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五十一章 李筠造反

唐宋传奇 第一百五十一章 李筠造反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显德七年突然变成了建隆元年。老百姓们用一句“匕鬯不惊“来形容这次政变应该是最妥帖的了。

当然,所有的妥帖都是靠实力加持的,绝对不是一枕黄粱就能美梦成真的。在这次变天行动中,手握禁军精锐骑兵的高怀德坚定不移地站在赵匡胤一边,和其他兄弟一起共同发力,这才将赵匡胤推上了宝座。

赵匡胤上台后,任命自己的好哥哥慕容延钊做了殿前都点检,自己的好弟弟高怀德做了殿前副都点检。当上禁军二把手的高怀德不久就移师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开始睁大眼睛盯着那些蠢蠢欲动的强藩劲旅。

柴荣去世之前将幼主托付给赵匡胤,赵匡胤却趁机夺了他的江山,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仇视,到时候再来一场十八路诸侯共伐叛贼的闹剧,恐怕赵匡胤也支撑不了。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发动兵变之后,对满朝文武大臣并无加害之意【韩通除外】,对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善待,因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声音自然很小。

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的官职是禁军殿前司都点检,是禁军最高统帅【韩通除外】。而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小皇帝生母已死,但外祖父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还在。

符彦卿应该是赵匡胤面前最大的障碍,但问题是符彦卿虽是后周外戚,也同样和赵家是姻亲,符彦卿有个女儿年前嫁给了赵光义。赵光义邂逅彦卿女,是故意是巧合,现在也不得而知。两方都有姻亲关系,符彦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做任何表示。

其实,陈桥兵变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就是被手下弟兄们黄袍加身的,郭威的儿子被后汉的皇帝杀光了,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内侄兼养子柴荣。柴荣也有私心,后周太祖是郭威,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已经改姓郭,叫郭荣。郭威死后,顺利当上后周皇帝的柴荣就把姓改了回来,这是很不地道的做法,所以柴荣39岁英年早逝,儿子的皇位被赵匡胤抢了,也是报应。

建隆三年,赵匡胤将柴宗训迁往房陵居住。房陵在今天湖北省西北部,据《史记》记载,房陵“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一个闭塞、宁静的地方。两百多年前,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黜,就是囚禁在房陵。赵匡胤把柴宗训安置在这里,远离政治中心,实际上有监视、防范的意图在里面。

宋太祖能够当上天子,靠的是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但也离不开周世宗对他的赏识、提拔。高平之战、淮南之战,显德六年的北伐,一系列战役使赵匡胤的地位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是柴荣给了他发挥才能的平台。一个人再有本事,没有伯乐,没有良机,也只能怀才不遇,难有出头之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看到“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周世宗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可以说是高度信任了。可是赵匡胤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实际行动辜负了周世宗。

赵匡胤把不杀前朝宗室作为祖训,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南北朝以来,改朝换代的新皇帝,往往会把前朝统治者**消灭。隋文帝登基,北周皇族被杀戮殆尽;李渊受禅,隋恭帝命不久矣;唐哀宗亡了国,随之而来的就是朱温的鸩酒。康熙四十七年,流落民间的崇祯皇五子朱慈焕被找到了,虽然他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且完全没有反清复明的行动,但清政府依然举起屠刀,把他凌迟处死。

柴宗训身为前朝皇帝,毋庸置疑,是宋太祖最想杀的人,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现在赵匡胤放过他,不予加害,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仁慈之心,对我威胁最大的人我尚且不杀,还会放任手下加害普通百姓吗?会加害其它前朝旧臣吗?更不会了。

就像西汉初年的一天,汉高祖刚刚走出洛阳南宫,就在桥上看见几位将军指手画脚,好像在商量什么。便问张良:这些人在讨论什么呀?张良回答说:陛下还用问,当然是谋反咯。刘邦听后很纳闷,天下刚刚平定,造哪门子反呀!留侯说:陛下分封功臣,赏的都是萧何这些与你关系好的,杀的都是和你有过节的。他们怀疑自己得不到封赏,会被处决。

那怎么办?于是刘邦就把自己最痛恨的雍齿封侯了。消息传开,将军们热议:连雍齿都能受封,我们呢?自然也不在话下了。开开心心地消除了疑虑。同样的,如果赵匡胤杀了柴宗训,中原地区的官民不会感觉奇怪;不杀,反而让大家都能放下心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也能一如既往,不会产生很大的动荡。周世宗提拔的文臣、武将,比如张永德、曹斌、符彦卿,还可以继续为宋朝卖命,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

赵匡胤玩的是“禅让”把戏,所以他要学曹丕,不能杀掉前朝皇帝,更何况人家老爸对他有大恩。所以呢,柴宗训被赵匡胤册封为郑王,迁徙到房州生活。对于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小符氏,赵匡胤也遵守自己的承诺,尊其为“周太后”,将她供养在西宫,让她继续过尊贵的生活。

