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重贵称孙不称臣

唐宋传奇 第一百一十一章 石重贵称孙不称臣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石重贵本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儿。其父石敬儒早逝,石敬瑭将他收为己子。石重贵谨言慎行,质朴纯厚,善欢驰马射箭,颇有沙陀遗风,深得石敬瑭的厚爱。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叛唐,后唐大军围攻太原。石重贵或出谋划策,或冒矢拒敌,都受到石敬瑭赞赏。石敬瑭借契丹兵挫败后唐军队,离太原赴洛阳夺取帝位,临行前让石重贵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太原尹,掌管河东节度观察事。到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前,石重贵已进封齐王,兼任侍中。

石重贵接得来使星夜赴邺,哭临保昌殿,就在柩前即位大赦天下,内外文武官吏进爵有差。会襄州行营都部署高行周,都监张从恩等自大梁献俘至邺。石重贵命令将四十余人斩首市曹。随即宴集将校,加景延广同平章事,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加高行周为检校太尉,兼宋州节度使;加刘知远为检校太师,兼河东节度使。

却说邺都副留守冯濛有个女儿长得异常美艳。石敬瑭与冯濛关系一向很好,于是做主将冯濛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弟弟石重胤,并且封她为吴国夫人。石重胤去世后,冯氏在家里寂寞守寡,免不得双眉锁恨,两眼倾泪。石重贵早已生心,只因高祖在世不敢胡行,而且叔侄相关尊卑有序。及为太原留守,石重贵便想勾引这位叔母。转思高祖出幸总有归期,倘被闻知必遭谴责。于是捺下情肠,专心筹画政事。

到了赴邺嗣位,大权在手,正好为所欲为,求偿宿愿。正巧这位冯叔母与高祖后李氏,重贵母安氏等同来奔丧,彼此在梓宫前素服举哀。石重贵瞧将过去,但见冯氏缟衣素袂越觉苗条,再加那一腔娇喉,啼哭起来仿佛莺歌百啭,饶有余音。石重贵呆立一旁,不知如何是好。那冯氏偷眼觑着,把水汪汪的眼波与石重贵打个照面,更把那石重贵的神魂摄了过去。及举哀已毕,石重贵即命左右导入行宫,拣了一所幽雅房间让冯氏居住。

到了晚间,石重贵先到李后、安妃处请过了安,接着来到冯氏房间。冯氏起身相迎,石重贵说道:“婶娘可辛苦么?侄儿特来问安!”

冯氏道:“不敢不敢!陛下既承大统,妾正当拜贺,哪里当得起问安二字!”

说完即向重贵裣衽,重贵忙欲搀扶,冯氏便停住不拜,故意说道:“妾弄错了!朝贺须在正殿哩。”

石重贵笑道:“正是,此处只可行家人礼,且坐下叙谈。”

冯氏乃与重贵对坐。重贵令侍女回避后便对冯氏说道:“我特来与婶娘密商,我已正位,万事俱备,可惜没有皇后!”

冯氏答道:“元妃虽薨,难道没有嫔御?”

石重贵道:“后房虽多,都不配为后,奈何?”

冯氏嫣然道:“陛下身为天子,要如何才貌佳人尽可采选,中原甚大,宁无一人中意么?”

石重贵道:“意中却有一人,但不知她乐允否?”

冯氏道:“天威咫尺,怎敢不依!”

石重贵欣然起立,凑近冯氏身旁附耳说出一语,乃是看中了婶娘。冯氏又惊又喜,偏低声答道:“这却使不得,妾是残花败柳,怎堪过侍陛下!”

石重贵道:“我的娘!你已说过依我,今日就要依我了。”

说着即用双手去搂冯氏。冯氏假意推开,起身趋入卧房,欲将寝门掩住。石重贵抢步赶入关住了门,凭着一副膂力,轻轻将冯氏举起掖入罗帷。冯氏半推半就,遂与重贵成了好事。

石重贵即位伊始,头等大事就是给石敬瑭治丧,而且要居丧守孝。然而石敬瑭还未下葬,石重贵就把婶娘占为己有。不仅如此,他还命人敲锣打鼓摆酒设宴,不知廉耻地要做新女婿。一时间丧礼成了婚礼,白事成了红事,群臣明知道此举不妥,但还是纷纷欢笑祝贺。

