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六十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

唐宋传奇 第一百六十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李煜降宋以后,就像一只被禁锢在金丝笼中的鸟儿一样。宅第虽然华丽,行动却毫无自由。他终日蜗居小楼,没有当朝皇帝手谕,他不得私自会客。

在汴梁寄人篱下饱尝炎凉,李煜对人生和未来丧失了追求和信心。他不分昼夜杯不离手,借酒浇愁一醉方休。有一次,他乘醉在窗纸上信笔写下十四个大字:

万古到头归一死,

醉乡葬地有高原。

这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不明不白地崩驾,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当年十一月,他废除掉李煜的爵位,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表面上看似乎李煜的身份提高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太宗常常用言语侮辱李煜,李煜表面上强颜欢笑,内心里却感到无限的伤痛。最让李煜痛心的是,小周后跟他降宋后虽然被封为郑国夫人,但他却无力保护她。

宋人王銍的《默记》中说:“太平兴国三年的元宵佳节,各命妇循例入宫恭贺。小周后也照例到宫内庆贺,不料她自元宵入宫,过了数日还不见回来,李煜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可是又无可奈何。一直至正月将尽,小周后才被放出来回归府邸。”

原来赵光义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色,借命妇入宫朝觐的机会,强留小周后。一连半个多月,赵光义一直扣押着小周后不放,行则并肩,寝则叠股。赵光义嫌不够刺激,跟“冠希哥”一样,想“立此存照”。不过当时还没有发明照相机,他就让宫廷画师将自己“行幸”小周后的场景进行“写生”。这样中国绘画史上一幅震惊世人的《熙陵幸小周后图》诞生了。画面中细节十分到位,大腹便便黑不溜秋的赵光义,头戴幞头巾,身体肥胖;而小周后肢体纤弱,蹙着眉尖被宫人托着,好像一条被晾在沙滩上的鱼,气恼羞恨无地自容。宋太宗以李煜的性命相要挟,小周后不得不就范。

赵光义的这种流氓行径对小周后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摧残。所以小周后出宫后在李煜面前又哭又闹,大骂赵光义是畜生,声闻于外。李煜更是顿足捶胸,恨自己一介书生不能替妻消辱。李煜无处发怒,独坐阁楼之上,写下《子夜歌》。词曰:

人生愁恨何能免?

**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

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关于《熙陵幸小周后图》的下落,一说已灭失;一说留传至近代,1949年后被带到台湾,保存于台湾历史博物馆。

李煜恨赵匡胤兄弟,一个亡了他的国,一个辱了他的妻。

他恨这个世界,他谁也没有招惹,可是为什么偏偏要他来承受这一切!

可是他更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窝囊,如果国还在,怎么会承受如此的屈辱!

他在心里骂了自己无数遍:作为一个男人,你怎么不去死!

死并不难,而以自身的个体生命来面对生命的苦难、来承担生命的责任才最难。

一朝帝王如今沦落到如此地步,怎不叫人扼腕叹息……

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家,也不至于如此凄惨。可是生命没有如果,只有曾经。

自此以后,赵光义常以要皇后与众命妇磋商女红或赏花为名,强召小周后及众命妇一起入宫。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小周后入宫“参拜皇后”之后,赵光义都要将她多“挽留”在宫中好几天。为了李煜的安全,小周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满足赵光义的要求。

每次小周后应召人宫,李煜就失魂落魄,坐卧不宁,彻夜难眠,望眼欲穿。小周后巧笑顾盼的可爱形象,总是如梦似幻地萦绕在他的眼前。而当小周后入宫归来,都要向他哭诉赵光义对她的无耻威逼和野蛮摧残;李煜望着她那充满屈辱和痛苦的泪眼,唉声叹气,自惭自责地陪着她悄悄流泪。他深为自己这个堂堂须眉却无力保护爱妻的身心而内疚,更为赵光义的暴虐和下流而愤恨。他对亲人遭受的这种难以启齿的凌辱,除了强忍心灵深处的创伤和剧痛,长时间与小周后抱头饮泣之外,只有强压怒火着力回避。

