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一十六章 渤尼国国王的遗愿

很多人奉朱高炽为导师,那么朱高炽从来没有往这方面引领过。

但在大明,朱高炽的确有一批信徒。

其中包括刘通,大明当代最有名气的文学家之一,根据京城的现象,以及太子殿下的想法,他很快写了北平一千零一夜。

《北平一千零一夜》。

一经出版,成为了最畅销的故事书。

看到了儿子书房的书,朱高炽忍不住露出笑容,这岂不是阿拉伯地区的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地区的一千零一夜,有渔夫和雄人与的故事,有阿拉丁神灯的故事,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所以大明也出版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

西方未来还有没有格林童话朱高炽不知道,无疑,大明有了自己的童话故事,出自于刘通之手。

《北平一千零一夜》中,有七仙女的故事,有二郎神的故事等等,除了民间的故事,还有刘通自己所编的,类似东郭先生与狼。

《北平一千零一夜》和《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的书大火,立马有人整理出了《寓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们用作辩论的段子。

什么《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

一股复兴的文学方式在大明兴起,成为了孩子们枕头边的读物,不光小孩子们爱读,连不少的大人也喜欢看。

郭氏看得就津津有味。

“看来倒是大明的书商最先受益。”朱高炽笑道。

随着识字率的上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增长,印刷术和造纸业的大发展,民间的书籍也兴盛了起来,这些故事书,无疑刺激了人们的消费。

郭氏脸色有些微红。

书本上的噱头说是少年们最好的启蒙书,比传统的三字经更要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作为大人,郭氏觉得自己忍不住看这些故事书,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特别在夫君面前。

朱高炽摸了摸郭氏的脸庞,郭氏是一名传统的女性,也是合格的妻子,朱高炽很喜欢。

家里的事情,没有一件让朱高炽操心。

“倒是奇了怪了,那些人不远万里来到大明,别的本事倒没有,先讲起了故事。”

“你可别小看这些故事。”

听到郭氏的话,朱高炽郑重的说道:“这可是文艺的复兴,一种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就是文学。

能让多数的老百姓主动的观看,大家看同样的书,知道同样的故事,就是民族的凝聚力。

什么叫书同文,车同轨,不是法律规定就足够了的。

为什么宋朝被古今中外的学者称叹。

因为宋朝的社会风气和模式,在当时的时代,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文明。

“什么事情,你都能说的悬乎。”郭彩莲翻了个白眼。

朱高炽笑了笑。

虽然已经到了夜间,可朱高炽还是自己动手举着灯笼,去两个儿子的房间看了看,儿子们闹了一日,沉沉的睡去,什么都吵不醒他们。

朱高炽又去了女儿的房间。

郭彩莲幸福的跟在丈夫的身后,一步步的跟随,朱高炽为次女盖了盖被子,向女官轻轻的摆了摆手,又仔细看了两眼,然后才离开。

“要不要为朱瞻基换一个先生?”

郭彩莲为朱高炽宽衣,朱高炽清洗了一番,听到后,好奇的询问原因。

“我听大哥说,余先生当初反对皇父,如果不是他早年是皇父的伴读,说不定早就赶走了,现在让他为朱瞻基教书,会不会让皇父不开心?”

郭彩莲担忧的说道。

“没有的事,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朱高炽无所谓的说道:“余先生的能力还是不错的,他也会教书,有他教朱瞻基,是不错的人选,你不要整日胡思乱想,想的太多了,反而不美。”

见到夫君的态度,郭彩莲没有继续说话。

按照大哥的说法,最好为儿子选一个大家都放心的先生,可夫君拒绝,郭彩莲也不会违背,只是心里难免有些忧虑。

朱高炽很快就睡下,郭彩莲倒是无法入睡,看着枕边人,郭彩莲又忍不住抱怨,自己为这人的儿子烦心的很,仿佛不是这人的儿子似的。

“无论是《阿拉伯一千零一夜》,还是《北平一千零一夜》,又或者兴起的《寓言》,乃至《世界故事大全》,按照现在的趋势,日后必然是所有孩子们的启蒙读物。”

“如此重要的事物,必须要严格审核。”