石重贵的荒唐之举气坏了一个人,即石敬瑭的庶母,当时的太皇太后刘氏。刘氏为人好强机敏,连石敬瑭都害怕她,如今石重贵违反人伦纲常,刘氏能坐视不管吗?但是石重贵丝毫没把这个老太婆的话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因为生气,刘氏在石敬瑭死后一个月也去世了。

太皇太后的死让石重贵清醒了不少,所以没有急着册立冯氏为皇后。到了天福八年(943年)十月,石重贵终于按捺不住了,先尊高祖后李氏为皇太后,生母安氏为皇太妃,然后备着六宫仗卫太常鼓吹,与冯氏同至西御庄,就高祖像前行庙见礼。宰臣冯道以下统皆入贺。石重贵怡然道:“奉皇太后命,卿等不必庆贺!”

石重贵挈冯氏回宫张乐设饮。金樽檀板,展开西子之颦;绿酒红灯,煊出南威之色。重贵乐不可支,冯氏也喜出望外。等到酒酣兴至,醉态横生,那冯氏凭着一身艳妆起座歌舞,曼声度曲宛转动人,彩袖生姿蹁跹入画。石重贵越瞧越爱,越爱越怜,蓦然间忆及梓宫,竟移酒过奠且拜祷道:“皇太后有命,先帝不预大庆!”一语说出,左右都以为奇闻。(死先帝还得服从活太后吗?)石重贵自觉说错,不禁大笑绝倒。左右不暇避忌,索性一笑哄堂。石重贵揽冯氏竟入寝宫,再演龙凤配去了。

冯氏不久被立为皇后,恃宠而骄。她哥哥冯至大字不识几个,竟然官运亨通,由知制诰而中书舍人而大学士,一直做到枢密使,他的一群狐群狗党也个个升官晋爵。李太后不满冯氏兄妹弄权,常常加以训诫;但石重贵不听,一味纵容冯氏。

转瞬间又阅一年,石重贵已将高祖安葬,奉了太后、太妃及宠后冯氏一同还都。自幸内外无事,但与冯皇后日夕纵乐消遣光阴。冯氏得专内宠,所有宫内女官得邀冯氏欢心,无不封为郡夫人。又用男子李彦弼为皇后都押衙,正是特开创例破格用人。石重贵已为色迷,也不管甚么男女嫌疑,但教后意所欲,统皆从命。

这时朝中大权都由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掌控。景延广本是后唐将领,李嗣源即位时,汴州守将朱守殷不听李嗣源的命令,结果被镇压,景延广也在朱守殷的军队里,因此受到牵连,将要被处死。石敬瑭当时是六军副使,负责处理他们这些人,见到景延广后,石敬瑭非常同情他,就秘密地放他出来,不久收入自己帐下。石敬瑭称帝前后,景延广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石敬瑭对景延广也委以重任,让他当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敬瑭主政的时候,景延广做事谨慎,没有干预过政事,但他毕竟是个武将,有勇无谋。石敬塘死后,向辽草表时大臣们互有争议,景延广认为称孙已足,不必称臣。冯道说既已称孙,何妨称臣?学士李崧从旁力诤道:“屈身事辽,无非为社稷计,今日若不称臣,他日战衅一开,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景延广辩驳不休。石重贵正倚重延广,便依他计议,向契丹发新君登基牒文,只称孙,不称臣。

石重贵的牒文送到辽国,耶律德光勃然大怒,心想石敬瑭那么勇武,都要向我称臣,自称“儿皇帝”;石重贵什么东西,竟然敢称孙不称臣。

德光于是派回图使(官名)乔荣为使往晋宫斥责晋帝。乔荣本是归降契丹的汉吏,此番入宫晋见石重贵立而不跪。石重贵怒问:“汝身为契丹来使,因何不跪?”

乔荣道:“下官不拜便是无礼,陛下违背祖制不向辽主称臣,岂不是更加无礼?”

“放肆!”景延广怒道:“先帝为北朝所立,所以奉表称臣。今上乃中国所立,卑躬称孙已是逊顺,有什么称臣的道理!如若不服准备厮战,更有十万横磨剑以待!”

景延广转身向晋帝奏道:“乔荣背主求荣,望陛下明正典刑。”

石重贵拍案而起:“左右侍卫!将乔荣打入死牢!”几个侍卫立即将乔荣五花大绑押入死牢。

大臣桑维翰入宫求见问道:“陛下今日收监乔荣,莫非真的要诛杀?”