这天小周后又应召人宫,李煜惆怅无言。倚枕遥望长空,残月西沉,远天传来凄凉的雁唳,更增添了他对小周后的依依情思。想念之中,窗外似乎又响起了他熟悉的小周后夜归的脚步声。于是他赶紧起身,凭窗环顾画堂深院,可是却不见小周后飘飘欲仙的倩影,只有满地落红。待到曙色临窗,他把长夜所思写成一首《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

无语枕频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莺啼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

留待舞人归。

无奈之下,只好一首又一首地填写思念故国的词曲,来表达自己丧国之痛又寄托爱妻受侮辱之恨的词曲。这些充满亡国之痛的词赋传遍了江南,广为南唐故国百姓传唱,每唱一遍,对故国的思念和旧主的眷恋便加了一分。其中李煜的《乌夜啼》一词被传唱得最为广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却说徐铉和李煜一起打包归了赵宋,一天赵光义忽然问给事中徐铉:“你最近见过李煜嘛?”徐铉连忙否认;“我哪敢私下去见他。”因为李煜是亡国之君,徐铉曾经是南唐的臣子,为李煜效过力。听罢,宋太宗又说:“你去看看他,就说是朕派你去的。这是工作,是朕对你的信任。”

于是徐铉磨磨蹭蹭来到李煜门前,心中的歌是:多想说声我真的爱你,多想说声对不起你。徐铉对看门老人说想见李煜,老人说上峰有令,除了宫女太监,外人一律不得踏入。

徐铉说是皇上派我来的。看门人料他不敢说慌,于是打开门让他进来,然后穿过院子到内室通报徐铉来了。

说话间李煜穿着道家的便服戴着一顶纱帽走了出来,徐铉连忙下拜,李煜三步两步跨下台阶一把拉住徐铉,并且让徐铉上座,徐铉坚辞。李煜说此一时彼一时,坐下说话吧。

徐铉拉了一下椅子,只坐上半个屁股。昔日的一对君臣默然相对,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后主终于撑不下去放声大哭:悔不当初,如果不杀那几个能征善战的老臣就好了。

徐铉目瞪口呆地看着李煜,悄悄指着天和地心急火燎地说:这是什么地方?说的什么话?你不想活了吗?徐铉低着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多么希望自己什么也没有听到啊。

徐铉刚到家,就有小黄人进来请他复述刚才的谈话内容,徐铉一字不差地复述一遍,他知道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会变成子弹射向李煜,可他不敢有半句隐瞒。

李煜是个性情中人,他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感情,却任由它流露,他对故国的思念终于让太宗起了杀机,赵光义深知李煜才华过人,随着那些动人心弦的词话四处流转,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稳一天。乌云在峰峦间飘荡,泪水和雨水长流。从君王到囚徒,从人生的巅峰到命运的低谷,一切只在一瞬间,一切恍若隔世。幽囚的岁月,伴随他的是一壶浊酒,两行清泪。也许是上天的特意安排,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李煜,在北地幽静的小楼中涅槃成了原我——-一个词中之帝。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一首《虞美人》,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引来了李煜的杀身之祸。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乞巧节,恰好是李煜的四十二岁诞辰。当晚随同李煜一道归降的后妃们,齐聚在李煜寓居的小楼院内。他们打算一举两得:既为李煜拜寿,又为自己乞巧。虽然场面、气氛无法同亡国前相比,但还像往常在金陵一样,也在庭院里张灯结彩,备置几案,摆放祝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酒食瓜果,还有拜月乞巧用的金针彩线。众人原想先给李煜祝寿,随后乘兴穿针乞巧。那知在这月色朦胧,充满神秘感的夜晚,人们却调动不起来欢乐的情绪,心境无比茫然凄凉。与其说这是一次祝寿乞巧的喜庆集会,莫如说是一次忍辱含愤的悲切团聚。尽管席间也有丝竹伴奏,也有舒袖歌舞,但是人们的内心却共同承受着格外的压抑和痛楚。在场者个个强颜欢笑,共同吞咽着沦落异乡、饱受凌辱的苦酒。

