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五十章 赵匡胤黄袍加身

唐宋传奇 第一百五十章 赵匡胤黄袍加身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三,赵匡胤带着部队向北进发,晚上,大军驻扎在距离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当时的陈桥驿位于黄河南岸).此时,慕容延钊的军队已经渡过黄河北上,因而不在兵变现场,同时又有黄河的阻挡,无法成为兵变的阻力,拥立赵匡胤成为皇帝的计划到了可以正式实施的时候了。

当晚,军士屯聚于驿门之外,忽然高怀德对众人道:“今主上新立,更兼年幼,我等出力,谁人知之?不如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诸公以为何如?”都卫李处耘道:“此事不宜预传,可与匡义议之。”匡义道:“吾兄素以忠义为心,恐其不从,如之奈何?”正言间,忽赵普来到,众人以欲立之事告之。赵普道:“吾来正是与诸公商议此事。方今主少国疑,点检令名素著,中外归心,一入汴粱,天下定矣。”

第二天早晨,军营呼声一片,赵光义叫醒赵匡胤,赵匡胤未穿戴好便披衣出去,看到一干将校们手握刀剑高声叫道:“诸军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众将士不待赵匡胤说话,便拿出一件象征皇帝登基用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接着跪下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兵变的帷幕正式拉开,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就是说入城之后,不能烧杀抢掠,否则诛灭全族。

众皆喏喏连声。匡胤号令已定,遂整队而回【与郭威如出一辙】。

唐朝时,政府规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黄色的袍服,老百姓不能穿黄色衣物,否则违法。可见黄袍已经成为帝王的专用物品,民间要是敢用,属于僭越,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在当时的社会,黄色物料产量最少,也最为罕见,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赵匡胤的部下决定拥立主帅,事发突然,怎么刚刚商量好了,黄袍就出现了,军营之中,怎么还随身携带黄袍这种违规物品?要现场制作,物料从哪里来呢?不可能那么快、那么容易,就赶制出一件黄袍,这是军营,不是在城里。

没错,这是赵导事先安排的,在开封城制作了一件黄袍,等到大军出证时,秘密带在身边,表演开始了,由将领们拿出来,盖在身上,象征老赵已经成为天子。

还有,契丹人南下了,赵匡胤没有北上,反而把部队调到了京城,那契丹人打进来了怎么办呢?无所谓!因为根本就没有敌情,这是赵匡胤编造出来的。

宋朝的史书说契丹人不战自退了,简直莫名其妙,打都不打,干嘛要撤退?因为他们要给皇帝圆谎呢。

辽国的史书对此只字不提,没有发生的事情,人家有什么好提的,何必无中生有?

十年前,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就是这个套路,先谎称契丹入侵,再趁机发动兵变。

十年后,赵匡胤尽心模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用同样的手段篡夺了柴家天下。郭威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吐出好几口老血。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丘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丘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晋升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斥责封丘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他是皇帝,想杀谁就杀谁,反正都有理】。

殿前都指挥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已接赵匡义密报,具知大略。他两人与赵匡胤兄弟,素来莫逆,有心推戴匡胤。便暗中传令禁军,放匡胤全军入城,禁军乐得攀龙附凤,不生异言。匡胤等安安稳稳地趋入大梁。

及匡胤入城,已是正月五日上午。时早朝未散,太后闻陈桥兵变,大惊不迭,退入宫中。范质对王溥道:“举奏遣将,而致反乱,吾辈之罪也。”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禁中而出,急来与范质议道:“彼军初入,民心未定,吾当统领亲兵禁军以敌之。二公快请太后懿旨,布告天下,必有忠义勤王者响应,则叛逆之徒一鼓可擒矣。”范质依言入宫见太后请旨。韩通归至府中,召集守御禁军、亲随将校,以备对敌。

却说赵匡胤出发前就把母亲杜氏和老婆王氏安置在定力院,吃斋念佛。韩通全城搜捕赵氏一族。定力院主持听到这个消息,将杜氏、王氏等藏匿在阁楼上。不一会,兵士涌入寺院,问主持见没见到赵氏一族的人。主持双手合十:出家人不问俗事,阿弥陀佛。兵士们爬到阁楼上,见梁柱上布满灰尘蛛网,信了主持的话,从寺院撤军。

王氏躲在阁楼上的夹层里,浑身筛糠一样。杜氏却笃定沉着,闻报惊喜道:“我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如此!”正是:

七岁君王寡妇儿,

黄袍着处是相欺。

兵权有急归帷幄,

哪见辽兵犯帝畿?

却说韩通搜捕赵氏一族未果,忽遇禁军教头王彦升,对韩通朗声呼道:“韩侍卫快去接驾,新天子到了!”

韩通大怒道:“天子自在禁中,何物叛徒,敢思篡窃!汝等贪图富贵,去顺助逆,更属可恨!速即回头,免致夷族!”