过了十三年,年轻的柴宗训也去世了,死时才20岁。听到柴宗训去世的消息,周太后伤心过度,顿时看破红尘,于是出家修行。

符氏还有一个妹妹嫁给赵光义,不过在赵光义当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被追封为懿德皇后。

符氏一门三皇后被传为佳话。

对于柴荣的其他儿子,赵匡胤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柴荣一生有七名儿子,长子柴宗谊,次子柴宗诚,三子柴宗諴都在柴荣生前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分别被追封为越王、吴王、韩王。这也是郭威和柴荣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后汉隐帝刘承佑杀了郭威和柴荣的家小,导致郭威绝后。最后周世祖郭威虽然夺得了天下,却没有子嗣来继承皇位,不得不让内侄柴荣来继承。

柴荣第四子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生母大符皇后,继母小符皇后。陈桥兵变的时候柴宗训才7岁,当了一年皇帝就被迫禅位给了赵匡胤。赵匡胤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居住。赵匡胤还赐给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柴荣第五子柴宗让,又名柴熙让。柴荣生前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柴宗训继位后,封爵曹王。陈桥兵变时,柴宗让的娘家宁氏见势不妙,将其偷偷带出宫外,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为了逃避赵匡胤的迫害,柴宗让改姓宁,改名熙让。另传被当时著名的隐士陈抟收为弟子,改名柴明皇,号虫二。一直活到宋真宗时期才去世。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封爵纪王,陈桥兵变时还只是个幼童。根据记载,赵匡胤初入宫时,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赵匡胤对他们说:‘去之!’也就是杀掉的意思。

范质与赵普不敢回答。潘美说:“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疑臣等。”

赵匡胤于是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

潘美一把将故人之子搂在怀里,朝着赵匡胤深深一拜:感谢你八辈子祖宗。

这以后,君臣每天朝见,谁也不再提这件事,一个一本正经布置工作,一个不折不扣执行任务。平复后周李重进叛乱、击溃南汉后主刘伥等,潘美一路越战越勇,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潘美把虎口脱险的小朋友好生教养,起名潘惟正。惟正长大后做了一名纪检干部。他的儿子潘夙在官场打滚,起起伏伏。

柴荣第七子柴熙诲,原名柴宗炯,封爵蕲王。陈桥兵变时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侍卫们揣摩赵匡胤的心意,将蕲王抓起来欲予杀害。卢琰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宋太祖:“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宋太祖就让卢琰抱走小蕲王。后来卢琰把柴熙诲改名卢璇,收为养子。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因此卢璇既是养子,又是女婿。

卢璇一直陪同养父卢琰在浙江隐居。卢琰去世后,卢璇为其守孝十年,传为一时美谈。宋真宗时期,卢璇始入仕为官,晋封为武烈侯。今天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缙去、浦江、龙游等县市的卢氏子孙,都将卢璇视为开山鼻祖。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陈桥兵变时尚在人世。还好柴守礼识时务,拥护赵匡胤登基称帝,因此赵匡胤让其风风光光地过完了下半生,公元967年,以太子少傅的名义去世。柴守礼有五个儿子,个个枝叶茂盛,故而两宋所说的柴氏后人,其实都是柴守礼的子孙。

却说赵匡胤这几天心情不错,他派到各地的使者们大都回来了,基本上消息都不错,最好的消息来自李重进。李重进接旨后,主动向赵匡胤请示,自己是否可以按照惯例以节度使身份到开封觐见新任皇帝,来个当面谢恩?

赵匡胤都有点受宠若惊了。李重进是谁?那是早就有资格当天子的人【郭威外甥】,虽然被柴荣抢了先。但是一但名分定下,李重进就绝对守信,再不反悔。不仅从来没有背叛过柴荣,而且终柴荣一朝,他都东征西讨尽心竭力……那么,李重进也会这样对我吗?

赵匡胤幸福地想了一小会儿。于是投桃报李,决定也给李重进一个天大的面子——回旨,以正式公文的方式:“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虽远,同为一体。君臣名份,恒久不变,朝觐之仪,岂在一时?”

