招风,这种显赫引来不少人的妒恨。公元970年5月,萧思温随景宗出外行猎时遭到政敌的刺杀,猝不及防一命归西。没有了父亲的帮助,但还有丈夫的支持。在景宗的支持下,她不仅得到尽显才能的机会,也得到群臣由衷的钦佩和效忠。

两年之后,19岁的萧燕燕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为辽景宗生下了长子耶律隆绪。景宗后继有人,对萧燕燕更是宠爱无比。

公元982年9月,辽景宗游猎于祥古山时得了重病,最后死在了焦山行宫。

当时,萧燕燕刚刚30岁,太子耶律隆绪12岁。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虎视眈眈地盯着皇位,局势马上变得险恶起来。

萧燕燕手握一纸“长子隆绪继位”的遗诏,牵着12岁的儿子,召来景宗临终前委托后事的大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问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壮(指契丹皇族势力),边防未靖(宋军威胁),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韩德让、耶律斜轸两位股肱之臣忙跪地表忠心,“只要您信任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韩德让建议萧燕燕下诏让各诸侯王回到自己的领地,相互之间不得互通消息和见面。在解除了宫廷政变的危险之后,萧燕燕宣布景宗遗诏,立太子耶律隆绪为皇帝,是为辽圣宗。萧燕燕则被尊为“承天皇太后”。

韩德让堪称史上第一权臣。平日不用上朝,上朝不用跪拜皇帝,可以在皇帝附近设立单独座位上朝,拥有与皇帝一样的卫队。这种待遇可谓亘古未有。

韩德让出身于玉田韩氏,唐朝末年,他的祖父韩知古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南下攻打蓟州(今天津)时,被述律平的哥哥述律欲稳所擒,带回草原。当时,韩知古年仅6岁。

后来,述律平嫁给耶律阿保机,韩知古作为陪嫁家奴也跟了过去,正式成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宫分人”,即家奴。

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为家奴也就代表着永无翻身之日了。但韩知古摊上了个好儿子,并遇上了契丹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的好时候,这预示着这个家奴的命运会不一样。

别看韩知古年岁不大,但是能说会道,很快就得到了耶律阿保机的赏识,被提拔为中书令。

当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乱世,耶律阿保机趁机扩张国土。随着契丹国面积不断扩大,出现了同一地区内混杂着汉人和契丹人两种族群的情况。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契丹人要放牧,汉人要种地,难免会发生族群磨擦。为维持社会稳定,耶律阿保机首创南北“两院制”,以汉人担任南院官员,负责管治国境内的汉人族群;以契丹人担任北院官员,负责调和契丹族群矛盾。而颇得重用的韩知古则被任命为南院总知汉儿司事,成为具体统辖汉人事务的最高官员。

到了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不仅知识丰富能言善辩,而且还精通医道,很多皇室成员都愿意找他看病。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韩匡嗣很快被提拔为领导干部,直至南京留守一职。

韩德让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学识渊博,熟读兵书战策,而且武艺超群,胆略过人。在领兵治军方面也独树一帜,深得景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宋朝在开国之初就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年石敬瑭将这块北方屏障割让给辽国,后来一直成为大宋王朝永远的痛。

公元978年,宋军挥师北上灭了北汉,接着将主攻方向对准辽国。979年6月,宋太宗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下涿州、易州,很快攻到幽州城下。守卫幽州城的正是辽国大将韩德让。宋军一开始就受到了韩德让迎头痛击,不过仗着人多势众,将幽州城层层包围起来。

韩德让临危不乱,亲自登上城楼,镇定自若,沉着指挥。6月底,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援军赶到,与韩德让里应外合,将宋军杀退。在高粱河,韩德让巧布奇兵,杀得宋军一败涂地,宋太宗坐着驴车一路狂奔,才得以生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战”。

统和四年,宋朝派遣曹彬等率几路大军攻打辽国,韩德让沉着应战,再次获胜。统和二十二年,韩德让随萧太后对宋朝进行大反攻,一直打到澶州城下,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宋辽边境才换来一百多年的和平。

在野史中,说韩德让与萧太后青梅竹马,后来被辽景宗耶律贤横刀夺爱。耶律贤去世后,萧太后与韩德让旧情复燃,就像作者亲眼看见的一样。那么,韩德让与萧太后真的有过风流韵事吗?