彦升不待说毕,已是怒不可遏,便即拔刀相向。韩通手无寸铁【为何不带兵器?】,怎能与敌?没奈何回身急奔。彦升紧紧追捕,韩通跑入家门,未及阖户,已被彦升闯入。王彦升手下又有数十名骑兵一拥进去,韩通赤手空拳无从趋避,竟被王彦升手起刀落砍翻地上,又一刀枭了他的首级。

王彦升已杀韩通,索性闯将进去,将其妻妾、次子全部杀死,惟长子天禄逃脱,奔入辽邦而去。戎马一生、战功无数、从不存个人野心的后周大将,能征而善战,憨直而性刚的一代无败之将,就这样死于非命。有诗为证:

忠于王事见韩通,

世宗亲臣有几同?

欲御逆谋志未遂,

阶前冤血至今红。

匡胤入城后,命将士一律归营,自己退居公署。

不到半日,由军校罗彦瓌等,将范质、王溥等人,拥入署门。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宰相范质在愤怒之中,紧紧抓住次相王溥的手,指甲几乎将王溥掐出血来,范质不顾生命危险,大声质问赵匡胤;匡胤流涕与语道:“我受世宗厚恩,被六军胁迫至此,惭负天地,奈何奈何!”

见此情景,罗彦瓌厉声道:“我辈无主,今日愿奉点检为天子,如有人不肯从命,请试我剑!”说至此,即拔剑出鞘,露刃相向。

此时被吓得面如土色的二号宰相王溥,随即跪拜起了赵匡胤,而范质则“颇诮让太祖,且不肯拜。”

赵匡胤倒也不杀范质,导令入座,与商即位事宜。掌书记赵普在旁,便提出法尧禅舜四字作为证据,范质等只好相从。遂请匡胤诣崇元殿行受禅礼。一面宣召百官,待至日晡,始见百官齐集。仓猝中未得禅诏,偏翰林学士陶谷早已预备,从袖中取出一纸,充作禅位诏书。制曰:

天生庶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资,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簏,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只畏天命。

读诏已毕,宣徽使引匡胤就庭,北面听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群臣朝贺。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后人有诗叹曰:

弄楯牵车挽鼓催,

不知门外倒戈回。

荒坟断陇才三尺,

犹认房陵平伏来。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奉周恭帝为郑王,封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封赵普为枢密直学士。立太庙,追其祖考为帝,尊母杜氏为皇太后。所有内外官吏,均加官进爵有差。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并且按照礼节厚葬了韩通。并拟加王彦升罪状,经百官代为乞恩,方得宥免。【擅杀一家,尚堪恩宥么?说不定就是受其指使。后来赵匡胤巡幸开宝寺的时候,见到寺庙里的墙壁上有韩通及其儿子的画像后令人将其抹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匡胤对韩通还是耿耿于怀的】。

那么,韩通之死,是不是个意外呢?

不是。

首先,赵匡胤已然掌控了局面。

当时,宰相范质与王溥尚未退朝,听闻兵变,二人相视大惊,范质说:“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

由此可见,在赵匡胤攻入长安之后,很快就掌握了局势。即便是宰相,也无力反抗。

其次,韩通逃回家也无用。

当时,韩通从皇宫逃脱之后,并非是跑去军营,而是逃回家中。史料说他是想召集兵马,试图反抗。韩通家中根本就没有兵马,王彦升带一小队兵马就把韩通全家老小都杀了。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韩通是周世宗的铁杆心腹,是赵匡胤的政敌,因此,韩通必须死。

当时韩通担任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在当时,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不在京城,韩通就是侍卫司的最高长官。

赵匡胤则担任殿前都指挥史,后来又升任殿前都点检,是殿前司的最高长官。

原来,韩通与赵匡胤共同掌握禁军,地位比赵匡胤还高一些。可是,周世宗临终有命,军务不能决,则听韩通。因此,韩通在许多事情,尤其是官职任免上与赵匡胤有很大分歧。所谓韩通刚愎自用,动辄撒威风,其实就是韩通与赵匡胤坚决对着干。因此,韩通不但得罪了赵匡胤,并且得罪了赵匡胤麾下许多大将。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起兵,韩通必须死。

五代史云:王彦升之弃命专杀也,上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钺。

言下之意,王彦升杀死韩通是自作主张,不是赵匡胤的主意。因此,赵匡胤虽然赦免了王彦升,但是却一辈子没有封王彦升做节度使。

其实,王彦升没有做节度使主要是因为王彦升生性好杀,之后镇守边疆时,王彦升经常把少数民族人的耳朵割下来下酒,很是野蛮。

刘攽曾问欧阳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写好了没有,焦说即将脱稿。刘攽问:为韩瞠眼(韩通的外号)作传否?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由此可见,韩通身上还有许多谜团不为人知,他被杀,与赵匡胤一定脱不了干系,像欧阳修也不敢秉笔直书。

赵匡胤明确提出不允许处死后周官员,王彦升不仅杀了,杀的还是级别那么高的,新皇帝有没有处罚他呢?非但没有,还给小王升官了,任命他为恩州团练使。明明违背赵匡胤的旨意,王彦升为什么不降反升?因为他杀的对,杀得好,让官家心满意足。