很快,有人在报纸上倡导。

报纸。

已经不光是当初的几家,不少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的报纸。

远在八千里之外。

三艘大明的福船,带回来尊贵的客人,渤尼国的国王,率王妃和弟妹、子女、臣节等庞大使团泛海而来朝贡,直接抵达上海县。

礼部的官员得知后,连忙派人去上海县迎接。

上海码头的船只,主要还是风帆船,蒸汽机轮船比较稀少,受限于制造产量,属于供不应求的存在。

一般的船只,普通的帆船已经足够使用。

所以每一艘蒸汽机轮船都格外的巨大,属于大海上的庞然大物。

“不可思议。”

渤尼国的国王,抵达上海县的那天起,他们就已经震撼的无以复加,每个人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国王的决定真的是太英明了。

“如此巨大的船只,无风也可以航行,犹如神迹。”

通译们听到对方官员的话,脸上也忍不住露出自豪。

上海的码头,已经是大明最繁华的码头,贸易运输量最大的,没有之一,连现在广东沿海地区也无法追上,虽然这些年海外贸易的兴起,带动了广东地区的海贸发展,可上海两海交汇的地理条件,实在是无法比拟。

被捆绑成大包大包的商品,即将运输船上的,被堆满了码头上临时仓库上,露天堆积的如山丘一般。

各色的仓库,也在通过铁轨运输商品。

如此的景象,看得麻那惹加那乃目瞪口呆,这么多的商品,都被谁买走了?哪个国家能有如此大的市场,他们渤尼国是不行的。

“当当当。”

钟楼的声音响起。

他们跟着声音望去,原来不是灯塔,而是钟楼。

码头两旁的高楼大厦,还有使用的蒸汽机货车,乃至内部铁轨上行驶的蒸汽机车头,以及仍然使用牲畜的车辆,承托的此地如此的繁华。

“这是上国气象,我等下国远不能比。”

麻那惹加那乃恭敬的说道。

大明收复了安南,恢复故名交趾,又得到占城的内附,不光是渤尼国,还有急兰丹国、彭亨国、满刺加国等等,都接受了大明的分封,成为大明的属国。

大明商人们的脚步,踏遍了诸国,提前把一百年后的景象发展了出来。

码头的官员们,得知是渤尼国的国王,他们不敢慢待,安排他们去管理码头衙门的地方落脚,等待朝廷礼部官员的到来。

晚上。

管理码头的衙门,为他们举办了宴会,礼部的官员赶到参加。

大明准备了叉子和勺子,以及筷子。

麻那惹加那乃学习大明人使用筷子,虽然不太熟练,可没有人嘲笑他,反而指点使用的技巧,很快,麻那惹加那乃就能用筷子吃饭。

渤尼国的王子和官员们,也跟着学习大明的礼仪。

夜晚。

码头上灯火通明,集市也热闹了起来,见渤尼国国王有兴致,礼部的官员领着他们去集市逛一逛。

“这是西域所酿的葡萄酒。”

商人笑呵呵的介绍。

大明藩国诸多,往来的使团也多,还有藩国的商人们,他们并不奇怪,只要能为他们带来生意,他们非常的欢迎,许多的商品就是为对方准备的。

“一瓶只要七元钱。”

西域本地的葡萄很便宜,酿造成本也低,商品抵达了京城后,上海县码头的商人们,卖出了天价。

土著们不富。

可是他们真有钱。

当地的金银矿物,王室并不缺少。

果然。

麻那惹加那乃大方的付钱,甚至请在场的人都尝一尝,他自己也用夜光杯品尝,刚饮了一口,就喜欢上了这股味道。

特别是装酒的玻璃瓶,以及夜光杯,他直接买了三十套,花了三百多两白银。

“这是冰甜汤。”

“这是冰糖葫芦。”

大明的不夜城已经不下十座。

上海县的码头集市,虽然算不上城,可这里的集市会延续到天明。

许多的水手和异国的商人们在集市上买醉。

这里有大明各地的美食和饮品,以及各种来自浙江地区的五花八门的小商品,竹子编制的各色各样的玩物,以及能发出音乐声的铁盒子等等。

礼部的官员,带领渤尼国的国王一行人,乘坐了火车。

到处都是人。

大楼一栋接连一栋。

宽广笔直的大街,琳琅满目的商铺,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们,还有许多好看的女性,让麻那惹加那乃看得目不转定,惊呼为天人。