酒过三巡,李煜更加品味出三年多降王生活的苦涩,想起了每逢春花开,每度秋月朗,都使他牵肠挂肚,勾起对不堪回首的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而每当他想到家山故国的雕阑玉砌依然安在,却早已物是人非时,巨大的失落感就使得他心力交瘁,无穷无尽的愁怨,就像泛着春潮的大江流水,在他的胸膛里翻腾咆哮,迫使他不得不即刻宣泄。想到这里,他猛然操起一大杯水酒,仰头灌进燃烧的喉咙,接着大喊一声,“笔墨侍候!”随后濡墨运笔一气呵成,填了一首调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周后看了这首词不禁感慨万千,便低鬟敛袂,轻启朱唇唱起来。李煜乘着酒兴亲自吹着玉笛相和。虽然一吹一唱并无别的乐器,相和迭奏倒也宛转抑扬,音韵凄楚,动人心魄。哪知这笛韵歌声早为赵光义派来暗地监视的人听得明白,飞奔至宫中,报告于赵光义知道。

赵光义接到耳目呈送的李煜活动的最新探报后暴跳如雷。这个心地狭窄、嫉贤妒能的雄主,怎能容忍国亡身虏的南唐末帝在大宋京师怀念故国?赵光义对降王的绝对要求是乐不思蜀,他怎能容忍李煜以诗词来发泄内心的愤懑?来反抗赵氏兄弟的凌辱和摧残?来恢复被他人强行扭曲的人性和尊严?

赵光义想到李煜归降后写的一些词作,日前正在江南的大地上流传,他强烈地意识到:李煜活在世间,就是南唐死灰复燃的希望,就是大宋一统江山的潜在威胁。因此他决计要在今晚除掉李煜,并发誓要让李煜死后也不能保持安详平静的姿势,一定要让李煜的尸体作俯首屈身之状,以示永世臣服于他。于是一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出台了!

赵光义紧急宣召赵廷美入宫,谎称在此吉日良辰,要他专程前往李煜府第代表天子为其祝寿,并赐一剂“牵机妙药”,供李煜和酒服后扶摇星汉,观赏织女牵机织布,以解胸中郁闷。赵廷美平日嗜好诗词歌赋,不喜战阵弓马,他异常钦佩李煜的诗艺文采,二人过从甚密颇具私谊,便欣然接受了赵光义的差遣,而对赵光义假手杀人的阴谋却毫无戒备,毫无察觉。

愚腐的李煜送走了善良的赵廷美之后,服下赵光义事前命宫廷御医特制的牵机药后当即中毒【所谓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性寒、味苦,这种东西足以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李煜面色苍白汗流如注,五内剧痛全身痉挛,头足相就状似牵机。小周后吓得魂飞魄散,双手抱住李煜,哭着问他何处难受。

李煜清楚自己的死期到了,他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当年手提金缕鞋的那个漂亮女子。他眼泪汪汪,死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可怜一代词宗,竟以狰狞的表情,离开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

这时我们再回头头看看另一位后主:陈叔宝。陈叔宝亡国后也写诗,写一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他整日酗酒,喝得烂醉如泥,还主动向隋文帝讨要官爵,因而隋文帝说:“陈叔宝全无心肝”。

我们很难考证陈叔宝有没有心肝,我们只知道,他活了下来,而李煜却死了。

其实,此前一件小事儿,早把李煜推上了断头台。南唐灭国之后,原来的宫女——庆奴流落民间,给一名宋军将领当了侍妾。庆奴不忘旧主,四处打听其下落。李煜动情地回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本来是叙旧闲谈,却被赵光义上纲上线。他认为李煜包藏灭国之恨,留之无益。或许横在两个男人中间的小周后,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妒火与仇恨。