“卖主之人早就该杀。桑爱卿莫不是又要向辽求和吧?”石重贵道。

桑维翰劝道:“陛下万不可诛杀乔荣,自高祖称臣称子以来,天下遂得安治,陛下诛杀乔荣,晋辽难免再起干戈。”

石重贵道:“乔荣可放其归去,朕决不向辽称臣,卿勿再言。”说完拂袖而去。

乔荣从死牢放出,临走前向景延广辞行,乔荣抱拳道:“景大人,下官即将归国,特来告辞。”

景延广道:“无耻之徒!你回去后叫德光不要再轻视中原。要是你们敢来侵犯,一定叫你们有来无回!”

乔荣正担心回去无法交差,请景延广将这些话写下来,说是便于记忆。景延广道:“景某敢说敢为,何足惧哉?取笔墨来!”有人呈上笔墨,景延广当即写下书信一封交与乔荣。

“真豪杰也!”乔荣面带奸笑欣喜而去。

乔荣回到西楼,将景延广的书信呈上,德光立即调兵五万准备南下。

此时桑维翰已经升为侍中,请求朝廷向契丹谢罪避免战争。景延广不知深浅再三阻挠。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知道景延广鲁莽,自己又不便力争,只好在边关调兵遣将,暗中做准备。

耶律德光不是吃素的,不过开战总得有个由头,这时他想到石重贵和冯皇后的丑事,于是“暴帝之恶于天下:纳叔母于中宫,乱人伦之大典”。

耶律德光对赵延寿说:“我召集了五万人马命你统帅,如果踏平中原,我就立你为皇帝!”赵延寿一听欣喜若狂,连忙伏地谢恩率兵起程。任命赵思温的儿子赵延照为先锋,率军南下直逼贝州。

石重贵正在庆祝即位一周年,接到贝州警报也没当回事。过了几天又有警报传来,方知贝州已经失守,刺史吴峦阵亡,朝廷这才慌了起来。石重贵马上命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出任北面行营都部署,率领河阳节度使符彦卿、右神武统军皇甫遇等三万将士攻打契丹军。

这时警报又接二连三传来,河东方面报告说,契丹兵已经进入雁门关;恒、邢、沧三州同时告急,没多久,高行周和符彦卿也相继告急,石重贵即命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出兵。杨光远把儿子杨承勋、杨承信、杨承祚招来商议对策。杨承勋道:“父帅,孩儿认为咱家万不能与契丹交战?”

“为何?”杨光远问道。

杨承勋道:“当初为平定范延光之乱,父亲从石敬瑭手中讹来青州六郡七十二县,朝廷对咱家早有戒备之心。如今皇帝诏令父亲出兵河北,朝廷正好借刀杀人。”

杨光远长叹一声后问道:“以你之见老夫该当如何?”

杨承勋道:“不如见风使舵归顺契丹。”

杨光远心想当年投靠李从珂造反,手刃后唐闵帝李从厚,不到一年又阵前倒戈降了石敬瑭,后来反了石敬瑭追随范延光,再反范延光归顺石敬瑭,如今保了石重贵又降契丹,杨光远犹豫不决。

杨承勋劝道:“青州六郡七十二县已经经营多年,倘若与契丹交锋则前功尽弃,父亲三思。”

“也罢!”杨光远道:“多少个主子都反了,又何必在乎这个石重贵。”杨光远立刻写信遣人往辽军大营送去。

三日过后,耶律德光回信杨光远,约定派辽将麻答率两万兵马接应青州,从东面出兵夹击晋军。

杨光远与辽将麻答合兵五万向西进发,沿途之上无人敢拦。行至马家口,忽见前方一支兵马迎面而来,当先一员大将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鼻正口方,一把络腮胡子,膀大腰宽,身着白虎甲,头戴白虎盔,跨下九点菊花马,手中一把金雀开山斧,大红缎子的将旗之上绣着一个“石”字,乃是后晋大将石赞。石赞一见杨光远就骂:“反复小人,吃你石爷爷一斧!”杨光远军中小将苏裕出战,交锋一合便被石赞砍作两断。辽国大将麻答喊道:“来将休狂,辽国大将麻答在此!”二人厮杀一处,石赞又将麻答斩首。杨光远见辽将阵亡忙道“传令后队改前队,撤兵。”杨光远率兵撤走,石赞害怕中计未敢追杀。

耶律德光夜渡黄河兵临戚城。号炮三声后高行周出城迎战。高行周头戴燕翅盔,身着竹角铠,跨下骕骦马,掌中浑铁枪,威风不减当年,只是颔下长出三缕长髯。耶律德光问道:“将军莫非是幽州神枪将高行周?”