“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的地方,比较起来,我们的生活,根本不叫做生活啊。”

麻那惹加那乃喃喃道。

经过通译的翻译,礼部的官员极力控制自己的笑容,以免对方误会。

来大明的藩国国王不少,可是向麻那惹加那乃这样直白的人倒是少有,也十分的有趣。

文华殿。

藩国的使团来京,朱高炽会根据礼部的安排给予见面。

但是连对方的国王都来了,朱高炽自然第一时间接见了麻那惹加那乃,双方在文华殿热情的交流了一番,为了欢迎渤尼国王的到来,礼部官员举办了夜宴,在文华殿的平台上。

在京的各国使团都接到了邀请,并京城的学者们,以及不少的商人。

商人们很乐意参加这样的宴会,举着酒杯到处找人敬酒,与这些藩国的使臣们联络感情,一笔又一笔的意向达成,笑的商人们合不拢嘴。

“既然麻那惹加那乃如此喜爱大明的热闹,你们礼部官员可以多制定一些方案,照顾渤尼国国王的心愿。”

朱高炽吩咐道。

有了太子殿下的旨意,礼部官员们改变了不少的规矩。

渤尼国国王每日游历应天府的山山水水,忘乎所以,他的王妃和子女们也不劝,反而热情的加入,非常的喜爱大明。

大明歌剧院。

礼部派的吏员作陪,与国王一家观看了大明的歌剧。

舞台上灯光五彩十色。

十几名女性表演者,穿着美丽的长裙,舞动了一曲传统舞,看得众人目不转定。

麻那惹加那乃还去了山上的寺庙上香。

连大山也修了石梯。

在山上眺望京城,犹如看到了世间最美丽的景象,麻那惹加那乃一脸的沉迷,“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国家,渤尼如何能相比,活着这样的地方,才是活着啊。”

礼部派来的吏员忍不住诧异。

此人的话是何意?

心里不禁警惕起来。

如此贪慕大明,会不会起了不该有的野心呢?

这样的情形也不是没有。

蛮人不懂礼义廉耻,以劫掠为荣。

见到别人家好的东西,想的不是去学习模仿,而是打着抢劫的主意,只有用拳头,才能让他们明白事理。

吏员本想着第二日回去礼部上言。

没想到可能是吹了风,麻那惹加那乃第二日一早起不来床了,吓得礼部吏员一跳,连忙去请大夫,并把事情告诉上面。

大夫赶来治疗了麻那惹加那乃,告诫麻那惹加那乃需要静养。

麻那惹加那乃不懂大夫说的重要性,见自己能吃能喝,就忘却了大夫的交代,又开始游览各处,结果才过了三日,麻那惹加那乃又病倒了。

这回病的非常严重。

大夫们也素手无策,汤药无效。

“我死了后,不要把我的尸身带回国,把把我安葬在大明,我要葬在大明!”渤尼国的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临终前一刻不忘交代。

第一位藩国的国王,病逝于大明,引起了礼部上下的大惊。

朱高炽也得知。

此人倒是和历史上一样。

看来许多事倒也是无可解,原还想着大明的医学有进步,这件事看来,进步的也有限,没有质的变化。

朱高炽忍不住感叹,立刻让礼部郑重的举办麻那惹加那乃的丧事。

礼部的官员询问渤尼国王子。

“父王的遗愿是葬在大明,还请上国怜悯,同意我父王的请求。”渤尼国王子的父亲死了,竟然也不急着回国,看来有其父必有其子。

礼部官员早就得到了朱高炽的指示,并没有拒绝。

以藩王的礼仪,把渤尼国国王安葬在了京师安德门外石子冈,并告知渤尼国王子,大明会逢春秋祭祀。

渤尼国王子很满意大明的行为。

带着母亲回国。

才第二年,他又像他父亲一样,亲自来大明朝贡,同样带着他的母亲来的。

这一回。

他没有再返回渤尼国,主动提出了内附,获封大明忠信王。

今天在医院照看小孩,时间不够,所以今天的更新只有四千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