李煜死后,赵光义问身边的秘书们谁给李煜写悼词,敏感人物的敏感身份让秘书们噤若寒蝉,有个秘书说听说徐铉和李煜是故交,他对李煜的生平事迹比较了解,并且对他比较有感情,这个事非他莫属。

徐铉的头发都竖了起来,连忙趴下来哭着说:陛下明鉴,徐铉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对李煜存一丝旧情,如果您非要安排我做这个事,做之前请为我正身正名,我没有对李煜怀有旧情。

赵光义点头说朕相信你,把这个事办好吧。徐铉到底是大才子,洋洋洒洒的悼文一挥而就,悼文首先哀其不幸,笔锋一转转到南唐灭亡是大势所趋,共治统一是人类的理想,偏安一隅迟早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朝着一个大同世界的宏伟目标,团结起来排除万难不怕牺牲,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大意】。

赵光义一看连连点头:写得好,放之四海而皆准。

接着赵光义虚情假意地赠李煜以太师头衔,又追封吴王,还特诏辍朝三日哀悼,最后以隆重的王礼厚葬于北邙山。

只有北邙山下月,

清光到死也相随。

在送葬队伍里,小周后披麻戴孝,泪流满面。那个最爱她的人,已经走了。对李煜来说,死,是一种解脱,从此逃离苦海,结束屈辱。只是未亡人还得延续尘世间的种种孽缘。小周后像一缕憔悴、美丽的孤魂,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汴梁街头。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一切快活都是别人的,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烟雨江南,意中情人,都曾给过她短暂的幸福,然而大梦一醒,她竟是悲凉的看客、屈辱的过客。

李煜死后,小周后不理云鬓,不思茶饭,终日以泪洗面。赵光义仍时时强召小周后入宫觐见。小周后悲愤难禁,死死守在李煜灵前,拒绝入宫。守丧结束后,小周后经不起绝望与恐惧的折磨,最后选择了自杀。

小周后临终之前留下遗嘱,誓与李煜同穴下葬北邙,实践她当初在花前月下向李煜许下的“不能同年生,但求同年死”的诺言。徐元以及跟随小周后多年、情同姊妹的李煜嫔妃,竭尽全力满足了她的心愿,了却他们“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共同追求。小周后和李煜的爱情经历,比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亲相爱还要真挚凄惋刻骨铭心。二人用血泪和生命谱写了又一曲悲与美相结合的“长恨歌”。

《虞美人》之后,再无李煜。千古词帝的一生落下帷幕,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但,海上总有波澜,人生总有遗憾。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瑕的,总有一些遗憾,那就随它去吧。

别再想昨天对不起谁,只去想今天能否对得起自己。

把握生活的点滴,过好每一天的幸福,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生,就已经足够精彩。

流年似水不舍昼夜,风驰电掣般的历史车轮,又在神州大地上穿行了十多个世纪。李煜作为皇帝,他是个笑话,作为诗人、词人,他是个神话。

李煜的词清新朴素,雅俗共赏;易懂易记,谱曲可唱。当年不知征服过多少崇拜者!从宫闱到市井,从文人雅士到山野渔樵,人们辗转相抄,口耳传诵,都以先睹先唱为快。

正因为如是,人们才代复一代地缅怀这位“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的李煜,缅怀这位忠于艺术、以身殉词,生为词宗、死为词魂的“绝代才人”。时隔千年,人们还不忘在李煜昔日避暑离宫清凉山后的崇正书院旧址,为这位天才词人特建一座雕塑立像:双手背剪,面目憔悴,微昂的头颅遥望远方,眼里流露出不屈的目光,仍然在哀怨苦吟……

(全书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