“不错,正是老夫。”高行周答道。

德光道:“老将军,而今幽州皆属辽国版图,将军何不归附故土?”

“哼!”高行周怒道:“故土容可易主,人心岂能易主?”

德光身旁大将萧解里说道:“老匹夫休出狂言,萧解里来也。”说着出马交战。

高行周挥枪相应,不过三个回合,萧解理便被高行周挑死阵前。“老东西拿命来!”辽将耶律休申挥舞门扇大刀劈面杀来,高行周回马一枪又刺中他的咽喉。耶律德光见连折二将,急忙传令鸣金收兵。

戚城大胜,高行周飞章报捷,石重贵大喜,亲到戚城犒赏三军。

耶律德光出师不利,顿时气急败坏。此时探马来报,后晋勤王之兵已聚集戚城,兵力不下八万。耶律德光传令辽兵沿途烧杀劫掠草木不留,然后退守河北。

后晋勤王之师共有三路兵马,第一路为泰宁节度使安审琦,此人乃后唐大将安金全之子;第二路昭义节度使杜重威,此人是石敬塘的妹夫;第三路乃是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三路援兵会集戚城,但辽主德光已退至河北,李守贞奏道:“今辽兵北退,黄河沿岸接连收复,士气正盛。叛贼杨光远在青洲孤立无援,臣请兵五万剿杀杨氏。”

石重贵道:“杨光远数番欺天下以利自身,朕早有心除之。朕即命大将石赞会合李将军,合力收复青州。”

杨光远听说李守贞到来慌忙领兵守城,同时向契丹求救。李守贞将城围得水泄不通。杨光远日夜等待契丹兵来救,哪知契丹只派来一千余人,被齐州防御使薛可言中途击退,城中顿时弹尽粮绝,兵士多数被饿死。杨光远知道大势已去登城大哭。儿子杨承勋、杨承信、杨承祚劝父亲出城投降,杨光远摇着头说:“我在北伐的时候,众人都说我能做皇帝,现在怎么能轻易投降呢?”杨承勋将父亲控制起来,然后开城迎接官军。

石重贵和桑维翰商量要不要赦免杨光远父子。桑维翰坚持要处死,石重贵命令李守贞权宜行事。李守贞派兵进入杨光远家,只处死了杨光远一人,然后上书杨光远病死了。石重贵不仅不再追究,反而任命杨承勋出任汝州防御使。

当初杨光远谋反,天下大震,有人讥笑说:“杨光远也能谋大事吗?杨光远是个秃子,老婆又是个跛子,天下怎么可能有秃头皇帝、跛脚皇后呢?”不到一年,杨光远果然伏诛!正是:

几番易主几番乱,

背主降敌苟保全。

只恨契丹尝败绩,

断送乱臣再反叛。

击败契丹后,石重贵留下高行周和王周镇守澶州,自己率兵回到汴京,石重贵自以为后顾无忧,越发耽恋酒色。四方贡献的珍奇全部收入内宫,广选嫔御以供玩乐。因为各道送来的贡赋都折算成了金子,石重贵对侍臣得意地说:“金子质轻价昂,携带起来方便。”

大臣桑维翰进谏说:“强邻就在旁边,我们不能苟且偷安,以前陛下亲自御寇,遇到战士受了重伤,所赏赐的不过是几段帛,现在那些优人一谈一笑,陛下赏赐动辄几万缗,并赐给他们锦袍银带,战士们难道不寒心么?”石重贵根本听不进去。

耶律德光听说杨光远被杀,青州归于后晋,又准备大举入侵。先派赵延寿出兵邢州。成德节度使杜重威飞书告急。桑维翰紧急求见石重贵,石重贵正在后苑与姬妾**,桑维翰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也没见到石重贵。桑维翰叹口气说:“国家危难成这样,草泽里的人都见不到陛下一面,结果可想而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