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五十二章 英雄末路

唐宋传奇 第一百五十二章 英雄末路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李重进本是郭威的外甥,舅舅称帝以后,他不可能不想皇位。柴荣就算了,他是舅舅的内侄,舅舅爱屋及乌,内侄甚于外甥。可是赵匡胤算什么东西?一个稍有战功、刚刚露头、乳臭未干的暴发户!趁着朝中无人,从孤儿寡妇手里抢东西的无耻小人!因此,李重进无论如何都没法说服自己为赵匡胤工作。大丈夫顶天立地,说反就反。

李重进瞄上了李筠。作为同龄人,李筠是什么货色他可比赵匡胤了解得太多。没有什么试探,他直接派人和李筠结盟。

赵匡胤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下决心要把泽州城攻破。于是下旨重赏三军,不惜一切代价攻进泽州城!

这时候殿前司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马全义站了出来,率几十个敢死军冒着箭雨仰攻泽州城头。史称“箭如雨下,飞矢贯臂,而全义拔镞进战,”终于攻上了泽州城头。

这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场面最乱最危险的时候,皇帝本人也一跃而起,跟着敢死队冲了进去。

没有人能够体会到当时赵匡胤的心情,亲历杀场十余年,从来没有这样惊心动魄过!往日为别人卖命,就算战死了,自己的妻儿家小也有人照料;这时候贵为天子,失败了求为匹夫而不可得!那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怎一个屈辱了得?

而这也是李筠的想法,城破之后,迎接赵匡胤的是一团熊熊大火,李筠像当年的李守贞那样,投身火海,绝不偷生!无论如何,他敢做敢当,用生命给自己的造反行为买单!

大火映红了胜利者的笑脸,这是赵匡胤登极之后的第一个胜利;同时,远在扬州的李重进的命运,也随着这团大火被确定了。

攻破泽州,逼死李筠,赵匡胤面前的天地豁然开朗。这时他可以从容地给这次平叛的行动来个妥善的收尾了,那就是继续进兵潞州,彻底扫平李筠的势力。

但是在这之前,他还得先处理一个意外的收获——北汉的宰相卫融。

倒霉的卫融,以堂堂的宰相之尊成了李筠的陪葬品。因为李筠和北汉的监军大人卢赞见面就掐,刘钧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大宰相派过来做调节人。可谁知道赵匡胤来得这么快。

这时赵匡胤的心情极好,他像闲聊一样问了卫融一句废话:“听说你赞同刘钧帮着李筠造反来对付我,为什么?”

卫融笑了笑,这还用问吗?他的回答非常无奈:“我一家数十口都在太原,怎能不竭力效忠刘钧?愿陛下杀我,不然,有机会我一定逃回太原,决不会为陛下效力。”

赵匡胤大怒,以铁挞击其首,血流披面。卫融大呼:“臣得死所矣!”这时赵匡胤突然醒悟,停下了手,说:“此忠臣也”。于是给卫融敷『药』治伤,然后联络北汉,要以卫融交换以前李筠送到北汉的原潞州监军。但是北汉没有回应,很可能该监军已经被刘钧给杀了。最后赵匡胤留下了卫融,给了他一个太府卿官做。

赵匡胤不杀卫融,反而优遇的消息传了出去,举国一片庆幸,包括李筠的儿子李守节,也包括赵匡胤一方已经对他背叛不忠的臣子们。

先说李守节,赵匡胤继续北上,刚刚到达潞州李守节就出降了,再没有动过一刀一枪。赵匡胤不仅赦免了他,还封他为单州团练使,并且免掉了当年泽州、潞州的租赋,让北疆迅速平定。这样不仅军事上再没有反叛,就连民心也一下子对新兴的宋朝彻底归顺。

仅仅一个多月,赵匡胤就胜利凯旋了。回到开封,他做的第一件事还是宽恕。比如先朝的大臣李毂,他在这段时间收了李筠的五十万贯钱,证据确凿,都成内应了。这样的背叛不要说在五代十国,放在哪一个朝代都会人头落地。可是赵匡胤一笑了之,不予理会。其他的像中书舍人赵逢侍,跟随出征,可是根本就不看好赵匡胤,自己从马上掉下来,说脚脖子崴了,一定要脱离队伍。事后赵匡胤更加理都不理,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必一一细举。人,起码要懂事。想想看,权门如市,你有权了大家都来,没权了大家都散,天经地义。同样的道理,你的皇帝当好了,都巴不得来巴结你,怎么还会背叛?所以,强求每一个人从心里往外臣服你,是件非常无聊的事。

但是无论对谁宽大,都不包括李重进。赵匡胤坐在都城开封的皇宫里,目光越过无数的山河社稷,森冷地盯向了李重进所在的扬州。桀骜不驯的李重进,军功显赫的李重进,忠于柴荣的李重进,都不会再让赵匡胤心软。

几天之后,赵匡胤发出诏书,徙原中书令、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移镇青州,克日即行。

这命令一经颁布,所有人都知道了李重进的命运。大家还记得后唐皇帝李从厚、李从珂,以及后晋的石敬瑭这些人的兴亡起源吗?对,就是让节度使搬家。节度使一但离开自己的根据地,立即就会在路上遭到灭亡。