后周禁军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殿前司,一个是侍卫司。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司的主要领导都是他的人,基层干部也支持他上位。当初高平之战结束后,周世宗曾经命令赵匡胤选拔优秀人才编入殿前司,正因为军官都是赵匡胤选派的,他们都支持老赵改朝换代。

侍卫司就不一样了,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正一副,两位大领导,都是赵匡胤的政敌。两大系统互相制约,有利于皇权的安全。可是在柴荣死后,李重进长期驻扎淮南,远离京城,根本无法制约赵匡胤;侍卫司剩下的领导岗位,又被高怀德、韩令坤担任了,他们也是赵匡胤的人。因此,整个侍卫司实际上只有韩通一个死对头,铲除了他,就没有军事力量能够应对这场兵变。

在得知赵匡胤谋反后,韩通马上动身,准备做最后挣扎。他向来与赵匡胤不和,政敌上了台,他就算投降,日后也难免被赵匡胤清算,他不仅是在保卫柴家天下,也是在保全自己的性命。韩通的儿子多次规劝父亲,赵匡胤有威胁,不得不防,可事到如今,只能望洋兴叹了。王彦升精确地找到韩通,将其处死,韩通的家人同样没能幸免。

据墓志铭记载,宋军杀死了韩通本人,还有已经成年的三个儿子;至于年幼的第四子,以及女儿们,都得到了保全。这种选择性的杀戮,绝非乱兵所为,真要是乱兵,见人就杀,哪管什么男人女人。这一切,都是有组织、有预谋、事先有交代的。

三百多年前,李世民杀李建成的家属时,也是杀男不杀女,从闻喜县主李婉顺的墓志就可以看出,她是隐太子的二女儿,活到了唐高宗龙朔年间。赵匡胤效仿了李世民,没有把事情做绝,有利于争取人心,稳定政局。

所以说,尽管赵导努力编排剧情,自己又本色出演,想告诉人们不是他想当这个皇帝,而是手下人贪图富贵,非要他当。可是,谎报的敌情,突然出现的黄袍,还有对韩通的处置,都在说明眼前发生的一幕幕都是赵匡胤安排好的。陈桥兵变,绝非偶然。但北宋政府为了政权的合法性,非要说它是偶然的,太祖是被迫的。如果有知情人士说出了真相,马上就会遭受打击。

越日,即命范质等入内,胁迁周主宗训及太后符氏移居西宫。宗训冲龄践阼,晓得甚么保国保家的法儿?而且周主继后符氏,又是初入宫中,才为国母,所有宫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着大丧,整日里把泪洗面,恨不得随世宗同去。你想七岁的小周王,二十多岁的周太后,无拳无勇,如何抵敌得住?眼见得由他播弄驱往西宫,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时间被赵氏夺去。还说是甚么禅让,甚么历数,甚么保全故主,甚么坐镇太平,彼歌功,此颂德,差不多似舜、禹复出,汤、文再生。后人有诗叹曰:

幼主无知社稷休,

临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业归于宋,

忍耻含羞入郑州。

辽、汉合兵入寇,明明是匡胤部下讹造出来。陈桥之变,黄袍加身,早已预备妥当。乌有匡胤未曾与闻,而仓猝生变者乎?即如点检作天子之谶,亦未始不由人谋,明眼人岂被瞒过。当时为周殉节者,止一韩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而宋太祖之得国不正,于此可见矣。

让我们盘点一下那个时代。

907年,朱温弑主灭唐,建立梁朝,道德已经彻底沦丧了。

5年之后,即912年,朱温的儿子朱友珪杀了自己的父亲,继位。

第二年,他的弟弟朱友贞兵变,杀了他哥哥,自己当了皇帝,是为后梁末帝。

十年之后,即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

也就是说,后梁仅仅存在了16年。

3年之后,李嗣源兵变,唐庄宗死于战乱。

李嗣源病死之后,他儿子继位,没多久相继发生李从珂和石敬瑭的兵变,后唐灭亡。

前后四个皇帝,大多是兵变产生的,也只存续了13年。

石敬瑭的后晋也仅仅存在了10年,就再次兵变,引来了契丹人。

然后就是后汉,更惨,只有3年,就被郭威“黄袍加身”,建立了后周

从以上“走马灯”般的兵变之中,我们发现,士兵们其实是希望兵变的,每一次兵变,随后都有一场犒赏般的劫掠,然后就是大量提拔新官员,所以,兵变,几乎成为一种升官发财的副业。

如今,他们再次表演“黄袍加身”的老戏码,把老赵送上皇帝位,大家想的是,没几年肯定还要再来一次。

没有人想到,这个赵匡胤的大宋,会持续三百年,成为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后人有诗叹曰:

兔走鸟飞疾若驰,

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

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

秦吞六国汉登基。

百年光景无多日,

昼夜追欢还是迟。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