首先,青梅竹马应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年龄相仿的男孩女孩玩伴才可以这样称呼。而韩德让出生于公元941年,而萧太后萧生于公元953年,韩德让比萧太后足足大了12岁,他们小时候能玩到一起吗?

有说法称萧太后自幼许给韩德让,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辽国法律明文规定,耶律姓与萧姓为永久姻亲关系,属于王族与后族。王族显贵“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萧太后从小聪慧过人,难道她甘于放弃母仪天下的机会,嫁给低人一等的奴隶韩德让?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奴隶身份低人一等,韩德让直到坐上大丞相的位子,辽圣宗才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

至于后来韩德让与萧太后私通,那到有可能。纵观历史,与太后私通的大臣也不少。从秦朝的嫪毐到北魏的李奕,再到唐朝的张昌宗……不过辽人不是汉人,韩德让与萧太后成双入对出入宫闱,辽圣宗在他死后“自挽灵车哭送”,还将韩德让安葬在“乾陵乙地”。

萧太后原名萧绰,17岁时成为皇后。她的丈夫辽景宗,史书称其“自幼得疾,沉疴连年”。原来,景宗四岁时,随父母出游玩乐,过程中父母惨遭杀害,耶律贤侥幸死里逃生,却受到了惊吓,患上了“婴风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羊角风”。

夫君重病缠身,这给了萧绰走出后宫深院、参与军国大政提供了机会。契丹族不同于汉族,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尊母的社会习俗赋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宽阔的天地,也让她们可以狩猎放牧、治国征战,在辽国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华。

萧绰在辅佐丈夫的过程中,提拔能人,排兵布阵,政治才干不断显现。到了后期,萧绰被委以国政,按照《契丹国志》的描述,则是“国事一决于其手”。景宗多是“卧床榻间,拱手而已。”

韩德让坐上南院枢密使还不到一年,辽景宗耶律贤便在前往焦山行宫狩猎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指定韩德让和皇族名将耶律斜轸为新皇帝的顾命大臣,遗命时年11岁的梁王耶律隆绪继承皇位,军国大事皆听皇后命。

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后,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贤,辽国皇位的继承没有哪一次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皇位传承,背后必然是权斗、阴谋,甚至是一场流血变故。

因此,如何保证年幼的皇子顺利即位,也就成了韩德让需要面对的难题。接到任命后,韩德让立即意识到,此时正是行宫与皇宫之间信息传播不对称的时候。在没有接到下一步明确指令前,他直接率领亲信赶往行宫,守卫皇帝安全。同时,告知皇后封锁消息,命令宗室诸王各自归家,不得私下议论主上病情,并更换掉一批并不可靠的大臣,让亲信执掌兵权。随后,再将之前政变未遂的赵王一家召入宫中,控制起来。

待各方彻底安定后,韩德让、耶律斜轸等才对外宣布景宗皇帝死讯,召集文武百官,拥立太子登基。

正是在韩德让果断机警、沉着冷静的处理下,才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颠覆朝堂,使辽国陷入内乱的政变发生。

乾亨五年(983年)十月初一,梁王耶律隆绪正式登基,尊辽景宗皇后萧绰为太后,韩德让以拥立之功总理宿卫事,参议朝政。

萧绰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生母。

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吾子当国,亦汝子也。”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若有私情,新皇帝耶律隆绪也就相当于是他们共同的孩子了。