但是让所有人都迷惑的是,赵匡胤紧跟着又发出一道旨令,令六宅使陈思诲带丹书铁券去扬州抚劳李重进,表示朝廷对他隆重的尊敬以及永远的爱戴。

李重进哭笑不得,事情比较反常。赵匡胤,你到底是要讨好我,还是想修理我?思前想后,他觉得这是个标准的大坑,跳进去就别想再活着出来。李重进本来就不服气赵匡胤当皇帝,丹书铁券有什么用?比如说这个家就是我姥姥的,你抢去后却说给我一间房子,难道我还谢谢你不成?你给我滚开才对!于是李重进公然把陈思诲扣留,开始修城练兵,他要跟赵匡胤大干一场。

决战的时候到了。李重进寻求所有可能的帮助。他给南唐的皇帝李璟写信,要求李璟看在过去和赵匡胤苦大仇深的分上出兵助战。可万万没有料到,李璟现在每日里寻章摘句,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直接把密信送到开封,让赵匡胤成了最后的收信人。

李重进暴跳如雷,开始疑神疑鬼,结果适得其反,扬州都监、右屯卫将军安友规再也受不了他,在一天夜里带着几个亲信从扬州跳城墙逃到开封,向赵匡胤告急。这下李重进疯了,他怀疑每一个人,把平时对自己不那么亲切的几十个将官突然抓了起来,不问情由,一古脑都砍了脑袋。

杀完了人,李重进松了口气,省心了,这下子应该没有叛徒了。结果真正省心的是赵匡胤,时任枢密副使的赵普漫不经心地说:李重进仗江淮之险,缮修孤堡,尽采守势。既无恩信,复伤士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其亡必也!

9月20日,赵匡胤下令削夺李重进所有官职爵位,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认为以原后周将士攻后周贵戚不妥,劝太祖自行。

10月21日,赵匡胤再次亲征。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敢轻视李重进的战场能力,调石守信、王审奇、李处耘等亲信大将一同出征。

但是历史证明,这都是多余的了,战斗力离不开凝聚力,李重进已经人心离散,再也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当年11月11日,赵匡胤亲临扬州城下,扬州城随即陷落。纵横沙场,所向无敌的李重进,没有让敌人付出大量鲜血的代价,其失败比李筠还要颓唐。

扬州城里,迎接赵匡胤的是另一场熊熊大火,刚烈的李重进同样选择了葬身火海。历史证明,英雄真的只可远观,没法近瞧。你能想象他挥刀杀敌英勇潇洒,可是你永远看不到他狼狈的尸体。

李重进之所以造反,是因为李重进在后周的时候,是长公主的儿子,身份显赫,所以仕途也非常平顺,是禁军的统领,但是赵匡胤登基之后自然不可能让李重进继续担任禁军统领的职位,所以便找了一个人来代替李重进。将李重进调动到淮南。一向位高权重的李重进自然受不了这样的调动,所以怂恿李筠起兵,但是李筠起兵遭到沉重的打击,当年四月便以失败告终。但是李重进仍然不死心,蛰伏了几个月之后,再次起兵造反。

李重进之乱除了葬送了李重进一家之外,并没有任何作用。不过李重进作为郭威外甥,显然不甘心在宋朝当官,就跟项羽不可能在刘邦手下当官一样。他们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送太祖突然传话,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是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再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被各朝所沿用。这说明了宋太祖胸怀大志,要独揽大权。

看古装电视剧,宋朝官员的纱帽后面都有两个长翅,其发明人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官员们戴着这种帽子,容易磕磕碰碰,只能够面对着面大声讲话,再想勾肩搭背窃窃私语就很难了,不小心长翅就会碰到别人。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后朝有一次寇准青衣小帽微服私访。一个老头突然跑出来对他卑躬屈膝,又跪又拜。寇准很吃惊地问:“老爷子,我一介书生,你为何对我行此大礼呢?”老头嘿嘿一笑:“大人您别不承认,您刚才过巷子时总是侧着身子左顾右盼,生怕帽子碰着什么东西。只有平常戴惯了长翅帽的官员才会这样啊!”寇准立即严肃地叫他走开。

不过严肃归严肃,跟朱元璋、朱棣相比,赵匡胤器量宽宏多了,从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王著,原先是后周世宗柴荣信任的臣子,由于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赵匡胤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柴荣,应当严惩。赵匡胤说:“他喝醉了。世宗在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来,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

赵匡胤喜欢在后园弹鸟雀。一次,一个臣子声称有紧急国事求见,赵匡胤马上接见了他。赵匡胤一看奏章,不过是很平常的小事,甚为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要说谎。臣子回答说:“臣以为再小的事也比弹鸟雀要紧。”赵匡胤大怒,用斧子柄击他的嘴,打落了他的两颗牙齿。臣子没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齿置于怀中。赵匡胤问道:“你拾起牙齿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说:“臣无权告陛下,自有史官会将今天的事记载下来。”赵匡胤顿然气消,知道他是个忠臣,命令赐赏他,以示褒扬。

闲话叙过。却说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大惊失色,赵匡胤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