就这样,至少在表面上,刚刚篡位成功的大宋天子和当时最强的藩镇力量暂时互致敬意相安无事。这让赵匡胤着实松了一大口气。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第一个公然跳出来不服赵匡胤的不是符彦卿也不是李重进,而是李筠。李筠,并州人,幼年从军,以勇力著称,史称能开百斤硬弓。在后唐时期已经名扬军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以其一部之力抵挡整个北汉。大家还记得他当年怎样把刘崇拖住,给柴荣争取时间的吧?真是既忠且勇,但是他为人却有一个极大的毛病,就是特别注重资历。

当年的柴荣强不强?李筠就敢公然叫板!他擅自征用国家赋税,招集天下亡命之徒,增强自己的实力。柴荣派来的监军忍不住说了他几句,他立即暴跳如雷,把监军关进了大牢。

柴荣大怒,满心想暴打他一顿,可那时柴荣正以倾国之力与南唐争夺江北,无论如何都不敢让后院起火,于是仅写了份公文送到潞州,臭骂了李筠几句了事。

这明明是柴荣顾全大局,没跟李筠较真。可李筠却认为自己极其强大、非常特殊,且无人强惹!连柴荣都要让我三分,你赵匡胤一个提不起来的小不点,竟然想爬到我的头上,凭什么?

所以在接待赵匡胤派到潞州传旨的使者时,李筠一肚子邪火无处排泄,态度极其恶劣,但还是以臣子之礼跪接了赵匡胤的圣旨,据说这是在他的儿子李守节和众将士的苦劝之下,才勉强为之的。可是宴请使者时,他的举动就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了。他居然突然间拿出了一幅画挂了起来,并且对着画像伤心痛哭,没完没了。

当时没有人不心惊肉跳,因为那幅画上画的居然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

大宋使者走后,李筠突然接到北汉皇帝刘钧的一封密信(蜡书)。

刘钧对他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李筠,我们合作吧。

关键时刻,李筠的儿子李守节站了出来,就算是为了他自己的命运,都得劝一劝他这位砍自家树根的老爹了。问题其实多简单,想想能和潞州结盟的人有几个?都可靠吗?北汉的刘钧就算真心相助,他能敌得过赵匡胤吗?而其他的人都在观望,到头来就只有以潞州一州之力来和宋朝全国对抗,这样能赢吗?道理浅显易懂,相信稍微有点智力的人都会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前提却有一点,那就是理智还在。面对儿子的苦苦劝说,李筠的反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他居然这样下令——很好,你说得都对。这样吧,我派你去开封,你亲自去见一下赵匡胤,给我探个虚实明白,也顺便给他谢个恩。

李守节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父亲,他真的没法相信,这命令竟然真的是他父亲下的。父亲想明白什么呢?想看看赵匡胤是不是真的怕你,试试他会不会就此抓了你的儿子,杀了你的儿子吗?

父命难为,可怜的李守节只好告别家人,独自进京去见一见新科皇帝赵匡胤。

而赵匡胤也没有让他失望,第一句话就差点让他昏过去。

赵匡胤笑吟吟地问:“太子,汝为何而来?”

可怜的李守节被这迎头一棒彻底打蒙了,他的解释无非就是再表忠心,父亲绝无二心,请您务必相信云云……赵匡胤笑了笑,说出了一句不像是出自天子之口的话:“归告汝父,吾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吾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吾耶?”像不像是小朋友之间争个东西?这东西你原先不要,我拿了你又急,你就不能消消火,让我一步?

然后他就把送到嘴边的肥肉李守节放了。是的,为什么要杀他呢?这孩子一点危险都没有,放他回去才最符合赵匡胤的利益。于是李守节平安回到潞州,给他的父亲带去了赵匡胤这些非常“温柔贴心”的话。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李筠马上就明白了赵匡胤想干什么,他是绝对不会相信自己的!建隆元年4月,李筠正式造反。这时距离赵匡胤称帝才刚刚过去一百多天。

首先,他派人四处出击,广为收集、编辑了大量赵匡胤的反面教材。比如说赵匡胤怎样对柴荣忘恩负义,用卑鄙可耻的阴谋篡夺了后周的江山,怎样欺负可怜的孤儿寡妇等等等等,从根本上追究宋朝的不合法性;然后再大力深挖赵匡胤家族都是怎样的出身渺小,根本就不配做皇帝,希望以此来唤醒民众们沉睡的激情,来跟他一起造反。

第二,他办了件实际点的事。他把宋朝派来的监军绑了,送给了太原的刘钧,以此请刘钧确信,这一次他是认真的,破釜沉舟,绝不回头了;

第三,李筠还要联络后蜀的孟昶,他派人秘密穿越陕西,前去结盟,但是很不幸,他的使者虽然没有背叛他,但是却被宋朝的边防卡给逮到了……

公元960年4月,打着为后周报仇复国旗号的李筠率先动手了,不管他之前做过哪些脑筋短路的事,只要一回到战场,他作为一个杰出统帅的本能就指引着他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胜利。

一战即夺取了泽州城。

泽州,在潞州之西,面向太行山,这时李筠的局势好得无以伦比——只要冲上太行,赵匡胤就再也没有办法阻止他。李筠以太行之险,一冲而下,直接就可以占据黄河上游,进而控制沿岸的永丰、河阳等重要粮仓,断绝宋朝都城开封的漕运之路。

国家无粮,那是最致命的、无可救药的硬伤,别说赵匡胤刚刚得国,人心不附。就算是他已经根深蒂固都没法维持统治!