翻阅南宋人所写的《契丹国志》发现,书中有如下记载:“太后有辟阳之幸……景宗崩,太后临朝,隆运(韩德让)私事之。”“辟阳”即西汉初辟阳侯审食其,代指审食其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之间的那段“婚外情”,意即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也有私情。

韩德让当然接受萧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让出入帏幕无间然矣”。承天太后和韩德让之间暗生情愫,后来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私情。

萧绰和韩德让之间的情感和辽人本身相对开放的两性观念有联系,契丹素有“纳庶母”“妻寡嫂”的传统婚俗,身为一国太后喜欢一个成年男子,这样的做法也没什么过错,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

辽圣宗对于萧绰和韩德让间的特殊关系也有芥蒂,史书上说他“亦恶其事,畏不敢发”。

不过在韩德让等一众大臣的尽心辅弼之下,大契丹日渐富强。

鉴于韩德让对辽国的巨大贡献,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两人不仅同案而食,并排而坐,辽圣宗拜其为大丞相,总领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赐名“德昌”,改姓耶律,隶属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支系。

韩德让成为辽国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号实权人物。

在萧太后的支持下,辽圣宗加封同样支持汉化改革的韩德让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参决国策。

针对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隶制问题,在韩德让的协助下,辽圣宗以身作则,废除了奴隶的身份,将原先隶属于各个宫帐的奴隶改编为部民。对已降服的外族,也不再编为宫帐奴隶,直接放置在各个部落里,由部落族长统一管理。对于因饥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沦为奴仆的人,一概允许其以劳动所得作价赎身,不再归奴隶主所有。

这一改革,不仅促进了契丹国封建体制的真正确立,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税收得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针对契丹国普遍存在的汉、契民族矛盾问题,韩德让建议萧太后“一等科之”,即取消汉、契分罪治之,采取同一法律制裁,一视同仁。即不管是汉人犯罪还是契丹人犯罪,一律适用《唐律》

韩德让在深思熟虑之后,又建议萧太后学习隋、唐的科举考试传统,在辽国境内重新开科取士,旨在“任贤去邪”。

经过一连串的改革,契丹国力迅猛提升,出现了兴盛繁荣的局面,史称“景圣中兴”。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四年,辽国一代女政治家、执掌国政长达27年的萧太后病逝于行宫中,享年57岁。

萧太后去世后,韩德让被赐名为“耶律隆运”,圣宗名隆绪,而赐名“隆运”,这摆明了要把他从父辈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过这不影响圣宗对韩德让的敬重。圣宗对待韩德让,“见则尽敬,至父事之”,允许他如皇帝、皇后般设置宫卫,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其权势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炽盛。

仅仅两年后,一生服侍辽国两代君主、间接促成“景圣中兴”的柱国之臣韩德让,在随辽圣宗东征高丽时病逝。

韩德让临终前,辽圣宗亲自守在床头,亲侍汤药。去世后,辽圣宗下旨赠韩德让尚书令,谥“文忠”,由政府主持丧葬事宜。

有人评价韩德让是汉奸,其实这都是枉顾史实的“愤青”想法,评价一个人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韩德让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爷爷小时候就来到契丹王朝,从他的爷爷、父亲以及他本人,一直得到辽国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此时还能要求他忠于大宋颠覆大辽吗?他都没有见过赵匡胤呢!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韩德让发现山西有四个州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还赶上灾年,收成也不好。他上书朝廷减免赋税,很快得到批准。统和九年,韩德让又建议给燕京地区减免赋税,还建议朝廷委派官员督办此事。韩德让去世后,宋朝皇帝都觉得惋惜。由此看来,韩德让虽然为契丹办事,但他考虑的是天下苍生,有点象《天龙八部》中大侠萧峰。

纵观韩德让一生,虽有“萧太后情夫”绯闻之名,但在一千年前的辽、宋对峙时期,他堪称民族融合的头号功臣,为两国的百年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