消息传来,赵匡胤慌了,立即命令驻兵河北的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与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立即率军火速进讨。一定要快。“勿纵李筠下太行山,急进师扼其关隘,破之必矣!”

而这时,又传来了一个更坏的消息,北汉皇帝刘钧已经亲自率军出太原,来援助李筠了。

刘钧听到李筠反叛的消息,马上就派人带信过来。说是要以北汉精锐之师御驾亲征支持李筠。李筠大为高兴,怎么说刘钧也是一国之君,这么给面子,那就等等他吧。

可是一见面,李筠大失所望。他可真的没想到,几年不见,北汉已经彻底贫困!堂堂的皇帝陛下只带来了几千人马,而且人疲马瘦,军容不整。别说军队了,连他的銮驾都寒酸得要命。就这样,刘钧还大摆架子,要李筠以臣子之礼觐见!那天李筠的神经一定是在极度愤怒之后突然短路了,他真的以臣子之礼拜见了北汉皇帝刘钧,而刘钧投桃报李,封其为西平王。【到底是刘钧帮李筠,还是李筠帮刘钧?】

还有一个问题是契丹,刘钧这些年靠着契丹过日子,这时候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外国干爹,想给李筠也介绍一下。没想到李筠一口拒绝,李筠不服赵匡胤,不等于他就服契丹,刘钧不知道怎么想的!

就这样,双方继续合作,李筠从北汉那里得到的全部好处就是:几千名卖相不佳的士兵、一个西平王头衔,外加一个叫卢赞的监军。

真是悲哀!

但悲哀的事情还在后边,石守信和高怀德马上就到了,在结盟地点太平驿不远的长平附近,双方第一次接战,潞州的叛军居然被打败了,损失近三千人,还丢了外围重要据点大会寨。

这都没什么,一次小胜负而已,但接下来的就是重要军情了,宋朝驻真定的二号军事人物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以及彰德军留后王全斌已经出动,正向潞州迅速靠拢,并且陕西、京西诸道兵马也已经完成集结。

形势剧变,李筠压力骤增,这时他有些慌了,他一边命令潞州的长子李守节加强警戒,一定要守住老巢。一边自己更加小心谨慎。他的应对办法就是收缩兵力,时刻戒备。

就这样,太行山就在他的眼前,可是这座山的意义乃至形状都与以前不一样了,再不要提什么捷足先登顺势而下夺取黄河掌控开封,眼前的这座高山,是上天恩赐与他,让他守住眼前的战果,保存实力的最佳天险。

这时赵匡胤也打出了自己手里所有的底牌。并且他本人也于5月21日率禁军从开封出发,24日到达荥阳,急速渡过黄河,直扑巍峨险峻的太行山。

出开封前,赵匡胤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他悄悄地把弟弟赵光义叫过来,小声吩咐——“是行也,朕胜,自不待言;如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别作一家计较。”

请仔细分析这些话里的内蕴,为什么要说“如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为什么不是赵匡胤本人来下令如何应对?因为赵匡胤已经决心与李筠决一死战,不胜即死,绝无二志!而且他非常清楚,自己家里的人都太嫩了,连最年长的二弟光义都挑不起大梁,真要到了那一步,都得倚仗赵普来支撑危局才行……就这样,赵匡胤率领大军,不顾一切冲上了太行山!

史称“山路险峻多石,帝先于马上负数石,将士因争负之,即日平为大道”,全军迅速翻越巍巍太行,出乎潞州军意料之外,突然出现在泽州城下。

战局至此,李筠已经彻底失败了,他唯一的机会已经在他稍微犹豫的时候从他的指缝中迅速溜走。而且他没有料到,赵匡胤敢在刚刚建国,人心未定的时候远离国都,御驾亲征。这严重打击了潞州军的士气,随后在泽州城南爆发的第一场主力决战中,李筠近三万人的大军被石守信、高怀德所部击溃,李筠狼狈逃回泽州城,回城之后才知道,北汉派来的监军卢赞,还有北汉的河阳节度使范守图,连同那几千个老弱病残的北汉兵都被宋朝的军队给咔嚓了。直到这时,李筠才体会出刘钧还有那些北汉的朋友对他是真心实意的,人家为了他,把命都搭上了,这样的诚意还不够吗?

就算是为了这些死去的朋友,他也得继续战斗,绝不投降!

就在这时,赵匡胤又收到一个让他差点昏过去的消息——李重进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